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90|回复: 275

转载老师《谈写诗的感受五(文化)》

[复制链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2-11 09: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谈写诗的感受五(文化)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09-26 23:08   点击:1957   评论:4  

谈写诗的感受(五)

六、诗的文化运用技术
为什么说写诗不是靠聪明劲就能成的?聪明劲可以让人悟出点写诗的门道,却不足以支撑对诗的内涵的把握。那么诗的内涵是什么呢?
1、诗的情意理
诗的内涵,就是作者赋予创作或通过创作揭示出来的情、意、理三个方面。就一首诗看,情意理既是作者在灵感驱动下自然而然对现实生活的心灵反映,也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现实生活提炼出来的心灵感悟和创造性认识。写诗离不开这三个方面,是诗的总的内涵。
写诗必须重视情意理。情意理要让读者能感受到,才说明诗不是干瘪的,写诗才有意义。读者感受不到诗的情意理,即便作者以为自己的创作再有生活气息,内容再充分,除了“自我感觉良好”,对读者而言也不过是一堆无用的原材料,因为谈不上加工和提炼,也就远离了创作的目的和意义,更远离了创作本质,还是回到了为写诗而写诗的层次里去了。
创作的本质,在于作者通过精神世界里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把现实生活中发现的美揭示出来,提 供给人欣赏,并期待读者与作者共鸣,进而与作者一同感受美的力量。这才是创作。如果不通过分析、加工和提炼地对待现实生活,就不能表明作者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就是无的放矢的,那么要创作何用?即便有情,也是无以附着之情,即便有理,也是无凭之理,这样的创作即使不是空穴来风,也与无病呻吟无异。
情,指的是人在各种情况下的身心状态及其表现,既是人的本能,也是后天作用的结果。人的情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人的情虽有动物性的一面,却总是指有一定理性的情和表现,故而人的情不可太过强调感性,因为越感性,情越接近动物性,这违背人的意义。
情的这种特点决定,只有通过一定的理性做后盾,才能表现出人的情,而人的任何理性表现,又无一不是从对情的调整和控制开始的。
就创作而言,情意理分别是不可或缺的或明或暗的一条线,其中情永远是活的基础,而情意理三个方面无时不刻不在创作之前、之中,乃至之后,起着这样那样的作用。这是不以什么人的意志转移的,否则便无法称为创作。
灵感是情;诗情、诗意、诗兴是情;喜怒哀乐也都是情;人的认识、观念、态度,价值观等还是情。情是人这种智慧动物在与客观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特别从动物性进化而来,又抽取出来而独属于人类的东西,所以人的情才总是理性的,或相对理性的,也因此才有了人本身和人类对艺术的需要及各种创作现象。
情的这种特点,注定它是一切创作的缘起,也是创作过程和这个过程得以持续,并须臾不可离开的,一个时刻起作用的重要因子和动力因素。不过,情可能关乎创作的发端、进行和结束,但其本身还不足以概括创作的整个价值,甚至也概括不了自身的价值,尚需要意和理这两条线贯穿于创作之中,以串联和托起情的价值,直至整个创作的价值。
意,就是意涵、意旨,包括各种意识和意志,是人的各种“意思”的统称。意不仅仅是创作的意图,也是创作过程中调整、控制和维系情的一条主线,而最终以明确和完整意涵的方式被彻底揭示出来,呈现为整个创作的价值。这样,意既代表了创作的初衷,也代表了创作的目的,更代表了作者通过创作过程所要表达的对待现实生活的审美观念,实际上就是价值判断。这同时,意也是对人的各种意识和意志的总体概括,包括处世态度、人生见地、价值取向、思想程度、经验教训,等等较稳定或非稳定的认知和思维成果。
比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李商隐《夜雨寄北》这两首诗,显然前者在“意”上是好理解的,后者好似只有“情”而无它。其实后者的“意”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忽视,对读者而言,或许是欣赏能力到与不到的问题,而对学写诗而言,则是无益的。比如问:李商隐为什么要写这首《夜雨寄北》?
认为“情极而言”,似乎可以,但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如何驾驭情感,怎样赢得读者欣赏,这些问题恐怕用“情”就不能解释了。更何况,这首诗尽管情感再浓烈,也不过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情绪基础,最终“情”还是要寄托于“意”并收于“意”的。这首诗实际要表达的,是对亡妻的追忆和缅怀之意,是一直怀有深深爱怜的态度,因而才借助这样的“意”,把本来抽象的情感,化成了这样鲜活可掬的“情”。
一般认为,情和意很难分开,所谓“有情必有意,有意必有情”。实际也是,意就是情所传达出来的“意思”,情就是意所带出的身心状态和表现。比如,“怀人之情”和“怀人之意”这样的说法,通常并不需要区分,似乎也无必要,可是对写诗的人,还是“矫情”一下更好。
理,重在思维表现,是思维的成果,也是思维的反映,既指道理,也指哲理,和意一样也是作者通过创作想要揭示的内容。道理是哲理的明示,哲理是道理的蕴含,理就是这样代表了人的思维过程及其成果。
理包括事理、物理和情理。这些既是道理与哲理形成的基础,也是最终的样子,隐于其存在形式之中,等待人们去揭示和总结,是人、情、物、事间各种各样联 系与关系的反映。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虽未直接揭示哲理和阐述道理,但其中太阳与山势的关系,“紫烟”与瀑布的联 系,“挂”对瀑布的影响,已然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理”的观察和发现,只是由于在情意理的关系中,作者表达的重点不在理本身,而做出了这样有所侧重的处理。
理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也不要认为,理只在说理诗和哲理诗中才重要,理在所有诗的创作中应该是无处不在的。
