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37|回复: 181

三羊转载:针叶林三驳北山钓者的《两套格律体系》

[复制链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10 14: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10 15:08 编辑



三羊转载按:针叶林三驳北山钓者的《两套格律体系》,在下三羊看了30遍以上,也没看出针叶林的据理力争。三羊转载的目的,是想让明白人看看,三羊也好从中学习学习!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驳不倒别人,丢人的是自己。俗话又说,针叶林玩的是:泥菩萨过河。
http://china-liandu.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7509

针叶林三驳北山钓者的《两套格律体系》

一驳北山钓者 《两套格律体系》

北山钓者先生发表了 《两套格律体系》(2012-2-26)一文,对其主要观点不敢苟同,现就其开宗明义第一段质疑(红字)如下。
http://zhfys.net/forum.php?mod=v ... 0893&extra=page%3D1  
"王力近体格律与唐朝近体诗律是两套体系,来源不同,解释也有异,前者显得刻板僵化,后者显得灵活。"
----这个结论是完全错误的。诗词格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只能有一种。有几种相关著作绝非表示其“规律”也有几种。王力诗词格律理论是现代对近体诗格律的理论总结,而《文镜秘府论》只是当时关于唐诗的文献和有关资料的记录而已。二者性质完全不同。王力《汉语诗律学》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文镜秘府论》只能算文献资料,根本不能视为“显得灵活”的诗词格律论文。比如《文镜秘府论》最重要的关于“八病”“二十八种病”和“二十九种对”,就有很多重复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内容,还有大量关于修辞的内容,与诗词格律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这就说明这只是一些资料的收集。究其原因,在于作者空海和尚不是一位专业诗人,他充其量只能算一位访问学者,而且是以佛学为主、以文为辅的-----和日本其他遣唐使一样。而且他只在唐朝呆了短短的不到三年,三年时间,语言尚未过关,怎能深入接触自己原来陌生的没接触过的学问?所以他只能摘记一些资料,带回日本研究而已。我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文镜秘府论”的意思,只是说明,与“汉语诗律学”比,二者是性质不同的著作而已。“文镜秘府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记录了不少仅在当时能见到后来遗失了的文献资料。但无论从内容的全面性和研究的条理性,广度和深度,都无法和王力的“汉语诗律学”相比。
  “在揭示这个格律真相之前,我先讲个关于红楼梦的故事。据说红楼梦脂本发现之前,读者一则以为程甲本是红楼梦原著,直到上世纪发现了甲戍本,再经胡适之先生大力介绍,人们才知道红楼梦原著本来面目与程甲本是大相径庭的。
  同样,在《金瓶梅词话》发现之前,人们以为经删改过的《金瓶梅》就是原著,直到《金瓶梅词话》重新面世后,逊色不少的《金瓶梅》就被弃之墙角。
  事物的规律总是那么相似,在近体诗诗律中,也存在这种现象,王力近体格律相当于改篡过的程甲本、金瓶梅,而《文镜秘府论》里反映的唐诗诗律,则是原汁原味的脂本、金瓶梅词话。”
------将客观存在的规律比喻为死的“版本”,是不恰当的。就如牛顿总结的万有引力定律与伽利略天文观察记录能类比吗?伽利略的记录最多算文献,牛顿总结的才是既准确又全面的理论成果。
  “先来谈谈王力近体格律,有人错误的以为王力平平仄仄的平仄格式是从唐朝流传下来的,其实是他们没有去故纸堆里钩沉平仄谱的历史。我经过近十年研究,找出当前16种平仄格式产生的历史源流。其实源头就在清朝初期,是清初王士祯破天荒地出了一本《律诗定体》,里面叙述了近体平仄的规则,赵执信《声调谱》也有研究,以后经董文焕《声调四谱》发扬光大,为集大成之著。后来现代王力先生参考清朝的平仄研究,出了《汉语诗律学》一书,普及本就是《诗词格律》,这是这套近体平仄规则的源流路线,其特征是以唐近体诗为依据,进行归纳总结而来,难免以偏概全。”
--------我以为大家无人误会平仄谱是唐代流传下来的。再说从何时流传下来的、是谁研究总结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符合不符合唐近体诗的实际-----这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用归纳法总结规律的关键当然首先在于样本的选择是否有足够的代表性,这里提出是否“以偏概全”的疑问也是允许的,但这种质疑必须要有根据,而不能因此而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一概否定。

      尤为重要的是你“两套格律体系”的说法容易对后学者造成误导而引起思想混乱,似乎要大家再学习一种新的格律“文镜秘府论”。实际“文镜秘府论”很多说法是不准确的,比如回忌声病的许多条目是含糊其辞的,甚至连提出的沈约本人写诗都没有完全遵守这些忌讳。有的条目至今连准确的意思都难以弄懂,怎么指导大家写诗呢?经对比可见,王力著作仍然是迄今为止总结的最全面的诗词格律著作,王力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学术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





