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22|回复: 109

唐朝格律诗不存在25律----答三羊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2-22 21: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2-22 21:11 编辑

       题外话  三羊要在选例这个基本功上下功夫,例子若选择正确,便成功了一大半。三羊选例有点随机化,说明做课题时没有深思熟虑。
                         1.选例的条件
      一是正格格律诗,因为有拗句的是变式格律诗,拗句是古风句,因此这种诗例无法比较格律与古风。
      二是要选择中晚唐的例子。因为唐初格律诗名称没出现,虽然已经有很多正格格律诗出现,但作者其实是写古风的,只是把平仄的元素插进去,便出现这种合格的诗。盛唐诗格律诗属于磨勘期,即摸索规律期。中唐晚唐格律诗是确立期,规矩基本上定下来了。时间上最好以杜甫逝世以后为好,因为杜甫的晚年还在用心的研创拗律,他的逝世,拗律也就宣告结束了,所以李贺等人的格律诗便都有模有样了。
      三是选八句的律诗,因为唐朝科考的格律诗都是排律,12句为常态,也有16句20句等。排律与律诗毕竟有距离,我们应选中晚唐的律诗,才有代表性。因此三羊选的十个诗例有5个有拗句,只有5例合格,若从第三点考虑,因全是科考例,则全部不合格。但下面的分析还可以借助这五例,虽然这些例子达不到不全面分析的目的。

                  2.八病说的重点和核心是25律。25律指八病说中的蜂腰病,即25同声为病。
      五言句式有四式,它可分为三类,一是仄起平收和平起仄收,属于无病,可排除在外;二是平起平收的,属于肯定有病;三是仄起仄收,属于可能有病。
      仄起仄收有9种组合,其中上起上收、去起去收、入起入收3种是有病的,其余6种无病。因此犯蜂腰病共有4种:平起平收、上起上收、去起去收、入起入收。古风中犯蜂腰病的几率很高,比如有32句一首的古风,四句一转韵,平上去入各为一组韵,那么犯蜂腰病最多的可达32句,即百分之百。所以防止这种病显得非常重要。

      3.唐初与八病说的关系:唐初是声律理论的第二个高峰,以上官仪为首的一大批人对八病说的理论进行了扩大、深化和修改,他们有大批的声律理论文章传世。

      ①他们扩大了研究范围,几乎五言诗的八句都在他们研究范围之中,由八病发展为二十八种病,比如换头、护腰、相承,对五言诗本句和上下句每个字都做了研究。这些声律统称为调声术,因此25律已不再是这时期研究的重点。
      鹤膝,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但从首至末,皆须以次避之”(但“温、邢、魏诸公,及江东才子,每作手笔,多不避此声。”)。
      大韵,诗中应避免用韵脚同韵字。韵脚处用叠韵词,不算有问题。
      小韵,除韵脚以外,避用同韵字,此与韵脚无关。用叠韵词则无问题。
      傍纽,诗中(似以两句为限)避免用同声母的字。双声词不算数。
      正纽,诗中(似以两句为限)避免用同声韵的字。双声叠韵词不算数。
      以上是继承。
      律诗首句入韵打破了上尾病的限制。
      最重要的是换头。换头是对平头的改造,专门研究每句的第二字,一联中第二字平仄不同,邻句平仄相同,谈的就是避免失粘失对。上下句第二字平仄一定要不同,第一字平仄虽可不论,但当都是仄声时,比如“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一个字要是用了去声,第六个字就只能用上声或入声了(“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这是对八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的变通)。
      其次是护腰,指五字之中上下句的第三字不能同声,但同平声则可(在正格五律中,不存在护腰的问题)。
      甚至有人提出一句中两个在一起的仄声也要不同声(还以此作为秘诀授人)。