理既是意的一部分,也是与情一起形成意的基础,其实更是保障。理不会因为人有情感而自然产生,意也不会因为人与现实生活打交道就自然产生。也就是说,意的产生过程是有一定秩序的,这个秩序就是理。
所谓“因情生意”、“因意生情”,说得并不错,却不能忽略理的存在。情是可以生意的,反之亦然,但要通过认知这个思维过程,或直接的,或间接的。意毕竟是人类独有的价值判断现象,绝对不同于一般动物那样简单的亲近或疏远的情感反应,因而意的生成必然要经过更复杂的过程,这时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意产生的工具和媒介。
同样,理作为人的思维成果,就需要通过反复被揭示才得以,以此方能使人形成相对稳定而明确的意。理是指导人的行为和道德倾向的最终舵把,或许情可以使人顺流直下,所谓“随波逐流”,理才可以使人明确方向,一旦失去了理,恐怕意也无果,情也无用。这就是情意理三者的关系。
但是,理不是无缘无故的理,也不是仅仅为意服 务的理,最终还是要回到情上,否则形成的意便是不真实的,无用的,因为任何逃避情的结果,最终都是虚假的。
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满嘴道理,却不能付之于具体行为?是他们或多或少因为情感不足,还没有把这些道理形成真实的意,也就不具有相应的心灵意识和坚定的意志,故不能表现为行动。
换言之,有些人为什么有知识、有能力、懂道理,到头来做事情还是不能坚持,甚至扬长而去?是他们要么缺乏真实情感支撑,而使理和意假大空起来,要么对理本来就不够明确和坚定,而使他们的心灵情感发生了动摇。
情意理的这些关系说明,创作是人独有的智慧现象,同时也只有意与理才更能体现人的智慧。这也说明,情意理固然可以逐个分析,可以分别对待,可以有所侧重,却不可、也无法绝对分开来看待。情意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生活中是这样,创作也是这样。
再换言之,把写诗与用日常语言说话相比较,如果撇开艺术及其形式这层意义讲,它们之间实际没有根本区别,都不过是为了表情达意罢了。也就是说,不管因情而说话,还是因说话而达意,或反过来讲,因意而说话,因说话而表情,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通过语言和让语言有了功能,人才有了交流的可能。语言的基本功能和人用语言说话的目的,所谓“表情达意”,就是表达情意理,因而情意理是所有语言及其环境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
写诗就是对语言功能和语言环境的运用,无非是特殊的运用。在日常环境中,情到极处可无语,写诗则不可以这样,有谁见过“无言诗”?还有,在日常环境中,说话有“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现象,写诗也不能这样。因此说,诗总是情极而言、语则随心的,这就是写诗相对于运用日常语言的特殊之处。
在情意理三者中,情几乎是创作过程里只靠自身便无法考虑的因素,只有借助理的牵制才能把情和意表达和表现出来,故而就创作的本质讲,意与理则显得更加至关重要。
然而,情无疑是创作中最自然的因素,情的这一特点又要求意与理必须与情时刻相顺应,让其成为情的自然流露,不可与之掣肘,相互扭曲。
当然,人在日常生活中,情本身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其本身就有可能是自我扭曲的,导致生活观念、态度,认识倾向也必然是扭曲的,如果以这样的情发起创作或反映于创作之中,那么从中建立起来的意与理,就很难说是自然而恰当的。
2、寓意揭理
这是诗的本质功能,是内涵的体现。诗中不管有否意境,寓意和揭理都是第一位的,否则诗连同创作本身便没有了意义。
白居易《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诗中前三联都在写景,如果离开了尾联,这些对景色的描画还有什么作用?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中除次联写景外,其余都是叙事,显然作者的立意并不在写景上,而在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现实心怀。再从上下阕的关联看,首联和次联又都可谓意境营造,虽重点刻画洞庭湖的宽广与包容,却仅仅给出了这样一个视角而无心赞美,作者这样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可见,诗的内涵不在意境本身,而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种主观的感受上。这种感受正是作者有意拿出来示给人的东西,是其价值取向,也才是诗的创作的本质意义。
那么,诗的创作这种本质意义与文化又有什么关联呢?关联就在“寓意揭理”这四个字上。
寓意,一方面指写诗主要说的是什么,要把这个核心意思建立起来,不能让读者读不懂,因而叫“立意”;一方面指写诗本身言辞上的意思也要建立起来,既能支持诗的核心意思,也有自身相对明确的意思,这个叫“托意”。
“寓”虽当“深含”讲,“托”也有“寄托”、“承载”、“呈出”义,这些说法却不必纠缠,只是描述角度不同,都指的是让写诗对话语的应用要有内涵,有价值,能深刻的意思,以免写出诗来让人觉得像白开水。
倒是寓意与立意是有别的。广义上,寓意就是立意,寓意的过程也是立意的过程。当然,说立意的过程也是寓意的过程,也讲得通。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狭义上,寓意是对所有内涵的讲究,包括诗的整体和其中各个诗句,乃至一个个字词和词组,而立意则专指对全诗核心意思的建立和这样的一个全部过程。
显然,立意的过程必然包括寓意,而寓意也就是立意。寓意有铺垫性,立意则需要铺垫,立意可以从寓意中抽出来,寓意则围绕立意展开和收拢。
寓意,包括同时寓情和寓理,不仅有如何寓意这个技术问题,还有寓什么意这个内容问题。揭理,意思上有寓理、说理、明理等说法,涉及到创作的不同侧重,包括揭什么理,说什么情,道什么意的问题,不仅有怎样揭理的能力问题,还有揭理的立场问题。
揭理是寓意的另一种形式,无非侧重的是理。理解了寓意,也就明白了揭理。寓意与揭理不是割裂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非寓意就不能揭理、揭理就无以寓意的关系。
寓意与揭理的这种关系决定,写诗不仅意味着要有真情实感,还意味着作者拥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体验、感悟、修养等一系列内在的精神品质。这不是文化,是什么?
