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6-5-8
威望2657
金钱26620
贡献20946
论坛元老
 
威望- 2657 点
贡献- 20946 次
金钱- 2662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0-4-12 12: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女皇武则天,成就了大唐近体格律诗
唐朝杜佑的《通典》:
初,国家自显庆(656—661)以来,高宗圣躬多不康,而武太后任事,参决大政,与天子并(羊注:武则天660年代理朝政)。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680—681)中始以文章选士。及永淳(682—683年)之后,太后君临天下二十馀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遐久,浸以成风。以至於开元、天宝之中,上承高祖、太宗之遗烈,下继四圣治平之化,贤人在朝,良将在边,家给户足,人无苦窳,四夷来同,海内晏然。虽有宏猷上略无所措,奇谋雄武无所奋。百馀年閒,生育长养,不知金鼓之声,爟燧之光,以至於老。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徵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仕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於是,而桀奸无良者或有焉。故是非相陵,毁称相腾,或扇结钩党,私为盟歃,以取科第,而声名动天下;或钩摭隐匿,嘲为篇咏,以列於道路,迭相谈訾,无所不至焉。
=========================
也就是说,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天下读书人都希冀以文采通过考试,获得荣华富贵,就连五尺童子,也耻于不通文墨。从此以后,科举尤其是进士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进士们的大名和他们的文章,往往可以十几天就传遍全国,传播速度可见一斑。天下人都仰慕他们,可以说一旦考中进士,雁塔题名,曲江流宴,光宗耀祖,风光无限……。
唐诗的声律标准,是【考生答卷】与【考官评卷】的依据。试律纳入科考,必有定型的声律标准。由此看来,【沈宋定律】的传统说法,是错误的。
唐朝杜佑《通典》:“永隆二年(681),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永隆二年(681)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
高宗开耀二年(682)壬午科考,主考官为刘思立。沈佺期(656—715),上元三年(676)20岁第进士,垂拱元年(685)29岁,释褐为接任元兢的协律郎。其高宗开耀二年(682)时,沈佺期26岁,还未踏入仕途,处于进士及第之后的待岗期间。沈佺期长安二年(702)任主考,宋之问景龙三年(709)主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