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3|回复: 0

龙家小院在此论坛的部分评帖留言(9)

[复制链接]

4649

主题

10万

帖子

3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64
贡献
102639
金钱
11589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5-4 12: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家小院 于 2021-5-4 12:40 编辑

1、怎样从对待智慧体会写诗
      谢谢老师对“怎样对待智慧体会写诗”的论述,使明白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也同样认识到了不断战胜自我这个提升智慧的法宝。以旧有的落后观念,斗旧有的落后观念,确实是很不靠谱的事情,这也是我们要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必要之处。所以中国古人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养法门。    
       由此又可以证明,之所以中国人现在个个不知反省,个个任性自恃,非但是丢失了对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际上,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修养也丢失了,这两样任何一样的丢失都是非常巨大的损失,何况是两样都没有了。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今社会大多人浮于事,实际上正是没有根基的表现,就像树上的落叶一样,随着风跑,这样被落后观念侵蚀和影响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毛泽东思想正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之上,而对马克思原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一个基本的常识是,任何普遍性的原理都不具有直接指导实践的作用,马克思原理当然也不能例外。要想真正的指导中国,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为止,中国只有毛泽东做到了这些,这就是毛泽东智慧至今无人企及的最好证明。    
       比如,那些说事实胜于雄辩的人,为什么不谈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为什么不谈毛泽东在各种场合的英明正确且深远的决定?为什么人任凭摸着石头过河,也不谈借鉴毛泽东的成功经验呢?并非是不想,实在是毛泽东思想里没有私利可图,这就是懦弱者不能战胜自我的最好证明。     
        由此可见,自私自利的人,不管打着谁的大旗,不管如何的宣扬真理,实际上都是对真理的利用。因为他们没有智慧,运用真理,实际上也是不想运用真理。真理成了少数人又爱又恨的东西,爱它,是因为它可以利用,比如马克思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恨它,是因为里没有自私自利,所以就没法真正运用。这种矛盾心理,让少数人注定成了表里不一的人,非如此,他们就没有生存的空间。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修养都是基于战胜自我,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战胜的人,也就谈不上什么胸怀,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智慧。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57076-1-1.html
2、怎样从智慧得来体会写诗
      谢谢老师对“怎样从智慧来体会写诗”的论述,使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智慧存在的差异。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现实中的人们总是会面临解决问题,所以总是需要这样那样,或高或低的智慧。所以智慧真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最基本素质,就像道一样,百姓日用而不知,须臾而不可离,有智慧正是有道的表现。      
        这样说来,智慧是人的必需品,就像植物离不开阳光,就像人类离不开水源一样,古人也有至善若水的言论,我想也是基于这个道理。既然如此的必要和重要,那为什么普遍的人群缺乏智慧?为什么对智慧纷纷没有兴趣?这个是现象的,事实上并不是。人人从内心讲都是喜欢智慧的,就算是没有智慧的人,也不能例外,否则你说他是,他一定给你急,这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智慧得来并非容易,也不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从地里长出来,真实的功夫还建立在战胜自我上面。而人的本性普遍自私自利,战胜自我就是人性战胜本性,这于人的本性来而言是巨大的痛苦,就像从自己身上割肉一样,那肯定是舍不得。这是认识局限造成的恐慌,事实上能把腐肉割去,长出新肉,也未尝不是好事吗?就是因为把腐肉当成了好肉,所以才有这样的恐慌,这给小孩子怕打针是一个道理。    
       大人相对于小孩的之所以理性,稳重,成熟,就是因为认识,情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智慧的人,相对智慧低的人,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反而缺乏智慧的人,就像小孩子一样感性和任性,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是犯倔和认死理。小孩子如此尚有可原谅,是天真无邪的正常表现,而大人也如此就是幼稚,是不可理喻。      
      真正的智慧总是全面的,看问题绝对不会走极端,而一旦做了决定,又非常的果敢和果决,所以既不会因噎废食,也同样不会瞻前顾后。就像阶级斗争和改革开放一样,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错误只出在了执行方面,实际上是认识和情感跟不上造成的,即智慧不足所至。这样可以观察,日常中对阶级斗争和改革开放颇有微词的人,实际上正是被现象所迷惑,即使自身缺乏调查研究,也同样是情感和认识不足,和缺乏智慧的表现。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55265-1-1.html