仅靠一点聪明劲,是体会不到这些的,更理解不了这些。这也说明,诗的内涵就是作者的内涵,至少是离不开作者的内涵的。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既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悠闲豁达的心怀,为什么偏偏不去置以重景,而把语言重点交于借其生活处境而明理?开篇便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甚至,恐嫌不够,又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说事,嘱咐世人注意“此中有真意”。可以见诸,作者此时的心是多么缠绵纠结,充满着现实生活与人生抱负的矛盾。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中无一置境,全是“剥筋”之语,却以高度的人生概括,将寓意埋于字里行间,以无可争辩之理,道破了写诗的本质。作者之所以能道破这些,还不是与他自身的经历、修养、胸怀、视野、抱负等文化内涵有关?
3、立意归篇
这是诗的形式内涵。通常人们好把“立意归篇”划入创作的章法,仅仅看成谋篇布局上的技巧,这是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是见木不见林的,总是目光短浅的,跳不出就诗论诗这种简单的能力之外。
立意归篇是把握诗的本质内涵的关键,也最能看出实质上诗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究根到底,写诗最终都是在寓意说理,都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些信息,特别包括像王维《鹿柴》一类似乎纯写景的诗。
事实上,写诗从来不能没有主题,即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形式,也就是先确定作者写诗的意思,不能信马由缰地任情感泛滥,跟着感觉走。也因此,作者来了诗兴以后,就要能归拢情感,聚焦主题,立意于笔先,收笔于归篇,如此方能成诗。
意,既有遣情之意,也有说理之意,前者通常寓于意境之中,后者则往往浸透于包括意境在内的字里行间的结构关系,二者又是很难拆开来的一体双面。
概括而言,诗的寓意说理,都要从立意开始,先出于作者心怀,而后寓于诗内,进而达于诗外。
唐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韩偓《咏柳》:
袅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宋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清唐彦谦《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比较这四首咏物诗,会发现,作者创作心情的不同,情感自然不同。在各自情感的制约下,他们对物的感受就不一样,因而所生发的思维内涵也必然不一样,所以咏出来的诗就各具特点,各有其意。这正是意在笔先的体现。
有了“意在笔先”,最终还是要靠语言表现出来。也就是,将“意”想方设法抒发或阐释出来。这就需要有一个具体立意的过程,或通过营造意境意象以明确寄托的方式寓意,或通过直接叙述和刻画描状,用语言或平铺直叙,或发感慨演绎的方式来概括意旨,总之写诗的过程不能没有立意。
立意,有时被人以为就是立意境,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立意不是立意境,而是立意思。“意思”里才有内涵,立意境也是为立意思服 务的。无端地立意境如同空中造屋,既然没有用场,也就没有价值。
立意境的目的,在于用来方便表达作者相对明确的意涵,也就是有利于使“意”能站得起来,戳得住。这时,具有明显的立意特征才是主要的。
还看李白《望庐山瀑布》,前两句既是营造意境,也是寓意的过程,因为没有这个过程,下一句便是无本之木,但终归诗的重点与核心不在这里,而在“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由作者创造出的主观意象上。这一主观意象,亦远非前两句意境之“象”,已然从简单的寓意之“象”转为了立意之象,因而才有其后的想象和赞叹。又可见,“意”也是从先有的铺垫中抽取出来的,而后才有了“立”的表现。
以贺知章《咏柳》为例,前两句抓住事物的季节变化特点,营造了一个“意场”,即以置景托出“意”的端倪,形成“意”的氛围,但如此还不能算立意,也立不住。“意”只有让人听得明白才算立住,才叫立意。因而又知,诗的立意总是从意场中抽出来的,然后才是立什么,怎么立,立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风格的问题。
就贺诗看,后两句笔锋一转,从意场中摘取作者认为最合适的一个意象“细叶”,自然地就与意场中的另一个意象“春风”联 系了起来。如果仅此而已,也只是有了立意的可能,如何使“意”立住,还要看作者的立意技术。其一,作者没有割裂立意与意场的联 系,而是将意场中无时不在的意象“春风”,由幕后配角转为台上主角,以这样的方式把“意”前后打通,使寓意由暗到明,为起承转合之“转”设下伏笔;其二,用重点意象“细叶”提衣挈领地概括意场中蕴含的因果关系,预示“下有分解”,为立意准备铺垫;其三,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启发读者联想,把作者真实的意涵顺理成章地引了出来。
作者就是以这样的过程,完成了全诗的立意。表面看贺诗四句都在写“柳”,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春风”二字,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当然。适当的词语选择与搭配也是不可少的,比如“裁出”、“剪刀”、“二月”这些词语,巧妙地刻画出了早春新风中的“细叶”萌发时的嫩柔与坚挺的特点,更有助于表现“春风”的美。
有人不是从诗的“意”出发来理解这首诗,反而抓住“碧玉”二字去做文章,以为是作者把“柳”想象成了女人而进行的人格写状。也许是,却不是重点,至多算是比喻的影子,与女人实际上没有多大联 系,不能因为柳有婆娑之态,人有柳眉之相,就牵强附会。
“意”是诗的核心,也是写诗的真正动力。“意”也是控制情感、聚拢情感的中枢,更是避免诗兴一来就漫无边际“找不到北”的锁钥,然而“意”却不是诗的全部。
