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三羊

王力关于【上声字和去声字通押】的说法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7 18: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7 08:20
王力的【一大把】,也是不成立的!

[size=15.3333px]始之宣城郡诗
[size=15.3333px]下帷阙章句。高谈媿名。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簪发逢嘉惠。教义承君。心迹苦未幷。忧欢将十。幸沾云雨庆。方辔参多。振鹭徒追飞。羣龙难隶齿。烹鲜止贪兢。共治属廉。伊余昧损益。何用祗千。解剑北宫期。息驾南川。宁希广平咏。聊慕华阴。弃置宛洛游。多谢金门。招招漾轻楫。行行趋岩。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
[size=15.3333px]
[size=15.3333px]
[size=15.3333px]这个不是王力的吧,自己去查查哪个是上哪个是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21: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7 18:02
始之宣城郡诗下帷阙章句。高谈媿名理。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吏。簪发逢嘉惠。教义承君子。心 ...

不是王力的就不要查证了吧!

点评

王力的你要否认,不是王力的又说不要查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7 2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7 21: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7 21:20
不是王力的就不要查证了吧!

王力的你要否认,不是王力的又说不要查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21: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7 21:36
王力的你要否认,不是王力的又说不要查证

你就不要再说了!!

点评

我不再说了你就能推翻上去通韵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7 21: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7 21: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7 21:38
你就不要再说了!!

我不再说了你就能推翻上去通韵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21: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12-27 21:45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7 21:40
我不再说了你就能推翻上去通韵么

【我不再说了你就能推翻上去通韵么】!
那到不一定!但是三羊完全可以推到你的【上去通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8 05: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7 18:02
始之宣城郡诗下帷阙章句。高谈媿名理。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吏。簪发逢嘉惠。教义承君子。心 ...

搜韵网《康熙字典》:
《韻補》叶而至切。(寘韻)
《李嵩·述志賦》審機動之至微,思遺餐而忘寐。表略韻於納素,託精誠於白日。

【日】字的【去声】,是从韵文的韵脚考证出来的。假定不同声调的【去/入】可以混同押韵的话,宋朝吴棫(1100-1154)古音韵学家、训诂学家的考证则为失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8 05: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7 18:02
始之宣城郡诗下帷阙章句。高谈媿名理。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吏。簪发逢嘉惠。教义承君子。心 ...

始之宣城郡诗
下帷阙章句。高谈媿名理。【四纸上声】
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吏。============掾吏,疑为【掾史】之误!
簪发逢嘉惠。教义承君子。【四纸上声】
心迹苦未幷。忧欢将十祀。【四纸上声】
幸沾云雨庆。方辔参多士。【四纸上声】
振鹭徒追飞。羣龙难隶齿。【四纸上声】
烹鲜止贪兢。共治属廉耻。【四纸上声】
伊余昧损益。何用祗千里。【四纸上声】
解剑北宫期。息驾南川涘。【四纸上声】
宁希广平咏。聊慕华阴市。【四纸上声】
弃置宛洛游。多谢金门里。【四纸上声】
招招漾轻楫。行行趋岩趾。【四纸上声】
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四纸上声】

点评

靠,这也怀疑 此诗是谢朓所作,据王力的汉语语音史,魏晋南北朝无去声,去声是后来从平上去分化来的,留意一点的是,谢朓虽跟沈约为同时代人,但四声说并未在其时代全面流行,梁武帝不信四声学说就是个例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08: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8 08: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8 05:15
始之宣城郡诗
下帷阙章句。高谈媿名理。【四纸上声】
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吏。============掾吏,疑为【 ...

靠,这也怀疑

此诗是谢朓所作,据王力的汉语语音史,魏晋南北朝无去声,去声是后来从平上去分化来的,留意一点的是,谢朓虽跟沈约为同时代人,但四声说并未在其时代全面流行,梁武帝不信四声学说就是个例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8 08: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12-28 08:09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8 08:01
靠,这也怀疑
此诗是谢朓所作,据王力的汉语语音史,魏晋南北朝无去声,去声是后来从平上去分化来的,留意一点的是,谢朓虽跟沈约为同时代人,但四声说并未在其时代全面流行,梁武帝不信四声学说就是个例证
为何不可怀疑?假定王力的【上/去】可以押韵的话,宋朝吴棫(1100-1154)的的《《韻補》》岂不是废纸一团!

点评

随唐时代,四声盛行,据王力论,唐人人仿古心理使然,看到前人此与彼可押便也依样相押,并不知前人无去声,这不完了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08:17
《南史•陆厥传》有载:“(厥)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制,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08: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8 08: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8 08:03
靠,这也怀疑

此诗是谢朓所作,据王力的汉语语音史,魏晋南北朝无去声,去声是后来从平上去分化来的,留 ...

《南史•陆厥传》有载:“(厥)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制,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徽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你不是想跟俺说这个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8 08: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8 08:06
《南史•陆厥传》有载:“(厥)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 ...