再驳《两套格律体系》

北山钓者在《两套格律体系 》一文中说“王力近体格律与唐朝近体诗律是两套体系”。是这样吗?“文镜秘府论”是诗律或诗词格律吗?即根据其能写出合格的律诗吗?
是否“两套格律体系”关键看规则是否完备,即能否指导后来人解释大多数近体诗出现的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并能写出类似的作品。
首先需要找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作品。比如为历代文人最为推崇的律诗大家、诗圣杜甫,应无争议。若有人嫌时代早,也可以找晚唐的李商隐,或宋代的苏轼、陆游,也可以元明清随便哪一位诗人。
想知道所有这些诗人是怎么样写“近体诗”的?他们按什么“规则”写的?这恐怕是所有学诗者的共同愿望。请问从《文镜秘府论》中能得到明确的答案吗?回答是:不能!而从王渔洋、赵执信、董文涣、王力,却可以得到简单而明晰的答案,这就是“近百年来”为什么所有写诗人喜欢王渔洋王力等、而冷落《文镜秘府论》的原因!
为什么说《文镜秘府论》不是“一套格律系统”,理由如下:
1, 是不完全的、支离破粹的文献摘抄,类似读书笔记。因为作者本身不是诗人,只是一位爱好文学的佛教访问学者,而且时间很短(不到三年),所以根本谈不上研究。
2,  即使所本的当时诗人的几部关于诗的著作,本身也不是完整的诗词格律著作,所以即使完整抄录某一本,或作者水平很高能摘其精要,也达不到准确传达诗律的程度。
3,  《文镜秘府论》的目的是什么?是记录唐人写诗的“秘笈”即诀窍,现在看来就是“如何写得更好”的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中包括了声律的内容。所以他重点在于讲“病犯”而不是讲规则。
我们来看看《文镜秘府论》反映出来的规则吧!

1,    ○调四声谱:诸家调四声谱,具例如左:平上去入配四方。
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检。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包)。【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                             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  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2, 元【元兢】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双换头:即交替第一第二字)
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第三字不能同上、去、入声,同平可)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诗章中用声法式(句式)
  凡上一字为一句,下二字为一句,或上二字为一句,下一字为一句。(三言。)上二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五言。)上四字为一句,下二字为一句。(六言。)上四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七言。)
  三言一平声:惊七曜  诏八神  转金盖
  二平声:排阊阖  度天津  纷上驮
  四言一平声:宝运惟显  世康礼博  有穆晬仪  槐棘恺悌
  二平声:凝金晓陆  紫玉山抽  丹羽林发  顾惟轻薄
  三平声:高迈尧风  仁风遐阐  皮卿未群
  五言:

一平声:九州不足步  目击道存者
  二平声:玄经满狭室  绿水涌春波  雨数斜塍断  蒙县阙庄子
          永惭问津所  咏歌殊未已  百行咸所该
  三平声:披书对明烛  兰生半上阶  无论更漏缓  天命多羸仄
          终缺九丹成  水潢众浍来  洊雷扬远声
  四平声:儒道推桓荣  非关心尚贤,。。。

4,  西卷,○论病

○文二十八种病
  一曰平头,(或一六之犯名水浑病,二七之犯名火灭病。)二曰上尾,(或名土崩病。)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或名触绝病。)六曰小韵,(或名伤音病。)七曰傍纽,(亦名大纽,或名爽绝病。)八曰正纽,(亦名小纽,或名爽切病。)九曰水浑,(或本九曰木枯。)十曰火灭,(或十曰金缺。)十一曰阙偶,十二曰繁说,(或名疣赘,崔名相类。)十三曰龃龉,(或名不调。)十四曰丛聚,(或名丛木。)十五曰忌讳,十六曰形迹,(崔同。)十七曰傍突,十八曰翻语,(崔同)。十九曰长撷腰,(或名束。)二十曰长解镫,(或名散)。二十一曰支离,二十二曰相滥,(崔同。)二十三曰落节,二十四曰杂乱,二十五曰文赘,(或名涉俗。)二十六曰相反,二十七曰相重,二十八曰骈拇。