“意”代表写诗的目的。这样它就有了三重意义,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宣示的情感和揭示的道理。如果说起承转合是诗的结构需要的话,情意理则是把起承转合与这种结构贯穿起来的三条线。这三条线在诗中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根据诗的需要,即以何为主,来相互配合的,这就有了明线与暗线、主线与副线之分和成分多与少之别。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显然是以情感为主线的,贺知章《咏柳》也是以情感为主线的,它们通过把情感寄托于某个意象或整个意境,达到对情感的抒发,而将作者写诗的主体意思和诗蕴含的道理置于诗的背后,因而除了情感,在意和理两条线上,贺知章《咏柳》比李白《望庐山瀑布》就显现得多一些。
苏轼《题西林壁》和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将作者所处的情感和写诗的目的隐为副线,通过揭示作者的体会,进而感悟这种道理,来烘托情感并形成寓意,从而把最终的意思完全揭示了出来。
一个作者写诗的目的,不仅包括诗本身表面的意思,也包括作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观念、态度、见解、褒贬等内容,这些尽管大多是诗外的,有时不直接表达,却是深含在表达之中的。这说明,诗的内涵不是简单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一定手段“含着”出来的,也只有这才叫寓意。有深含,才有的揭示。有的揭示,才说明诗的核心意思立得住。
诗的立意就是这样的。立意完成以后,诗的所有内涵就都聚拢了过来,这时诗的内涵就成了要经得起挖掘的东西。经不起挖掘,就意味没多少欣赏价值。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不仅表达了对瀑布的赞美,也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贺知章《咏柳》不仅是对柳的吟咏,更是对心怀倾向的阐释。再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与苏轼《题西林壁》,不仅仅在于诗中的感悟,更在于作者对自身境遇的咏叹。又如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不仅表达的是对革命斗争的兴奋鼓舞之情,也是对“武装暴动”这种斗争方式的认可和称赞。这些无不是经得起挖掘的内涵和可欣赏的价值所在。
如此这般可以见诸,写诗总面临着把诗里诗外的意涵,如何归拢起来的问题。就一首诗言,不仅要把情意理立住,还要在诗的有限空间内,把这三条线与起承转合整个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创作。因此,除了立意,如何“归篇”也是极其重要的。
归篇,表面看是起承转合中最后的一部分,其实不仅仅是“收结”的意思,而是关联整个一首诗从头到尾的创作过程。
尽管归篇不像起、承、转那样相对独立,比如,能够条理清晰而顺利地走向结尾就可以了,它不仅有收束全篇的作用,还要对前面起承转接得住,合得牢,也就是“首尾呼应”。这就要求,整个创作过程都要与归篇有关,让归篇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和恰到好处,也要让归篇能够结结实实地合上前面,或有一气贯穿的呼应关系,或有自然而准确的相扣之处。
例如,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间正道是沧桑”虽接“天若有情天亦老”而来,却有着贯穿全诗的联 系,而《七律·长征》“尽开颜”虽是“更喜”的顺理成章,却是对“不怕难”自然而准确的呼应,又与“只等闲”紧紧相扣。
再如贺知章《咏柳》,到“不知细叶谁裁出”应该说立意已经完成了,因为具体的答案可以由读者去联想出来,这也是不困难的。但是,诗的空间还有余地,结构就不算完整。另一方面,立意站住了,还缺乏与前两句的联 系,即作者没有指出为什么从意场中,非要挑出“细叶”这么一个意象出来,别的不可以吗?
这个问题不解决,诗的结构不仅不完整,诗的三条线也不完整,所以归篇在形式上要比立意更重要。这不是说立意不重要,而是说立意需要归篇来维护。没有归篇,立意非但不完整,也是不完善的。
从地位上看,归篇就是总结一下,弥补一下结构上的不足,其实它才是诗的真正魅力所在,没有它诗便如空架子,不堪以用。正如建好的房屋,没有装修就无法住人,或不装修就去住人一样,给人总是不太好的感受。
正因如此,像李白《望庐山瀑布》那样,从给所咏之物创设意境以寓意开始,到把所寓之意抽出来,再到升华作者的感受,然后顺势归篇,才是值得学习的。
归篇不仅仅有收束的作用,更担负有延续诗外空间、引起言外之意的收转作用。即,收完之后还能转而有所延伸和拓展,尽管这需要读者来感悟,手段却是通过作者来达到的。
还如贺知章《咏柳》,“二月春风似剪刀”不仅把前三句贯穿起来了,也把人人对早春的不同感受勾了出来,从而引发读者联想,让人不由得不去想一想自己眼里的“剪刀”是什么样子。再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没有“却道”二字,怎么能把“天凉好个秋”这个反转意思抽出,而与“为赋新词强说愁”联 系起来?又怎么能让人们对那种“欲说还休”的感受引起共鸣?
又如杜甫《客至》。首联以依山傍水,群鸥飞临两个特征营造了一个幽住闲居的环境,接着引出次联,不单单是点出迎客过程,也道出了作者视稀客为贵的热情之意,至颈联说完备膳情况,到此关于“客至”的立意可谓已满,剩余两句如何归篇呢?
作者忽然笔锋一转,写起了一边征求客人意见,一边呼唤邻居过来饮酒的情形,既表现出宾主对饮的高潮气氛,又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受。
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前片似乎一气铺陈絮叨,感慨议论,又仿佛情不可遏,下片亦东征西引,以续其情,直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才见抽出立意,让人恍然大悟,才知道说的是什么,堪为一转。原来作者在喟叹自己的境遇。如果就此作结,全诗的“意”大可算完整,唯格式空间尚有余地,才不算完整,那么是否可以草率作结呢?
