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38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277
金钱28447
贡献21777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277 点
贡献- 21777 次
金钱- 28447 枚
 
|
发表于 2022-7-5 10: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2-7-5 10:05 编辑
殷璠谈了什么狗屁25律么,,乖乖,他怎么谈的都是24律呢?请睁大眼睛看原文
殷璠所谓词与调合,可能还说要根据其他具体情况处理声律问题。刘昚虚仍然是一个例证。基本的原则还是要平仄和谐,节奏分明,但常常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他有一些五言诗,上句二、四同为平声或仄声,而下句二、四则改用仄声或平声,以和上句相对。《海上诗送薛文学归东海》“有时近仙境,不定若梦游”,《寄阎防》“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莫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寻东溪还湖中作》“昔游有初迹,此路还独寻”,“幽兴方在往,归怀复为今”,都是例子。有时,则是五言第四字平仄不合,而在第三字改用仄声或平声以求谐调。前面这些二、四同声的句子多数也同时可以看到这一点,另外,《送韩平兼寄郭微》“近家见门柳”,《寄阎防》“深林度空夜”,《越中问海客》“自云发南海”,《江南曲》“湖上风日长”,也都是例子。殷璠说刘昚虚“声律宛态”,是不是也指这种情况呢?类似的例子,其他诗人也有。常建《闲斋卧疾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作》“旬时结阴霖,檐外初白日。斋沐清病容,心魂畏虚室。闲梅照前户,明镜悲旧质”;王湾《晚夏马升卿池亭即事寄京都一二知己》“竹绕清渭湄,泉流白渠口”,“林静秋色多,潭深月光厚”;王湾《奉使登终南山》“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岌”,“虚洞策杖鸣,低云拂衣湿。倚岩见庐舍,入户欣拜揖”,“境绝人不行,潭深鸟空立”,都是上句二、四同为平声或仄声,而下句二、四则改用仄声或平声,以和上句相对。至于五言第四字平仄不合,则在第三字改用仄声或平声以求谐调,例子就更多了。前面引的例子基本都属这种情况。此外綦毋潜《若耶溪逢孔九》“相逢此溪曲”,“人言上皇代”,祖咏《古意二首》其二“碧罗象天阁”,“年深玉颜老”,“生前妒歌舞”,还有孟浩然《归故园作》“北阙休上书”,李颀《东郊寄万楚》“偃息青琐闱”,李颀《送卢逸人》“青溪入云木”,薛据《题丹阳陶司马厅壁》“唯余好文客”,王湾《哭补阙亡友綦毋学士》“登山一临哭”,都是例子。这些诗句,只要三、四字平仄互换,就合于诗律。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声律问题,是否就是殷璠所谓词与调合的的一层意思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