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镜秘府论》中元兢诗论可知沈宋只是推广提倡近体诗型
元兢,字思敬,以字行。生卒年机关皆不详。自言龙朔元年(六六一),为周王府参军。史称总章中(六六八——六六九),曾与许敬宗、上官仪等同修类书《芳林要览》三百卷。其诗论《诗髓脑》一卷。 许敬宗(五九二——六七二),隋入唐,为著作郎,兼修国史。元兢同他同代,比沈佺期宋之问在年龄上大一辈。从他的《诗髓脑》载:“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
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
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 可见早于沈宋之前,元兢就称粘对型近体诗为“是最善也”,并有理论阐述。按《文镜秘府论》为中唐时期日本和尚空海来唐朝留学所记录,如果沈宋有关于近体诗的理论,《文镜秘府论》必有记载。况元兢已把永明体中的“最善”诗型列举出来;更说了次之型: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 另可证明是“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足以说明元兢时代就认为平为一方,上去入合并为一方,虽然没命名上去入为仄,实质上已将平与上去入相对举。而永明体诗句也是平声与上去入对举的,平仄之分在永明体诗中就作为相对使用的,找不出永明体一首诗的上下句全是用上去入相对的,或下句押平声句中只用上去入相对的。(只有上句句中可以用上去入相对,但下句必须同时用三平声承之。“用三平承之”即是平声与上去入相对。) 可见,沈宋于近体诗之功,只是提倡推广罢了。当然,提倡推广也是伟大的,并非就是在抵毁沈宋的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