      ②唐朝25律已经破戒,不再是25律了。真正的25律规定很严,第二字不与第五字同声(“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到元竞时提出二字和五字同平声也可以(“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实际上就是平收句可以不考虑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格律诗创造平起平收的模式。但这样做则彻底捣毁了25律,只剩下了上去入小半壁江山,还能叫25律么?其实它应该改名了。因为名还在,所以误了三羊卿家。
      从八句的律诗看,有六句是平收句。我们与三羊最大的分歧是三羊坚持认为那些平收句也还是25律,就是他认为虽失去了半壁江山也还是25律。我们认为占75%的句子已与25律无关。具体的分析,在6个平收句中,有2个平起平收句,本属于犯蜂腰病的,现在被赦免了,另外4个仄起平收句根本不需要考虑犯蜂腰病的问题。剩下2个仄起仄收的句子(若首句仄起平收,则只有1个句子)才与犯蜂腰病有关。这与永明体时古风所有句子都得防备蜂腰病已有翻天覆地的不同,因此在格律诗中25律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③唐时排律科考第一句通行平起仄收,十二句的排律中便只有3句是仄起仄收的句子,也就是说即使都犯蜂腰病,最大几率也只是百分之二十五。
      如果也是32句的排律,便有8个仄起仄收句,犯蜂腰病最大几率也是百分之二十五。
      八句的律诗中,平起不入韵、仄起不入韵、平起入韵的都有两句仄起仄收的句子,犯蜂腰病最大几率是百分之二十五。首句仄起入韵的则只有一句仄起仄收的句子,犯蜂腰病最大几率是百分之十二点五。以上数据说明即使蜂腰病仍保存着,犯病的几率已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这就说明让格律诗保存蜂腰病的声律理论,已经没有价值了。

               3.格律诗24律使25律丧失了理论基础
       刘韬提出平仄分组,于是出现新的蜂腰说,即二四字平仄不同(“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而甚于蜂腰”即把24律摆在25律之上,这种新蜂腰说(24律)造成老蜂腰说(25律)的名存实亡。
      调声说的目的一是使一句中字音通畅无阻,节奏清晰,阴阳顿挫,具有音乐感,二是使上下句字音和节奏和谐有变化,不单调。
蜂腰病是针对古风的23节奏的第二字与第五字,它们正好在23节奏的节奏点上,所以不能同声。
      24律告诉我们第四字是节奏点,第五字由第二个节奏点改成了第三个节奏点,因此第五字与第二字不再存在上下节奏点的关系,第二字与第五字也就不必顾及同声不同声了。三羊选的10首例子中有5首是符合格律的,每首12句,有9句是平收句,只有3句仄收句,这三句确实都符合25律。如何理解呢?一是八病说的影响多少还存在,二是科考中是不是专门有规定?三是可考虑既然24为节奏点,第5字有没有必要要去研究?四是这是排律,我们要看的是律诗情况。下面我选择杜牧的五言八句诗来探讨。
      杜牧有五言八句诗110首,有5首为仄韵,仄韵诗在唐被当做古风。105首基本上是格律诗,属于正体的有71首。其中仄起仄收20首,仄起平收10首,平起仄收28首,平起平收13首,仍然以平起不入韵为主。共得仄起仄收句132句,其中25同声的44句。
      按第二字为仄声,第五字用上去入便有三种可能,按平均几率,同声占三分之一。那么132句中25同声应占44句,正好这里是44句,这更有力的说明格律诗中不存在25律。例子如下:
秋泊(入)雁初宿(入)
带雨(上)经荷沼(上)
雪后(去)新正半(去)
雾冷(上)侵红粉(上)
往事(去)起独念(去)
绿树(去)南阳道(去)
贱子(上)来千里(上)
草木(去)穷秋后(去)
雪涨(上)前溪水(上)
迹去(去)梦一觉(去)
岂是(去)无多士(去)
蛩唱(去)如波咽(去、入)
旅馆(上)无良伴(上、去)
十载(去)名兼利(去)
后岭(上)有微雨(上)
瓜步(去)逢潮信(去)
好育(入)顾栖息(入)
南奏(去)钟陵道(去)
自愧(去)扫门士(去)
两地(去)差池恨(去)
绵羽(上)啼来久(上)
自是(去)求佳梦(去)
声破(去)寒窗梦(去)
微笑(去)知今是(去)
独夜(去)他乡泪(去)
独有(上)长门里(上)
晓入(入)洞庭阔(入)
不敢(上)频倾耳(上)
南望(去)仍垂泪(去)
去去(去)从军乐(去)
繁艳(去)归何处(去)
归梦(去)当时断(去)
残梦(去)夜魂断(去)
又寄(去)征衣去(去)
不念(去)三缄事(去)
还向(去)长陵去(去)
盼眄(上去)回眸远(上)
小市(去)长陵住(去)
声断(去)碧云外(去)
林下(去)带残梦(去)
古庙(去)阴风地(去)
却下(去)临江路(去)
谩向(去)仙林宿(去)
开锁(去)洞门远(去)

