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3|回复: 12

切韵是长安音还是洛阳音?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3 09: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切韵是长安音还是洛阳音?

   
法国的马伯乐和瑞典的高本汉说是长安音,陈寅恪说是洛阳音。章太炎说是综合多种方音并古音杂柔而成。现代音韵学家多采信章太炎说。
    那么,问题就来了:唐近体诗用什么语音?王力大师说是平水韵大体合乎当时唐代时音的。那么,当时唐朝建都长安,那应该是长安音了。然而,诗人是生长在东西南北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方音,作诗要统一在一个语音上,那就得有一个统一遵守的韵书。那时平水韵还没产生,当时的《切韵》韵部又多达193韵嫌太苛细,诗人们实际上是遵守什么实用的韵书呢?
    从唐近体诗的实际看,其声调平仄是依《切韵》一书的。但在押韵的韵部上却不用《切韵》韵部,而是沿用永明体的押韵习惯。这习惯当时应该是有一个规矩的,那就是隋代和初唐人用的押韵规矩。但这规矩是应该有一部统一的韵书的,否则隋代、唐太宗直至许敬宗上奏这一时期的诗人就无可依从。这部韵书相当于后来的平水韵,只是不知什么时候失传了。这部韵书应该就是永明体时代的江东韵。
    再则,唐代的科举是要考诗的。那么教书先生得有一个标准的韵书教学生。现在有据可查的最权威的根据就是切韵里的同用独用。现代音韵学家猜测,这同用独用,就是许敬宗等考官的“奏合而用之”的根据。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唐高宗以前,唐人特别是唐太宗的诗,用的就是这“合而用”的标准,而这标准就是永明体时代传下来的江东韵。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3 11:10: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再更加详细的介绍一下江东韵。问好金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7 21: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12-28 01:27 编辑

根据王力先生的考订,魏晋南北朝为四十二个韵部,隋至中唐为五十个韵部,晚唐至五代为四十个韵部,宋代为三十二个韵部,其余参阅王力的汉语语音史一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7 21: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切韵是长安音还是洛阳音?-------从陆法言的切韵序中可推为综合音,不过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可知的是基础音为金陵、洛下之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8 01: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12-28 08:53 编辑

魏晋南北朝为四十二个韵部,分为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其对应关系为
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
1之、       2职、   3蒸。
               4德、   5登。
6支、      7锡、    8耕。
9歌、      10铎、  11阳。
12鱼。
13模、    14屋、  15东。
16宵。
17幽、    18沃、  19冬.
21微、    21物、  22文.
23脂、    24质、  25真.
26灰、    27没、 28魂.
29泰、    30曷、 31寒。
32祭、    33薛、 34仙。
              35缉、 36侵。
              37业、 38严。
              39合、 40覃.
              41叶、 42盐。

其中之支歌鱼模宵幽为无韵尾,对应的入声为k,阳声为ng,微脂灰泰祭为有韵尾-i,对应的入声为k,阳声为n,缉业合叶为t,对应的阳声为m



点评

怎么十五十九两个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08: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8 08: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8 01:23
魏晋南北朝为四十二个韵部,分为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其对应关系为
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
1之、      ...

怎么十五十九两个东?

点评

哦,19的是冬,拼音打字点错了,即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08: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8 08: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2-28 08:21
怎么十五十九两个东?

哦,19的是冬,拼音打字点错了,即改

点评

按这个韵部,平声为25部,接近平水韵的平声韵三十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09: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8 09: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28 08:52
哦,19的是冬,拼音打字点错了,即改

按这个韵部,平声为25部,接近平水韵的平声韵三十部。

点评

对,接近是接近的,但据王力所论,魏晋南北朝无去声,去声是后来从平上入中分化出来的,随至中唐时则有去声,音韵更接近平水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09: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8 09: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2-28 09:11
按这个韵部,平声为25部,接近平水韵的平声韵三十部。

对,接近是接近的,但据王力所论,魏晋南北朝无去声,去声是后来从平上入中分化出来的,随至中唐时则有去声,音韵更接近平水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8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无上声,去声只有29、32?

点评

有上声无去声,此韵部分类不是依四声而是依阴阳入,阴阳中分平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09: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8 09: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2-28 09:17
为什么无上声,去声只有29、32?

有上声无去声,此韵部分类不是依四声而是依阴阳入,阴阳中分平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0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8 12: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12-28 12:14 编辑

南北朝的韵书已有四声。永明体已有四声之辨。陆法言切韵序就说:“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可见南北朝有去声。

点评

质疑有理,9楼是我说错了,以下面的话为凭 王力在论及魏晋南北朝的声调时说,魏晋南北朝的声调和切韵是一致的,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同时举出了段玉裁的观点,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28 13: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28 13: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2-28 12:05
南北朝的韵书已有四声。永明体已有四声之辨。陆法言切韵序就说:“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可见 ...

质疑有理,9楼是我说错了,以下面的话为凭

王力在论及魏晋南北朝的声调时说,魏晋南北朝的声调和切韵是一致的,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同时举出了段玉裁的观点,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泊乎魏晋,上入声多转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于古不侔。王力认为段玉裁的考证是正确的,同时指出上古也有四声,那是平、上、长入、短入,魏晋以后则平上去入,魏晋时代产生去声,大致而言,阴声韵的去声字多为长入转化,少数由平上声转化,阳声韵的去声由平上声转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23: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