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12-21 18:13 编辑
关于论文
我们的古人,首先是自己喜欢“文”,然后才产生了要“论”。陆机在《文赋》中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是因为他先有写作“文”的实践,才有“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论的认识。古人的诗话为什么能几句话就把一个问题说的很透彻,那也是话者首先自己能诗,在能诗的过程中积累了要“话!”一下。所以那“话”才扣击人心。
古时候的排版比上天还难。首先是刻在甲骨上,然后是写在绢上,再后才是刻版,活字板。到了现代,排版术已不是问题了,专业化分工也就隔行如隔山起来,写论的不能诗,写诗的不会论。王力先生是论诗的高手,他的长联挂在桂林,上下支相对了,本支自对却不成立,读来就远不如大观楼长联,也远不如望江楼长联。他的论文也是从古人到古人,从资料到资料,于是就是古人证古人,资料证资料,一些地方显得捉襟见肘。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为什么只用非常简略的笔墨就能把中国的小说论得那样精到?那就是鲁迅有自己的短篇小说多篇和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写作实践,因此写出来的“论”就格外深刻!
我在这里绝没有小视王力的意思,更没有影射三羊等的不善于诗者,我是说,各个诗版的千百诗人也不妨来关心一下诗论。
最好也把你写的诗自己论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