                       4.科考排律与律诗的相互影响问题
      三羊坚持认为科考对律诗作用非常大,科考排律遵循25律,因此反过来必定影响律诗也要遵守25律。25律问题上面已经推翻了。这里只谈科考排律与律诗的相互影响问题。
      首先,先有格律诗,再有科考的排律与律赋。唐初虽偶尔考诗,但不是格律诗。格律诗定名后考试才出现排律,而且科考排律不是每届都有,到中后期才形成制度。
      第二,律诗先影响科考的排律。科考的排律是在律诗不断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考试方案的。
      第三,科考的指挥棒自然会影响律诗,一是使律诗写作普遍化,二是促进律诗规则的形成。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12-22 21:58: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牧的例子举得有说服力,二五律就是避蜂腰病,三羊受何伟棠影响,杜撰出的名字,论蜂腰,一联中上句要避蜂腰,下句可不避,所以所选蜂腰病例子要尽量排除下句的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3 00: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12-22 21:58
杜牧的例子举得有说服力,二五律就是避蜂腰病,三羊受何伟棠影响,杜撰出的名字,论蜂腰,一联中上句要避蜂 ...

楼主啊!
你有什么证明唐朝近体诗,不是讲究蜂腰(也即:25四声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3 00: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举例要举科举试律诗的例子:
秋泊(入)雁初宿(入)
带雨(上)经荷沼(上)
雪后(去)新正半(去)
雾冷(上)侵红粉(上)
往事(去)起独念(去)
绿树(去)南阳道(去)
贱子(上)来千里(上)
草木(去)穷秋后(去)
雪涨(上)前溪水(上)
迹去(去)梦一觉(去)
岂是(去)无多士(去)
蛩唱(去)如波咽(去、入)
旅馆(上)无良伴(上、去)
十载(去)名兼利(去)
后岭(上)有微雨(上)
瓜步(去)逢潮信(去)
好育(入)顾栖息(入)
南奏(去)钟陵道(去)
自愧(去)扫门士(去)
两地(去)差池恨(去)
绵羽(上)啼来久(上)
自是(去)求佳梦(去)
声破(去)寒窗梦(去)
微笑(去)知今是(去)
独夜(去)他乡泪(去)
独有(上)长门里(上)
晓入(入)洞庭阔(入)
不敢(上)频倾耳(上)
南望(去)仍垂泪(去)
去去(去)从军乐(去)
繁艳(去)归何处(去)
归梦(去)当时断(去)
残梦(去)夜魂断(去)
又寄(去)征衣去(去)
不念(去)三缄事(去)
还向(去)长陵去(去)
盼眄(上去)回眸远(上)
小市(去)长陵住(去)
声断(去)碧云外(去)
林下(去)带残梦(去)
古庙(去)阴风地(去)
却下(去)临江路(去)
谩向(去)仙林宿(去)
开锁(去)洞门远(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3 00: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啊!
在唐朝,你找不到24平仄律的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00
贡献
21844
金钱
2858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3 06: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可增加一句
蔓垒(上)盘风下(上)    下也可以是上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00
贡献
21844
金钱
2858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3 06: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3 00:16
楼主啊!
你有什么证明唐朝近体诗,不是讲究蜂腰(也即:25四声律)?

