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龙家小院

转载老师《谈写诗的感受五(文化)》

[复制链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7: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知我者,二三子”就属扣题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问答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延续式,“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是解疑式,“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感叹式。当然,归篇的灵活性注定归篇没有一定之规,归篇的诗句就有可能作用多出,意味绵长而深远。再比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显然是延续前面的意境,但何尝不是饱含作者感叹和引发读者联想的一个精彩转折式归篇?此时的一个“笑”字,是多么富有说不尽的诗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7: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究根结底,诗中的归篇不是简单的意思总结,而是诗意的延伸。诗有所归,又归而不尽,才是诗的归篇最主要特点。
此外,还需引起注意的就是,要避免在常识上出现昏庸。例如,时间顺序不清楚,地点关系不明确,事件或意象间联 系不够,语境不能完全展开,意思表达起来过度跳跃,遣词和用典牵强附会,联想不合理,情意理自相矛盾,也包括乱了诗的格式、声调和韵,等等。这些都会造成在创作上的逻辑混乱,给读者以“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其实诗意与表达是两回事。诗意不过是诗的一种创作情感或心理倾向,还处于萌动和懵懂的思维状态,不通过语言的控制,包括分拣和归纳,是无法自然而然地形成条理的,所以诗的表达既有对思维本身的要求,也有对语言的要求,满足这两方面要求才能形成诗独特的表达能力。
对写诗而言,思维有多强,别人是看不见的,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让读者发现,因而语言能力对写诗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无论如何,语言仅仅是思维的“外壳”,最终还是要靠思维本身来组织语言,然后才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对思维的控制,思维良好的条理性以及合理的思维习惯才是最根本性的。
一边是主观而感性的诗意,一边是客观而理性的遣词造句的语言能力,写诗无时不刻不面临着这一对矛盾。要使这一对矛盾达到统一,大脑思维的“分神”能力无疑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分神”,就是对大脑思维注意力和精力的分配。写诗的分神能力,反映了在写诗方面思维本身的逻辑联 系,这种分神是对诗意与表达的兼顾,也是对作者与读者的兼顾。有了这种分神能力,写诗既能够有注意力避免“自说自话”而将诗意的思维条理起来,也能够有精力把语言放到对诗意的准确表达上来。
相反,不注意分神能力,则要么让诗意把表达的语言指挥得支离破碎,无人能懂,要么让语言强 奸诗意而导致诗意扭曲和不真实,其表达也自然失去了意义。
就本人体会看,虽然有几门语言学习经历,也基本能够在用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两方面转换,这对“分神”是有不可多得的帮助的,但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
写诗,尤其即兴写诗,因为有时免不了过分倾向哪一方面,就会犯“昏庸”。这就是分神能力不够,或不够均衡,或不够缜密所造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7: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拙作《七律·感事》(2013-10-13 1:12):
山做人梯人过山,脚增路远路无边。每行一驿回头看,不问三生抬腿难。
世上诸功承老祖,人间万物法天然。何曾闻有飞来食,只道辛勤出鲁班。
这是在读博友江一平教授文《我见青山多妩媚》时写下的联想。“天然”二字是后来改的,当时用的是“自然”二字,由于把注意力过于放在了语义方面,就忽视了这个地方的声调要求。
这样的错误还算是轻的。有时写出来的东西,后来连自己都不知所云也是有的,着实让人禁不住对当时的诗意和语言能力灰心不已。
拙作《七律•断想》(2012-4-22 9:53):
想从云里看沧桑,却见匆匆人竞忙。小小寰球难负载,巍巍秦岭枉为长。
太多故事今提起,一众新愁便恐狂。余地还看拉古纳,搬来中国种高粱。
这首诗也是改过的。本来是见博友云端所发图片《走进梦中的伊甸》而引发的联想,可是后来连自己也搞不懂了,并且还发现有其它问题,只好这般改来,却又与重写无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7: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拉古纳处于墨西哥北部,云端图片配文说:“时常在没人的地儿念想,时常在深邃夜空中感觉脉跳!是不是把心留在了你的怀抱?是不是记忆在天涯海角?我愿,我爱,我为,我笑!走在常人不走的地方,寂寥!”
无疑这是一段诗的文字,为配合这段文字,就意图对图片展开联想,特别对现在祖国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民生的关系,民生与社风的关系等方面有所寓意,恐怕当时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后来翻到时连自己也懵懂了。这就是昏庸所带来的一种情形,也就是犯了思维的逻辑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0: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4、逻辑联 系
这是诗的结构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0: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有起承转合,有情意理三条线,在谋篇布局、立意归篇的过程中怎样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而牢不可破,是无法用写诗本身的技巧来解释的,唯有通过人的文化修养和思维的合理性与完整性才能解释,并加以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在谋篇布局上。