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8-9 17:36 编辑
一、25律的探索
1. 25律的效益性 海上诗送薛文学归东海5/18,送东林廉上人还庐山2/10,送韩平兼寄郭微(因仄韵不计),寄阎防4/12, 莫秋扬子江寄孟浩然3/12, 寄江滔求孟六遗文2/8, 浔阳陶氏别业3/12, 登庐山峰顶寺3/12, 寻东溪还湖中作3/12, 越中问海客4/16, 江南曲2/8 平均四句中有一句,占全诗的1/4。当然2平5仄的,声调自然协调,不必考虑,加起来比重也不足50%(因为还有首句入韵的),作为一种律应该有普遍性,比如格律诗的24分明(24律),句句皆合。因此作为律来讲25律还缺了一条腿,属于一条腿律了。三羊会说,那就作为24法吧。如果作为24法,则与24律不可同日而语,就不必争什么24律对还是25法对了,体系不同了。如果要坚持研究25律,必须把另一条腿接上,这条腿就是押韵句。押韵句这条腿虽然限定了2平5平皆为平声,但如果按四声八病说,它们有很大的区别。三羊可以去研究。
2.假如补全了另一条腿,三羊还得找依据,唐人及后人的论述。还有,例不三不立,三羊的25律只有一本书论及,那是孤例,还得找。找齐以后,便是一种全新的三羊理论了。
3. 25律若成立,它的时效性只能管到唐朝前中期,后期有没有遵守,你还得考证。宋以后可以肯定的说它失效了。
4.还有特殊性的研究。三羊列举的都是符合的例子,唐朝前中期都如此吗,得有强有力的论证。
二、“刘昚虚诗中的大拗句如果不合24律,便可证明25律是正确的”
刘昚虚诗中的大拗句非常多,占了诗的近半,假如它们属于格律诗,岂不说明24律站不住,25律才是正确的。是的,如果是这样,24律就垮了。但我们知道大拗句在古风中是正常的句子,当它们进入格律诗中,才叫做大拗。大拗者大不顺也,大不顺者犯规也,犯规者,称变体(变式)也,也就是格律诗中的杂体也,按王力说的,那叫入律古风或古风式格律诗。因此这些大拗句不是格律句,不是格律句当然与格律无关系。所以大拗句与24分明无关,不能证明25律就正确。
三、刘昚虚诗是不是格律诗
这也是三羊提出的质疑。这得具体分析。首先要深入实际,不受后代概念的干扰,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三平尾三仄尾的问题。受古风影响,唐诗中三平尾三仄尾句子太多了,它们是不是格律句?第一,它们符合246分明的底线。第二,三平尾三仄尾是格律诗在唐后提出来属于忌的,唐朝无人谈它,第三,唐朝格律诗中普遍存在,他们只是一般的小拗。因此它们在唐朝是格律句。
2.特拗句问题。特拗句与大拗句的共同点其实都是大拗。不同在于大拗可救可不救,若救则在下句救。特拗句则本句救。但在唐朝无人论及特拗句,它和其他大拗句一样普遍存在,没有特拗句的名称。特拗句的名称是在江西诗派以后兴盛起来,至于它是什么准律句更不知是什么后人混喊的。因此它在唐朝只是普通大拗句。
3.孤平孤仄问题。王力们说唐朝格律诗已把孤平当大忌,理由是唐朝格律中无孤平。事实是唐朝格律诗孤平句有数百例,杜甫诗中也不是只有两例。因此假的事例论证只能得出假的结论。何况历史上根本没有孤平的论述,直到清朝才冒出此论。因此孤平在唐朝只是一般的小拗,属于格律句。由此孤仄也一样不存在问题。
4.清除以上障碍后,就简单了,留下要研究的就是大拗了。我把24不分明的统叫大拗,潭版则分为大拗句和古风句两种。不同分法的原因,我是传统的发现派,只要有这种现象的便按情况归类,潭版他们是概率派,按例子多少进行分类。那么多少个大拗句进入格律诗算正常格律诗呢,概率派说按大拗句的多少,少则算正常的格律诗,多则算入律古风,但数量定为多少呢,无人定得下来。发现派则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票否决,有一个大拗句便是入律古风,或叫变式格律,或叫拗律。这就有些像贪污一元钱和贪污一亿的处理,按格律派则要按多少划贪污分子,发现派则把它们统统归入贪污类。又如旧社会红杏出墙要沉塘,发现派不管次数,抓到就是沉塘,概率派要论次数,可是捉奸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何法为好,值得研究。
5.大拗句进入格律诗后,除了它本身24不分明,还会引起上下句一些变化,但是它要基本上遵守格律诗的要求。最主要有两点,一是大拗句第一个节奏点与上下句要符合相粘和相对,二是正格的格律句组合要符合相粘相对相间。不必去研究有没有拗救。 那么刘昚虚的诗全部符合这两点,无一例外的都属于入律古风。 例如 海上诗送薛文学归东海
何处归且逺,送君东悠悠。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旷望绝国所,微茫天际愁。有时近仙境,不定若梦游。或见青色古,孤山百里秋。前心方杳眇,此路劳夷犹。离别惜吾道,风波敬皇休。春浮花气逺,思逐海水流。日莫骊歌后,永怀空沧洲。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
此诗有1、2、5、7、9、14、16、18等8个大拗句。1、2两个大拗句做到了相对,2与3半相粘,4与5半相粘,5与6半相对,6与7半相粘,7与8半相对,8与9半相对,9与10半相对,13与14半相对,14与15半相粘,15与16半相对,16与17半相粘,17与18半相对。其他格律句全部符合格律的各种要求。
四、入律古风到底是古风还是格律诗? 由于又是入律又是古风,犹如两性人,很难确定其归属,因此放入古风也可,放入格律也可,但不论放入那种中,都是别类。按照杂体诗分类,这是二合一类,属于诗体结合,可以另立为入律古风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