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是长安音还是洛阳音?
法国的马伯乐和瑞典的高本汉说是长安音,陈寅恪说是洛阳音。章太炎说是综合多种方音并古音杂柔而成。现代音韵学家多采信章太炎说。
那么,问题就来了:唐近体诗用什么语音?王力大师说是平水韵大体合乎当时唐代时音的。那么,当时唐朝建都长安,那应该是长安音了。然而,诗人是生长在东西南北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方音,作诗要统一在一个语音上,那就得有一个统一遵守的韵书。那时平水韵还没产生,当时的《切韵》韵部又多达193韵嫌太苛细,诗人们实际上是遵守什么实用的韵书呢?
从唐近体诗的实际看,其声调平仄是依《切韵》一书的。但在押韵的韵部上却不用《切韵》韵部,而是沿用永明体的押韵习惯。这习惯当时应该是有一个规矩的,那就是隋代和初唐人用的押韵规矩。但这规矩是应该有一部统一的韵书的,否则隋代、唐太宗直至许敬宗上奏这一时期的诗人就无可依从。这部韵书相当于后来的平水韵,只是不知什么时候失传了。这部韵书应该就是永明体时代的江东韵。
再则,唐代的科举是要考诗的。那么教书先生得有一个标准的韵书教学生。现在有据可查的最权威的根据就是切韵里的同用独用。现代音韵学家猜测,这同用独用,就是许敬宗等考官的“奏合而用之”的根据。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唐高宗以前,唐人特别是唐太宗的诗,用的就是这“合而用”的标准,而这标准就是永明体时代传下来的江东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