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境
人们写诗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常常是说这诗有没有意境。没有意境的诗往往只是干巴的说教或议论,未给人以美感。
诗的意境表达、启迪,当追溯到原始时候。那时人们对于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风雨雷电,花草鱼虫,都视为不可驾驶的对象,这些对象反映到脑子里就产生了意境。当用诗的语言有选择有剪裁有所加工地描绘出来,别人听了,这意境又复制到脑子里,这就变成了艺术意境的接收。但是,这被艺术意境所传递于脑的人,自己事先得存有相似的现实意境形象,两者产生合成或共鸣,这传递才会发生接纳与存储。更奇妙的是,别人平时存留在脑子里的意境和你不尽相同,当接受你描述的意境时,会在脑子里进行再加工再修改,变成他自己满意的意境。这就是一千个脑子装进去同样的红楼梦,产生的却是一千个不尽相同的林妹妹。这就是个性表现的魅力。
意境的产生,虽然首先是有形的实物,但后来也可变化为抽象的理性。例如你写痛苦,饥饿,失恋,醉酒,传递给别人,别人也会发生这些同感,这就叫无形的意境。但这无形的意境也是具有个性的,张三的痛苦,饥饿,失恋,醉酒,同李四的痛苦,饥饿,失恋,醉酒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宋江醉酒写反诗,李逵醉酒抡板斧。
个性不是个别。个性是带有典型性的意境的个性,而个别则是一种特殊性。个性即典型性寓于共性之中,个别即特殊性则不寓于共性之中。例如,男女结合,这一男一女的结合这个个性,是整个男女都会结合这个共性的纽成部份。而同性恋也是个性,但这却是个别,同性恋(或无性的男女结合)却不是整个男女结合这个共性的的组成部份。诗写林黛玉与贾宝玉、诗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两个不同的个性,而不是在写男女结合的共性。这两个个性是不同的,因此反映他们的诗也是不同的。而你不能说这是两个共性诗,因为共性没有独立性,共性只是一个整体概念。 个性的典型性是有条件的。当人们还不会说话的时代,一伙人抬木头,其中一个人喊出了“杭育杭育”,这叫声就是个性,这就是典型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是诗经时代的个性。鲁迅说如果现代人把这用白话写去投稿,那是要被塞进废纸篓的。北山说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诗经时代,它是个性典型性,是那个时代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而今人贝尔诗“香蕉生热带,北国现常吃。古代王爷府,不知其有之”,则是人人捂住耳朵不想听的大白话!并非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个性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