5,○文笔十病得失
  平头:第一句上字、第二句上字,第一句第二字、第二句第二字,不得同声。
  诗得者:“澄晖侵夜月,覆瓦乱朝霜。”失者:“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笔得者:“开金绳之宝历,钩玉镜之珍符。”失者:“嵩岩与华房迭游,灵浆与醇醪俱别。”
  然五言颇为不便,文笔未足为尤。但是疥癣微疾,非是巨害。
  上尾:第一句末字,第二句末字,不得同声。
  诗得者:“萦鬟聊向牖,拂镜且调妆。”失者:“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笔得者:“玄英戒律,繁阴结序。地卷朔风,风飞陇雪。”失者:“同源派流,人易世疏。越在异域,情爱分隔。”
  笔复有隔句上尾,第二句末字,第四句末字,不得同声。得者:“设醴未同,兴言为叹。深加相保,行李迟书。”失者:“同乘共载,北游后园。舆轮徐动,宾从无声。”
  又有踏发声,第四句末字,第八句末字,不得同声。得者:“梦中占梦,生死大空。得无所得,菩提纯净。教其本有,无比涅。示以无为,性空般若。”失者:“聚敛积宝,非惠公所务;记恶遗善,非文了所谈。阴虬阳马,非原室所构;土山渐台,非颜家所营。”
  又诸手笔,第二句末与第三句末同声,虽是常式,然止可同声,不应同韵。
  蜂腰:第一句中第二字、第五字不得同声。
  诗得者:“惆怅崔亭伯”;失者:“闻君爱我甘”。
  笔得者:“刺是佳人”;(四言。)失者:“杨雄《甘泉》。(四言。)得者:“云汉自可登临”,(六言。)“摩赤霄而理翰”;(六言。)失者:“美化行乎江、汉”,(六言。)“袭元、凯之轨高”。(六言。)得者:“高仞排虚空”,(七言。)“盛轨与三代俱芳”,(七言。)“犹聚鹄之有神”;(七言。)失者:“三仁殊途而同归”,(七言。)“偃息乎珠玉之室”。(七言。)得者:“雷击电鞭者之谓天”;(八言。)失者:“润草沾兰者之谓雨”。(八言。)
  或云:平声赊缓,有用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太半。
  鹤膝:第一句末字,第三句末字,不得同声。
  诗得者:“朝关苦辛地,雪落远漫漫,含冰陷马足,杂雨练旗竿。”失者:“沙幕飞恒续,天山积转寒。无同乱郢曲,逐扇掩齐纨。”“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笔得者:“定洲,跨蹑夷阻,领袖蕃维。跱神岳以镇地,疏名川以连海。”“‘原隰龙鳞’,班颂何其陋;‘桑麻条畅’,潘赋不足言。”失者:“璇玉致美,不为池隍之用;桂椒信好,又非园林之饰。”“西郊不雨,弥回天眷;东作未理,即动皇情。”
  如是皆次第避之,不得以四句为断。若手笔得故犯,但四声中安乎声者,益辞体有力。如云:“能短能长,既成章于云表;明吉明凶,亦引气于莲上。”
  大韵:一韵以上,不得同于韵字。如以“新”字为韵,勿复用“邻”、“亲”等字。
  诗得者:“运阻衡言革,时泰玉阶平。”失者:“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笔得者:“播尽善之英声,起则天之雄响。百代钦其美德,万纪怀其至仁。”失者:“倾家败德,莫不由于侨奢;兴宗荣族,必也藉于高名。”
  凡手笔之式,不须同韵。或有时同韵者,皆是笔之逸气。如云:“握河沉壁,封山纪石。迈三五而不追,践八九之遥迹。”
  小韵:二句内除本韵,若已有“梅”字,不得复用“开”、“来”字。
  诗得者:“功高乘履石,德厚赠昭华。”失者:“昊天降丰泽,百卉挺葳蕤。”
  若故叠韵,两字一处,于理得通。故谢朓诗云:“怅望南浦时,徙倚北梁步。”以笔准诗亦如此。
  笔得者:“西辞酆邑,南据江都。”失者:“西辞酆邑,东居洛都。”
  若故叠韵,理通亦尔。故徐陵《殊物诏》云:“五云叆叇,鳞宗所以效灵;六气氛氲,柔和所以高气。”
  正纽:凡四声为一纽,如“壬”、“荏”、“衽”、“入”,诗二句内,已有“壬”字,则不得复有“荏”、“衽”、“入”等字。
  诗得者:“《离骚》咏宿莽。”失者:“旷野莽茫茫。”
  凡诸手笔,亦须避之。若犯此声,则龃龉不可读。如云,得者:“藉甚岐嶷,播扬英誉。”失者:“永嘉播越,世道波澜。”
  傍纽:双声是也。如诗二句内有“风”一字,则不得复有此等字。”



--------以上就是“文镜秘府论”关于声律规则和声律的主要内容。与王力规则相对照,从中可以看出文镜秘府论的不完全之处:

1,  律句的概念,有;但律句中平仄交换的想法有,二二交换的规则无明确说法;

2,  句间平仄相沾的规则只明确了第二字,其余字处不明确;例如“蜂腰”“上尾”,说平声可例外,更谈不上有“拗句”的概念;而且不仅内容多重复,而且还有错误,例如“相承”中关于“三平尾”的说法;

3,  押韵只规定到仄声韵脚不同声,首句入韵和韵脚所押什么韵没有规定;

4,  对全篇句数没有任何规定。

-------可见,仅据此书,无法找到准确的写作规则。因此说《文镜秘府论》代表了与王力理论不同的格律体系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驳《两套格律体系》
六吋大脚 发表于 昨天 21:49 |只看该作者
根据《文镜秘府论》: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


由此可见,主帖所列唐朝的格律,还应补充几点:
一、“换头”准则----------若每句的头两字不能做到同平或同仄。那么第二字需满足句间的“对与粘”。而第一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
也就是说对于“平起式”,第一句的首字与第二句的首,可同平不可同仄。余类推。
二、“护腰”准则-----------“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这话已说得很明白了。
顺及,王力的平仄律却并没有遵从此法则!这也就表明唐代的诗律的确与现代的诗律是不完全相同的。如:
 1、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第三字与上句同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2、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第三字与上句同仄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只要“首句入韵”,就必不能护腰了。
三、相承------------最早的唐律,不但没有三平尾之说,而且是鼓励三平尾的。即“三平向下承者”。


六吋大脚此帖中说:“王力的平仄律却并没有遵从此法则!这也就表明唐代的诗律的确与现代的诗律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话是完全不靠谱的!

什么叫“现代的诗律”“唐代的诗律”“王力的平仄律”?
它们对应的客观主体只有一个:唐代的格律诗!而判定所有这些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有一个:历代格律诗的作品实践!无论何时出现的关于格律的“说法”,符合这些作品实践的就是正确的,违背这些作品实践的就是错误的,或是不准确的、无效的!
比如六吋大脚这里列举的“此规则”:
一,换头规则:只有“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是符合近体诗实际的。而“唯换第二字,。。。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实际上并没有被任何诗人执行(所以后来出现“一三五不论”的说法)。
二,护腰准则:“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即所谓上下句每句第三字不能同声(上去入),明显这是不必要的,在当时也是没有任何诗人遵守的。比如:
“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去声;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去声;宋之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入声;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上声;王维:《汉江临眺》
三,“相承”,“最早的唐律,不但没有三平尾之说,而且是鼓励三平尾的。即“三平向下承者”。----显然“下承”(即三平尾之说)少有继承,不需多说。
另外,关于“八病”“二十八种病”之说,除了少有几条符合格律诗实际,多数是可忌可不忌或重复的说法,谈不上“规则”。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3-3-24 18:52
其实民国刘坡公也有本学诗百法,比王力的要精要,但刘坡公却名不见经传,可见王力之成名由于时也。