举了45个例子,还不通窍?不与你讨论了,太没意思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00
贡献
21844
金钱
2858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3 06: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12-23 06:27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3 00:19
举例要举科举试律诗的例子:
秋泊(入)雁初宿(入)
带雨(上)经荷沼(上)

我都指出你用科举例是错误的,你还要我举科举例。怎么这么顽冥不化。
“三羊坚持认为科考对律诗作用非常大,科考排律遵循25律,因此反过来必定影响律诗也要遵守25律。25律问题上面已经推翻了。这里只谈科考排律与律诗的相互影响问题。
      首先,先有格律诗,再有科考的排律与律赋。唐初虽偶尔考诗,但不是格律诗。格律诗定名后考试才出现排律,而且科考排律不是每届都有,到中后期才形成制度。
      第二,律诗先影响科考的排律。科考的排律是在律诗不断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考试方案的。
      第三,科考的指挥棒自然会影响律诗,一是使律诗写作普遍化,二是促进律诗规则的形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12-23 06:39: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12-23 06:26
我都指出你用科举例是错误的,你还要我举科举例。怎么这么顽冥不化。
“三羊坚持认为科考对律诗作用非常大 ...

王力先生自从写出《诗词格律》一书后,风行海内,于是天下人只知王力格律,不知唐格律,甚至以为唐朝人奉行的就是王力格律,每日平平仄仄论诗,俨然个个都是唐朝试官,诘难初学后进,可惜他却不能象宋考功一样给人功名。
       王力的近体诗律到底有多少是从古人哪里传承下来的,有多少是他自己的归纳创见,今人已经不甚了然。然而台湾人由于地缘的关系,并没有深受王力影响,他们至少还不敢把王力格律与唐朝格律划等号,他们是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台湾蔡振念先生说:“清人这些著述,也成 了今人近体诗格式的依据,但清人这些声调平仄,都是根据唐宋诗中平仄粘对的情 形归纳推论而来,初盛唐人是否有如此明确的格式观念,尚待探讨。”台湾杨文惠先生说:“关于律诗的声律,王力在一九六0年代曾做出一些成果,他将律诗的对、黏法则、律句的格式、每个音节的变化、其间的正例与变例、以及不合律时採用的「拗救」都提出說明,建构出一套相当複杂的体系。其中「拗救」的部分建构得尤其细緻,除分甲、乙、丙三种「拗」外,甲种拗还细分「本句自救」、「对句相救」「本句自救而对句又相救」三類,、「对句相救」更细分为子類(顶节上字相救)、丑類(头节上字相救),此外还有其他特殊形式的「拗」与「救」这样的系统似乎很完整,但过度演绎的结果却往往令人感到过于繁複而难以驾驭。这套声律体系后來招致了一些质疑,认为这样的系统太过複杂,也未必是唐时的实况。"
      唐朝的格律应该以唐朝评判试帖诗的格律最为权威,可惜历史文献没有流传下来一星半点关于试帖诗声律的规定,唐代关于声律的书籍也大都失传,民国初年由于《文镜秘府论》重新流传回国,使得我们得以一窥唐代声律的规则,遗憾的是我们在这书里只看到四声八病、调声三术一类的规则,而没有看到王力先生所说的十六种平仄格式,孤平,三平尾等更不知在何方仙山。对文镜秘府论的研究以台湾最为领先,前述蔡振念、许云清、杨文惠等先生研究尤为深刻,在他们的研究下,唐代格律的发展脉络已经基本清晰,他们并努力把调声三术与王力平仄格式努力划约等号,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唐代试帖诗规则虽不可考,但是北宋初期的科举考试还是考试帖诗的,北宋司馬光的奏摺中有一句話:“擿其落韻、失平側、偏枯、不對、蜂腰、鶴膝。。。以進退天下士。” (《歷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六十七)別撰律詩賦各一首,具體式一一曉示。。。”这说明北宋科举试帖诗尚要求不能犯蜂腰、鶴膝,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唐代试帖诗规则也有蜂腰、鶴膝的规则。
     近日我从日本有关试帖诗的史料中发现,唐代时期日本试帖诗考试中要求不能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病,我们知道日僧空海于中唐时期来华留学3年,回国后把收集整理的唐朝格律规则,编成《文镜秘府论》一书,于是日本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按照唐朝格律来判定,那么我们从日本人关于试帖诗的评判讨论中,可以窥知唐朝的格律规则,下面我贴出部分日本有关声病讨论史料,供大家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00
贡献
21844
金钱
2858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23 06: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12-23 07:02 编辑

