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近体诗是靠自己的实践完善的
唐近体诗的形式虽然是择永明体五言八句讲粘对的一种加以提倡推广的,但也有不唯这个推广,也同时用全不粘、或部份不粘等多种形式的。沈宋自己就有这种形式。甚至杜甫都还在用。 宋之问:送武进郑明府 弦歌试宰日,城阙赏心违。 北谢苍龙去,南随黄鹄飞。 夏云海中出,吴山江上微。(失对) 甿谣岂云远,从此庆缁衣。 沈佺期:题椰子树 日南椰子树,香袅出风尘。 丛生调木首,圆实槟榔身。 玉房九霄露,碧叶四时春。(三联上下失粘) 不及涂林果,移根随汉臣。 沈佺期:《黄鹤》 黄鹤佐丹凤,不能群白鹇。 拂云游四海,弄影到三山。 遥忆君轩上,来下天池间。(并失对、三平尾) 明珠世不重,知有报恩环。 杜甫: 忆弟二首(其二)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失对)
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
村夜
萧萧风色暮,江头人不行。(失对)
村春雨外急,邻火夜深明。
胡羯何多难,渔樵寄此生。
中原有兄弟,万里正含情。 这说明在沈宋提倡推广五言八句讲粘对的近体诗时代,也只是“提倡、推广”,并非强人所为,他们自己乃至杜甫,都是可以例外的。 至于后人说的上句大拗下句三连平救理论,在初唐的理论叫“上句少平,下句多平乘之”。唐人律诗并不忌三平尾。 《文镜秘府论》记载:《二十八种病》: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为什么唐人五律可以上连平“平平平仄平”、下连平“仄仄平平平”(三平尾)呢?因为上句有仄起句第四字当平非平、平起第二字当平非平两种。 上句仄仄仄平仄,下句三平乘之,为平平平仄平。 当发生五连仄时:仄仄仄仄仄,用整首诗粘对推论,第四字就当平:应为仄仄仄平仄,因此下句用前三平“平平平仄平”承之。 而上句的五连仄:仄仄仄仄仄,用整首诗粘对推论,第二字当平为仄平仄仄仄者,下句则用后三平乘之,为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这种句子,因第三字不论,用整首诗粘对推论,既可能是仄起第四字当平非平句,也可能是平起第二字当平非平句。 白居易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可以用“上句平声少,下句三平之”进行解释。 到了晚唐,非但尾三平承之已经少有,就是前三平承之也非必然。以李商隐诗为例: 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首联和三联下句都只有前两平。 为什么上句四连仄五连仄均可以,而下句只允许三连仄呢?这是因为近体诗句讲的是四声二四交替结构:上句可以不要平声,只要二四不同声就可以了。因此四连仄五连仄均可以。下句必须押平声,是因为平声铿锵名显,用以同上去入相对在音韵上可以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达到律诗读起来强弱反差大的振撼效果。因此下句就只讲平声与上去入相对,而上句的二四自对则可以用平上去入四声相对。凡是上句出现五连仄时,它的二四都必须是不同声的。 然而,因唐疆域的扩大,人们对上去入的辩别越来越模糊,近体诗渐渐就只讲平仄,上句以上去入分辩二四分明的四连仄五连仄就越来越少。因此尾三平也越来越少。 尽管宋人在“下三平乘之”理论失传后另发明拗句“上拗下拗”解释唐人“一径遇幽处,禅房花木深”(按:应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清人进一步发明上拗下救,人们写近体诗还还是拒绝了四连仄五连仄句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