刘坡公学诗百法关于声律的内容只有如下“四法”,怎么能和王力著作相比?
学诗百法之五 五律平起法 五绝平起法  
    五律每首八句,首句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平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兹先视其法于后:
    ○○●●△,⊙●●○△。⊙●○○●,○○●●△。
    ◎○○●●,⊙●●○△。⊙●○○●,○○●●△。
    上为五律首句押韵之平起法。○者,平声之符号也,●者,仄声之符号也,◎者,应用平声而可易仄声之符号也,⊙者,应用仄声而可易平声之符号也(△者,平声之韵也)。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五绝则只有四句,依照前四句之平仄,即为五绝首韵押韵之平起法,依照后四句之平仄,即为五绝首句不押韵之平起法。学者细细揣摩,不难收举一反三之效。
    学诗百法之六 五律仄起法 五绝仄起附  
    仄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亦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兹再示其法于下:
    ⊙●●○△,○○●●△。◎○○●●,⊙●●○△。
    ⊙●○○●,○○●●△。◎○○●●,⊙●●○△。
    上为五律首句押韵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改为●●○○●可也。五绝首句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五绝首句不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后四句之平仄。学者能将前两首之平仄反复熟读,则作五律五绝诗,自无失调平仄之病。
    学诗百法之七 七律平起法 七绝平起法附
    七律亦每首八句,首句亦有押韵者,亦有不押韵者,以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为平起。兹将其法示下:
    ◎○⊙●●○△,⊙●○○●●△。⊙●◎○○●●,◎○⊙●●○△。
    ◎○⊙●○○●,⊙●○○●●△。⊙●◎○○●●,◎○⊙●●○△。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平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七绝亦只有四句,依照前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押韵之平起法,依照后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不押韵之平起法。
    学诗百法之八 七律仄起法 七绝仄起法附  
    七律仄起者,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也。其法亦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兹再将八句之平仄表示于后:
    ⊙●○○●●△,◎○⊙●●○△。◎○⊙●○○●,⊙●○○●●△。
    ⊙●◎○○●●,◎○⊙●●○△。◎○⊙●○○●,⊙●○○●●△。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七绝首句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七绝首句不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后四句之平仄。学者欲作七律七绝诗,须将此二首平仄随口念熟,则下笔之时,自然声调稳妥,而不至有差误也。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15: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孙逐明【评】,针叶林【驳】。
北山钓者的《两套格律体系》倒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0-4-10 16:05: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十年前的文章了,当时查平仄格律谱史料,只查到清代王士禛《律诗定体》,现在找到了五代时日本《作文大体》的平他谱,明代真空《贯珠集》的平仄谱,证明平仄律自唐代沈宋以来一脉相承,此文观点已可收起,可改为唐代与现代两种格律环境来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4-10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10 16:05
这个是十年前的文章了,当时查平仄格律谱史料,只查到清代王士禛《律诗定体》,现在找到了五代时日本《作文 ...

所谓的两套格律体系,其实就是广义近体与狭义近体。

它们的相同之处就是不失对,不失粘。

而崔颢就利用这个相同之处创作了《黄鹤楼》。整诗全部粘对合格。

都叫近体诗有人分不清。所以可考虑另外取名。比如广义近体仍叫作近体,狭义近体可改称为今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4-10 16: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的这些终极理论你们可以拿去引用。如观又不在高校,不用评教授什么的,所以用不上,给有需要的人去用。

点评

劝如观莫误人子弟!罪莫大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2 1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0 16: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旧的资料还保存,三羊也是有心人。可惜三羊至今还在陷在一片混沌中晕头转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20: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10 16:05
这个是十年前的文章了,当时查平仄格律谱史料,只查到清代王士禛《律诗定体》,现在找到了五代时日本《作文 ...

1、
清代王士禛《律诗定体》,是家人和弟子处于处于捍卫王渔洋的托名伪造,以此排挤赵执信的《声调谱》。
2、
作文大体里【白氏文集云:二四不同,二六对避之。又是避下三连病云云】这句话,三羊还对,《白氏文集》里,没有这句话!
3、
日本鬼子的《作文大体》,诗例总计13首,10首犯中国王力。符合中国王力声律的百分比:3÷13=23%
【1】含丹在头亲。平平仄平平。
【3】批阅有疑拭眼花。通仄仄平仄仄平。
【3】暮过林崔注文加。仄平平平仄平平。
【4】三途苦时多。平平仄平平。
【5】病容近秋思,仄平仄平仄,
【6】欲倾夜雨中。仄平仄仄平。
【7】落耀留不得,惆怅仰纤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8】华影水文浅亦深。平仄仄平仄仄平。
【10】相赠有言莫自轻。平仄仄平仄仄平。
【11】与我染毫欲晓更。仄仄仄平仄仄平。
【12】石危自动心。仄平仄仄平。

4、
明朝真空的平仄谱,不能全面反映真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理论。
真空的律句理论,用平仄谱来表示,应为以下四个格式:
〇平——〇仄——〇平平。
〇平——〇仄——〇平仄。
〇仄——〇平——〇仄平。
〇仄——〇平——〇仄仄。
5、
王力所谓的四个标准格式,只是反映了律句的共性【二四六分明】,并未体现律句【一三五不论】的个性!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21: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10 16:38
所谓的两套格律体系,其实就是广义近体与狭义近体。

它们的相同之处就是不失对,不失粘。

唐朝的律句理论,就是你的观点:
五言,二、五俩字,不能拗。
七言,二、四、七仨字,不能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21: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0 16:42
这么旧的资料还保存,三羊也是有心人。可惜三羊至今还在陷在一片混沌中晕头转向~~ ...