当然不可。作者把渴望“知音”这层意思一直暗隐不提,置全词于郁闷孤独的情调,好像只有大自然才是“料”而“应如是”的“知我者”。这层意思的真正揭示一直压到全词最后一句的“知我者,二三子”,才给人以赫然洞开的感受,既归拢了全篇,又把“知音难觅、知音可贵”这层言外之意串联了起来,留给读者去思考、去品味、反过来不得不与作者的感受共鸣。
这就是诗的归篇。凡说话都有其意,何况写出来的文字?立意是写任何文章的需要,自然也是诗这种韵文文体形式的需要,忽视立意是写不好诗的。同样,归篇也是说话完整性的体现,文字的东西就更需要归篇,无非诗的归篇稍讲究些,仍然未出“万变不离其宗”这个道理之外。
诗的归篇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恰到好处”这十二个字。
明白了这十二个字,就知道诗的收结不够分量是不好的,而过分重视诗的收结仍是不好的。过分重视收结等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会盲目夸大收结的作用,导致把收结看成一味追求所谓“佳句”的演武场。这样的收结,也就成了假大空装门面形式化的东西,免不了造成自以为收结再好,全诗也是不争气的花架子。
4、逻辑联 系
这是诗的结构内涵。诗有起承转合,有情意理三条线,在谋篇布局、立意归篇的过程中怎样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而牢不可破,是无法用写诗本身的技巧来解释的,唯有通过人的文化修养和思维的合理性与完整性才能解释,并加以解决。
首先,在谋篇布局上。第一,不仅要结构完整,还要有条理。以前面毛泽东三首律诗为例,《七律·长征》,以倒叙法先对红军的英勇做总的评价,然后拣取重点事件先后层层展开,直到表现红军会师后的喜悦为止。《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以时间顺序列举了红军中出现的大是大非问题,然后道出写诗的原委,表达对战友的缅怀和悼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说理的前后关系为序,先说事件、其次说事件的影响、而后转为从历史教训得出反思和建议,最后表明态度,归结全篇。
第二,要重视诗句间的层次和因果联 系。如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从自述情况开始,然后点出惆怅的原因,进而感慨、发问、想象,至小结上片,引出下片。下片从想象回到现实,这又给把自己与古人对照的联想提 供了机会,于是便有了“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的猜断,同时也把个中的人格态度引了出来,给了作者以借酒说理的契机。接着就势又转回现实,道出心怀,稍以过渡,既引出立意也做了立意的基础,让“云飞风气”与“吾狂”两两相扣,更使归篇的“知我者,二三子”忽出于“古人”之外,显得自自然然。
这是从层次上看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如果从因果关系上看,没有开篇“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的慨叹,又何以出得“知我者,二三子”?
第三,要重视语词的承接、迎让和转折联 系。比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其中“宜将”、“不可”两个词语不仅形成了对仗句的内部照应,也分别起到了关联前后诗句的承接作用。又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和“而今”二语很好地控制了时间的先后联 系,“却道”二字又很好地控制了情景的转折,既让开了对“愁滋味”的语言延续,又迎起了表面上毫无关联的“天凉好个秋”。甚至说,在这样的转折里,一个“却”字就代表了作者多少人生无奈与选择!多少“愁滋味”,也只好交给“欲说还休”了。想一想,心非所是,言不由衷之时,该说些什么呢?
如果诗句间缺乏必要的承接、迎让、转折等语词,就会造成逻辑关系混乱。当涉及时间关系,层进关系或转折关系,如果这些地方显著还好,即使有所跳跃,哪怕有些费解,终归还有让人理解的可能,若是并列的关系,或者需要分清事情的原委,缺失了必要的承接,迎让和关联词语,则绝对是有害逻辑关系的。
其次,在立意归篇上。第一,要重视立意的合理性。这一点无须多论,基本属于大是大非问题,如思想认识、生活观念正确与否,或对学习和生活所得到的体会和感悟的真与缪,实非写诗本身上的一点能事。
   至于在诗的字里行间中是先寓意还是先立意,很难说清,要因而制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是先寓意而后立意,《七律·长征》则是先立意而后寓意,其实是逐层举例阐释。从写诗的经验看,也是这样。本人认为,只要把握好谋篇布局的条理性、层次性和因果关系,逻辑联 系就能保证。这无非就是一个类似写文章的顺序问题,无可纠结。
倒是有一点要清楚,也是不能违犯的,就是在运用寄托、比喻、联想、想象这些方法表现作者意涵,即寓意的时候,要在本体与客体间找到它们共有的相似特征,才能建立起合理的联 系。比如“一尊搔首东窗里”与“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之间因情形极具吻合性,联想就很自然。“飞流直下三千尺”与“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这样。
再如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借人物姓氏联想到杨和柳,又借杨和柳形姿刚柔相济,飞絮洁白的特点展开进一步联想,层层递进,直至引出“且为忠魂舞”,方转寓意为立意,表达了作者对“忠魂”的肯定与讴歌。
第二,要重视归篇的灵活性。诗由于体裁空间的限制和它业已形成的欣赏习惯,在归篇上并不要求像其它文体那样,在总结时或以概括为能事,或面面俱到地都要点一下。
诗的归篇总的看就是,既要有收束作用,更要有收转作用,也就是除了能收束全篇,还能给人以联想和启迪,所谓出于其内,达乎其外。
还如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本来从主要意涵上看,到“且为忠魂舞”,全词的意思已经收结了,但格式所需,归篇便视作尚未完成,于是以“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归篇。这即可以视作两句归篇,共同表达对人物的告慰,也当然可以视作一句归篇,因为这两句在全篇里具有忽出性,可看做又一迭宕。在立意之后,“忽报”一语明显具有转折特征,而以“泪飞顿作倾盆雨”归篇,则更表现出作者与词中人物的情感关系,无疑增加了立意的深刻性。从归篇的性质讲,这与“却道天凉好个秋”殊途同归,不失为一种转折式归篇。
除此之外,归篇的特点还有延续式、联想式、扣题式、问答式、反问式、感叹式、解疑式等等,不一而足。
例如,“知我者,二三子”就属扣题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问答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延续式,“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是解疑式,“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感叹式。当然,归篇的灵活性注定归篇没有一定之规,归篇的诗句就有可能作用多出,意味绵长而深远。再比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显然是延续前面的意境,但何尝不是饱含作者感叹和引发读者联想的一个精彩转折式归篇?此时的一个“笑”字,是多么富有说不尽的诗意!
