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08|回复: 119

唐近体诗是靠自己的实践完善的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09: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近体诗是靠自己的实践完善的

    唐近体诗的形式虽然是择永明体五言八句讲粘对的一种加以提倡推广的,但也有不唯这个推广,也同时用全不粘、或部份不粘等多种形式的。沈宋自己就有这种形式。甚至杜甫都还在用。
    宋之问:送武进郑明府
弦歌试宰日,城阙赏心违。
北谢苍龙去,南随黄鹄飞。
夏云海中出,吴山江上微。(失对)
甿谣岂云远,从此庆缁衣。
    沈佺期:题椰子树
日南椰子树,香袅出风尘。
丛生调木首,圆实槟榔身。
玉房九霄露,碧叶四时春。(三联上下失粘)
不及涂林果,移根随汉臣。
    沈佺期:《黄鹤》
黄鹤佐丹凤,不能群白鹇。
拂云游四海,弄影到三山。
遥忆君轩上,来下天池间。(并失对、三平尾
明珠世不重,知有报恩环。
    杜甫:
    忆弟二首(其二)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失对)
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
   
村夜
萧萧风色暮,江头人不行。(失对)
村春雨外急,邻火夜深明。
胡羯何多难,渔樵寄此生。
中原有兄弟,万里正含情。
    这说明在沈宋提倡推广五言八句讲粘对的近体诗时代,也只是“提倡、推广”,并非强人所为,他们自己乃至杜甫,都是可以例外的。
    至于后人说的上句大拗下句三连平救理论,在初唐的理论叫“上句少平,下句多平乘之”。唐人律诗并不忌三平尾。
    《文镜秘府论》记载:《二十八种病》: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为什么唐人五律可以上连平“平平平仄平”、下连平“仄仄平平平”(三平尾)呢?因为上句有仄起句第四字当平非平、平起第二字当平非平两种。
    上句仄仄仄平仄,下句三平乘之,为平平平仄平。
    当发生五连仄时:仄仄仄仄仄,用整首诗粘对推论,第四字就当平:应为仄仄仄平仄,因此下句用前三平“平平平仄平”承之。
    而上句的五连仄:仄仄仄仄仄,用整首诗粘对推论,第二字当平为仄平仄仄仄者,下句则用后三平乘之,为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仄仄这种句子,因第三字不论,用整首诗粘对推论,既可能是仄起第四字当平非平句,也可能是平起第二字当平非平句。
    白居易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可以用“上句平声少,下句三平之”进行解释。
    到了晚唐,非但尾三平承之已经少有,就是前三平承之也非必然。以李商隐诗为例:
    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首联和三联下句都只有前两平。
    为什么上句四连仄五连仄均可以,而下句只允许三连仄呢?这是因为近体诗句讲的是四声二四交替结构:上句可以不要平声,只要二四不同声就可以了。因此四连仄五连仄均可以。下句必须押平声,是因为平声铿锵名显,用以同上去入相对在音韵上可以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达到律诗读起来强弱反差大的振撼效果。因此下句就只讲平声与上去入相对,而上句的二四自对则可以用平上去入四声相对。凡是上句出现五连仄时,它的二四都必须是不同声的。
    然而,因唐疆域的扩大,人们对上去入的辩别越来越模糊,近体诗渐渐就只讲平仄,上句以上去入分辩二四分明的四连仄五连仄就越来越少。因此尾三平也越来越少。
    尽管宋人在“下三平乘之”理论失传后另发明拗句“上拗下拗”解释唐人“一径遇幽处,禅房花木深”(按:应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清人进一步发明上拗下救,人们写近体诗还还是拒绝了四连仄五连仄句字。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5-13 09: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金先生别是搞错了吧,以上文字现于《文镜秘府论》天卷之调声术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52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10: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夏云海中出,吴山江上微。失粘吧、对的蛮好啊。夏云对吴山,按宋人说法是活法啊。

点评

调声之术非近体之规,也不避失粘,如 △齐梁调诗   张谓《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濆。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昼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何逊《伤徐主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0:38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5-13 10: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调声之术虽带有四声四元的痕迹,其亦有了分平仄的初级概念,平为一脉,上去入又为一脉,这对促进近体向更为简约化的平仄二元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至近体声律渐密,调声术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为近体所取,而另一些则不取,如向下承者之三平尾,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已不取;

相承之术虽无拗救之概念,但已有拗救之实践,个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5-13 10: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7-5-13 10:11
夏云海中出,吴山江上微。失粘吧、对的蛮好啊。夏云对吴山,按宋人说法是活法啊。 ...

