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2-22 21:11 编辑
题外话 三羊要在选例这个基本功上下功夫,例子若选择正确,便成功了一大半。三羊选例有点随机化,说明做课题时没有深思熟虑。 1.选例的条件 一是正格格律诗,因为有拗句的是变式格律诗,拗句是古风句,因此这种诗例无法比较格律与古风。 二是要选择中晚唐的例子。因为唐初格律诗名称没出现,虽然已经有很多正格格律诗出现,但作者其实是写古风的,只是把平仄的元素插进去,便出现这种合格的诗。盛唐诗格律诗属于磨勘期,即摸索规律期。中唐晚唐格律诗是确立期,规矩基本上定下来了。时间上最好以杜甫逝世以后为好,因为杜甫的晚年还在用心的研创拗律,他的逝世,拗律也就宣告结束了,所以李贺等人的格律诗便都有模有样了。 三是选八句的律诗,因为唐朝科考的格律诗都是排律,12句为常态,也有16句20句等。排律与律诗毕竟有距离,我们应选中晚唐的律诗,才有代表性。因此三羊选的十个诗例有5个有拗句,只有5例合格,若从第三点考虑,因全是科考例,则全部不合格。但下面的分析还可以借助这五例,虽然这些例子达不到不全面分析的目的。
2.八病说的重点和核心是25律。25律指八病说中的蜂腰病,即25同声为病。 五言句式有四式,它可分为三类,一是仄起平收和平起仄收,属于无病,可排除在外;二是平起平收的,属于肯定有病;三是仄起仄收,属于可能有病。 仄起仄收有9种组合,其中上起上收、去起去收、入起入收3种是有病的,其余6种无病。因此犯蜂腰病共有4种:平起平收、上起上收、去起去收、入起入收。古风中犯蜂腰病的几率很高,比如有32句一首的古风,四句一转韵,平上去入各为一组韵,那么犯蜂腰病最多的可达32句,即百分之百。所以防止这种病显得非常重要。
3.唐初与八病说的关系:唐初是声律理论的第二个高峰,以上官仪为首的一大批人对八病说的理论进行了扩大、深化和修改,他们有大批的声律理论文章传世。
①他们扩大了研究范围,几乎五言诗的八句都在他们研究范围之中,由八病发展为二十八种病,比如换头、护腰、相承,对五言诗本句和上下句每个字都做了研究。这些声律统称为调声术,因此25律已不再是这时期研究的重点。 鹤膝,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但从首至末,皆须以次避之”(但“温、邢、魏诸公,及江东才子,每作手笔,多不避此声。”)。 大韵,诗中应避免用韵脚同韵字。韵脚处用叠韵词,不算有问题。 小韵,除韵脚以外,避用同韵字,此与韵脚无关。用叠韵词则无问题。 傍纽,诗中(似以两句为限)避免用同声母的字。双声词不算数。 正纽,诗中(似以两句为限)避免用同声韵的字。双声叠韵词不算数。 以上是继承。 律诗首句入韵打破了上尾病的限制。 最重要的是换头。换头是对平头的改造,专门研究每句的第二字,一联中第二字平仄不同,邻句平仄相同,谈的就是避免失粘失对。上下句第二字平仄一定要不同,第一字平仄虽可不论,但当都是仄声时,比如“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一个字要是用了去声,第六个字就只能用上声或入声了(“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这是对八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的变通)。 其次是护腰,指五字之中上下句的第三字不能同声,但同平声则可(在正格五律中,不存在护腰的问题)。 甚至有人提出一句中两个在一起的仄声也要不同声(还以此作为秘诀授人)。
②唐朝25律已经破戒,不再是25律了。真正的25律规定很严,第二字不与第五字同声(“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到元竞时提出二字和五字同平声也可以(“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实际上就是平收句可以不考虑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格律诗创造平起平收的模式。但这样做则彻底捣毁了25律,只剩下了上去入小半壁江山,还能叫25律么?其实它应该改名了。因为名还在,所以误了三羊卿家。 从八句的律诗看,有六句是平收句。我们与三羊最大的分歧是三羊坚持认为那些平收句也还是25律,就是他认为虽失去了半壁江山也还是25律。我们认为占75%的句子已与25律无关。具体的分析,在6个平收句中,有2个平起平收句,本属于犯蜂腰病的,现在被赦免了,另外4个仄起平收句根本不需要考虑犯蜂腰病的问题。