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53|回复: 76

文镜秘府论几套格律破解

[复制链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8-18 14:44: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镜秘府论是个诗律大杂烩,罗列了沈约四声八病,元兢调声三术, 五七言尖头律 ,让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台湾学者看了文镜秘府论后,觉得应该用调声三术作为近体诗格律解析唐诗,大陆学者也纷纷响应。但实际上沈约四声八病,元兢调声三术是早期的诗律学说,沈宋定体应该是书中五七言尖头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今天忽然觉得应该用这些诗律所举的诗例来判断他们适用的年代,于是我检查了一下他们的诗例,发现八病所举的例子全是汉魏六朝的诗,显然其成书年代在六朝,而元兢调声三术所举例子则是元兢自己的诗和南北朝的诗,而没有列举到沈宋 以后盛唐近体诗例子,则说明调声三术是沈宋定体之前的诗律学说。而五七言尖头律所举例子则是沈宋定体以后的近体诗,这说明 五七言尖头律就是近体诗的诗律,但是该说只列名目与诗例,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平仄谱。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4:44: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
  皇甫冉唐玄宗天宝十五年进士  (诗曰:(五言)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地控吴襟带,有光汉缙绅。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何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 《献岁归山》诗曰:(五言)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求仲时应见,残阳且掩关。
  又五言绝句诗曰:胡风迎马首,汉月送娥眉。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又崔曙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 《试得明堂火珠》诗曰: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又陈闰未详,疑大历陈润 《罢官后却归旧居》诗曰:不归江畔久,旧业已凋残。露草虫丝湿,湖泥鸟迹干。买山开客舍,选竹作鱼竿。何必劳州县,驱驰效一官。
五言侧头正律势尖头。又崔曙《试得明堂火珠》诗曰:“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七言尖头律
  皇甫冉唐玄宗天宝十五年进士 诗曰:闲看秋水心无染,高卧寒林手自栽。庐阜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残薄何时称献纳,临歧终日自迟回。
  又曰:(私云:钱起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之诗也。)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溪云带雨来茅洞,山鹊将雏上药栏。仙砺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

点评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   皇甫冉唐玄宗天宝十五年进士 (诗曰:(五言)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地控吴襟带,有光汉缙绅。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何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7 10:55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   皇甫冉唐玄宗天宝十五年进士 (诗曰:(五言)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地控吴襟带,有光汉缙绅。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何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12: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4:45: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 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调声三术所列元兢是 初唐龙朔元年(六六一)人,而庾信,谢康乐都是南北朝人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0 11: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北山版主邀请好意。你处有的版主太不友好,连首戏题也警告关闭,拜拜了~

点评

我回头和老金商量一下,公权不能这样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12: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8-20 12:18: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0 11:44
谢谢北山版主邀请好意。你处有的版主太不友好,连首戏题也警告关闭,拜拜了~ ...

我回头和老金商量一下,公权不能这样用。

点评

谢谢北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14: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20 12: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20 12:28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8-18 14:44
△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
  皇甫冉唐玄宗天宝十五年进士  (诗曰:(五言)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地控吴襟带,有光汉缙绅。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何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 《献岁归山》诗曰:(五言)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求仲时应见,残阳且掩关。
  又五言绝句诗曰:胡风迎马首,汉月送娥眉。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又崔曙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 《试得明堂火珠》诗曰: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又陈闰未详,疑大历陈润 《罢官后却归旧居》诗曰:不归江畔久,旧业已凋残。露草虫丝湿,湖泥鸟迹干。买山开客舍,选竹作鱼竿。何必劳州县,驱驰效一官。
五言侧头正律势尖头。又崔曙《试得明堂火珠》诗曰:“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七言尖头律
  皇甫冉唐玄宗天宝十五年进士 诗曰:闲看秋水心无染,高卧寒林手自栽。庐阜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残薄何时称献纳,临歧终日自迟回。
  又曰:(私云:钱起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之诗也。)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溪云带雨来茅洞,山鹊将雏上药栏。仙砺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

抄书只是复制,复制如何出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0 14: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8-20 12:18
我回头和老金商量一下,公权不能这样用。

谢谢北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0 14: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我个人警告针叶林不得如此胡来,并没使用什么公权。我不像针叶林那种德行,动不动使用警告禁言!至于高级管理关闭他的帖子,北山不是打开了吗?什么事都没发生的帖子,反复嘟囔些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0 14: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8-20 14:41 编辑

