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55|回复: 3

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陈寅恪走下神坛

[复制链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6
贡献
5499
金钱
10029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12-15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戴河 于 2017-12-15 17:22 编辑

       以下为李继宏文章及讲话:陈寅恪走上神坛之路《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丝毫无助于读者理解陈寅恪的贡献和局限;将一个人生幸福、学问寻常的历史学者美化成一个百年难遇、令人叹惜的学术大师和文化偶像。将毕生养尊处优的陈寅恪,刻意塑造成一个时乖运蹇的悲情人物,将陈寅恪的缺点包装成学术大师的特征。将偏执势利的性格缺陷粉饰成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贵族精神等等,比如该书第六章提及陈寅恪在中大历史系开课,选修的学生原本有三十多人,坚持到最后的只有十来个。这件足以证明陈寅恪缺乏教学技巧,陈寅恪故居其实是整个康乐园最好的房子,这座由麻金墨夫人捐建的两层小楼附近有众多参天的古木,前后左右是四片大草坪,说到环境的优越,只有专门用于招待贵宾的黑石屋能与之相提并论。除了全校最高的薪水以外,还有众多额外的优待,包括可以随时使用当时中山大学仅有的两辆小汽车。甚至在全国不知道有多少人欲觅一粒米而不可得、最终活活饿死的三年困难时期,“政府每日专程从华南农学院为陈寅恪教授供应鲜奶三支,并询问‘三支够不够’”(第325页)。当然,陈寅恪中年失明、暮年膑足的遭际,是颇值得同情的,但和同时代众多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相比,以七十九岁遐龄寿终正寝的他,已经足够幸运。不妨设想一下,假设现在有个人从海外留学回来,年已三十五岁,只有三个学士学位,其祖父曾担任湖南省委书记、省长兼省军区司令员,然后清华大学忽然宣布聘请他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网友和小伙伴们惊呆之余,估计会追问清华校方为什么。千万别以为当年的教授很容易当上,若是没有可以倚仗的祖荫,哪怕名满天下如郁达夫,或者拥有哈佛博士学位如李济,也只能从讲师做起。陈寅恪的人生际遇之佳,在同辈知识分子中堪称绝无仅有。他1890年出生在显宦之家,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北按察使与布政使,1895年出任湖南巡抚,是大权在握、官居正二品的封疆大吏。优越的家庭条件使陈寅恪无须为生计烦恼,从而能够专心求学;他年方十四岁即东渡日本,随后又在欧美留学多年,直到1925年才参加工作。哪怕是在21世纪的中国,家里有条件供养自己在海外读书到三十五岁的人,恐怕也是少数吧。陈寅恪对史料的掌握和运用,确实比与他同时代的历史学者要高明一些。这是陈寅恪在民国时期的历史界享有一定声誉的最主要原因,但在二十五史、十三经、全唐诗、全宋词以及其他海量古籍都已被收录进众多电子数据库的今天,再对陈寅恪这种本领赞叹不已,未免有点矫情;因为现在随便一个掌握文献检索技巧的大学生,他所能利用的资料,以及利用资料的准确程度,都远远超越了陈寅恪。作为知识分子,陈寅恪真正值得称道的地方有两个:首先,他的诗词写得很好,尤其是晚年的诗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再者,他对资料的占有,在他那一代学人当中,算得上是佼佼者。就算在国内,陈寅恪也不是最早发现文史可以互证的人。早在1927年,鲁迅先生便发表了轰动一时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讲稿收入翌年刊行的《而已集》,这才是目前可据可考第一项应用这种方法的研究。陈寅恪的历史著述也是颇值得商榷的,其推演逻辑之粗暴武断,有时候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比如说在《元白诗笺证稿》开篇,陈寅恪认为唐代古文运动和小说的兴起,是因为“骈文固已腐化,即散文亦极端公式化,实不胜叙写表达人情物态世法人事之职任”,并举了两篇墓志铭作为佐证。当时我虽然年幼无知,但正好在练曹全碑,所以知道此说极谬。墓志铭的格式,自东汉即已固定,怎么能够以之说明唐代的“散文亦极端公式化”呢?至于散文“实不胜叙写表达人情物态世法人事之职任”云云,更像是业余爱好者的信口开河;至于其他种种欠妥荒唐之处,历史学界已经有不少专文。陈寅恪在语言上的天赋并不高。根据蒋天枢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31页记载,陈衡恪之子、植物学家陈封怀曾提及其叔父在1913年尚不会说上海话;然而陈寅恪曾于1905年到1909年间在上海复旦公学读书,如果真是语言天才,怎么可能在一个地方呆了四年还不会说当地方言呢?再者,也没有任何现存的材料表明陈寅恪曾经宣称自己精通十几门语言。陈寅恪公开发表的外文著述只有两篇短文,Han Yü and The T'ang Novel(韩愈和唐代小说)和The Shun-Tsung Shih-Lu and The Hsu Hsuan-Kuai Lu(《顺宗实录》和《续玄怪录》),分别刊载于《哈佛亚洲研究丛刊》(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即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所称的“哈佛大学亚细亚学报”)第1卷第1期和第3卷第1期,前者五页,后者七页。这两篇总共十二页、笔法极其幼稚的介绍性文章,显然不足以证明陈寅恪“精通十余国文字”,只能证明其英文写作能力约等于如今水平较高的普通大学生。这很可能只是以讹传讹之说。依据陈寅恪1956年亲笔在中山大学填写的“个人简历”,1914年以前,他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和法国留学各一年,从1918年到1921年,各在美国和德国留学三年,嗣后即归国担任教职,按照常理并无“精通十余国文字”之可能。在1995年之前,陈寅恪无非是个在公共领域默默无闻、在专业领域拥有中等影响力的普通历史学者,我们可以到中国学术期刊网去检索,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文含有“陈寅恪”的文章只有零星几篇;1980年以降,这个数字逐渐多了起来,主要是因为那年上海古籍出版了我前面提到的几种陈著。但直到1994年,这个数字仍然只有212篇,不及其他历史学家如向达(223篇)、吴晗(245篇)、陈垣(269篇),比起范文澜(434篇)和郭沫若(508篇)更是连一半都不到。陆键东所著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该书1995年出版以后,迅速在大学校园里流传开来,成为风靡一时的热门读物,甚至直到1999年,许多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生——依然热衷于追读这个多少有点煽情的故事。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6
贡献
5499
金钱
10029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10: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见风就是雨,是错误的思维方式,有风是可能下雨,但不等于下雨,对不能证实的结果就深信不疑,是智障。许多人光知道下结论,不懂得严密地论证,瞎胡估计,是浅薄,盲人摸象,妄议高深的问题,只能是不靠谱。不需要形左实右的机会主义帮忙,极左对革命危害很大,他说要抓一百个反革命,有人说,没这么多,五十个,他就火了,连说话的也抓。退休要干无害的事,无聊也不要干有害的事。无聊而干有害的事,包括,花钱不值,吃喝有害健康,游玩过累,说的使人反感,违法传谣,好心没好报,出力不讨好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580