你反对元兢25四声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你深陷拗救邪说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4-10 21: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4-10 22:51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0-4-10 21:00
唐朝的律句理论,就是你的观点:
五言,二、五俩字,不能拗。
七言,二、四、七仨字,不能拗。 ...


五言,二、五两字,不能拗。
七言,二、七两字,不能拗。
-------------------------------------------------
就是说韵尾字与第二字不可拗。韵尾字拗失对,第二字拗失粘。失粘或失对任意一一项的诗都不再是近体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21: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0 16:42
这么旧的资料还保存,三羊也是有心人。可惜三羊至今还在陷在一片混沌中晕头转向~~ ...

    司马光(1019-1086)奏折《起请科场札》:至于以赋诗论策试进士,及其末流,专用律赋格诗,取舍过落,擿其落韵、失平侧、偏枯、不对、蜂腰、鹤膝,以进退天下士,不问其贤不肖。
===================
唐朝科举的试律,牵涉律诗和律赋,
律诗,只讲蜂腰,不讲鹤膝;
律赋,既讲蜂腰,又讲鹤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21: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10 21:06
唐朝的律句理论,就是你的观点:
五言,二、五两字,不能拗。
七言,二、七两字,不能拗。

七言,只讲究二、七,不讲究第四字,就不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4-10 21: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4-10 21:11
七言,只讲究二、七,不讲究第四字,就不对了!

四、六是属于替的范畴。拗四、六是属于失替,不属于失粘。

点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上句正格,下句失替,拗四不失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上句正格,下句失替,拗六不失粘? 七言四字不准拗,不光是失替,且失粘而为非律句。且无法救。 七言第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2 10: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21: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10 21:34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20-4-10 21:24
四、六是属于替的范畴。拗四、六是属于失替,不属于失粘。

在拗救邪说风靡大清王朝的岁月里,吴镇的《松花庵八病说》,
研究唐朝律诗,可谓独树一帜心自明。

吴镇是唐朝律诗,五言第二五字、七言第四七字不宜同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21: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10 21:24
四、六是属于替的范畴。拗四、六是属于失替,不属于失粘。

元兢的25四声律,也是交替!
七言247三字,也是交替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22: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明朝真空的律句理论。
一三五不论,是律句的个性;二四六分明,是律句的个性。
共性,决定着律句的统一性;个性,反应着律句的对立性。
对于以下三十二个七言律句来说,少之是片面,多之是扯淡!
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22: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苑英华》编辑的458首试律诗中,总有15个大拗句,其中平韵诗9个,仄韵诗6个。在下三羊,之所以统计试律诗中的大拗句,无非就是说明,唐朝近体诗中大拗句,虽不符合明朝真空24平仄律,却是符合唐朝元兢25四声律!数据证明:大拗句与小拗句一样,并非大拗必救而是可救可不救!与此同时,在可救可不救之中,多数不救少数救
多数不救少数救】,少数的所谓【救】,不是【瞎猫碰见了死老鼠】,也是【
死老鼠碰见了瞎猫】!
平韵诗的9个大拗句,拗救实况为二救七不救!
1
中唐·试律诗《春风扇微和》崔立之
时令忽已变。年光俄又春。平去仄仄去。平平平仄平
2
中唐·试律诗《春风扇微和》崔立之
靡靡才偃草。泠泠不动尘。去去平仄上。平平仄仄平
3
中唐·试律诗《春风扇微和》郭  遵
习习何处至。熈熈与春亲。仄入平仄去。平平仄平平
4
《寒流聚细文》失  名183
猎猎风冷夕,潺潺瀬响秋。仄入平仄入。平平仄仄平
5
晚唐·试律诗《涨曲江池》郑  谷184
泛滟翘振鹭,澄清跃紫鳞。仄上平仄去,平平仄仄平
6
中唐·试律诗《反舌无声》张籍274
夏木多好鸟。偏知反舌名。仄入平仄上。平平仄仄平
7
中唐·试律诗《终南精舍月中闻磬》独孤申叔219
响尽河汉落。千山空紏纷。仄上平仄入。平平平仄平
8
晚唐·试律诗《宫池产瑞莲》王贞白383
雨露及万物。嘉祥有瑞莲。仄去仄仄入。平平仄仄平
9
晚唐·试律诗《行不由径》张籍417
从易众所欲。安邪患亦生。平入仄仄去。平平仄仄平

仄韵诗的6个大拗句,拗救实况为咋救咋不救?
1
中唐·试律诗《太学创置石经》薛存诚29
永与乾坤期,不逐日月逝。仄平平平平,仄入仄仄去
2
中唐·试律诗《日暮碧云合》许康佐58
余辉澹瑶草,浮影凝绮席。平平仄平上,平上平仄入
3
中唐·试律诗《洛出书》郭邕173
微造功不宰,神行利攸博。平去平仄上,平平仄平入
4
中唐·试律诗《亚父碎玉斗》孟简308
而嗟大事返,当起千里悔。平平仄仄上,平上平仄去
5
中唐·试律诗《亚父碎玉斗》何儒亮310
破关既定秦,碎首闻献玉。仄平仄仄平,仄上平仄入
6
中唐·试律诗《霜菊》席夔363
时令忽已变,行看被霜菊。平去仄仄上,平平仄平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22: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汉语诗律学》说第七节  关于一三五不论
  7.1关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相传有两句口诀,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意思是说,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和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于第二字、第四字和第六字则必须依照格式,该平不能用仄、该仄不能用平。这是就七言诗而论的。其所以不提及第七字者,因为第七字居于句末,尤其要分明,是不待言的。由此类推,近体的五言诗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

