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精华14
注册时间2021-3-6
威望6274
金钱116205
贡献102924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威望- 6274 点
贡献- 102924 次
金钱- 116205 枚
 
|
本帖最后由 龙家小院 于 2021-5-4 15:41 编辑
1、怎样看写诗“两层皮”
谢谢老师对《怎样看写诗“两层皮”》的论述, 使我明白了内涵,认识,和写诗的关系。这样我就明白了,内涵就是一个人的观念和思想,即是人人学习的基础,也同样是与别人打交道和做人做事的修养。内涵即是认识的结果,也是外因被内因俘获的证明,更是感情趋向合理的动力。也就是说,内涵是在原有内涵的基础上,认识和情感的共同结果,不但是知识的存储,更是知识起到了修身养性作用的必然。
而认识,即是一个人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的行为,以及这样的过程,同样是这样的结果。认识的基础来源于人的原有素质和内涵,既来自于原有的认识和情感。认识是一个人进步的来源,认识的对象,包括客观世界和自身,所以认识也是一种修养的过程。认识的目的是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和运用规律,所以认识就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否则停留于表面就是认识浅薄和缺乏内涵的表现,也同样是人一知半解和浅尝辄止的证明。认识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所以认识需要全面的视角和分析,包括视觉和感知,也包括来龙去脉和普遍联系,这也是认识需要的视野。认识要贡献于人的思维,因为思考的过程也同样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认识和情感的交融时刻,也同样是内涵产生的过程。
而写诗就是写内涵,就是表达作者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也同样是作者人性美好的表现。这样我就清楚,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和运用理论?为什么要主动的修身养性而开阔胸怀?为什么要摒弃自私自利而与人为善?实际上都是人在弘道,而非道来弘人,道是来救人的,写诗作为精神食粮的作用也在于此。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62031-1-1.html
2、怎样从看道理和使用体会写诗
谢谢老师对“怎样从看道理和使用体会写诗”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今人对长篇多有厌烦。这其实也不难理解,以金钱为追求目标的大环境下,急功近利就成了大多数人的特点和特征。也是这样,大多数人都耐不下心来读长篇,实际上正是功利心在作怪,也同样是犯了主观主义,而对客观的肆意扭曲,甚至是否定。其实想想很没有道理,客观是真实的存在,规律也是真实的存在,这些都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所以有些人再怎么主观渴望有惊人的本领和底蕴,但忽视客观规律,总会让他们这些变成空想,幻想。
主观和客观是人和自然世界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与社会的联系。这里面有人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实践经历等等主客观的因素,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又为什么做孤立静止割裂的看待呢?这本身就是看待问题不客观的表现。基于缺什么补什么的道理,看问题不客观的人就要学会看问题客观,学会实事求是,学会立足于唯物观,但事实是,他们反而蔑视和轻视客观因素和实践,非但是不自知且无知,实际上已经是病入膏肓的表现。能够治疗的办法就是有效的沟通互动,有效的改掉自身的不良嗜好和人性缺陷,从而最终回到原点,继而走在规律的路上,让客观规律与主观情感混为一体,这样人的认识和情感才能够相互和谐,否则真的想不到还有其他的办法。这样我们就明白,为什么要读长篇文章,为什么要懂道理?为什么要明白道理?为什么要践行道理。
因为道理是对规律的阐述和描述,也是对认识的阐述和描述,同样是对内涵的阐述和描述。由此可见,道理就是载负大道的语言,包括这样的体会和亲身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实践出真知的过程和总结。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始终都要面临着解决问题,道理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钥匙,显然是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的。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厌烦讲道理,他们是不想用钥匙来开门,实际上是想破门而入,这是一种强盗思想,是脱离大道而出现的人性缺陷和认识局限。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64925-1-1.html
3、怎样从充实内涵体会写诗
谢谢老师对“怎样从充实内涵体会写诗”的论述,使我明白了形成内涵的规律性和内涵本身的客观性。内涵总是修养的结果,主动修养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内涵,是认识和情感达到一定程度的自觉行为。人的这种自觉行为看似是内因的决定,实际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结果,仍然是认识和情感的共同决定。修养包括了学习和实践,即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素质是学习和实践的结果,而有了什么样的素质,也就等于有了什么样的内涵,因为有素质正是有内涵的体现。素质是多方多面,也体现了方方面面的内涵,这样看来,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就代表了内涵的丰富程度和真正质量,所以综合素质就是一个人总的内涵。