试帖诗上尾、蜂腰、鹤膝等病,是指格律诗吗?用于古体诗当然正确。格律诗首句入韵已打破了上尾病的限制,因此它只对首句平收不入韵起作用。有了首句入韵这一条,应该说唐人写律诗一般不会犯上尾了,犯上尾的恐怕都是二百五。
我这里论的是也不用蜂腰,因为理论上已不合格律诗了。还可从李贺诗中去找。因为李贺是很多人公认格律诗从他开始定型的
三平收,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依着空海的意见,四个仄声才算“拗”,才需要“救”。上承即是“平平平仄平”,今有此法。下承即是三平尾,是后代所总结之格律所深恶痛绝的。但空海认为三平收是救拗的好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12-27 06:16: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图书府吏 于 2017-12-27 06:20 编辑

举例来证明格律,有不严谨之处,比如交通规则是行人靠右行,有人找来几十个靠左行的例子来反驳,显然不合理,如果能找出格律规则的论述,则最有说服力,转个我的旧帖: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叫《两套格律体系》,说的是唐宋元明清古人用的是一套格律,今人用的是另一套格律,两套格律有相似,但是不全等,因此今人对于唐人的律诗不能契合王力格律,陷入深深困惑之中,(至于宋元明清格律诗合王力律情况如何,他们恐怕还无暇顾及),于是他们要么缄默不语,要么说名人或古人在熟练掌握王力格律后是可以出律的,要么说初盛唐格律还没有成熟,或创拗救之说以为辨,或又说拗救是欺人之谈。

事实上律诗在一千多年中经历过几个阶段:初为齐梁调诗,一变而为沈宋律诗(实为齐梁律诗,不限于八句),再变而为唐宋律诗(限于八句),今在变为王力律诗(以王力诗词格律为总则)

古人做律诗,对于律的讲究莫过于杜甫,杜甫说:“觅句新知律”,“遣辞必中律”,“晚节渐于诗律细”,可见他毕生致力于律,白居易说他:覶缕格律,尽善尽工,又过於李焉。那么杜甫研究的“律”是什么?我认为显然不是王力举的那几个平仄格律,朱彝尊说:“富平李天生论少陵自诩‘晚节渐于诗律细’,曷言乎细?凡五七言近体,唐贤落韵其一纽者不连用,夫人而然。至于一三五七句用仄字,上去入三声,少陵必隔别用之,莫有叠出者,他人不尔也”,这也是一种猜测,其实杜甫当时研究的诗律,就是“八病”,编过《极玄集》的晚唐诗人姚合说:“诗标八病外,心落百忧中”,编过《河岳英灵集》的殷璠说“夫能文者匪谓四 声尽要流美,八病或须避之,纵不拈二,未为深缺”,北宋司馬光的奏摺中有一句話:“擿其落韻、失平側、偏枯、不對、蜂腰、鶴膝。。。以進退天下士。” (《歷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六十七)別撰律詩賦各一首,具體式一一曉示。。。”宋朝苏轼嘲弄声律,云:“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醉里自书醒自笑,如今二绝更逢君。”,清朝的袁牧再谈王士祯的平仄谱时这么说:“近又讲声调而圈平点仄以为谱者,戒蜂腰、鹤膝、迭韵、双声以为严者,栩栩然矜独得之秘。不知少陵所谓“老去渐于诗律细”,其何以谓之律,何以谓之细,少陵不言。[size=-1]可见有唐一代,直到晚清,对于诗律的理解,一直就是囿于八病的范畴,而不是王力论述的几种格式。

关于唐朝的诗律和八病的论述,《文镜秘府论》有详细论述,只不过我们研究不多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7-12-27 06: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7-12-27 06:45 编辑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12-27 06:16
举例来证明格律,有不严谨之处,比如交通规则是行人靠右行,有人找来几十个靠左行的例子来反驳,显然不合理 ...