    三羊认为:红字部分,是王力对于明朝真空律句口诀的曲解!
    真空律句口诀的准确解释是:七言律句是一三五七不论,五言律句是一三五不论。依照七言律句为例,七言律句,在二四六分明的前提下,七言律句的第七字,即可平声,也可仄声。
【1】平起句:〇平——〇仄——〇平〇
平起句的第七字,即可以平声,也可以仄声。
平起句的第七字与第六字,既可以交替,也可以不交替。即,
〇平——〇仄——〇平平。〇平——〇仄——〇平仄。
【2】仄起句:〇仄——〇平——〇仄〇
仄起句的第七字,即可以仄声,也可以平声。
平起句的第七字与第六字,既可以交替,也可以不交替。即,
〇仄——〇平——〇仄仄。〇仄——〇平——〇仄平。

点评

你写的再多,基础歪了,也是一堆废话。你把元兢关于八病之一“蜂腰”的解释当成大唐诗律,已经荒谬至极,别的就别说了! 附注: 元兢“蜂腰”说只是五言诗二五两字不能同声,但同平不是病-----也即不能同仄(上去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1 00: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1 00: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4-11 00:14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0-4-10 22:51
王力《汉语诗律学》说第七节  关于一三五不论
  7.1关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相传有两句口诀,就是:一三 ...


你写的再多,基础歪了,也是一堆废话。你把元兢关于八病之一“蜂腰”的解释当成大唐诗律,已经荒谬至极,别的就别说了!
附注:
元兢“蜂腰”说只是五言诗二五两字不能同声,但同平不是病-----也即不能同仄(上去入)。两个字同三声之一的几率只有三分之一,本身就是少数。对一首五言律诗来说,每首最多两句(四分之一)(仄仄平平仄)二五字同不同上去入声,对整诗的影响微乎其微,你却螺丝壳里做道场,当成“大唐律诗二五交换律”!你不感到可笑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01: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1 00:12
你写的再多,基础歪了,也是一堆废话。你把元兢关于八病之一“蜂腰”的解释当成大唐诗律,已经荒谬至极, ...

这是几句?
江上别流人孟浩然
  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01: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11 01:07 编辑

这是几句?
江雪(唐·柳宗元)
  五言绝句 押屑韵  显示自动注释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01: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1 00:12
你写的再多,基础歪了,也是一堆废话。你把元兢关于八病之一“蜂腰”的解释当成大唐诗律,已经荒谬至极, ...

元兢25四声律,可以解读拗救歪理的39个大拗句!王力的拗救邪说,能解释吗?
依据你的1/3几率,39个应该有13个是同上同去同入声,怎么一个也没有呢?

