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龙家小院

转载老师《谈写诗的感受五(文化)》

[复制链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来比较毛泽东的一词一诗。《西江月·秋收起义》句句实写,直抒胸臆得掷地有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则又别有特色。“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这两句,对长征中罗荣桓坚持原则的政治品质还算娓娓道来,到“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两句,则明显表现出难以遏制,无以言表的激动情绪,因而将一系列革命路线斗争全部改用虚写,这样才能以高度概括的方式,既犀利讽刺了错误路线的目光短浅,又从对比中高度赞扬了罗荣桓的坚定立场和优秀政治人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罗荣桓从秋收起义就跟随毛泽东,历来坚定支持毛泽东并共事一生,且被毛泽东称为“老实人”,“有很强的原则性”,“解放军政治思想战线的奠基人”。这样深厚的战友之情,信任之情,何以言表?恰可谓:非直抒胸臆不实写,非无以名状不虚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触景生情、以物托言之需,移情是必不可少的,虚写也就自自然然,这也是对情景交融的保证。表面看,虚写是有益于作者的,有利于把作者和事物联 系起来形成表达的方便,殊不知,这更有利于把作者与读者联 系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情感是抽象的,所要表达的意涵和道理也往往这样,尤其把这些用文字表达出来更是如此。不借助一定的方法、途径、媒介、形象,不制造一定的氛围、环境、条件,再严密的语言也难免因空洞、干瘪而缺乏表现力。正因如此,移情的介入,虚实转换,就成了诗的必要的创作手法。
说到底,写诗还是给人看的,不给人看,一切还有什么必要?这也表明传统诗绝对不是唯己的,而是唯他的。写诗出于己愿,写出来却是以欣赏为目的的。为了欣赏,把抽象的东西移情给人人都能理解和感受的,包括一般体验在内的具象的事和物,也就是最合理不过的了。
因此可以说,之于写诗,作者是主体,所移情的事物是客体,把主客体联 系起来的是情意理三条线,而之于诗,它本身自然成为了读者欣赏的客体,读者才是主体,把这二者联 系起来的则是诗的作者所移情的事物。是这些事物以媒介的身份,把作者所移之情转达给读者,而它又以之于读者的客体身份被读者欣赏,最终实现和诗的互动。这就是诗的虚写的真实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9: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程颢《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首诗次联很好的解释了移情在人与物情景交融中的作用,而此诗本身虚实结合就做得很好。“万物”谁见过?“四时佳兴”谁有过?作者却拿来说明自己的价值观,很有说服力。颈联先化用老子的观点,然后把世态炎凉概括为“风云变态”,两句一合可谓道破天机。
传统审美观念催生了虚实结合的创作和欣赏习惯,虚实的辩证关系让虚实无法相互排斥,故用虚也是用实,用实也是用虚,各自也无法相互歧视,故抱以褒贬成见看待虚实运用,是徒劳无益的。
例如,比较前面举例的杜甫《客至》与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两首诗。前者无一虚写,特别中二联对仗也未用实对虚、虚对实之类,后者处处虚写,中二联皆以虚对虚,亦无虚实变换。辩证地看,前者何尝不是对虚写的反用,后者何尝不是对实写的升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9 15: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