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12-18 10:53 编辑
金筑子按:此文不少地方的概念是错误的,可见堂堂中华诗词学会对中华诗词的理论水平!
李树喜 | 双韵并行,新韵为主 - 当代诗词用韵之我见
2017-08-08 李树喜 中华诗词网
李 树 喜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诗词用韵须规范源远流长
当前,中华大地已经出现诗词复兴的景象。诗词空前地融入社会生活,诗词写作者和爱好者有数百万人之众。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推陈出新、反映时代的精品。这些,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地域、观念等多方面原因,诗词创作中的用韵五花八门,纷杂不一。除中华新韵之外,传统的旧韵包括平水韵(佩文韵府),词林正韵,宽韵,十三辄乃至切韵、唐韵、广韵都有使用,有的多韵混用,有的使用方言韵,有的著书立说自定标准。用韵的纷乱不一,不利于诗词创作的繁荣,不利于诗词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相和谐,更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和要求。因此,在诗词创作中规范用韵,已经成为诗词发展的突出问题。
用韵当与时俱进
诗词发展的过程实际是诗词用韵演变的过程。中古以降,最早的韵律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这部韵书,共设一百九十四部,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入唐,《切韵》由唐人孙愐修订而成为《唐韵》,共一百九十五部,由于其中规定某些韵可以通用,实际上只有一百一十二个韵;宋真宗时,修《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将韵部分为二百零六个。如果合并可以通用的韵部,《广韵》实际上只剩一百零八个。为了简便,参与编纂《广韵》的邱雍等人又编著《韵略》,取广韵中的重要字作韵目,用于科举考试。至宋仁宗年间,又诏刊修《韵略》,改称《礼部韵略》。从中可见,《切韵》、《唐韵》、《广韵》、《礼部韵略》,是一脉相承的。其演变趋势是简便实用。
应用至今影响最大的诗韵是《平水韵》。
金哀宗年间(1227年),王文郁编《平水新刊韵略》,分一百零六韵,据说此书当时作为金代科举之用。其后,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共一百零七韵。有考证证明,刘渊《壬子新刊韵略》是王氏书的翻修,两书的区别在于上声“拯”、“迥”两部的合分。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合并了上声的“拯”、“迥”两部,成为一百零六个韵部,是为今日所称的《诗韵》亦即《平水韵》。《平水韵》,实际上是把《广韵》所允许通用的韵部合并,依平、上、去、入四声,将韵部分为一百零六个,分别为平声(上、下)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清康熙年间,张玉书等人奉旨编撰的《佩文韵府》,以康熙皇帝的书斋名“佩文”命名。此是清人科举的用韵标准,实际上也是《平水韵》。
显然,统一和规范用韵,是任何中央政权实行文化统一的通常做法。
研究认为,“平水韵”并非完全依据汉语语音的发展实际,有些与汉语语音严重脱节,例如将《广韵》中读音明显不同的“十三佳”与“十四皆”合并成“九佳“,将《广韵》中的“十五灰”与“十六咍”合并成“十灰”,特别是将《广韵》中的“二十二元”与“二十三魂”“二十四痕”合并成“十三元”,等等。而《广韵》中本来读音相同或相近的韵目却当并未并,例如:“一东”与“二冬”,“八微”与“十五灰”,“九鱼”与“十虞”,“二十二元”与“二十五寒”“二十六桓”,等等,既非科学也非严密。尤其是,自元朝以来占主流的中原或北方语音渐渐扬弃了入声,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和清代贾凫西编、蒲松龄修订的“十三辙”,均没有了入声韵。当今普及的普通话也不再有入声。因此,包含大量入声的“平水韵”既不合诗词用韵的本义又不合汉语语音的实际,失去了时代的依托。且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汉语拼音方案》相牴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