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21-7-1
威望1231
金钱10408
贡献7951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威望- 1231 点
贡献- 7951 次
金钱- 10408 枚
|
发表于 2023-5-12 02: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3-5-12 19:22 编辑
王渔洋在《律诗定体》里论道
粉署依丹禁,城虚爽气多。(如单句依字拗用仄,则双句爽字必拗用平。)好风天上至,(如上字拗用平,则第三字必用仄救之。古人第三字拗用者多,若第四句则不可。)凉雨晚来过。翠岛浮香霭,瑶池澹绿波。九重閒视草,时复幸鸾坡。(注乃单拗,双拗之法。)
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两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其二四应仄平者,第一字平仄皆可用,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字无妨也。大约仄可换平,平断不可换仄,第三字同此。若单句第一字,可勿论。
---------------
王渔洋一开始的(如单句依字拗用仄,则双句爽字必拗用平。)便涉及到了平衡平仄,(如单句依字拗用仄,则双句爽字必拗用平。)的意思其实很明显指的是上句仄多平少了便应在下句以多用平声去补救,这跟虽无拗救之名却有拗救之实的调声术是相承继的,调声术云【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这里便很明确地说了【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这完全就是平衡平仄之意。
其次,王渔洋所说的【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两字相连,不可令单也。】也明确了基本问题,1,这是依诗例的总说,凡双句之说便点明了律诗的重点在双句上,这也是后人王步高总结的出宽对严的理论依据。2,依诗例,凡双句之说便可明了律诗的出句无论孤平之说。3,‘’以平平止有两字相连,不可令单也‘’则阐明了律句构成中的一大重要因素,即律诗的句式要有连平,这便是平不令单,如令单的无连平便不成其为律句,考察赵执信的《声调谱》中所有标明的律句均符合这一点,而小拗句则称之为落调,孤平句则称为古句,三平尾有另标。4,从王渔洋的论述中可见的是出句论孤平根本就是毫无意义,出句的孤平其实跟用其它仄多平少的古风句的道理是一样的,都可以通过拗救的手段去平衡平仄、稳顺声势。
至于稳顺声势则出自于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律诗论述上是元稹给杜甫写的墓志铭中之‘’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稳顺声势的大意并不难理解,稳顺的意思是使之妥帖和谐,声势是声律、声韵的形势,对于只押平声韵的近体来说,因为平声是长音而能起到延长音长和回环的作用,也最为吻合传统的吟诵习惯,所以在对句上符合律的条件下就应多用平声便能达到声势上的妥帖和谐,撇开出句的孤平而言,大量的出句全仄或大拗仄声而对句多用平声的诗例也能佐证这点,譬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譬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清代大儒纪昀在批注拗字诗时曾说过‘前拗后谐是常法,前谐后拗则非常’,这句话也可以挪用来说是出宽对严和稳顺声势的最好的诠释。
综上可见,所谓的孤平拗救只要明白了出宽对严和平衡平仄、稳顺声势的话其实就很容易掌握了,这也为律诗的灵活性拓宽了道路。
因为这个问题刚好就要给学员说了,所以就在这里先扯一下,有空再整理成主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