究根结底,诗中的归篇不是简单的意思总结,而是诗意的延伸。诗有所归,又归而不尽,才是诗的归篇最主要特点。
此外,还需引起注意的就是,要避免在常识上出现昏庸。例如,时间顺序不清楚,地点关系不明确,事件或意象间联 系不够,语境不能完全展开,意思表达起来过度跳跃,遣词和用典牵强附会,联想不合理,情意理自相矛盾,也包括乱了诗的格式、声调和韵,等等。这些都会造成在创作上的逻辑混乱,给读者以“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其实诗意与表达是两回事。诗意不过是诗的一种创作情感或心理倾向,还处于萌动和懵懂的思维状态,不通过语言的控制,包括分拣和归纳,是无法自然而然地形成条理的,所以诗的表达既有对思维本身的要求,也有对语言的要求,满足这两方面要求才能形成诗独特的表达能力。
对写诗而言,思维有多强,别人是看不见的,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让读者发现,因而语言能力对写诗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无论如何,语言仅仅是思维的“外壳”,最终还是要靠思维本身来组织语言,然后才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对思维的控制,思维良好的条理性以及合理的思维习惯才是最根本性的。
一边是主观而感性的诗意,一边是客观而理性的遣词造句的语言能力,写诗无时不刻不面临着这一对矛盾。要使这一对矛盾达到统一,大脑思维的“分神”能力无疑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分神”,就是对大脑思维注意力和精力的分配。写诗的分神能力,反映了在写诗方面思维本身的逻辑联 系,这种分神是对诗意与表达的兼顾,也是对作者与读者的兼顾。有了这种分神能力,写诗既能够有注意力避免“自说自话”而将诗意的思维条理起来,也能够有精力把语言放到对诗意的准确表达上来。
相反,不注意分神能力,则要么让诗意把表达的语言指挥得支离破碎,无人能懂,要么让语言强 奸诗意而导致诗意扭曲和不真实,其表达也自然失去了意义。
就本人体会看,虽然有几门语言学习经历,也基本能够在用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两方面转换,这对“分神”是有不可多得的帮助的,但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
写诗,尤其即兴写诗,因为有时免不了过分倾向哪一方面,就会犯“昏庸”。这就是分神能力不够,或不够均衡,或不够缜密所造成的。
拙作《七律·感事》(2013-10-13 1:12):
山做人梯人过山,脚增路远路无边。每行一驿回头看,不问三生抬腿难。
世上诸功承老祖,人间万物法天然。何曾闻有飞来食,只道辛勤出鲁班。
这是在读博友江一平教授文《我见青山多妩媚》时写下的联想。“天然”二字是后来改的,当时用的是“自然”二字,由于把注意力过于放在了语义方面,就忽视了这个地方的声调要求。
这样的错误还算是轻的。有时写出来的东西,后来连自己都不知所云也是有的,着实让人禁不住对当时的诗意和语言能力灰心不已。
拙作《七律•断想》(2012-4-22 9:53):
想从云里看沧桑,却见匆匆人竞忙。小小寰球难负载,巍巍秦岭枉为长。
太多故事今提起,一众新愁便恐狂。余地还看拉古纳,搬来中国种高粱。
这首诗也是改过的。本来是见博友云端所发图片《走进梦中的伊甸》而引发的联想,可是后来连自己也搞不懂了,并且还发现有其它问题,只好这般改来,却又与重写无异了。
拉古纳处于墨西哥北部,云端图片配文说:“时常在没人的地儿念想,时常在深邃夜空中感觉脉跳!是不是把心留在了你的怀抱?是不是记忆在天涯海角?我愿,我爱,我为,我笑!走在常人不走的地方,寂寥!”
无疑这是一段诗的文字,为配合这段文字,就意图对图片展开联想,特别对现在祖国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民生的关系,民生与社风的关系等方面有所寓意,恐怕当时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后来翻到时连自己也懵懂了。这就是昏庸所带来的一种情形,也就是犯了思维的逻辑错误。
5、虚实结合
这是诗的艺术内涵。传统诗之所以讲究虚实结合,根还在于它千百年来形成的欣赏习惯,这种欣赏习惯反映着中国古老的虚实辩证观。
《道德经》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又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淮南子·天文训》延续了《道德经》的观点,说:“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露。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盛 则凝而为霜雪。”
《易传·彖传上·泰》也论道:“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这些古老的辩证思想及其实践,古人早已有了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这种观念不断影响着人的审美意识,从而造就了以虚实相生为主要特征的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诗自然也在其中。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刘白二人唱和之作。白诗从现实的角度,表示了对对方怀才不遇的同情。首联据实写来,交待写诗的原委;次联转写对方命运,暗示两个同病相怜的人才有幸同饮,亦实事求是;颈联又换写朝政现状,与次联手法相同,通过现实对比表达对对方境遇的惋惜;尾联收束,道出人生坎坷的原因,并以感叹作结。
白居易是现实主义大师,诗重写实,但依然可以看出其中不乏虚实相生的写法。如次联“命压人头”,就是以虚来形象地概括刘禹锡的遭遇,颈联“举眼风光长寂寞”则全属虚写,以“举眼”表达态度,以“风光”代替现状,以“寂寞”概括无用武之地,尾联更把出句做实写的“折”,直接拿来用于对句以虚代实,指出对方的坎坷经历。
再看刘诗。上阕句句写个人现实经历,实写中又兼虚写,其中“闻笛赋”与“烂柯人”都是典故,后者指经历沧桑的人,前者则借相似情形而自喻襟胸,典故出自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向秀。一日向秀经过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司马昭杀害的嵇康、吕安旧居,遇“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向自注),于是作《思旧赋》。刘诗恐出于对仗考虑,借此转为《闻笛赋》。其实从同是典故专语角度看,用“思旧赋”对“烂柯人”本无不可,对仗过于求严有时反不易理解,今见大量典故越来越远,这种翻转还是谨慎为好。
显然,“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各自都是虚实相生的写法,其中“怀旧”是实写,“空吟闻笛赋”则是虚写,“到乡翻似”是实写,“烂柯人”是虚写。下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则是一改这种虚实相间的写法,全部转为虚写了。
虚实相生表现在诗的创作上,就是虚实写法,或说手法。它既是一种创作技艺,也是一种创作的审美态度,更是古代诗词作品中无处不见的创作习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是虚实写法的最根本特点。
例如,白居易把刘禹锡的“怀才不遇”说成“寂寞”,“国手徒为”联 系成“命压人头”,将“坎坷”喻作“折”,都是不直说,把本来的“是”说成了“不是”,而“不是”又那么极其“是”。刘禹锡也绝对不是典故中那个看仙人下棋而烂了斧柄的人,酒宴上也未必吟了思旧赋,他也成不了“舟”和“树”,而这一切都被他拿来自喻,把本来的“不是”说成了“是”,却又使这“以虚作实”显得实上加实,更有表现力。
可见,传统诗的虚实写法并不是“飞来之技”,它在古人写诗的习惯中具有丰富的创作表现力,那么这种表现力是怎么来的呢?是移情作用使然。
所谓移情,是把人的情感在本体与客体间相互迁移的一种主观现象。它以本体的主观态度为核心,以对客体的感知、感受等主观体验为支点,来实现本体与客体的互动,这是它的基本特点。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怀着国破的悲愤,其心情可想而知,于是他的情感迁移到了“花”和“鸟”的身上,这些事物也和他一样悲伤,令他“溅泪”和“惊心”。
刘禹锡《汉寿城春望》: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春本来是美好的,但与贺知章《咏柳》不同,作者看到的却是“野草”、“荒祠”、“古墓”、“荆榛”,可知作者此时的心情,因而这些事物也就和他的态度一样来感受春天了。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应是多么美好的事物,那东来的春风呢?可是感受的是“东风恶,欢情薄”,“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这样的移情又是为什么?
