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龙家小院

转载老师《谈写诗的感受五(文化)》

[复制链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2: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意”代表写诗的目的。这样它就有了三重意义,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宣示的情感和揭示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2: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起承转合是诗的结构需要的话,情意理则是把起承转合与这种结构贯穿起来的三条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2: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三条线在诗中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根据诗的需要,即以何为主,来相互配合的,这就有了明线与暗线、主线与副线之分和成分多与少之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2: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显然是以情感为主线的,贺知章《咏柳》也是以情感为主线的,它们通过把情感寄托于某个意象或整个意境,达到对情感的抒发,而将作者写诗的主体意思和诗蕴含的道理置于诗的背后,因而除了情感,在意和理两条线上,贺知章《咏柳》比李白《望庐山瀑布》就显现得多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2: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题西林壁》和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将作者所处的情感和写诗的目的隐为副线,通过揭示作者的体会,进而感悟这种道理,来烘托情感并形成寓意,从而把最终的意思完全揭示了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2: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作者写诗的目的,不仅包括诗本身表面的意思,也包括作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观念、态度、见解、褒贬等内容,这些尽管大多是诗外的,有时不直接表达,却是深含在表达之中的。这说明,诗的内涵不是简单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一定手段“含着”出来的,也只有这才叫寓意。有深含,才有的揭示。有的揭示,才说明诗的核心意思立得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2: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立意就是这样的。立意完成以后,诗的所有内涵就都聚拢了过来,这时诗的内涵就成了要经得起挖掘的东西。经不起挖掘,就意味没多少欣赏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2: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不仅表达了对瀑布的赞美,也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2: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贺知章《咏柳》不仅是对柳的吟咏,更是对心怀倾向的阐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2: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与苏轼《题西林壁》,不仅仅在于诗中的感悟,更在于作者对自身境遇的咏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3: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如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不仅表达的是对革命斗争的兴奋鼓舞之情,也是对“武装暴动”这种斗争方式的认可和称赞。这些无不是经得起挖掘的内涵和可欣赏的价值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3: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这般可以见诸,写诗总面临着把诗里诗外的意涵,如何归拢起来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3: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一首诗言,不仅要把情意理立住,还要在诗的有限空间内,把这三条线与起承转合整个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创作。因此,除了立意,如何“归篇”也是极其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3: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归.篇,表面看是起承转合中最后的一部分,其实不仅仅是“收结”的意思,而是关联整个一首诗从头到尾的创作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3: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归篇不像起、承、转那样相对独立,比如,能够条理清晰而顺利地走向结尾就可以了,它不仅有收束全篇的作用,还要对前面起承转接得住,合得牢,也就是“首尾呼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3: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要求,整个创作过程都要与归篇有关,让归篇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和恰到好处,也要让归篇能够结结实实地合上前面,或有一气贯穿的呼应关系,或有自然而准确的相扣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3: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间正道是沧桑”虽接“天若有情天亦老”而来,却有着贯穿全诗的联 系,而《七律·长征》“尽开颜”虽是“更喜”的顺理成章,却是对“不怕难”自然而准确的呼应,又与“只等闲”紧紧相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3: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如贺知章《咏柳》,到“不知细叶谁裁出”应该说立意已经完成了,因为具体的答案可以由读者去联想出来,这也是不困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3: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诗的空间还有余地,结构就不算完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3: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方面,立意站住了,还缺乏与前两句的联 系,即作者没有指出为什么从意场中,非要挑出“细叶”这么一个意象出来,别的不可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3: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不解决,诗的结构不仅不完整,诗的三条线也不完整,所以归篇在形式上要比立意更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3: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是说立意不重要,而是说立意需要归篇来维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3: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归篇,立意非但不完整,也是不完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4: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地位上看,归篇就是总结一下,弥补一下结构上的不足,其实它才是诗的真正魅力所在,没有它诗便如空架子,不堪以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4: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建好的房屋,没有装修就无法住人,或不装修就去住人一样,给人总是不太好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4: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因如此,像李白《望庐山瀑布》那样,从给所咏之物创设意境以寓意开始,到把所寓之意抽出来,再到升华作者的感受,然后顺势归篇,才是值得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4: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归篇不仅仅有收束的作用,更担负有延续诗外空间、引起言外之意的收转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4: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即,收完之后还能转而有所延伸和拓展,尽管这需要读者来感悟,手段却是通过作者来达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4: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如贺知章《咏柳》,“二月春风似剪刀”不仅把前三句贯穿起来了,也把人人对早春的不同感受勾了出来,从而引发读者联想,让人不由得不去想一想自己眼里的“剪刀”是什么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4: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没有“却道”二字,怎么能把“天凉好个秋”这个反转意思抽出,而与“为赋新词强说愁”联 系起来?又怎么能让人们对那种“欲说还休”的感受引起共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9 15: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