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罗烈烈

近体诗的格律是在现当代才完成的

[复制链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4 20: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6-11-4 22:31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1-4 13:25
张三起舞
王五唱歌

“节律,也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重复。语句节奏的确定,既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
“单句联及多句联的分句,一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而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上要平仄相反。”——《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
******************************************
上:张三起舞;(平/仄)【张三(名)起(动)舞(名)】
下:王五唱歌。(平/仄【王五(名)唱(动)歌(名)】
——据叶子彤先生的《<联律通则>解读》来看,上面这个对子是合律的。但不知叶子彤先生的《解读》行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1: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罗烈烈 于 2016-11-4 21:41 编辑

王字是平声.哪来仄呢?
非节奏点词声从宽,是对联放宽对仗要求的做法,不是对仗的定义要求.但也只是个别或少量非节点平仄不符,就当它勉强算过关,当是宽对.数量多了便不行,更别说已经过半.

点评

1、王确是平声,是我看错了!谢谢指正! 2、只听说过字有平仄声调,没有听说过词有平仄声调。 3、在通常所称的唐朝那种“近体诗”除了要避开孤平和尾三平外,就有“135不论,246分明”的口诀在;《联律通则》只规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4 22: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11-4 21:34
王字是平声.哪来仄呢?
非节奏点词声从宽,是对联放宽对仗要求的做法,不是对仗的定义要求.但也只是个别 ...

1、王确是平声,是我看错了!谢谢指正!
2、只听说过字有平仄声调,没有听说过词有平仄声调。
3、在通常所称的唐朝那种“近体诗”除了要避开孤平和尾三平外,就有“135不论,246分明”的口诀在;
《联律通则》只规定“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叶子彤先生的《<联律通则>解读》也只是说“一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上要平仄相反”。
4、没听说过要注意非节奏点上平仄可以“放宽”,但“放宽”数量多了便不行,更不能过半。《联律通则》上没有这种规定,也没听叶子彤先生或其他人说过非节奏点上字的平仄“从宽”就成了宽对。

点评

通则是没说非节奏点放宽,也没说一字不落的平仄相对,但实际上人们都参照律诗的做法。就象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准搞挂靠,但全国各行各业上上下下都在搞挂靠,政府也只好默认,就是有官司到法院,法官也只好酌情。解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2: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2: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4 22:23
1、王确是平声,是我看错了!谢谢指正!
2、只听说过字有平仄声调,没有听说过词有平仄声调。
3、在通常所 ...

通则是没说非节奏点放宽,也没说一字不落的平仄相对,但实际上人们都参照律诗的做法。就象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准搞挂靠,但全国各行各业上上下下都在搞挂靠,政府也只好默认,就是有官司到法院,法官也只好酌情。解释的理由就是法要从众。

点评

1、罗先生一贯来强调《联律通则》和《解读》等规定的,现在怎么又不要“规定”,而要“实际上人们都参照律诗的做法”了呢? 2、“律诗的做法”好像是只要能避开孤平和尾三平,也就是“135不论,246分明”呀!罗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3: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4 23: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11-4 22:40
通则是没说非节奏点放宽,也没说一字不落的平仄相对,但实际上人们都参照律诗的做法。就象国家法律法规规 ...

1、罗先生一贯来强调《联律通则》和《<联律通则>解读》等规定的,现在怎么又不要“规定”,而要“实际上人们都参照律诗的做法”了呢?
2、“律诗的做法”好像是只要能避开孤平和尾三平,也就是“135不论,246分明”呀!罗先生怎么又把“不论”的也“论”起来了呢?

点评

我国的施法原则是“法不责众,法要从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3:40
一三五不论,都不论也没到半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3: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4 23:24
1、罗先生一贯来强调《联律通则》和《解读》等规定的,现在怎么又不要“规定”,而要“实际上人们都参照 ...

一三五不论,都不论也没到半数。

点评

“135不论”平仄“交替”或“相反”不等于“135不可以”平仄“交替”或“相反”。“135不论”,并不是说律诗中的句子在满足避开孤平和三平尾的条件后,非节奏点“135”位置上的字,本句不可以平仄“交替”或对句不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08: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4 23:24
1、罗先生一贯来强调《联律通则》和《解读》等规定的,现在怎么又不要“规定”,而要“实际上人们都参照 ...

我国的施法原则是“法不责众,法要从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4 23: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仗不及格”,但不知“百分之九十”是“众”,还是“百分之十”是“众”。

点评

是众,说明就是没对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23: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4 23:49
所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仗不及格”,但不知“百分之九十”是“众”,还是“百分之十”是“众”。 ...

