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兒 于 2017-10-13 20:31 编辑
紆尊三顧訪隆中,捭合縱橫論世雄。
算得東風誠卓著,三分天下有夔龍。
这个俺持有不同的看法:
纡尊三顾访隆中
东汉末年刘备参加讨伐黄巾时, 已打着 "中山靖王之后" 造招牌作招兵买马。 徐州兵败后, 他投靠了曹操, 获汉献帝尊为"皇叔"。建安11年杪, 刘备投靠刘表时驻兵新野,适值军师徐庶离去,遂有"三顾茅芦" 之事。以"皇叔"身分探访一名"耕夫"当是""纡尊降貴",刘备跑了三趟才得诸葛亮见面乃 "三顾茅芦" 实事。
"顾"字在这里,是 "顾访" 之意,乃副词+动词的 "组合动词",两字分用是着意刘备重复了行动多次。
捭合纵横论世雄
一个 "计划" 的整个过程,可分 "构思+草拟"、"辩论+定议"、"行动+支援"、"结果+善后"、"总结+覆检"各项程序,才算完整。"隆中对话" 的内容,当是 "畅论天下大势,分析各路豪雄的长短,以及订下刘备集团的日后走向"。"东和孙权,北抗曹操;独占荆州,攻略益州,实现天下三分之局"就是当时 "纵横捭合" 计划的定议。
一个计划已干了接近一半,怎么叶版主说 "未有纵横捭阖地议论英雄" 呢? 算得东风诚卓著
建安12年杪,二人隆中对话;次年中,孔明出仕。建安13年10月,曹操破荆州、下烏林,直逼江夏。是年闰12月,周瑜、黄盖、甘宁、太史慈各将大破曹军。
赤壁大戰能大破曹軍,是曹操能一統天下或共孫劉三分天下之轉捩點,站在孫劉一方成績當然卓著。由孔明出仕至赤壁大战,是一年半以内 "逼切行动" 之事,不如先生所说 "远在借东风破曹之前"。
三分天下有夔龙
夔龙,"相传舜的二臣名。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后用以喻指辅弼良臣"。俺在此处不纠缠于"夔为乐官,龙为谏官"的神话传说,只着于"后世用以比喻指辅弼良臣"一句。三国谋士中,诸葛亮之于刘备,等若荀彧郭嘉之于曹操,为不折不扣的 "一代辅弼良臣" 俺以此比喻,诚属恰当。
至于 "三" 字,这里的故事是 "三国演义",起点在 "三顾草芦",结果是"三分天下",避无可避!三用其一是最好、用其二是合适。 又“龙”虽为二冬韵,但本诗无不妥,因有 "孤雁入群" 及近代 "混押" 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