文镜秘府论的主要意义在于记载了初唐一些诗人的诗词理论,主要是元兢的诗髓脑,崔融的唐朝新订诗格,皎然的诗议等。往往重复记述,造成内容繁复,杂乱。在诗律问题上没有明确的叙述格律,但通过“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和“七言尖头律”的例诗可以看出全是合格的近体律诗,只是理论上没有明确叙述,在平仄二元化和二四交替上也基本明确,
“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实际就是平仄律。
所以可以看出其时律诗已经成熟,只是理论上没有总结,而且和大量的过时理论(沈约八病论)搅合在一起而已。由于空海记载了很多失传的文献,所以成为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典籍,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点评

文镜秘府论的主要意义在于记载了初唐一些诗人的诗词理论,主要是元兢的诗髓脑,崔融的唐朝新订诗格,皎然的诗议等。往往重复记述,造成内容繁复,杂乱。在诗律问题上没有明确的叙述格律,但通过“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15: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20 15: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20 15:23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0 14:36
文镜秘府论的主要意义在于记载了初唐一些诗人的诗词理论,主要是元兢的诗髓脑,崔融的唐朝新订诗格,皎然的诗议等。往往重复记述,造成内容繁复,杂乱。在诗律问题上没有明确的叙述格律,但通过“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和“七言尖头律”的例诗可以看出全是合格的近体律诗,只是理论上没有明确叙述,在平仄二元化和二四交替上也基本明确,
“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实际就是平仄律。
所以可以看出其时律诗已经成熟,只是理论上没有总结,而且和大量的过时理论(沈约八病论)搅合在一起而已。由于空海记载了很多失传的文献,所以成为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典籍,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崔曙《试得明堂火珠》诗曰: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是24平仄分明吗?

点评

正格律句是平仄两两交替(五言24位),但有一种常用的特殊拗句是“平平仄平仄”,视同正格律句,常用于律诗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15: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0 15: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 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
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律诗只有避三仄尾时上句气改用平声,并非只要不同声即可。
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暝也读平,不是只有第一字溪是平声。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尾三平在近体诗中是禁止的。

点评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15: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20 15: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20 15:56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0 15:26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 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
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律诗只有避三仄尾时上句气改用平声,并非只要不同声即可。
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暝也读平,不是只有第一字溪是平声。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尾三平在近体诗中是禁止的。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暝也读平,不是只有第一字溪是平声】:

搜韵网《康熙字典》【暝】字的韵书资料:

《廣韻》莫經切《集韻》忙經切,音明。
冥或从日。幽也。《前漢·五行志》晦暝也。

《集韻》《韻會》莫定切,音䒌。(徑韻)
《玉篇》夜也。

《广韵》只有平声,没有仄声;《集韵》既有平声,又有仄声。
唐朝的元兢,可谓诗歌声韵大家,同时又是国家专职官员。所见当时流行的韵书不可谓不全,为何元兢将【暝】只是依照【仄声】,而不提【平声】呢?唯一的最为合理的解释就是,元兢时期所有流行的韵书,并没有收录【平声】。假如说《广韵》是《唐韵》的增强版的话,看来《唐韵》也没有收录【暝】字的【平声】。在退一步讲,假如,《唐韵》收录了【暝】字的【平声】,元兢的年龄,也是看不到的!如此一来,金筑子你岂不也是在用《集韵》考证初唐的声律你?



点评

溪,广韵、平水韵都有平仄两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15: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0 15: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20 15:21
崔曙《试得明堂火珠》诗曰: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

正格律句是平仄两两交替(五言24位),但有一种常用的特殊拗句是“平平仄平仄”,视同正格律句,常用于律诗中。

点评

睁着大洋说瞎话: 24平仄分明,〇平〇平〇,能等于 〇平〇仄〇 吗? 【24不交替】,能等于【24交替】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15: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0 15: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格律来自于实践的总结,而不是先有格律后有律诗。这种总结工作中唐并未实现。

点评

依照你的说法,科考试律的律诗,竟然没有声律标准方案?! 如此一来,考试考官,岂不成了【俩五依据】了吗? 永隆二年(681)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以诏令将科考试律固定下来。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16: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0 15: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8-20 16:00 编辑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20 15:31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暝也读平,不是只有第 ...

暝,广韵、平水韵都有平仄两声。

点评

【溪】字,是平仄两读,《康熙字典》汽油不收录的道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16: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20 15: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0 15:35
正格律句是平仄两两交替(五言24位),但有一种常用的特殊拗句是“平平仄平仄”,视同正格律句,常用于律 ...

睁着大洋说瞎话:
24平仄分明,〇平〇平〇,能等于 〇平〇仄〇 吗?
【24不交替】,能等于【24交替】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20 16: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20 17:01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0 15:37
诗词格律来自于实践的总结,而不是先有格律后有律诗。这种总结工作中唐并未实现。 ...