是众,说明就是都没对仗。

点评

我到现在才明白罗先生是想证明格律诗不需要平仄上的对仗,由此再推出对联也不需要平仄上的对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0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5 08: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6-11-5 09:03 编辑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11-4 23:29
一三五不论,都不论也没到半数。

“135不论”平仄“交替”或“相反”不等于“135不可以”平仄“交替”或“相反”。“135不论”,并不是说律诗中的句子在满足避开孤平和三平尾的条件后,非节奏点“135”位置上的字,本句不可以平仄“交替”或对句不可以平仄“相反”;而是说律诗中的句子在满足避开孤平和三平尾的条件后,非节奏点“135”位置上的字,无论是平是仄都可以,没必要再去白费力气讨论研究了。
这样看来,避开孤平和三平尾后,“135不论,246分明”的口诀可以适用于格律诗中所有的句子。

点评

就不避孤平,也不可能到半数。是的,避开孤平和三平尾,对那句都适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13: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5 09: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11-4 23:53
是众,说明就是都没对仗。

我到现在才明白罗先生是想证明格律诗不需要平仄上的对仗,由此再推出对联也不需要平仄上的对仗。

点评

不是,楼贴已说得很清楚,主题是唐代是草创初立阶段,格律是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到了现代,才算大功告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13: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3: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5 08:58
“135不论”平仄“交替”或“相反”不等于“135不可以”平仄“交替”或“相反”。“135不论”,并不是说律 ...

就不避孤平,也不可能到半数。是的,避开孤平和三平尾,对那句都适用。

点评

你发一首合格律的律诗来看看,避开孤平和三平尾后,“135不论,246分明”的口诀,到底有哪几句是不适用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13: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3: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5 09:02
我到现在才明白罗先生是想证明格律诗不需要平仄上的对仗,由此再推出对联也不需要平仄上的对仗。 ...

不是,楼贴已说得很清楚,主题是唐代是草创初立阶段,格律是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到了现代,才算大功告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5 13: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11-5 13:33
就不避孤平,也不可能到半数。是的,避开孤平和三平尾,对那句都适用。 ...

你发一首合格律的律诗来看看,避开孤平和三平尾后,“135不论,246分明”的口诀,到底有哪几句是不适用的?

点评

你说得是唐诗,还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15: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5: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罗烈烈 于 2016-11-5 15:29 编辑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5 13:52
你发一首合格律的律诗来看看,避开孤平和三平尾后,“135不论,246分明”的口诀,到底有哪几句是不适用的 ...


你说的是唐诗,还是....?

点评

如果是唐诗,请选择那种被后人认定的格律诗(近体诗),因为“135不论,246分明”是后人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是今人所写的,请选择基本上被公认的格律诗,用新韵的也请顺便注明一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17: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1-5 16: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说的在理。

点评

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17: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5 17: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11-5 15:21
你说的是唐诗,还是....?

如果是唐诗,请选择那种被后人认定的格律诗(近体诗),因为“135不论,246分明”是后人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是今人所写的,请选择基本上被公认的格律诗,用新韵的也请顺便注明一下。

点评

你可看李白的《凤凰台》,这诗是符合现在的格律要求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17: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5 17: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1-5 16:35
无事生非说的在理。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7: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罗烈烈 于 2016-11-5 17:30 编辑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5 17:20
如果是唐诗,请选择那种被后人认定的格律诗(近体诗),因为“135不论,246分明”是后人总结归纳出来的; ...


你可看李白的《凤凰台》,这诗是符合现在格律要求的。

点评

这首诗在格律上是不符合唐近体诗律诗格律要求的。主要是不符合平仄粘对的声律。前三联接续平仄没有相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20:58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你说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20: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5 20: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6-11-5 20:43 编辑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11-5 17:28
你可看李白的《凤凰台》,这诗是符合现在格律要求的。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你说的是这一首吗?
这无疑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唐诗!
说优秀,主要表现在意义上,而不是格律上。
听说,此诗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仿写的。李白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仿得非常到位。
后人的欣赏也大多从诗意方面着手,我至今还没发现有哪个评论家从平仄格律上来分析这首诗的优劣。如果罗先生硬要从平仄格律上来分析这首诗的话,我不保证其它方面是否符合后人归纳出来的平仄格律规则,但可以肯定完全符合“135不论”口诀含义。
凤凰台上凤凰游,1仄3平5仄―本句平仄交替(不论)
凤去台空江自流。1仄3平5平―本句平仄不交替(也不论)
上1仄下1仄(不对 不论);
上3平下3平(不对 也不论);
上5仄下5平(相对 也还是不论);
吴宫花草埋幽径,1平3平5平―本句平仄不交替(不论)
晋代衣冠成古丘。1仄3平5平―本句平仄不交替(也不论)
上1平下1仄(相对 不论);
上3平下3平(不对 也不论);
上5平下5平(不对 也还是不论);
三山半落青天外,1平3仄5平―本句平仄交替(不论)
二水中分白鹭洲。1仄3平5仄―本句平仄交替(也不论)
上1平下1仄(相对 不论);
上3仄下3平(不对 也不论);
上5平下5仄(相对 也还是不论);

