例子: (一)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二) 陶然亭 张之洞 (三)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我的点滴体会:
一、无情对的条件 我认为,无情对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许先生所指出的两点,缺一不可: ,1、逐字相对; 2、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 也就是瑞丰堂先生所说的“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许先生所说的“下联一个字一个字与上联对偶,只是字面对到了,意思并没有对到”。 关于1,注意要求的是逐字相对,但不必要求词语相对。例如例(一)的“树已”与“果然”、例(二)的“陶然”与“张之”,就谈不上相对。 关于2,只有上下联的内容足够远,才能叫做“无情”。例如例(三),虽然郭沫若是由菜名得到启发的;但是,如果把上联理解为酒名,下联理解为菜名,酒名对菜名,作为无情对应该说是不充分的。再如,“孙行者/胡适之(祖冲之)”上下联都是“人”名,也不算无情对。
二、关于联句的双解和借对 无情对的联句中大量存在着双解的现象,三羊先生举出了很多例子,这是事实。但是,我仍然觉得联句双解并非无情对的必要条件。例如例(二)的下句“果然一点不相干”,三羊先生举出了正解歪解两种情况。但是,歪解比较难以连缀成一个意义明显的句子,恐怕读到这个联的读者绝大多数会按照正解来理解。再如例(二),恐怕极少有人会把下联理解为“张开(张望)的洞穴”。甚至可以猜测:如果没有张之洞这个人,也就不会出现这个对联了。 因此,我觉得如果说“联句双解是构造无情对的常用的,有效的方法”,也许更准确一些。 关于借对也有同样问题,例如例(二),张之洞三个字也谈不上借对。许先生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大量”(而不是必须)采用借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