而道理就是一个人理论素质的体现,也同样是一个人的理论内涵。是通过过不断的学习各种各样的道理,使人有了运用理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这就是一个人的理论运用能力的前提。通常的理论总是普遍意义的描述,虽然也有对特殊意义的描述,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不同,所以还是要靠每个人的实践来检验,如此才彻底形成了个人的独特素质和内涵。从而再反作用于人自己认识和情感,这既是一个认识再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文而化之的过程。如此认识和情感都得到了进步,人的思维和思考必然有了新的高度和水平,这些都是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根本素质和能力。
道理就是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和客观描述,所以不明白道理,也很难明白规律和运用规律。道理阐述的目的就是让人明白,所以道理总是那么详尽和周全。详尽和周全本身是道理的优点,对于正常人的思维和认识来说,这是极其合理且有效的营养。但是,当今社会普遍大环境的影响,大多数人的认识和情感多少有些扭曲,这也是大多数人不愿讲道理的原因,实际是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这个也是客观的存在。所以,大多人的修养就是要从战胜自我开始,减少自己的认识局限和私人性缺陷,首先回归到一个认识和情感都健康的正常人,这才是修养的起点。
由此可见,我们不想听大道理是自身内涵缺乏的证明,这种观念本身就是我们需要战胜的不良思想和情绪。也只有战胜了这些,我们才可能早日踏上修养之路,让学习和实践有了稳固的根基和正确的方向,如此内涵也有了源源不断的来源。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65973-1-1.html
4、怎样从内涵和对待灵感体会写诗
谢谢老师对“怎样从内涵和对待灵感体会写诗”的论述,使我明白了主观客观,内植内涵的联系和关系。通过老师对毛主席写诗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写诗总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比如前一首《长征》,在我党困难时期,从激发革命战士的斗志和信心考量,主观表达更为适宜。后一首《攻占南京》则不一样,那是我党处在绝对有利地位,所以更要注意不骄不躁而保持理性,所以理性表达比较合适。这样我们就明白,主观与客观的表达方式选择,也正是自身小背景对应大环境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人对大的环境总需要给出自身准确且相应的反应,这就是内植的主要任务。而内涵即是真实的表现,也同样是个性的表现,所以是不允许改变,这和灵感是一样的道理。当然这也是我们的主观猜测,未必就与毛主席当时的想法是一样的。
灵感是外因和内因相撞而产生的火花,这是内涵的表达情绪顺着开口的喷薄而出,这就是灵感对内涵的导向意义。写诗即是表达内涵,也是抒发灵感,这是要辩证的看待。也就是说,只有相应的灵感才会有相应的内涵,也只有相应的内涵才能激发相应的灵感,同样也只有相应的灵感能引出相应的内涵,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无从存在。写诗寄情于景和托物言志,就是基于这样的原理。所以说一首诗总的来说还是外因与内因的共同结果,唯表达上是一个人的主观决定。
从老师的话中我更体会到了,跟着会写诗的人学写诗,就能了解到这些实践经验,而不只是从主观欣赏方面猜测方法和经验,这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也是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的不同之处。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一定要服从主要矛盾 ,这关系的表达的准确与否问题,既真实的问题。而写诗的主要矛盾在人,所以要通过不断的修养来提高人的认识和情感,诗中的主要矛盾在内容,所以我们要形式服从内容,内涵和灵感的主要矛盾在内涵,所以我们要不停的修养。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66083-1-1.html
5、怎样运用内涵写议论诗
谢谢老师对“怎样运用内涵写议论诗的论述,让我明白了认识,道理,思维和内涵,与人写诗的关系和联系。想想也是,写诗表达的就是作者的思想,认识,道理,内涵,又怎么会没有联系呢?实际上有联系是必然的,是本末的关系。通常说写诗是表情达意,这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主要矛盾在人上,而作为表达工具的文字,技巧,形式等等,虽然也很重要,但却是外部因素,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往往是内因。就比如,一个内涵深刻的人未必都识字,他说出来的话也许未必文雅,但一定很有道理。就像在农村,通常家里的老人多不识字,但家里所有人还是听他们的,这不仅仅是为了尊敬老人,主要还是他们的认识相对年轻人而言,往往更加深刻和正确,这种深刻性,多来源于生活的磨砺和时间的洗礼。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禅宗的六祖慧能就不识字,当然,我这里并非鼓励不识字,只是为了讲明这个道理。
所以现在有些人,自以为读了几本诗话,或者是多读了一些杂书,就以为自己已经穷尽天下道理,以为可以写诗扬名了,这是多么的可笑。读万卷书还是要行万里路,间接经验总是要经过实践来印证,如此才能转化为人们有用的直接经验,这即是理论指导实践,也同样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就比如,我跟老师学了一些理论,刚开始也只是去理解的记着,不过往往不是很牢固,容易忘记,但是我在实践中看到这些道理得以印证的时候,既深刻的理解了,也牢牢的记住了,这就比死记硬背要强,这是一点个人感受。所以道理不怕多,就怕不理解而生搬硬套,更怕多读一点书就自以为是,这就等于关闭了进步的大门。