依照你的说法,科考试律的律诗,竟然没有声律标准方案?!
如此一来,考试考官,岂不成了【俩无依据】了吗?
永隆二年(681)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以诏令将科考试律固定下来。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宋王谠《唐·补遗四》:“又旧例:试杂文者,一诗一赋,或兼试颂论,而题目多为隐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20 16: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20 16:12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0 15:56
暝,广韵、平水韵都有平仄两声。

【溪】字,是平仄两读,《康熙字典》岂有不收录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8

主题

475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3
贡献
4436
金钱
8057
发表于 2016-8-20 17: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考虑,这个角度符合逻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8

主题

475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3
贡献
4436
金钱
8057
发表于 2016-8-20 17: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仙箓满床闲不厌,2楼“仙砺床闲不厌,”丢了“箓”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6-8-20 18: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 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
  这里说“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依《广韵》来说是对的。
  因为,“暝”虽是有平仄两读。但在夕(暝,夕也)的意思为前提下是读仄声。 而读平声的“暝”字,是暝也,是包含月盡的意思。这里的“敛暝色”意为“敛夕色”,故“暝”是仄声字是对的。 其他如“溪”字,依《广韵》仅是平声字。  
    因此,《文镜秘府论》所引此例,依《广韵》来判断是正确的。

点评

可惜:【暝】字,《广韵》里没有【仄】声! 《廣韻》莫經切《集韻》忙經切,音明。 冥或从日。幽也。《前漢·五行志》晦暝也。 又《類篇》亦姓。 又《集韻》《韻會》莫定切,音䒌。 (徑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19: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0 18: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8-20 18:46 编辑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
这是六朝谢灵运原诗。“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下句“入舟阳”也没有用三平承之。可见此说的任意性,不足为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20 18: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20 18:56 编辑

文镜秘府论是个诗律大杂烩,罗列了沈约四声八病,元兢调声三术, 五七言尖头律 ,让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台湾学者看了文镜秘府论后,觉得应该用调声三术作为近体诗格律解析唐诗,大陆学者也纷纷响应。但实际上沈约四声八病,元兢调声三术是早期的诗律学说,沈宋定体应该是书中五七言尖头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今天忽然觉得应该用这些诗律所举的诗例来判断他们适用的年代,于是我检查了一下他们的诗例,发现八病所举的例子全是汉魏六朝的诗,显然其成书年代在六朝,而元兢调声三术所举例子则是元兢自己的诗和南北朝的诗,而没有列举到沈宋 以后盛唐近体诗例子,则说明调声三术是沈宋定体之前的诗律学说。而五七言尖头律所举例子则是沈宋定体以后的近体诗,这说明 五七言尖头律就是近体诗的诗律,但是该说只列名目与诗例,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平仄谱。========================北山的楼主贴

三羊回复:
依照北山主贴题目《文镜秘府论几套格律破解》的说法,承认《文镜秘府论》,有三套声律体系,一是沈约的【四声八病】,二是元兢【调声三术】,三是沈宋的【五七言尖头律】。

    为了行文的分辨,我们以四句近体诗为例,用字位浮切示意图来讨论:

〇二〇四五,
〇六〇九十。
〇贰〇肆伍,
〇陆〇玖拾。

    沈约的【四声八病】的浮切数量,共有7次:
二五、六十、贰伍、陆拾、五十、伍拾、【五伍】。

    元兢的【调声三术】,虽然没有五言诗句的声律理论,但是,我们可以从元兢的律诗范例中得到答案。依照律诗范例第一句【飘飖宕渠域,平平去平去】来看,是二五交替,不是二四交替。元兢的【调声三术】的浮切数量,也有7次:
二五、六十、贰伍、陆拾、五十、伍拾、【二贰】。

    由此可见,元兢与沈约体系的不同,就是诗体字位声调浮切的不同。由沈约【五伍】的鹤膝,改为【二贰】的换头。但从声律上来说,这就是【永明体】与近体诗的重要区别。

    三是沈宋的【五七言尖头律】,从例举的范例来看,理同元兢一样,是二五交替,不是二四交替。诗句【终期圣明代,平平去平去】,完全可以作证。在否定了【二四交替】之后,就只有是【二五交替】了。由此可见,北山钓者所谓的元兢与沈宋的两套体系,是就是一套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20 19: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8-20 18:16
--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 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 ...

可惜:【暝】字,《广韵》里没有【仄】声!

《廣韻》莫經切《集韻》忙經切,音明。
冥或从日。幽也。《前漢·五行志》晦暝也。
又《類篇》亦姓。
又《集韻》《韻會》莫定切,音䒌。 (徑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0 19: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廣韻》莫經切,又音径韵。下平十五青。三羊好像没有广韵,只有一本康熙字典,康熙字典里没列广韵仄声就以为没有?!