俗语说:大道至简。
这跟很多物理学上的现象一样,最复杂的事物,应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
看起来很复杂的律诗格式结构,在一千多年中反复摸索,应是能由七八个表准格式来表达的。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我是认为, 王力所举的那几个平仄格律,是正确的也是准确的律诗表达格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07: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12-27 07:26 编辑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12-27 06:16
举例来证明格律,有不严谨之处,比如交通规则是行人靠右行,有人找来几十个靠左行的例子来反驳,显然不合理,如果能找出格律规则的论述,则最有说服力,转个我的旧帖: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叫《两套格律体系》,说的是唐宋元明清古人用的是一套格律,今人用的是另一套格律,两套格律有相似,但是不全等,因此今人对于唐人的律诗不能契合王力格律,陷入深深困惑之中,(至于宋元明清格律诗合王力律情况如何,他们恐怕还无暇顾及),于是他们要么缄默不语,要么说名人或古人在熟练掌握王力格律后是可以出律的,要么说初盛唐格律还没有成熟,或创拗救之说以为辨,或又说拗救是欺人之谈。

事实上律诗在一千多年中经历过几个阶段:初为齐梁调诗,一变而为沈宋律诗(实为齐梁律诗,不限于八句),再变而为唐宋律诗(限于八句),今在变为王力律诗(以王力诗词格律为总则)

古人做律诗,对于律的讲究莫过于杜甫,杜甫说:“觅句新知律”,“遣辞必中律”,“晚节渐于诗律细”,可见他毕生致力于律,白居易说他:覶缕格律,尽善尽工,又过於李焉。那么杜甫研究的“律”是什么?我认为显然不是王力举的那几个平仄格律,朱彝尊说:“富平李天生论少陵自诩‘晚节渐于诗律细’,曷言乎细?凡五七言近体,唐贤落韵其一纽者不连用,夫人而然。至于一三五七句用仄字,上去入三声,少陵必隔别用之,莫有叠出者,他人不尔也”,这也是一种猜测,其实杜甫当时研究的诗律,就是“八病”,编过《极玄集》的晚唐诗人姚合说:“诗标八病外,心落百忧中”,编过《河岳英灵集》的殷璠说“夫能文者匪谓四 声尽要流美,八病或须避之,纵不拈二,未为深缺”,北宋司馬光的奏摺中有一句話:“擿其落韻、失平側、偏枯、不對、蜂腰、鶴膝。。。以進退天下士。” (《歷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六十七)別撰律詩賦各一首,具體式一一曉示。。。”宋朝苏轼嘲弄声律,云:“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醉里自书醒自笑,如今二绝更逢君。”,清朝的袁牧再谈王士祯的平仄谱时这么说:“近又讲声调而圈平点仄以为谱者,戒蜂腰、鹤膝、迭韵、双声以为严者,栩栩然矜独得之秘。不知少陵所谓“老去渐于诗律细”,其何以谓之律,何以谓之细,少陵不言。[size=-1]可见有唐一代,直到晚清,对于诗律的理解,一直就是囿于八病的范畴,而不是王力论述的几种格式。

关于唐朝的诗律和八病的论述,《文镜秘府论》有详细论述,只不过我们研究不多罢了。

单纯研究或探索唐朝格律诗的声律,透过文镜秘府论,仅用元兢的《诗髓脑》即可。我们从元兢的《诗髓脑》,就完全可以考证或勾稽出,唐近体的完整声律体系来!
极为简单的说法:唐近体的声律体系,是沈约声律体系与元兢声律理论的搭接。也即:六朝沈约【平头上尾鹤膝蜂腰】四声律,与唐朝元兢的【换头】平仄律搭接或混用。元兢的换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将六朝沈约四声律的【平头】,改为平仄律是【平头】;二是将六朝沈约四声律的【鹤膝】,改为平仄律的【换头】。唐近体完全继承了六朝沈约【上尾、蜂腰】的四声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07: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提及:假定【图书府吏】与【北山钓者】,是一人的两个网名的话,元兢《诗髓脑》理论,早就认定为唐近体的声律体系了,并且是唯一货真价实的唐朝声律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07: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12-27 07:49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17-12-27 06:38
俗语说:大道至简。
这跟很多物理学上的现象一样,最复杂的事物,应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
看起来很复杂的律诗格式结构,在一千多年中反复摸索,应是能由七八个表准格式来表达的。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我是认为, 王力所举的那几个平仄格律,是正确的也是准确的律诗表达格式。

