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相传,为清代张之洞所创。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还规定即兴属对,不能拖时间;比如上联:三星白兰地。下联:五月黄梅天。其中字字相对,而且上联指天气,下联指酒名,互不相干,是无情对的典范。这种对联形式,出句和对句各自成章,通过别解才能上下呼应。 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土语对诗句,更是不拘一格。 无情对这种新联种一出现就收到社会热烈欢迎,创作者越来越多,网络世界更是风起云涌,好不热闹。 但是有关无情对的理论却很少,见得多的是它的三要素。
第一点 无情对必须有三个要点。 一:逐字相对; 二: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 三:大量采用借对法。 第一要点如上所言,比如上联:欲解牢愁唯纵酒; 下联:兴观群怨不如诗。 此联虽然历来被视为无情对,但我认为是一个意境联,其中解对观都是六十四卦卦名,牢中带牛,群中带羊,牛羊相对,这些都是采用了借对法,它在语气、结构上呈联结关系,是属于流水对,不具备歧义关系,不具备第二要点,所以不能算是一个无情对,只是一个使用借对法的意境联。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中的“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行”也借用了“行走”的意义来和“诛”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这些都是对仗中局部使用借对法,而不能因此便以此联为无情对。 而一些流传比较广的‘无情对’如: 上联:雄黄酒; 下联:牡丹烟。 此联是从古对:雄黄阵(京剧目);牡丹亭(书名)演变出来的;但我也认为不当列入无情对,因为他修改的歧义不强,上下呈联结关系了,修改的效果很好,烟对酒的对仗比阵对亭工整多了,但一改歧义效果弱了,所以更接近于短语对或嵌名对; 而第三要点是无情对的一个特色,每个无情对一般都应该具备。如: 上联:三星白兰地; 下联:五月黄梅天; 其中星在对联中是等级单位,属于量词,对月则采用了他同时是天文名词的异意; 白兰地在对联中是译名,应属于拟声词,对黄梅天是分别采用了颜色、花卉、天文地理名词的异意来对仗,都是属于借对法。 所谈多是对下联的要求。对于上联几乎无人道及。似乎只有我说过上联要本色,但影响极小,无人呼应。今天我要着重谈谈上联的注意点。 第二点 一是出联要用本义,不要用有歧义的句子。我用本对联版的例子来说明,作者都是善于对无情对的,由于没人提及上联应注意的问题,所以出联时常常有歧义句出现。无情对实际就是出句有情,对句无情。无情对有情才叫无情对,如果是无情对无情,便不是无情对了。歧义句常常有一义已是无情,对句无法再无情。 例1.无情出句:文人出口【双山居士】出口含歧义。一是出口成章的出口,一是运货出国的出口。前者为本义,对句无情好办。 后者本身已含无情,对句怎么再去无情?或说怎样对也是无情了。 例2.无情出句:三水(双山居士) 有人就问三水是什么,其实三水是市名。作为市名,已经脱出本义,对句也是无法做到无情。 一是出句不能直接用无情句。 例3.无情出:焦耳【振波浪清】物理术语。作者加注释是为了帮助应者正确理解。但是却适得其反。其实这种出句仍然属于前一种,是有歧义的句子,作者为了排除歧义而加注,但这一注却成了无情句。 例4.无情出:重力【振波浪清】物理术语。情况与例3一样。 第三点 最后有人问,无情对是不是对联。许多人说当然是对联。我说不是对联。因为对联三要素是平仄、对偶、关联。前二者无情对都严格遵守,但第三点关联却没做到,所以叫无情。一种文体,要做到要素齐全,缺一不可。所以它不是对联,只能叫做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