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8-2-20
威望933
金钱3450
贡献2280
金牌会员
 
威望- 933 点
贡献- 2280 次
金钱- 3450 枚
|
本帖最后由 放棹江湖 于 2018-3-20 16:32 编辑
凉州词二首
王之涣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读好这两首诗,特别是第一首,也许还真要把唐朝地图拿来,放在一起读,才或可领略盛唐诗歌之伟美。
我们都知道,王之涣《凉州词》写的是戌边将士不得还乡的怨情,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悲凉而慷慨,“征人苦情含蓄不露”,“深情蕴藉”,所以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何为唐音,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指出,盛唐诗歌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如此也。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讲到: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又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腊。
我看今天为诗的人大多数,就是毛主席说的宋人而不懂形象思维。我的看法是,读好这首诗,眼光不要局限于一处地方,束缚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我建议大家把唐代地图拿来,感受一下唐代诗人的思维境界是多么的开阔弘远。
诗人王之涣在什么地方写的这首诗,就我个人里理解,我以为,不在黄河,不在凉州,不在玉门关,而在更远的唐朝西部边疆,安西都护府的一个辖区的一个边关塞城。
题目:《凉州词》,又名《出塞》,《凉州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这首诗是王之涣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诗人出游边塞,途经黄河上游,看到黄河远上的壮丽景象,而在写诗的时候,并不在黄河附近,而是运用形象思维,这是想象的虚拟画面,为什么用黄河远上来入诗,黄河是母亲河,流淌在中华大地,含着边关将士的思乡情结。黄河远上白云间,这是黄河上游的景象,地处高原广阔地带,场景与天边白云相接。戌边将士向东遥望故乡,连黄河都看不到,黄河是精神寄托,在诗里是虚拟的画面。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就是写实了,又不完全写实,一片孤城是实写,万仞山有实写成分,也有想象的成分。一片戌边的城堡在塞上高原大漠显得处境孤危,万仞山这里还是形象思维,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地理地势西高东低,塞上高原大漠地势遥遥阻隔了与家乡的距离,更添离愁别绪,表现了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征战边关的残酷危险。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杨柳勾起离愁,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何须怨三字,表明怨情之强烈而又能自我宽解、互相安慰。
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这里要看唐朝地图,哪还能吹到更远的唐朝西部边疆,所以还是好好的守卫疆土、保卫祖国吧,悲壮苍凉,慷慨壮烈,的的是我汉家精神、唐人风骨。
这首七绝,四句每一句都在写边关将士的离情,诗境之开阔远大,全由第一句而来,若是“黄沙直上”,盛唐诗格骤降,不见唐人之风骨气象境界,有好多不同版本,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可以是“黄河直上”,但绝不是“黄沙直上”,“沙”字是“河”字的误读,古人的行草书,“河”字很容易看成“沙”字,因此不要误读。
观此凉州词绝句,可知王之涣胸襟之浩渺,有如李太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当然,他本人也有很著名的另一首五绝《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这是诗人看到的实际景象,黄河入海流,真的在鹳雀楼上看到了黄河入海流吗,这就是形象思维,胸怀、气度、精神、境界,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我想说说,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里的“孤烟直”是指什么,众说纷纭,有的理解成沙漠旋风引起沙尘飞旋如孤烟直上,有的理解成边防烽火台燃起的平安火,或者是其他之类,诗无达诂。我说说我的理解,我们都知道王维还有一首《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使至塞上》里的孤烟就是《观猎》里的暮云,孤烟直的景象类似于暮云平的景象。
放棹江湖
2018年3月18日
(65楼有续)
(181楼又有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