第一,不仅要结构完整,还要有条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0: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面毛泽东三首律诗为例,《七律·长征》,以倒叙法先对红军的英勇做总的评价,然后拣取重点事件先后层层展开,直到表现红军会师后的喜悦为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0: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以时间顺序列举了红军中出现的大是大非问题,然后道出写诗的原委,表达对战友的缅怀和悼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0: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说理的前后关系为序,先说事件、其次说事件的影响、而后转为从历史教训得出反思和建议,最后表明态度,归结全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0: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要重视诗句间的层次和因果联 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0: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从自述情况开始,然后点出惆怅的原因,进而感慨、发问、想象,至小结上片,引出下片。下片从想象回到现实,这又给把自己与古人对照的联想提 供了机会,于是便有了“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的猜断,同时也把个中的人格态度引了出来,给了作者以借酒说理的契机。接着就势又转回现实,道出心怀,稍以过渡,既引出立意也做了立意的基础,让“云飞风气”与“吾狂”两两相扣,更使归篇的“知我者,二三子”忽出于“古人”之外,显得自自然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从层次上看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如果从因果关系上看,没有开篇“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的慨叹,又何以出得“知我者,二三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0: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要重视语词的承接、迎让和转折联 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0: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其中“宜将”、“不可”两个词语不仅形成了对仗句的内部照应,也分别起到了关联前后诗句的承接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0: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和“而今”二语很好地控制了时间的先后联 系,“却道”二字又很好地控制了情景的转折,既让开了对“愁滋味”的语言延续,又迎起了表面上毫无关联的“天凉好个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甚至说,在这样的转折里,一个“却”字就代表了作者多少人生无奈与选择!多少“愁滋味”,也只好交给“欲说还休”了。想一想,心非所是,言不由衷之时,该说些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诗句间缺乏必要的承接、迎让、转折等语词,就会造成逻辑关系混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涉及时间关系,层进关系或转折关系,如果这些地方显著还好,即使有所跳跃,哪怕有些费解,终归还有让人理解的可能,若是并列的关系,或者需要分清事情的原委,缺失了必要的承接,迎让和关联词语,则绝对是有害逻辑关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在立意归篇上。第一,要重视立意的合理性。这一点无须多论,基本属于大是大非问题,如思想认识、生活观念正确与否,或对学习和生活所得到的体会和感悟的真与缪,实非写诗本身上的一点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在诗的字里行间中是先寓意还是先立意,很难说清,要因而制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是先寓意而后立意,《七律·长征》则是先立意而后寓意,其实是逐层举例阐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写诗的经验看,也是这样。本人认为,只要把握好谋篇布局的条理性、层次性和因果关系,逻辑联 系就能保证。这无非就是一个类似写文章的顺序问题,无可纠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倒是有一点要清楚,也是不能违犯的,就是在运用寄托、比喻、联想、想象这些方法表现作者意涵,即寓意的时候,要在本体与客体间找到它们共有的相似特征,才能建立起合理的联 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一尊搔首东窗里”与“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之间因情形极具吻合性,联想就很自然。“飞流直下三千尺”与“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如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借人物姓氏联想到杨和柳,又借杨和柳形姿刚柔相济,飞絮洁白的特点展开进一步联想,层层递进,直至引出“且为忠魂舞”,方转寓意为立意,表达了作者对“忠魂”的肯定与讴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要重视归篇的灵活性。诗由于体裁空间的限制和它业已形成的欣赏习惯,在归篇上并不要求像其它文体那样,在总结时或以概括为能事,或面面俱到地都要点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归篇总的看就是,既要有收束作用,更要有收转作用,也就是除了能收束全篇,还能给人以联想和启迪,所谓出于其内,达乎其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如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本来从主要意涵上看,到“且为忠魂舞”,全词的意思已经收结了,但格式所需,归篇便视作尚未完成,于是以“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6

主题

10万

帖子

3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324
贡献
103735
金钱
1171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1: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即可以视作两句归篇,共同表达对人物的告慰,也当然可以视作一句归篇,因为这两句在全篇里具有忽出性,可看做又一迭宕。在立意之后,“忽报”一语明显具有转折特征,而以“泪飞顿作倾盆雨”归篇,则更表现出作者与词中人物的情感关系,无疑增加了立意的深刻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8 05: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