3、怎样从理解智慧体会写诗
1)  谢谢老师对“怎样从理解智慧体会写诗”的论述,让我更加明白了毛泽东智慧伟大之处。说句实话,那个年代国家虽然处在困难时期,但是却有很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了把中国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而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好多事情都要辩证的看待,今天社会倒是相对生活富余,衣食无忧,可是今天的仁人志士要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无非是以钱为追求的功利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人更多的倾向自私自利,更多的倾向生活安逸,而这正是鼠目寸光和缺乏智慧的表现。    
      不是有一句话说叫什么温水煮青蛙吗?说的就是一个忧患意识的问题,实际上是个人惰性和警惕意识的真实较量。革命年代虽然环境恶劣,但正是因为这种危险,让更多的人看到一定要挺身而出,否则整个民族都要完蛋。如此,在中国传统优良文化本就有着家国情怀的引导下,仁人志士们普遍前仆后继,做出了伟大的牺牲。主要是由毛泽东带领下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以及投入到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无数的有名英雄 和无名英雄,以及各行各业的爱国民主人士。    
      和平年代则不然,虽看似风平浪静,而实则暗流涌动。因为没有急迫而紧急的形势影响,人就很容易堕落下来,很容易产生享乐思想。封建社会的官僚思想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复苏,资本主义的虚伪民主也趁机侵蚀。加上人们普遍卸下了毛泽东思想的武装,又同时丢掉了传统优秀文化,这就等于我们赤身徒手的暴露在了敌人面前,被俘虏反而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是今天人人思腐的主要始因。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我们只有重新唤醒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理论,让中国人民重新置于真理的指导和武装之下,如此我们又何惧于任何的战争和挑衅?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邪恶总不能战胜正义,尤其是中国革命无数次胜利的事实,更是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由此可见,智慧就是信奉真理,践行真理,捍卫真理,弘扬真理,这是每一个想要拥有智慧的人,都必须做到的。
2)谢谢老师的批评和教诲,是我没有指明,下次一定注意了。我说的:“那个年代国家虽然处于崩溃边缘”不是指的改革开放前,指的是解放前的抗日战争,以及反对蒋家王朝的国内战争。
3)谢谢老师的批评和教诲,我记住了,以后用词一定多查资料,一定小心谨慎。
4、怎样从培养个人积极性体会写诗
      谢谢老师对“怎样从培养个人积极性体会写诗”的论述,使我明白了积极性,追求,和三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一般情况下来讲,积极性是一个人的内因的主动行为,即有可能是来自外界的诱惑而去投机取巧和迎合,也有可能来自于内心的坚守,而想改变外部世界的自发举动。事实上内因和外因总是相互的,也就不可能割裂来看,积极性就是综合变化和相互转化的结果。比如一个人贪污腐败,你既不能完全责怪于外部环境,否则就成了找借口,也不能说这个人天生就是贪官,这样就显得过于武断和主观。总是要进行外因和内因综合的分析,总是要对来事情的龙去脉进行仔细的了解,如此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最终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法。    
      积极性本身就是一种有追求的表现,至于是正面追求,亦或是负面追求,就要具体看待。不是有句话叫做“无利不起早”吗?这说的也是一种积极性,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积极性,同样也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追求,这个在当今社会是普遍现象。不是还有一句话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这句话,在当今则不常不常听到,就算听到,也多是喊口号,和挂羊头卖狗肉,而事实是,在革命年代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否则人民就不可能从水深火热中走出来,既然走了出来,就足以证明这句话的力量和意义。由此可见,好的追求总是远大,且充满了正义的力量。    
       而合理的三观,恰恰是保证追求正确的前提。道理很简单,一个人明白事理且心存良善,他当然会做好事;反过来一个人糊涂至极,可能他心底也很善良,但未必能做出好事,好心办坏事倒是常有的。况且糊涂的人也未必善良到哪去,因为认识和情感的局限和缺陷不支持。这样我们就明白,实际上积极的问题,追求的问题,三观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认识和情感的问题。所以我们要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通过不断的战胜自我和修养,从而让我们的认识和情感保持在健康的状态下,这样我们的所作所为才不至于经常出错,我们的思考和观察才不至于过多的谬误。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57967-1-1.html
5、怎样从情感和“三观”的联系体会写诗 
       谢谢老师对“怎样从情感和三观的联系体会写诗”的论述,使我明白了情感和认识的关系和联系。我想,三观通常代表着人的认识和情感的综合倾向,即是认识和情感的产物,同时也是对认识和情感的保障。认识主要来自于外因对内因的改造,情感正是这种改造的结果,是认识为情感注入了理性,是情感为认识增加了人性温暖。所以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有了情感,认识才称之为合理的认识,这个理不但是外界的道理,也代表了情感的客观性。而情感作为人固有的内因因素,虽是主观的表现,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应该说,没有感情的人是几乎找不到的,它对人的认识起到了控制,保障,和促进的作用。    