这样我就明白,做人还是要讲道理,还是要去用认识探索真理,还是要用生活实践来体验和感悟真理,有多少这样的体会,就有多少内涵和认识,也包括相应的情感。而有多少这些内涵和情感,也就有多少诗可以写,当然也包括议论诗,这也是水到渠成的道理。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67205-1-1.html
6、怎样从写诗和实际修养体会写诗
1)谢谢老师对“怎样从写诗和实际修养体会写诗”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实践审美和欣赏审美。我以前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凭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决定审美,现在想想是多么的肤浅和愚昧。读老师的文章让我明白,美在主观上并没有统一标准,实际上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可见主观是多么的靠不住,以此为标准,注定是吵得不死不休。这样非常无益于进步,反而让自私自利和自以为是的恶习加重了。
而客观则不然,实事求是认准的是真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的是实质,总是以真理的方向为标准,即真理的唯一性。可见,人们要想意见和认识趋于统一和达成共识,唯有走在真理的道路上才有可能,其他都是歧途。不过,这样说也是一个好说不好办的事情,实事求是看似简单,实际上自私自利的人却往往做不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更难了,这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主动修养。而主动修养,就是一个人战胜自我的过程,这对于自私的人而说,无异于否定自身,这就要有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到。可如今这个追求金钱的社会,看似每个人都自以为是,很有勇气,实际上这是假象。他们的凶悍是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是一种狂妄无知,所以永远无法掩盖他们色厉内荏的脆弱内心。这种人往往经受不起打击,面对挫折,要么歇斯底里,要么破罐子破摔,实质上都是无知且不自信的表现。而不自信的人绝不会是真正的勇士,无知的人顶多是莽夫而已。如此战胜自我就尤为困难,这也是现在的人很难被改变的客观基础。
了解了客观世界真理的唯一性,我也就明白了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写诗,那一定是走在规律上的人,即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立足于唯物观的人。这样我就理解了,为什么老师说“任何手法都是创作的客观媒介和工具”,因为除了人这个决定因素,其他都是辅助条件。同时我也明白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因为艺术虽来源于生活,却要以主观的方式表达,如此才能易于把美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和感染。所以我们既不能囿于真实,也不能囿于主观,而是要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把主观审美和体验建立在真实的客观基础之上,这就是写诗的实践。
2)谢谢老师的鼓励和认可。
3)石火诗友,加油。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66109-1-1.html
7、写议论诗中怎样深入议论
1)谢谢老师对“写议论诗中怎样深入议论”的论述,使我明白了立意的正扣反扣原理,也让我更加清晰的体会到了什么是思维层面的写诗实践。这样我就从写诗的结构联系上,结构手法上,布局控制等等视角,理解到了写诗的实践规律和方法,让我对写诗不再处于懵懂的凭感觉走的理解上。凭感觉走靠的就是靠主观印象,而常常主观印象受情绪环境等,各方面影响干扰比较严重,也就总有不靠谱的时候,如果没有对写诗实践的清醒认识,那么,连想反思都会没有抓手,也就无从反思了。所以理性总是让感性合理的保障,感情也只有在认识正确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价值。
我以前以为,写文章写诗,只要掌握了起承转合的方法,就万事大吉了。现在看来,这就是停止于浅尝辄止的表面认识,是功利思想驱动下的投机取巧,更是一种思想懒惰的表现。思想懒惰的人总是想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甚至是公式化,以这样那样的不合理观点来大搞虚荣任性。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们,毕竟在他们眼里这样就是对的,这也就是“什么样的人看到什么,什么水平能理解什么水平”的道理。
常常说人是观念的产物,人也是社会的产物,所以只有先改变每个人自身的错误观念,这同样也是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和贡献。与人为善,就是以战胜自我为前提,在修养的不断进步中慢慢的实现的,是欲正人先正己的结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认识和修养的展开过程,这同样也是一个思维实践的过程。
2)谢谢老师的教诲,我现在就去看。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69011-1-1.html
8、怎样让认识与艺术结合
谢谢老师对“怎样让认识与艺术结合”论述,让我更加明白了写诗要减少自身认识局限和人性缺陷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也明白了一些艺术的处理方法。记得我在刚学写诗的时候,书中看到了练字推敲之法,非常高兴,如此就开始了真正的呻吟和憋诗生涯,还以为这是得法。那时,以为写诗就是形式和文字这点事,还要追求故意标新立异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达效果,现在想想,真的是误入歧途的自欺欺人罢了。 那时也确实怀着虚荣和功利,以为这样下去,再多读几本书就定然写得更好,因为文字工具很重要。并为自己的小有发现而沾沾自喜,现在看来,自己当时就是个井底之蛙,一点世面都没见过的家伙。