39——1
唐·杜牧《句溪夏日》
野店正纷泊。茧蚕初引丝。行人碧溪渡。系马绿杨枝。
苒苒迹始去。悠悠心所期。秋山念君别。惆怅桂花时。
仄去仄平入。平平平仄平。通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上仄仄去。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苒苒迹始去。仄上仄仄去。
39——2
唐·李商隐《落花》(羊注:王力和赵执信的重合例句1)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高阁客竟去。平仄仄仄仄。
39——3
唐·李商隐《落花》(羊注:王力和赵执信的重合例句2)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肠断未忍扫。平仄仄仄仄。
39——4
唐·杜甫《送远》(羊注:王力和赵执信的重合例句3)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仄入仄平去。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入仄仄上。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草木岁月晚。仄入仄仄上。
39——5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羊注:王力和赵执信的重合例句4)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人事有代谢。平上仄仄去。
39——6
唐·孟浩然《广陵别薛八》(羊注:王力和赵执信的重合例句5)
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广陵相遇罢。彭蠡泛舟还。
樯出江中树。波连海上山。风帆明日远。何处更追攀。
仄上仄仄去。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士有不得志。仄上仄仄去。
39——7
唐·裴迪《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入平仄上。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上仄平去。平平平仄平。
有法知不染。仄入平仄上。
39——8
唐·崔兴宗《同王右丞送瑗公南归》
行苦神亦秀。冷然溪上松。铜瓶与竹杖。来自祝融峰。
常愿入灵岳。藏经访遗踪。南归见长老。且为说心胸。
平上平仄去。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去仄平入。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行苦神亦秀。平上平仄去。
39——9
唐·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府僚能枉驾。家酝复新开。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入平仄入。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去平平去。平平平仄平。
落日池上酌。仄入平仄入。
39——10
唐·岑参《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
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
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
仄入平仄去。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去仄平去。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送客飞鸟外。仄入平仄去。
39——11
唐·杜甫《泛江送客》
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离筵不隔日。那得易为情。
仄去平仄入。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入仄平上。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月频送客。仄去平仄入。
39——12
唐·杜甫《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平去仄仄入。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上仄平去。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孤雁不饮啄。平去仄仄入。
39——13
唐·杜甫《绝句六首·之二》
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幽栖身懒动。客至欲如何。
仄上平仄去。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蔼蔼花蕊乱。仄上平仄去。
39——14
唐·高适《途中寄徐录事》
落日风雨至。秋天鸿雁初。离忧不堪比。旅馆复何如。
君又几时去。我知音信疏。空多箧中赠。长见右军书。
仄入平仄去。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去仄平上。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通仄仄平平。
落日风雨至。仄入平仄去。
39——15
唐·刘禹锡《秋日书怀寄河南王尹》
公府想无事。西池秋水清。去年为狎客。永日奉高情。
况有台上月。如闻云外笙。不知桑落酒。今岁与谁倾。
平上仄平去。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上平仄入。平平平仄平。通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况有台上月。仄上平仄入。
39——16
唐·王维《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流水如有意。平仄平仄仄。
39——17
唐·岑参《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
正月今欲半。陆浑花未开。出关见青草。春色正东来。
夫子且归去。明时方爱才。还须及秋赋。莫即隐嵩莱。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正月今欲半。平仄平仄仄。
39——18
唐·高适《别刘大校书》
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且复伤远别。仄仄平仄仄。
39——19
唐·高适《别韦五》
徒然酌杯酒。不觉散人愁。相识仍远别。欲归翻旅游。
夏云满郊甸。明月照河洲。莫恨征途远。东看漳水流。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相识仍远别。平仄平仄仄。
39——20
唐·李白《自遣》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酒不觉暝。仄仄仄仄仄。
39——21
唐·杜甫《蕃剑》
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
虎气必腾踔。龙身宁久藏。风尘苦未息。持汝奉明王。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致此自僻远。仄仄仄仄仄。
39——22
唐·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可游。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待月月未出。仄仄仄仄仄。
39——23
唐·刘禹锡《视刀环歌》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常恨言语浅。平仄平仄仄。
39——24
唐·吕温《及第后答潼关主人》
本欲云雨化。却随波浪翻。一沾太常第。十过潼关门。
志力且虚弃。功名谁复论。主人故相问。惭笑不能言。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本欲云雨化。仄仄平仄仄。
39——25
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远送从此别。仄去平仄入。
39——26
唐·杜甫《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平去仄仄入。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上仄平去。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孤雁不饮啄。平去仄仄入。
39——27
唐·李商隐《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野火烧不尽。仄上平仄去。
39——28
唐·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向晚意不适。仄上仄仄入。
39——29
唐·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渐与骨肉远。平上仄仄去。
39——30
唐·许棠《野步》
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路无人到迹。林有鹤遗毛。
物外趣都别。尘中心枉劳。沿溪收堕果。坐石唤饥猱。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闲赏步易远。平仄仄仄仄。
39——31
宋·刘敞《独行》
南山半云雨。天气杂暄寒。野兴宜独往。春愁无定端。
鸟声来静听。柳色入遥看。却谢芳樽酒。悠悠谁与欢。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野兴宜独往。仄仄平仄仄。
39——32
宋·刘敞《观鱼台》
落日含古意。高台多远心。鱼龙潜冻水。蟋蟀有哀音。
江汉南浮远。关山北望深。张衡四愁意。历历起登临。
仄入平仄去。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落日含古意。仄入平仄去。
39——33
宋·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翳翳陂路静。仄仄平仄仄。
39——34
宋·苏舜钦《独游辋川》
行穿翠霭中。绝涧落疎钟。数里踏乱石。一川环碧峰。
暗林麋养角。当路虎留踪。隐逸何曾见。孤吟对古松。
通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数里踏乱石。仄上仄仄入。
39——35
宋·刘敞《秋晴西楼》
清风卷阴翳。广野见秋毫。木落山觉瘦。雨晴天似高。
开窗置尊酒。看月涌江涛。高卧淹湖海。非关气独豪。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通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木落山觉瘦。仄入平仄去。
39——36
宋·周孚《赠萧光祖》
之子固绝俗。少年甘寂寥。田园一蚊睫。书卷百牛腰。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之子固绝俗。平上仄仄入。
39——37
宋·周紫芝《雨过》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池面过小雨。平去平仄上。
39——38
宋·周紫芝《雨过》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素月自有约。仄去仄仄入。
39——39
宋·陈与义《晚步》
畎亩意不适。出门聊散忧。雨馀山欲近。春半水争流。
众籁夕还作。孤怀行转幽。溪西篁竹乱。微径杂归牛。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畎亩意不适。仄上仄仄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01: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1 00:12
你写的再多,基础歪了,也是一堆废话。你把元兢关于八病之一“蜂腰”的解释当成大唐诗律,已经荒谬至极, ...

不用元兢的25四声律,你如何解释以下10首沈宋诗?!