       相对而言,认识属于智力因素,来自于外因对主观能动性的开发和压力,即有先天的机缘,也来自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而情感的根源属于非智力因素,来自于主观能动性的天然遗传,是人生来具有的机缘。而人的认识,正是建立在感情的机缘之上,随着感情的合理而有了合理的认识,这正体现了外因对内因的干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内因的决定地位。可以毫不讳言的这样讲,如果内因不发生变化,认识也无从谈起,情感也得不到合理的成长。这正是主观能动性的可贵之处,它既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主动性,比如情感的意愿,也同时被客观世界所打造,比如认识的提高。所以认识和情感不能割裂来看,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相互包涵和相互转化。但需要说明的是,情感有超越知识和认识的特点,这既可以是任性的表现,也可以是一种智慧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而追求就是主观能动性的集中反应,追求本身就是想改变世界的一种愿望,所以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表现。之所以说它是最强烈的情感,实在是不强烈就不能称之为追求,这样来看追求也是一种意志力的表现,所以说短暂和可有可无的追求,都算不上真正的追求。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有积极性的表现,它的主要动力来源,来自于情感的合理且健康,否则追求就变成了欲望和贪婪。追求也同样来自于认识的高度,因为正是这样的高度给予了情感的健康 。这样看来,追求也同样是认识和情感的共同结果,是三观的集中反应。                
       而智慧正是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运用,是情感和认识发展到一定高度的结果,也同样是追求和积极性的目的和结果。因为人总是要面对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和问题,而智慧正是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武器,是一种全方位,最彻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说来,智慧也是一个人与人为善的能力和保障,这正是能体现劳动价值和人格的地方,劳动的积极性也赖于此。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59026-1-1.html
6、怎样看从价值观与素质的联系体会写诗
    谢谢老师对“怎样从价值观与素质的联系体会写诗”的论述,使我明白了价值观和人的认识情感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我是这样想的,认识有辨别的含义,主要来自于视觉上的观察,也可以说人的眼睛是接受外因干预的最好器官,覆盖了有形世界360度。所以,认识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来源,间接的贡献于人的逻辑思维。当然,耳口鼻身也是认识的器官,也有辨别的功能,但它们更侧重于感觉,它们能感知无形世界的的规律,比如空气的温度,湿度,比如各种各样的味道,也包括自身的生理运动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但是,我们不能把认识和感知分开来说,它们即有相互补充的意义,同时也有相互促进的意义,更是形成认识和情感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就是说,任何认识和情感都不是单一的结果,都是自身修养和素质的综合反应,也同时为了形成新的素质和修养,提供了认识和情感的基础。    
      修养和素质的综合反应,就是价值观的体现,代表了人的认识的认知和情感的感知水平。总体而言,价值观是人认识和情感的综合倾向,主要体现在是非观和爱憎观两个方面。是非观是以对错的形式来判断客观世界,从而形成合理的认识,同时也是合理认识的表现。而爱憎观是情感的体现,良好的爱憎观一定基于合且健康的情感,同时也是形成合理且健康情感的基础。这样我们就发现一个规律,认识和感知的过程是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即是外因和内因的运动过程,也同样来自于先天和后天的综合反应,是基础和发展的关系,也同样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联系。      
       究其根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启认识和情感的旅途,这样的旅途起点已经高于动物的能动性,这就是人独有于万物的天赋。想想现实中好多贪污腐败,好多动物性的低级趣味,事实上都是缺乏人性的表现,即辜负了自身的天赋,也不配做人了。不是现实中有句这样的话,“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你明明是人,却不好好做人,却非要做畜生,这就是自甘下贱。所以对贪官,杀一个少一个,因为他们不单单危害了自身,让自身活得不像个人,实际上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反面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这也是当今社会普遍以成败论英雄,一切向钱看,普遍道德滑坡的现实基础。      
       所以,概括而言,好与坏都是价值观和认识情感的表现,也当然就是素质和修养的真实体现,这个既逃不过群众的眼睛,也同样逃不过群众的耳朵。当然,我也不否认人本身就有动物性的一面,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劣根,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提升修养和素质。同时,把这些建立在健康的认识和情感之上,这就是人的合理本能,更能升华一个人认识和情感的进步,所以才有伟大的爱情之说,因为有共同的信仰,因为有共同的高尚品格,因为有共同的素质和修养,也因为价值观上的高度契合,故也称之为灵魂伴侣。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爱情是人类情感的美好结局,却不一定是必然的结局,执着于此就容易让人丧失理智,一切的罪恶也会因此而开始,所以古人有万恶淫为首的训诫,这就是情感和认识的辩证道理,也是修养和素质的形成基础,不能超然于此者,纵然是英雄,也必然有不完美的地方,毕竟人类除了小情,更应该拥有的是大爱,那就是关心人类共同的命运和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59944-1-1.html