帖子

591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24
贡献
1205
金钱
2284
发表于 2017-12-18 22: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83岁的中央档案馆资深研究馆员、毛泽东手稿保管和研究者齐得平先生  1950年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做档案工作,从1960年起专做毛泽东手稿的保管工作,对毛泽东手稿的情况如数家珍,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是毛泽东手迹的权威鉴定专家。据他介绍,现保存的毛泽东手稿有25000多件,其中文电19356件;文章381件;书信1229件;诗词546件;题词题字379件;讲话记录1830件;文集、选集530件;阅批图书96473册。中央档案馆收藏的毛泽东最早的文献,是1912年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读书时写的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最晚的一件是1976年6月与华国锋谈话时写下的便条“国内问题要注意”。坊间传说,1976年4月30日毛泽东曾给华国锋写下四张纸条,其中一张是“有事找江青”。齐先生当场展示了毛泽东这些便条的复印件,一共四张。前三张,一是“慢慢来,不要招(着)急”,二是“照过去方针办”,三是“你办事,我放心”,为1976年4月30日所写;最后一张是“国内问题要注意”,为1976年6月25日所写……

点评

这一段文字比较可信,江青在法庭上也说过,你办事我放心,不全,还有,有问题找江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19 10: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2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6
贡献
5499
金钱
10029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9 10: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削足翁 发表于 2017-12-18 22:15
83岁的中央档案馆资深研究馆员、毛泽东手稿保管和研究者齐得平先生  1950年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做档案工 ...

这一段文字比较可信,江青在法庭上也说过,你办事我放心,不全,还有,有问题找江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10: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