一个人沉浸在自己幻梦中就很难清醒的认识这个世界,就没有想一想为什么有些人读了一辈子书,写出来的东西为什么还是狗屁不通?通过跟老师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就是把读书当成了功利敲门砖的恶果,事实上是对读书目的认知扭曲,如此形成的错误认识和价值观,注定让一个人沉浸在无边的幻梦中。这些连自己干什么都搞不清楚的人,除了贪污腐败也很难做好别的事,这就是社会上经常说的:“除了好事什么都干的人”。而这些人自己却不觉得自身有什么问题,偶尔还想搞些虚荣,于是沽名钓誉和附庸人风雅的人就多了,纷纷写诗的人也多了。他们以为在这个领域也能大搞投机倒把,于是乱七八糟的这体,那体,都出来了。
这些人之所以成为社会的笑柄,就是认识和情感出现了问题,以有问题的精神面貌,又如何能写出没问题的诗呢?所以他们注定在这个领域成为笑话,可是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这样我就明白,艺术自有其自身的规律,想要真正的走进去,必须有艺术的人生,也只有在这样的人生里,艺术和认识才能形成完美的统一。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69993-1-1.html
9、写诗:怎样把抽象与感性结合
谢谢老师对“怎样把抽象和感性结合”的论述,让我明白了,写诗中感性和理性的相互转化关系和联系。事物有对立统一的一面,也包括人的思维,理性认识再高再深刻,就比如“社会主义好”,也不能以冷冰冰的纯客观方式让人来感受,还是要以温情和谐的一面展示于人,更适合以感性的表达方式来让人感受,甚至理性在某些场合自身就是感性的,举例的诗中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可见理性和感性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反而有相反相成的意味,这应该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事实上感性和理性也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发展,感性不会没有一点理性,理性也绝非纯理性。这样看来,感性就是理性,理性也就是感性,之所以区分是对倾向的描述,是为了让人能够更好的认识和感受到规律的变化。比如毛主席写的《长征》,通篇充满了英雄豪迈主义的感性表达,但是在那样的恶劣环境中,能够激励红军战士保持乐观和斗志昂扬的战斗精神,本身就是最理性的决定。还比如他老人家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通篇充满了不骄不躁的理性辩证精神,但是仔细体会发现,其中有满满的对红军战士的爱护之情,就像普通家长教育孩子一样“不可以骄傲”,同时也充满了对正义的坚守,这又何尝不是最伟大的情怀,正合了诗中最后后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老师的文章同时让我明白了,不管是对立统一,或者是辩证统一,写诗都是认识和情感的共同表达。对理性和感性的理解和运用,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还要有作者实质的内涵跟着,否则一切都没有了基础,勉强为之,一定是空洞且浮皮蹭痒的,这就是无病呻吟和憋诗的由来。
10、 写诗与怎样明辨是非
谢谢老师对“写诗与怎样明辨是非”的论述,使我勋明白了情感和认识的重要性。事实上,凡事只要能做到实事求是,那就等于坚守住了做人的底线,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要求人首先要自知之明,即良好的自我意识,这即是实事求是的保证和前提,也同样是修养的前提,更是有基本分辨能力的表现。分辨力是认识的最基本能力,这个能力有高有低,直接关系到人能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事求是。而分辨力既来自于认识的结果,也是对认识正确的保证,同样会影响到情感的健康与否。
通常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一定不乏健康积极的情感,也许他的认识并不一定到位,但是有情感的保证可以让认识逐渐进步。就比如学习写诗,有些人只喜欢写感情诗,或者只认为感性才是写诗,对于不符合自己认知标准的人,动辄就扣上老干体的帽子,这明显就是认识狭隘而造成的心胸狭隘。但还有另外一些人也喜欢写感性诗,但他们只是当做个人的爱好,并不会认为不感性就不是诗,也绝不会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别人。反而觉得应该时时向别人学习,这就是一种包容的胸怀和情感,也许他们的认识未必到位,但因为有这样的胸怀和情感,因此他们的认识就总是在进步之中。这即说明了认识和情感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情感来自于对先天的直接继承,所以做人一定要有基本的人性温暖,这是认识进步的前提和保障。
同样我也明白了,看一个人是否有真正的修养和内涵?是否有正确且合理的认识和情感?也绝不能仅简简单单凭别人说了什么就信,毕竟没有自身的证明,一切都显得那么空乏而无力,这就是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也是分辨是非的关键处。人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入深刻和全面,因为认识的深刻和全面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而不经过实践,谁都不能保证这些。这既是理论指导实践,也同样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即检验道理和明辨是非的唯一途径。
http://www.hksc888.com/thread-1671707-1-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