7、七律 请定位兼交心之语
       谢谢老师对“请定位间交心之语”的论述,首联就开篇明旨,点出了作者知行合一和人诗合一的主张;颔联指明了虚荣自恃和无病呻吟的现象,并进行了斥责;颈联即道出了写诗的规律,也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最后回应主旨,再次声明了主张,并暗示了战胜自我才是进步之法。总结全诗,都是教人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即拥有改变自我的反省精神,如读者真正明白 ,一定能够找到自身良好的自我定位和这样的方法。    
       老师说的好,与人为善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与人为善和引领人精神面貌向好的艺术,当然也是有益于社会的精神食粮,把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就阐明和讲述了人诗合一和知行合一的道理。人这个决定因素是一切艺术的根基,所以学习任何艺术,首先要学的是做人,人做不好,任何冠冕堂皇和华丽的花样子和表演,最终都有被拆穿的时候,就像流沙之上建立的大厦,倒塌是它必然的命运,这是愚蠢且不自知的行为,也是没有良好定位的表现。    
       真正的人性,必然是在战胜自我的过程中实现完善,这实际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也是一个做人的过程。只有这个基础牢了,才谈得上与人为善和与社会有益,否则一切都是胡乱吹嘘的假把式,或者是居心叵测,最终骗人骗己。所以人人都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有真实情感的人,有真正胸怀的人,有真正担当的人,有真正大爱的人,总之是有真正人性的人,而真正的人性就在于无私。    
       无私奉献这个词说起来好说,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他首先要摒弃的就是个人的私欲,这与人本身就有的动物性是相矛盾的。不坚强的人根本就无法接受或者面对这样的事实,或者就算知道这是事实,也不愿意实事求是,这些都是自私自利没有根除的原因,这既是认识的局限,也是人性的缺陷,在感情上有固执和不可理喻的地方。如果以这样的心态,什么都不干,去睡大觉,这倒也无妨,毕竟危害的是个人,没有太大的不良影响。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搞艺术,那非但是玷污了艺术,事实上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和犯罪,因为犯罪的含义里面就包含对社会有极大的不良影响。    
        由此可以明白,老师为什么主张人诗合一和知行合一,因为这是走向真正艺术道路的唯一正路,任何对此不以为然和不屑一顾者,都是不明道理和固执己见的表现。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56742-1-1.html
8、怎样看价值观与写诗 
1)谢谢老师对“怎样看待价值观与写诗”的论述,使我明白了认识,情感 和内涵的转化关系和联系。认识虽然能够全面地反映客观世界,但并不是什么样的认识都能真实反映客观世界。而不能正确和准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会叫做认识不到位,或不敏感,亦或叫认识局限。      
      认识为何会有跟不上的情况?这就涉及到了认识的提高过程。认识的过程是人唯物的过程,相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总是慢慢的展开,认识的高度也是在不断的认识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这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因。所以,认识并非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可以随便顿悟,顿悟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还是惭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当然,这其中也不能排除有些天赋奇高的原因,但就算如此,也还是惭悟的积累,无非这个时间比天赋平常的人少了一些而已。      
      了解了这些,就能够让我们明白,认识到底是怎么正确和准确反映客观世界?实际就是在原有内涵和情感的基础上,即什么样的人能看到什么样的真实,也是什么样的境界,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的结果。所以,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认识的差异,当然也就存在着情感和内涵的差异。内涵就是情感和认识的共同结果,也是内因对外因的接受和内化,其结果即提高了情感的合理,也增加了由此带来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内涵就是外因内化的结果,也是认识改变情感的结果,同样是情感和认识的融合结果,即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样的情感,也多倾向于什么样的认识。      
       在这样认识和情感的相互融合,相互转化过程中,人的三观就慢慢的形成了,尤其是价值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人的认识和情感的合理和健康与否,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运动和变化关系和联系,说明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写诗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正是知行合一和人诗合一的表现,否则就是两层皮和两面派,也同样是认识和情感的不和谐,内因和外因的不和谐,价值观存在矛盾的问题。价值观的矛盾直接关系到爱增观和是非观的是否合理和健康,也同样反作用于情感和认识的是否健康与合理。
2)兄长说得很好,优秀是累积的结果,需要继承,也需要发展,这就是载道的体现,所以我们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是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61139-1-1.html