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流水清浊自在,本无是非,却被作者赋予有意识有情感的形象,用来说理。
苏轼《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也是写春天的。上片作者看到的景象,有似刘禹锡《汉寿城春望》,然而联想到的却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充满哲理。下片紧接以“佳人”扣上片“芳草”,也许是面“残红”感伤离去,也许嫌“燕子”来得太晚,反正是“笑渐不闻声渐悄”了,作者用佳人的“多情”比衬事物的“无情”,道出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感叹,又饱含哲理。
顺便有所存疑。认为这里以“多情”指作者,“无情”指“笑渐不闻声渐悄”的“佳人”,尚可商榷。尽管作者在《念奴娇》中有“多情应笑我”这一说法,至少从此词意境中看,“无情”还不至于指所言“佳人”,且“墙外行人”非“墙外来人”,应为作者有意识置境,下扣“闻”字,况“恼”字情绪意义很强,用来指作者尚欠铺垫。另外,词中明显是以情寓理,而非直白说理,还是应从上下片情境联 系上来做客观分析,不可主观臆断。
从这几首诗或词可以看出,事物本无喜怒悲欢,到了诗里便都有了与人一样的七情六欲,这显然是与“见景生情,以物托言”的创作需要分不开的。
又可知,移情作为写诗的一种修辞方法,一定离不开情意理这三条线,借客体寓情、寓意、寓理是诗的显著特征,这与借题发挥,甚至与“疑邻盗斧”之主观意识,所引发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反应毫无二致。
通俗讲,移情就是托情,就是借助客观事物寄托情意理三个方面,以达到诗情诗意的痛快表现。
从苏轼这首《蝶恋花·春景》下片就可发现,“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几句,一直在直抒胸臆地实写,而到了最后一句,似乎无法再用恰当的语言描状,便改为用“多情”和“无情”这样高度概括的方式来虚写,这又意味着什么?
还来比较毛泽东的一词一诗。《西江月·秋收起义》句句实写,直抒胸臆得掷地有声。《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则又别有特色。“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这两句,对长征中罗荣桓坚持原则的政治品质还算娓娓道来,到“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两句,则明显表现出难以遏制,无以言表的激动情绪,因而将一系列革命路线斗争全部改用虚写,这样才能以高度概括的方式,既犀利讽刺了错误路线的目光短浅,又从对比中高度赞扬了罗荣桓的坚定立场和优秀政治人格。罗荣桓从秋收起义就跟随毛泽东,历来坚定支持毛泽东并共事一生,且被毛泽东称为“老实人”,“有很强的原则性”,“解放军政治思想战线的奠基人”。这样深厚的战友之情,信任之情,何以言表?恰可谓:非直抒胸臆不实写,非无以名状不虚写。
因触景生情、以物托言之需,移情是必不可少的,虚写也就自自然然,这也是对情景交融的保证。表面看,虚写是有益于作者的,有利于把作者和事物联 系起来形成表达的方便,殊不知,这更有利于把作者与读者联 系起来。
人的情感是抽象的,所要表达的意涵和道理也往往这样,尤其把这些用文字表达出来更是如此。不借助一定的方法、途径、媒介、形象,不制造一定的氛围、环境、条件,再严密的语言也难免因空洞、干瘪而缺乏表现力。正因如此,移情的介入,虚实转换,就成了诗的必要的创作手法。
说到底,写诗还是给人看的,不给人看,一切还有什么必要?这也表明传统诗绝对不是唯己的,而是唯他的。写诗出于己愿,写出来却是以欣赏为目的的。为了欣赏,把抽象的东西移情给人人都能理解和感受的,包括一般体验在内的具象的事和物,也就是最合理不过的了。
因此可以说,之于写诗,作者是主体,所移情的事物是客体,把主客体联 系起来的是情意理三条线,而之于诗,它本身自然成为了读者欣赏的客体,读者才是主体,把这二者联 系起来的则是诗的作者所移情的事物。是这些事物以媒介的身份,把作者所移之情转达给读者,而它又以之于读者的客体身份被读者欣赏,最终实现和诗的互动。这就是诗的虚写的真实意义。
程颢《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首诗次联很好的解释了移情在人与物情景交融中的作用,而此诗本身虚实结合就做得很好。“万物”谁见过?“四时佳兴”谁有过?作者却拿来说明自己的价值观,很有说服力。颈联先化用老子的观点,然后把世态炎凉概括为“风云变态”,两句一合可谓道破天机。
传统审美观念催生了虚实结合的创作和欣赏习惯,虚实的辩证关系让虚实无法相互排斥,故用虚也是用实,用实也是用虚,各自也无法相互歧视,故抱以褒贬成见看待虚实运用,是徒劳无益的。
例如,比较前面举例的杜甫《客至》与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两首诗。前者无一虚写,特别中二联对仗也未用实对虚、虚对实之类,后者处处虚写,中二联皆以虚对虚,亦无虚实变换。辩证地看,前者何尝不是对虚写的反用,后者何尝不是对实写的升华?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09: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谈写诗的感受五(文化)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09-26 23:08   点击:1957   评论:4  

谈写诗的感受(五)

六、诗的文化运用技术
为什么说写诗不是靠聪明劲就能成的?聪明劲可以让人悟出点写诗的门道,却不足以支撑对诗的内涵的把握。那么诗的内涵是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09: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1、诗的情意理
诗的内涵,就是作者赋予创作或通过创作揭示出来的情、意、理三个方面。就一首诗看,情意理既是作者在灵感驱动下自然而然对现实生活的心灵反映,也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现实生活提炼出来的心灵感悟和创造性认识。写诗离不开这三个方面,是诗的总的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0: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必须重视情意理。情意理要让读者能感受到,才说明诗不是干瘪的,写诗才有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0: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感受不到诗的情意理,即便作者以为自己的创作再有生活气息,内容再充分,除了“自我感觉良好”,对读者而言也不过是一堆无用的原材料,因为谈不上加工和提炼,也就远离了创作的目的和意义,更远离了创作本质,还是回到了为写诗而写诗的层次里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作的本质,在于作者通过精神世界里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把现实生活中发现的美揭示出来,提 供给人欣赏,并期待读者与作者共鸣,进而与作者一同感受美的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0: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创作。如果不通过分析、加工和提炼地对待现实生活,就不能表明作者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就是无的放矢的,那么要创作何用?即便有情,也是无以附着之情,即便有理,也是无凭之理,这样的创作即使不是空穴来风,也与无病呻吟无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0: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指的是人在各种情况下的身心状态及其表现,既是人的本能,也是后天作用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0: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情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人的情虽有动物性的一面,却总是指有一定理性的情和表现,故而人的情不可太过强调感性,因为越感性,情越接近动物性,这违背人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0: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的这种特点决定,只有通过一定的理性做后盾,才能表现出人的情,而人的任何理性表现,又无一不是从对情的调整和控制开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0: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创作而言,情意理分别是不可或缺的或明或暗的一条线,其中情永远是活的基础,而情意理三个方面无时不刻不在创作之前、之中,乃至之后,起着这样那样的作用。