和你说这个,有什么意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8 08: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12-28 08:12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8 08:01
靠,这也怀疑
此诗是谢朓所作,据王力的汉语语音史,魏晋南北朝无去声,去声是后来从平上去分化来的,留意一点的是,谢朓虽跟沈约为同时代人,但四声说并未在其时代全面流行,梁武帝不信四声学说就是个例证

梁武帝并非【不信四声学说】,而是对新生事物平上去入的不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8 08: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8 08:03
为何不可怀疑?假定王力的【上/去】可以押韵的话,宋朝吴棫(1100-1154)的的《《韻補》》岂不是 ...

随唐时代,四声盛行,据王力论,唐人仿古心理使然,看到前人此与彼可押便也依样相押,并不知前人无去声,这不完了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8 08: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8 08:17
随唐时代,四声盛行,据王力论,唐人仿古心理使然,看到前人此与彼可押便也依样相押,并不知前人无去声, ...

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没有【上】声,还没有【徵】声吗?

点评

有上声呀,就是无去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08: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8 08: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8 08:26
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 ...

有上声呀,就是无去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8 08: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8 08:50
有上声呀,就是无去声

无去声,有【羽声】!

点评

元兢的时代是有去声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08: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8 08: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8 08:52
无去声,有【羽声】!

元兢的时代是有去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8 09: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8 08:54
元兢的时代是有去声的

六朝的时候,难道没有【去声】吗?

点评

王力之论是没有的,说明一点的是,四声说是六朝末期之事,故不含于魏晋南北朝而含于隋至中唐时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0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8 09: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8 08:54
元兢的时代是有去声的

你可以不相信三羊,你不可以不相信史书吧:
《南史•陆厥传》有载:“(厥)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制,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徽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点评

我当然相信史书,不过,始之宣城郡诗,此诗不属永明体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09: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8 09: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8 09:04
六朝的时候,难道没有【去声】吗?

王力之论是没有的,说明一点的是,四声说是六朝末期之事,故不含于魏晋南北朝而含于隋至中唐时期

点评

也就是说四声出才有  发表于 2017-12-28 12: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8 09: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8 09:05
你可以不相信三羊,你不可以不相信史书吧:
《南史•陆厥传》有载:“(厥)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 ...

我当然相信史书,不过,始之宣城郡诗,此诗不属永明体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8 10: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8 09:10
我当然相信史书,不过,始之宣城郡诗,此诗不属永明体吧

不是领教是否永明体的事儿,
《南史•陆厥传》有载:“(厥)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入四声,以此制制,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徽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点评

请参考92楼,可能我看错了,应是汉代无去声,致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13:31
跟你说得够清楚了,四声说是六朝末期之事,故不含于魏晋南北朝而含于隋至中唐时期,这是王力以时而论的大致分期,没哪么细,你想更细致的话自己去分,你想查隋至中唐的语音大略也如是,自己去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13: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00
贡献
21844
金钱
2858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8 10: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互相挤兑吧,越激烈越好,我好捡现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8 10: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12-28 10:05
你们互相挤兑吧,越激烈越好,我好捡现成的

刚刚:你的不要腮的干活!

点评

^_^在认真向你们学习,然后剽窃你们的成果  发表于 2017-12-28 10: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8 10: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_^在认真向你们学习,然后剽窃你们的成果  发表于 7 分钟前

投机倒把啊!

点评

正是  发表于 2017-12-28 12: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00
贡献
21844
金钱
2858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8 12: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8 08:17
随唐时代,四声盛行,据王力论,唐人仿古心理使然,看到前人此与彼可押便也依样相押,并不知前人无去声, ...

这段话有意思。请麻烦抄一下原文

点评

网传电子版不知咋回事太乱,无法抄,可下载王力的汉语语音史查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12: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00
贡献
21844
金钱
2858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8 12: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8 09:07
王力之论是没有的,说明一点的是,四声说是六朝末期之事,故不含于魏晋南北朝而含于隋至中唐时期 ...

更有意思了。那就是说只有三个声调,那与五音更不搭架,三个声调怎么去配五音

点评

不知是我看错了还是王力搞乱了,王力在论及魏晋南北朝的声调时又说,魏晋南北朝的声调和切韵是一致的,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同时举出了段玉裁的观点,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13: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8 12: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12-28 12:52
这段话有意思。请麻烦抄一下原文

网传电子版不知咋回事太乱,无法抄,可下载王力的汉语语音史查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8 13: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8 10:02
不是领教是否永明体的事儿,
《南史•陆厥传》有载:“(厥)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琊王融 ...

跟你说得够清楚了,四声说是六朝末期之事,故不含于魏晋南北朝而含于隋至中唐时期,这是王力以时而论的大致分期,没哪么细,你想更细致的话自己去分,你想查隋至中唐的语音大略也如是,自己去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10: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