总为浮云能蔽日,1仄3平5平―本句平仄不交替(不论)
长安不见使人愁。1平3仄5仄―本句平仄不替(也不论)
上1仄下1平(相对 不论);
上3平下3仄(相对 也不论);
上5平下5仄(相对 也还是不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1-5 20: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11-5 17:28
你可看李白的《凤凰台》,这诗是符合现在格律要求的。

这首诗在格律上是不符合唐近体诗律诗格律要求的。主要是不符合平仄粘对的声律。前三联接续平仄没有相粘。

点评

你根本就不懂格律,连垂肩,扭腰都不知道,回去好好补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21:59
不符合平仄粘对属于折腰体的特殊格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21: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5 21: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1-5 20:58
这首诗在格律上是不符合唐近体诗律诗格律要求的。主要是不符合平仄粘对的声律。前三联接续平仄没有相粘。 ...

不符合平仄粘对属于折腰体的特殊格式。

点评

是的,说得很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21:59
不能以特殊形式为由否定唐近体诗律。沈宋定型的律诗与永明体主要区别只在于平仄粘对律。特殊情况是有的,甚至有完全不讲声律的“吴体诗”(杜甫),但这些特殊形式不代表它们是合律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2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5 21: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有问题,可能是出在“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为”字平仄两读上。

点评

为,仄读。这里没有任何问题。又《廣韻》《集韻》《韻會》于僞切,音。《廣韻》助也。《增韻》所以也,緣也,被也,護也,與也。《書·咸有一德》臣爲上爲德,爲下爲民。《釋文》爲上爲下之爲,于僞反。徐云:四爲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21: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1-5 21: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5 21:04
不符合平仄粘对属于折腰体的特殊格式。

不能以特殊形式为由否定唐近体诗律。沈宋定型的律诗与永明体主要区别只在于平仄粘对律。特殊情况是有的,甚至有完全不讲声律的“吴体诗”(杜甫),但这些特殊形式不代表它们是合律的。

点评

没人会去否定正体格,也没人不肯定扭腰体,别偷换概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22:03
折腰体是唐代诗人在近体格律形成后的一种大胆创新,有着自身的格律可遵循。在唐朝,折腰体是很盛行的,仅入选《唐诗三百首》中的平韵折腰体诗就有八首: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和贾至舍人早期大明宫之作(王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21: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1-5 21: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5 21:09
如果说有问题,可能是出在“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为”字平仄两读上。

为,仄读。这里没有任何问题。又《廣韻》《集韻》《韻會》于僞切,音。《廣韻》助也。《增韻》所以也,緣也,被也,護也,與也。《書·咸有一德》臣爲上爲德,爲下爲民。《釋文》爲上爲下之爲,于僞反。徐云:四爲字皆于僞反。

点评

《平水韵》上平四支:为[施为]。 不知这从何而来?请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21: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5 21: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6-11-5 21:45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1-5 21:10
不能以特殊形式为由否定唐近体诗律。沈宋定型的律诗与永明体主要区别只在于平仄粘对律。特殊情况是有的, ...

    折腰体是唐代诗人在近体格律形成后的一种大胆创新,有着自身的格律可遵循。在唐朝,折腰体很盛行的,仅入选《唐诗三百首》中的平韵折腰体就有八首: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和贾至舍人早期大明宫之作(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王维)、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杜甫)、赠阙下裴舍人(钱起)、滁州西涧(韦应物)、赠别二首之一(杜牧)、渭城曲(王维)。所以,折腰体诗是遵循着自有的格律精心写就的格律诗。

点评

粘式律是初唐沈宋定型律诗后才产生的格律,而不规则的折腰体等是永明体诗的特点。有关文章很多。 在唐代永明体的影响是存在的,正如你列举的诗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22:27
是的是的,举证有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22: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5 21: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1-5 21:15
为,仄读。这里没有任何问题。又《廣韻》《集韻》《韻會》于僞切,音。《廣韻》助也。《增韻》所以也,緣 ...

《平水韵》上平四支:为[施为]。

不知这从何而来?请教!

点评

为是多音字,可平可仄,古今一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23: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21: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1-5 20:58
这首诗在格律上是不符合唐近体诗律诗格律要求的。主要是不符合平仄粘对的声律。前三联接续平仄没有相粘。 ...

你根本就不懂格律,连垂肩,扭腰都不知道,回去好好补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21: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5 21:04
不符合平仄粘对属于折腰体的特殊格式。

是的,说得很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22: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1-5 21:10
不能以特殊形式为由否定唐近体诗律。沈宋定型的律诗与永明体主要区别只在于平仄粘对律。特殊情况是有的, ...

没人会去否定正体格,也没人不肯定扭腰体,别偷换概念。

点评

什么叫“扭腰体”?扭秧歌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5 2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5 14: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