这是不以什么人的意志转移的,否则便无法称为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1: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感是情;诗情、诗意、诗兴是情;喜怒哀乐也都是情;人的认识、观念、态度,价值观等还是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1: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是人这种智慧动物在与客观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特别从动物性进化而来,又抽取出来而独属于人类的东西,所以人的情才总是理性的,或相对理性的,也因此才有了人本身和人类对艺术的需要及各种创作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1: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的这种特点,注定它是一切创作的缘起,也是创作过程和这个过程得以持续,并须臾不可离开的,一个时刻起作用的重要因子和动力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1: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情可能关乎创作的发端、进行和结束,但其本身还不足以概括创作的整个价值,甚至也概括不了自身的价值,尚需要意和理这两条线贯穿于创作之中,以串联和托起情的价值,直至整个创作的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1: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就是意涵、意旨,包括各种意识和意志,是人的各种“意思”的统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1: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意不仅仅是创作的意图,也是创作过程中调整、控制和维系情的一条主线,而最终以明确和完整意涵的方式被彻底揭示出来,呈现为整个创作的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1: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意既代表了创作的初衷,也代表了创作的目的,更代表了作者通过创作过程所要表达的对待现实生活的审美观念,实际上就是价值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1: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同时,意也是对人的各种意识和意志的总体概括,包括处世态度、人生见地、价值取向、思想程度、经验教训,等等较稳定或非稳定的认知和思维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2: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必须重视情意理。情意理要让读者能感受到,才说明诗不是干瘪的,写诗才有意义。读者感受不到诗的情意理,即便作者以为自己的创作再有生活气息,内容再充分,除了“自我感觉良好”,对读者而言也不过是一堆无用的原材料,因为谈不上加工和提炼,也就远离了创作的目的和意义,更远离了创作本质,还是回到了为写诗而写诗的层次里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3: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作的本质,在于作者通过精神世界里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把现实生活中发现的美揭示出来,提 供给人欣赏,并期待读者与作者共鸣,进而与作者一同感受美的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3: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创作。如果不通过分析、加工和提炼地对待现实生活,就不能表明作者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就是无的放矢的,那么要创作何用?即便有情,也是无以附着之情,即便有理,也是无凭之理,这样的创作即使不是空穴来风,也与无病呻吟无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3: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指的是人在各种情况下的身心状态及其表现,既是人的本能,也是后天作用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3: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情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人的情虽有动物性的一面,却总是指有一定理性的情和表现,故而人的情不可太过强调感性,因为越感性,情越接近动物性,这违背人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3: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的这种特点决定,只有通过一定的理性做后盾,才能表现出人的情,而人的任何理性表现,又无一不是从对情的调整和控制开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3: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创作而言,情意理分别是不可或缺的或明或暗的一条线,其中情永远是活的基础,而情意理三个方面无时不刻不在创作之前、之中,乃至之后,起着这样那样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3: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不以什么人的意志转移的,否则便无法称为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3: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感是情;诗情、诗意、诗兴是情;喜怒哀乐也都是情;人的认识、观念、态度,价值观等还是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3: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是人这种智慧动物在与客观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特别从动物性进化而来,又抽取出来而独属于人类的东西,所以人的情才总是理性的,或相对理性的,也因此才有了人本身和人类对艺术的需要及各种创作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3: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的这种特点,注定它是一切创作的缘起,也是创作过程和这个过程得以持续,并须臾不可离开的,一个时刻起作用的重要因子和动力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9 15: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