你的这种【认为】,是非常错误的!但从单句的律化来说,唐朝宋代以及元朝,都是四声律,而决然不是平仄律!单句的律化,讲究平仄律不讲四声律,最早的史料记载,是明朝中期真空和尚《贯珠集》的记载,唐宋元三朝声律元老再聪颖,也不会【寅吃卯粮】的倒流水!

翻遍唐朝宋代的声律书籍,找不到单句律化【二四平仄法】的蛛丝马迹!

再者,王力的拾【清】牙慧的【拗救】理论,严重违反了逻辑的同一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07: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12-23 06:39
王力先生自从写出《诗词格律》一书后,风行海内,于是天下人只知王力格律,不知唐格律,甚至以为唐朝人 ...

再细化以下,唐近体的声律理论体系,自然而然自现眼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7-12-27 19: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7 07:37
你的这种【认为】,是非常错误的!但从单句的律化来说,唐朝宋代以及元朝,都是四声律,而决然不是平仄律 ...

不明什么是“单句的律化”。

能说明一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20: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7-12-27 19:09
不明什么是“单句的律化”。

能说明一下吗?

单句的律化,就是五言25四声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7-12-27 20: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7 20:27
单句的律化,就是五言25四声律

谢谢说明。
再问:这律化了的单句(25四声律)有共有几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20: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7-12-27 20:36
谢谢说明。
再问:这律化了的单句(25四声律)有共有几句?

有四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7-12-27 20: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说明。
请写出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20: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7-12-27 20:40
谢谢说明。
请写出来看看。

〇平〇〇仄
〇仄〇〇平
〇平〇〇平
〇仄〇〇仄(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7-12-27 20: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7 20:44
〇平〇〇仄
〇仄〇〇平
〇平〇〇平

是否出错?前面不是说 25四声律吗?
怎么变成了只有平仄二声?  四声到哪里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20: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7-12-27 20:48
是否出错?前面不是说 25四声律吗?
怎么变成了只有平仄二声?  四声到哪里去了? ...

你难道不明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7-12-27 21: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7-12-27 21:19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7 20:54
你难道不明白吗!

三羊 先生就是在说,只有 〇仄〇〇仄(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这一句是讲四声的,其他三句是讲平仄的?

即:
〇平〇〇仄        -----仄,即包括上去入
〇仄〇〇平        -----仄,即包括上去入
〇平〇〇平        -----平。无关乎上去入。
〇仄〇〇仄   (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21: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7-12-27 21:13
那就是说,只有 〇仄〇〇仄(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这一句是讲四声的,其他三句是讲平仄的?

即:

是的!
就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21:19: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5同声是病,24平仄相对才是律,八病并没有形成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21: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12-27 21:19
25同声是病,24平仄相对才是律,八病并没有形成律。

你北山又来胡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9
贡献
3583
金钱
4999
发表于 2017-12-27 21: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7-12-27 21:27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7 21:18
是的!
就是这样!

那就只能说,三羊先生的四声25理论,只有 25% 正确的,其他75%是错误的。  ---四句之一,1除4=0.25   ---》 25%。


是不是这样?


参考:
〇平〇〇仄        -----仄,即包括上去入
〇仄〇〇平        -----仄,即包括上去入
〇平〇〇平        -----平。无关乎上去入。
〇仄〇〇仄   (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12-27 21:2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12-27 21:23
你北山又来胡说!


苏先生问你什么是单句律化,五言句24平仄相对才是单句律化标志,你说25异声是单句律化,你有证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9 09: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