剩下2个仄起仄收的句子(若首句仄起平收,则只有1个句子)才与犯蜂腰病有关。这与永明体时古风所有句子都得防备蜂腰病已有翻天覆地的不同,因此在格律诗中25律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③唐时排律科考第一句通行平起仄收,十二句的排律中便只有3句是仄起仄收的句子,也就是说即使都犯蜂腰病,最大几率也只是百分之二十五。 如果也是32句的排律,便有8个仄起仄收句,犯蜂腰病最大几率也是百分之二十五。 八句的律诗中,平起不入韵、仄起不入韵、平起入韵的都有两句仄起仄收的句子,犯蜂腰病最大几率是百分之二十五。首句仄起入韵的则只有一句仄起仄收的句子,犯蜂腰病最大几率是百分之十二点五。以上数据说明即使蜂腰病仍保存着,犯病的几率已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这就说明让格律诗保存蜂腰病的声律理论,已经没有价值了。
3.格律诗24律使25律丧失了理论基础 刘韬提出平仄分组,于是出现新的蜂腰说,即二四字平仄不同(“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而甚于蜂腰”即把24律摆在25律之上,这种新蜂腰说(24律)造成老蜂腰说(25律)的名存实亡。 调声说的目的一是使一句中字音通畅无阻,节奏清晰,阴阳顿挫,具有音乐感,二是使上下句字音和节奏和谐有变化,不单调。 蜂腰病是针对古风的23节奏的第二字与第五字,它们正好在23节奏的节奏点上,所以不能同声。 24律告诉我们第四字是节奏点,第五字由第二个节奏点改成了第三个节奏点,因此第五字与第二字不再存在上下节奏点的关系,第二字与第五字也就不必顾及同声不同声了。三羊选的10首例子中有5首是符合格律的,每首12句,有9句是平收句,只有3句仄收句,这三句确实都符合25律。如何理解呢?一是八病说的影响多少还存在,二是科考中是不是专门有规定?三是可考虑既然24为节奏点,第5字有没有必要要去研究?四是这是排律,我们要看的是律诗情况。下面我选择杜牧的五言八句诗来探讨。 杜牧有五言八句诗110首,有5首为仄韵,仄韵诗在唐被当做古风。105首基本上是格律诗,属于正体的有71首。其中仄起仄收20首,仄起平收10首,平起仄收28首,平起平收13首,仍然以平起不入韵为主。共得仄起仄收句132句,其中25同声的44句。 按第二字为仄声,第五字用上去入便有三种可能,按平均几率,同声占三分之一。那么132句中25同声应占44句,正好这里是44句,这更有力的说明格律诗中不存在25律。例子如下: 秋泊(入)雁初宿(入) 带雨(上)经荷沼(上) 雪后(去)新正半(去) 雾冷(上)侵红粉(上) 往事(去)起独念(去) 绿树(去)南阳道(去) 贱子(上)来千里(上) 草木(去)穷秋后(去) 雪涨(上)前溪水(上) 迹去(去)梦一觉(去) 岂是(去)无多士(去) 蛩唱(去)如波咽(去、入) 旅馆(上)无良伴(上、去) 十载(去)名兼利(去) 后岭(上)有微雨(上) 瓜步(去)逢潮信(去) 好育(入)顾栖息(入) 南奏(去)钟陵道(去) 自愧(去)扫门士(去) 两地(去)差池恨(去) 绵羽(上)啼来久(上) 自是(去)求佳梦(去) 声破(去)寒窗梦(去) 微笑(去)知今是(去) 独夜(去)他乡泪(去) 独有(上)长门里(上) 晓入(入)洞庭阔(入) 不敢(上)频倾耳(上) 南望(去)仍垂泪(去) 去去(去)从军乐(去) 繁艳(去)归何处(去) 归梦(去)当时断(去) 残梦(去)夜魂断(去) 又寄(去)征衣去(去) 不念(去)三缄事(去) 还向(去)长陵去(去) 盼眄(上去)回眸远(上) 小市(去)长陵住(去) 声断(去)碧云外(去) 林下(去)带残梦(去) 古庙(去)阴风地(去) 却下(去)临江路(去) 谩向(去)仙林宿(去) 开锁(去)洞门远(去)
4.科考排律与律诗的相互影响问题 三羊坚持认为科考对律诗作用非常大,科考排律遵循25律,因此反过来必定影响律诗也要遵守25律。25律问题上面已经推翻了。这里只谈科考排律与律诗的相互影响问题。 首先,先有格律诗,再有科考的排律与律赋。唐初虽偶尔考诗,但不是格律诗。格律诗定名后考试才出现排律,而且科考排律不是每届都有,到中后期才形成制度。 第二,律诗先影响科考的排律。科考的排律是在律诗不断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考试方案的。 第三,科考的指挥棒自然会影响律诗,一是使律诗写作普遍化,二是促进律诗规则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