点评

三羊山人说:可惜:【暝】字,《广韵》里没有【仄】声! 回:我不知道如何告诉三羊山人才让你明白。你查的是网上的《汉典》,不是《广韵》。而我对查的是《广韵》原本影印件。暝,去声四十六 徑 韵部。 这样简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20:07
的确没有! 广韵有,康熙字典为何不收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20: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20 20: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20 20:03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0 19:26
《廣韻》莫經切,又音径韵。下平十五青。三羊好像没有广韵,只有一本康熙字典,康熙字典里没列广韵仄声就以 ...

的确没有!
广韵有,康熙字典为何不收录?平水,有古今版本。难道广韵,也有古今版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6-8-20 20: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6-8-20 20:08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0 19:26
《廣韻》莫經切,又音径韵。下平十五青。三羊好像没有广韵,只有一本康熙字典,康熙字典里没列广韵仄声就以 ...

三羊山人说:可惜:【暝】字,《广韵》里没有【仄】声!
回:我不知道如何告诉三羊山人才让他明白。他查的是网上的《汉典》,不是《广韵》。而我对查的是《广韵》原本影印件。暝,去声四十六 徑 韵部。
    这样简单的事情,还要争?是水平问题所然也。


点评

三羊山人说:可惜:【暝】字,《广韵》里没有【仄】声! 回:我不知道如何告诉三羊山人才让他明白。他查的是网上的《汉典》,不是《广韵》。而我对查的是《广韵》原本影印件。暝,去声四十六 徑 韵部。 这样简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20: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20 20: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20 20:20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8-20 20:07
三羊山人说:可惜:【暝】字,《广韵》里没有【仄】声!
回:我不知道如何告诉三羊山人才让他明白。他查的是网上的《汉典》,不是《广韵》。而我对查的是《广韵》原本影印件。暝,去声四十六 徑 韵部。
    这样简单的事情,还要争?是水平问题所然也。
假如,《广韵》有多种版本,大清王朝的《广韵》,难道没有你苏兄的版本?这是官方的编书,又是名家的编书,又是众多人数的编书。难道官方藏书不及明见不成吗?

点评

“假如,《广韵》有多种版本,大清王朝的《广韵》。”回复:“假如”仅是一种假定而已。你可以再一次假如大清王朝的《广韵》里也【暝】字,是仄声,这不是可以解决了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20: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6-8-20 20: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6-8-20 21:28 编辑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20 20:14
假如,《广韵》有多种版本,大清王朝的《广韵》,难道没有你苏兄的版本?这是官方的编书,又是名家的编书, ...

三羊山人说:“假如,《广韵》有多种版本,大清王朝的《广韵》---。”
回复:“假如”仅是一种假定而已。你可以再一次假如大清王朝的《广韵》里也【暝】字,是仄声,这不是可以解决了吗?



点评

“假如,《广韵》有多种版本,大清王朝的《广韵》---。” 回复:“假如”仅是一种假定而已。你可以再一次假如大清王朝的《广韵》里也【暝】字,是仄声,这不是可以解决了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20: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72

帖子

12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
贡献
393
金钱
415
发表于 2016-8-20 20: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20 20:49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8-20 20:31
“假如,《广韵》有多种版本,大清王朝的《广韵》---。”
回复:“假如”仅是一种假定而已。你可以再一次假如大清王朝的《广韵》里也【暝】字,是仄声,这不是可以解决了吗?

这个假如,恐怕难以成立吧?这不是个人所为的,这是众人所为啊!当然,三羊上面的说法,也不是绝对的。对于藏书来说,官方没有私家有,这样的可能性是极为罕见的,假如,官方没有私家有,岂不成了无价之宝了吗?历史上,托名造假出书的屡见不鲜。

王昌龄的《诗格》、日本人的《作文大体》和王渔洋的《律诗定体》,则是属于托名造假的!

【浮】字,古代韵书收入【ou】韵,不收录【u】韵,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唐朝就有【u】韵的用法,你能说,这是语音的变化,不是韵书的遗漏吗?



点评

学堂说滴对!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布帛寻常,庸人不释。 【七十】的【七】,是数字;【七十】的【十】,是数字单位。 依照王力所谓的借对说法,【寻】对【七】,则是【长度单位】对【数字】。 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21:04
“这个假如,恐怕难以成立吧?”回复:正是这样。假如 就是自由想象出来的推理。尽可以假如,例如:这是是绝对的,全球的人所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0 20: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16: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