9、怎样从认识道理体会写诗
       谢谢老师对“怎样从认识道理体会写诗”的论述,使我明白了道理和认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我是这样理解的,万事万物都是以规律的形成而存在,这当然也包括人自身和自身的思维,意识,认识,思想,情感,内涵等等。所以要想真正的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离不开主动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认识规律,规律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讲道理。这样就明白,道理就是对于规律的描述和概括,学习道理就是认识规律的过程,也同样是通过规律来提高认识和情感思想的过程。由此看来,人不管想不想听道理,道理都是客观的存在,只要想进步就必须要知道,所以道理也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有些人说“要言不烦”,这句话对也不对,合理之处在于对谁而言可以不烦,对于明白大道的人,你点一下他就明白,对于不明道理的人,你不给他讲清讲透,他又如何能明白?这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结果。所以直接把“要言不烦”四个字甩出来,又没有讲清楚为什么这样说?理论依据在哪里?否则就是个人主观和冒观点,是断章取义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既然学习和认识的过程离不开道理,那学习道理和认识道理就成了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道理的学习和认识,把这些道理运用于自身的实践当中来检验,通过体会而形成自身独特的认识和内涵,这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向具体真理的转化过程,产生的必然是一个人独特的认识和个性思维,如此道理才和人融为了一体,实现了文而化之。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又如何能够明白道理呢?除了两层皮的自以为是和虚荣,除了懒惰和自私而造成的无知且不自知,就想不到还有什么其它的结果。    
       我一定遵循老师的教诲,不敢犯这样的错误。因为坚信真理,所以我一定要学习道理,因为明白道理,所以我更加坚信真理。我想这即是一个认识提高的过程,也同样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过程,学写诗当然也是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可以谈,否则,想绕开道理,就是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63123-1-1.html
10、怎样从正视道理体会写诗
       谢谢老师对“怎样从正视道理体会写诗”的论述,使我明白了,认识,道理,和内涵的相互联系和关系。认识是一个人探索和感知世界最基本方式,没有这个也就等于和客观世界失去了联系,所以这个世界上除了脑子有问题的人,基本上人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认识行为。区别只在于以客观方式来认识世界,还是以主观方式来认识世界,前者用探索和实践的方式,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实际是上是内因主动接受外因的打造,这样认识会越来越趋向于合理;后者则沉浸于固有观念的选择性心理,以功利的思想和行为认识世界,实际上是用主观愿望来扭曲客观世界,这样只能使他们的自私自利积习得以不断积累,非得让自己的认识不能进步,事实上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也存在着阻碍和危害。    
       道理是一种连续的认识,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实际是一种系统性的认识。认识只有以道理的方式阐述出来,才能让自己记住和理解,也才能让别人记住和理解,是关系到语言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实际上是关系到思维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这是锻炼思维和思维存储的基本形式。所以有些道理,如果本人自己都无法阐述,那就证明他还是没有真正明白,否则又如何说不出来呢?找不到合理的语言来表达,这本身就证明了思维的混乱和不合理,实际上也是内涵缺乏的证明。这也包括道理对规律的描述和论述,找不到自己合理的表达方式,就是自己还没有明白透彻。所以不明白道理的人总是厌烦道理,这其中即有主观选择功利思想的作祟,也同样有虚荣和不自信心理在作祟。    
       而内涵是人认识和道理的内化形式,终究还是道理的内化形式,因为道理是系统性的认识,如此才能真正的使人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并形成自身的素质。内涵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包括思想,观念,性格,方法 ,风格等等,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不管是认识,还是道理,只有当形成一个人的内涵的时候,才真正证明了一个人有了认识,和明白的道理,否则又拿什么来证明?纸上谈兵和夸夸其谈是不能证明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的。    
       总的来说,不管是认识,道理,还是内涵,都是认识的表现形式,也都是美的表现形式,同样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对认识的不同描述方式和存在形式。道理即是规律性的认识,也是全面性的认识,而不管是道理,或者是内涵都缺不了认识,同样有内涵也是明道理和有认识的证明,所以他们之间不能割裂孤立静止的来看待。认识再认识,否定再否定,都是认识,道理,和内涵,作用与反作用的运动。理性美是他们的共性,人性美也是他们的共性,个性在于每个人的不同,每个人不同的真实。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63974-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5 11: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