送陆侍御馀庆北使(唐·沈佺期)
古人贵将命,之子出輶轩。受委当不辱,随时敢赠言。
朔途际辽海,春思绕轘辕。安得回白日,留欢尽绿樽。
仄平仄仄去,平仄仄平平。仄上平仄入,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上,平仄仄平平。平入平仄去,平平仄仄平。
【览镜】沈佺期
霏霏日摇蕙,骚骚风洒莲。时芳固相夺,俗态岂恒坚。
恍忽夜川里,蹉跎朝镜前。红颜与壮志,太息此流年。
平平仄平去,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入,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上,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去,仄仄仄平平。
【铜雀妓】沈佺期
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台。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
绮罗君不见,歌舞妾空来。恩共漳河水,东流无重回。
仄平平仄去,平仄通平平。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通去,平仄仄通平。平去平平上,平平平平平。
【临高台】沈佺期
高台临广陌,车马纷相续。回首思旧乡,云山乱心曲。
远望河流缓,周看原野绿。向夕林鸟还,忧来飞景促。
平平平仄入,平上平通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仄去平平上,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
【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通上平平去,平平通仄平。仄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
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通平仄,仄仄仄平平。
【别侍御严凝】沈佺期
七泽云梦林,三湘洞庭水。自古传剽俗,有时逋恶子。
令君出使车,行迈方靡靡。静言芟枳棘,慎勿伤兰芷。
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上平平入,仄平平仄仄。
通平仄仄平,通去平仄上。仄平平仄入,仄仄平平仄。
卷95_16【入卫作】沈佺期
淇上风日好,纷纷沿岸多。绿芳幸未歇,泛滥此明波。
采蘩忆幽吹,理棹想荆歌。郁然怀君子,浩旷将如何。
平去平仄上,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入,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去,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上,仄仄平平平。
【题九州院双鹤】宋之问
君门九重闭,中有天泉池。可怜双白鹤,飞下碧松枝。
吹楼多清管,鸣舞共差池。常欲万里去,怀恩终在斯。
平平仄平仄,通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初到陆浑山庄】宋之问
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
仄平仄平入,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去,仄仄平平平。
平去平仄上,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入,平仄平仄平。
【有所思】宋之问
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美人旷遥伫,万里浮云思。
园桃绽红艳,效叶柔绿滋。坐看长夏晚,秋月生罗帷。
平上仄平入,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上,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去,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上,平仄平平平。

点评

请看: 1,羊律只管一首诗里的一句~两句,而且只管其中的二个字不同上去入,其余管不着; 2,使用百战百胜的羊式注音法:随心所欲。例如: 送陆侍御馀庆北使(唐·沈佺期) 安得回白日 大家皆知  ◆得【入声十三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1 07: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1 07: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4-11 01:38
不用元兢的25四声律,你如何解释以下10首沈宋诗?!


请看:
1,羊律只管一首诗里的一句~两句,而且只管其中的二个字不同上去入,其余管不着;
2,使用百战百胜的羊式注音法:随心所欲。例如:
送陆侍御馀庆北使(唐·沈佺期)
安得回白日 -----大家皆知   ◆得【入声十三职】, ◆日【入声四质】,但羊为了“不同四声”,注为:
平入平仄【去】 ------将“日”故意注为【去】。
-------这也叫“诗词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09: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1 07:39
请看:
1,羊律只管一首诗里的一句~两句,而且只管其中的二个字不同上去入,其余管不着;
2,使用百战百 ...

1、
在下有良心,三羊无贼胆!
2、
你【请·看】的俩字,也是平仄两读!
3、
你针叶林的【请看】,为何不看23楼,沈宋诗的10首80句,句句符合元兢的25四声律呢?
4、
三羊不敢伤天害理,背着良心呲着牙,把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声调,标注为仄仄仄仄仄平平。
5、
事实就是,沈宋诗三羊查到两首不合元兢25四声律的:
沈佺期《喜赦》
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
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
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上,平仄仄平平。
去平平去,平通仄仄通。平通仄仄入,平仄仄平平。
宋之问《送姚侍御出使江东》
帝忧河朔郡,南发海陵仓。坐叹青春别,逶迤碧水长。
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
仄仄平仄去,平仄仄平平。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去,平仄仄平平。去去平平去,平平平仄平。

点评

沈宋诗的10首80句,句句符合元兢的25四声律呢?(羊语) -----即使这80句二五同上去入,又有何影响呢?莫名其妙的“羊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1 10: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1 10: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4-11 09:19
1、
在下有良心,三羊无贼胆!
2、

沈宋诗的10首80句,句句符合元兢的25四声律呢?(羊语)
-----即使这80句二五同上去入,又有何影响呢?莫名其妙的“羊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10: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11 10:46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1 10:18
沈宋诗的10首80句,句句符合元兢的25四声律呢?(羊语)
-----即使这80句二五同上去入,又有何影响呢?莫 ...

【即使这80句二五同上去入】,没有你针叶林的【即使】说!
声律大师元兢说: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
不合元兢【25四声律】的就是出律或失律,这有什么好说的?!


具有【浮切不差】声誉的沈宋诗,难道基本知识也不懂吗?


北宋宋祁、欧阳修等的《新唐书·文艺传上·杜甫传赞》:“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沉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点评

元兢【25四声律】 。。。 仅属修辞之疡,唐至今不把此当作大忌,更挨不上25四声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2 11:24
四声八病均已废弃,由新律取而代之。何病之有?重新看看“文镜秘府论”对“八病”或“二十八病”的评价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1 1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11: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10 16:42
这么旧的资料还保存,三羊也是有心人。可惜三羊至今还在陷在一片混沌中晕头转向~~ ...

针叶林,你就是再猴急,也鼓捣不出唐朝就是平仄律说法的依据来!

点评

何止唐朝?永明体时已经平仄二元化了!看看徐陵庾信的诗去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1 11: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1 11: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4-11 10:41
【即使这80句二五同上去入】,没有你针叶林的【即使】说!
声律大师元兢说: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 ...

四声八病均已废弃,由新律取而代之。何病之有?重新看看“文镜秘府论”对“八病”或“二十八病”的评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11 11: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4-11 11:03
针叶林,你就是再猴急,也鼓捣不出唐朝就是平仄律说法的依据来!

何止唐朝?永明体时已经平仄二元化了!看看徐陵庾信的诗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22: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