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诗选注》资料
诗人简介
柳开(九四六——九九九)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人,有《河东集》。他提倡韩愈和柳宗元的散文,把自己名字也弄得有点像文艺运动的口号:“肩愈”、“绍先” ①。在这一方面,他是王禹偁、欧阳修等的先导 ②。《河东集》里只保存了三首诗,也都学韩愈的风格,偏偏遗漏了他的名作,就是下面的一首。
①《河东集》卷二《东郊野夫传》、卷五《答梁拾遗改名书》。
补注《河东集》卷十四《宋故柳先生墓志铭》载所作《与侄瀛七律》中四句:“出众文章惟子厚(宗元),不群书札独公权。本朝事去同灰烬,圣代吾思绍祖先。”语意更爽利;柳开在古文和书法两方都想“绍”继“祖先”遗风,“绍先”兼包二者。“绍元”和“肩愈”虽是凑手的搭配,但只限于古文,而且也触犯祖先名讳了。
②参看洪迈《容斋续笔》卷九。
郑文宝(九五二——一○一二)字仆贤,宁化人。他很多才多艺,对军事也颇为熟练,“好谈方略”。宋代收集他作品最多的人说他有文集二十卷①。但是现在已经失传,只在宋人编选或著作的总集、笔记、诗话,例如《皇朝文鉴》、《麈史》、《温公诗话》等等书里还保存了若干篇诗文以及零星诗句。根据司马光和欧阳修对他的称赏,想见他是宋初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风格轻盈柔软,还承袭残唐五代的传统。
①文莹《续湘山野录》;《宋史》卷二百七十七的记载就是根据那一节。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钜野人,有《小畜集》。北宋初年的诗歌大多是轻佻浮华,缺乏人民性,王禹偁极力要挽回这种风气。他提倡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在北宋三位师法白居易的名诗人里——其他两人是苏轼和张耒——他是最早的,也是受影响最深的。他对杜甫的评论也很值得注意。以前推崇杜甫的人都说他能够“集大成”,综合了过去作家的各种长处,例如元稹《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小大之有所总萃”,“尽得古今之体势” ①;王禹偁注重杜甫“推陈出新”这一点,在《日长简仲咸》那首诗里,用了在当时算得很创辟的语言来歌颂杜甫开辟了诗的领域:“子美集开诗世界”。②
② 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六。
②《小畜集》卷九。
寇准(九六一~一○二三)宇平仲,下邽人,有“寇忠愍公诗策”。同时人范雍为他的诗集作序,说他“平昔酷爱王右丞、韦苏州诗”;他的名作《春日登楼怀归》里传诵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也只是把韦应物《滁州西涧》的“野渡无人舟白横”一句扩大为一联。他的七绝比较不依傍前人,最有韵味。
林逋(九六七~一○二八)字君复,钱塘人,有《林和靖先生诗集》。那时候有一群山林诗人,有的出家做和尚──例如所谓“九僧”,有的隐居做处士──例如林逋、魏野、曹汝弼等。他们的风格多少相像,都流露出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影响。林逋算得这里面突出的作者,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来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他住在西湖的孤山,歌咏西湖风景的诗很多,也是他比较好的作品。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临川人。他的门生说:“晏相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①假如这句话没有夸张,那末晏殊作品之多,超过“六十年间万首诗”的陆游②。这一万多篇诗,跟五代时王仁裕《西江集》的万馀首诗一样③,散失没有流传。到清初才有人搜辑《元献遗文》一卷,后来又有人作“补编”和“增辑”,当然还可以添补些,可是总寥寥无几。
据说他爱读韦应物诗,赞它“全没些儿脂腻气”④。但是从他现存的作品看来,他主要还是受了李商隐的影响⑤。也许因为他反对“脂腻”,所以他跟当时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作者以及宋庠、宋祁、胡宿等人不同,比较活泼轻快,不像他们那样浓得化不开,窒塞闷气。他也有时把古典成语割裂简省得牵强不通,例如《赋得秋雨》的“楚梦先知薤叶凉”把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那件事缩成“楚梦”两个字,比李商隐《圣女祠》的“肠回楚国梦”更加生硬,不过还不至于像胡宿把老子讲过“如登春台”那件事缩成“老台”⑥。这种修词是唐人类书《初学记》滋长的习气⑦,而更是摹仿李商隐的流弊⑧。文艺里的摹仿总把所摹仿的作家的短处缺点也学来,就像传说里的那个女人裁裤子:她把旧裤子拿来做榜样,看见旧裤子扯破了一块,忙也照式照样在新裤子上剪个窟窿⑨。
①宋祁《笔记》卷上。
②见《剑南诗稿》卷四十九《小饮梅花下作》。
③《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新五代史》卷五十七、曾慥《类说》卷二十六载“后史补”。
④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
⑤参看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卷十七。
⑥参看卢文弨《龙城札记》卷二指摘胡宿诗里的这类词句。
⑦参看李济翁《资暇集》卷上批评《初学记》把魏武帝曹操做过“乌鹊南飞”一句诗那件事缩成“魏鹊”。
⑧例如李商隐《喜雪》的“曹衣”、《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的“楚醪”等。
⑨《韩非子》第三十二《外储说左》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