调声之术非近体之规,也不避失粘,如

△齐梁调诗
  张谓《题故人别业》诗曰:(五言)平子归田处,园林接汝濆。落花开户入,啼鸟隔窗闻。池净流春水,山明敛霁云。昼游仍不厌,乘月夜寻君。
  何逊《伤徐主簿》诗曰:(五言)世上逸群士,人间彻总贤。毕池论赏诧,蒋径笃周施。
  又曰:一旦辞东序,千秋送北邙;客箫虽有乐,邻笛遂还伤。
  又曰:提琴就阮籍,载酒觅扬雄;直荷行罩水,斜柳细牵风。

点评

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0: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52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10: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5-13 10:38
调声之术非近体之规,也不避失粘,如

△齐梁调诗

学习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2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10: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5-13 11:07 编辑

唐近体诗的形式虽然是择永明体五言八句讲粘对的一种加以提倡推广的,...(金筑子)

-----金筑子的逻辑错在前提就是错误的:唐近体是“择优加以提倡推广的”。 现在又说:唐近体诗是靠自己的实践完善的。既然已经发现了“这种形式最好”(金筑子语),为什么不按照“最好形式”来写,还要故意出律,自身完善呢?本帖本身就反驳了金筑子说的:“沈宋从永明体中发现了律诗这种形式最好,利用考官身份让大家跟着写就是”这一杜撰的荒谬说法,自相矛盾,自打嘴巴!
  “这说明在沈宋提倡推广五言八句讲粘对的近体诗时代,也只是“提倡、推广”,并非强人所为,他们自己乃至杜甫,都是可以例外的。”----这说法更是自相矛盾。按你曾说的他们是考官身份,说“律诗形式最好”,考试关系前程,谁敢不听?还“非强人所为”!金筑子如此自打嘴巴,一嘴八个舌头,也不脸红?


事实恰恰相反,这证明律诗定型是沈宋杜(审言)等发明定型的,并非从永明体中择优选取的。他们也并没有宣称这种形式“最好,让大家跟着写就是”。他们只是定型了近体诗(五律七律和绝句)而已,古风和近体并没有好坏之分,仍然在并行发展。

点评

我说不读书而什么都懂先生:你又加了一个杜审言定型,有用吗?继续加下去,直到加上针叶林为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11: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13 10:56
唐近体诗的形式虽然是择永明体五言八句讲粘对的一种加以提倡推广的,...(金筑子)

-----金筑子的逻辑错在 ...

我说不读书而什么都懂先生:你又加了一个杜审言定型,有用吗?继续加下去,直到加上针叶林为止!

点评

读书读不懂先生:你就是无理搅三分,又拿出穿南北就是分南北的杠子头精神有何用?沈宋代表了神龙年间一批诗人,是他们集体的努力定型了律诗。你知道吗杠子头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13 11: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形式的五言律句在一篇木兰辞中全可找到,池就是说,这时律句在唐以前就有,大家也喜欢用它。沈宋依此选之制律未尝凭空想象,故金先生所论并非全无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2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1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13 11:32
我说不读书而什么都懂先生:你又加了一个杜审言定型,有用吗?继续加下去,直到加上针叶林为止!
...

读书读不懂先生:你就是无理搅三分,又拿出穿南北就是分南北的杠子头精神有何用?沈宋代表了神龙年间一批诗人,是他们集体的努力定型了律诗。你知道吗杠子头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11: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5-13 11:39 编辑

既然已经定型,却还“仍然在并行发展。”加上针叶林的双轨近体诗,的确是还在继续发展。针叶林也该加上定型之一!

点评

律诗定型,古风和律诗并行发展-----连这句汉语也看不懂了?是否痴呆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2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11: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13 11:36
既然已经定型,却还“仍然在并行发展。”

律诗定型,古风和律诗并行发展-----连这句汉语也看不懂了?是否痴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11: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175
主题       
461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464 点 贡献4725 次 金钱5353 枚
收听TA 发消息
编辑帖子       
8#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5-13 11:07 编辑


唐近体诗的形式虽然是择永明体五言八句讲粘对的一种加以提倡推广的,...(金筑子)

-----金筑子的逻辑错在前提就是错误的:唐近体是“择优加以提倡推广的”。 现在又说:唐近体诗是靠自己的实践完善的。既然已经发现了“这种形式最好”(金筑子语),为什么不按照“最好形式”来写,还要故意出律,自身完善呢?本帖本身就反驳了金筑子说的:“沈宋从永明体中发现了律诗这种形式最好,利用考官身份让大家跟着写就是”这一杜撰的荒谬说法,自相矛盾,自打嘴巴!
  “这说明在沈宋提倡推广五言八句讲粘对的近体诗时代,也只是“提倡、推广”,并非强人所为,他们自己乃至杜甫,都是可以例外的。”----这说法更是自相矛盾。按你曾说的他们是考官身份,说“律诗形式最好”,考试关系前程,谁敢不听?还“非强人所为”!金筑子如此自打嘴巴,一嘴八个舌头,也不脸红?


事实恰恰相反,这证明律诗定型是沈宋杜(审言)等发明定型的,并非从永明体中择优选取的。他们也并没有宣称这种形式“最好,让大家跟着写就是”。他们只是定型了近体诗(五律七律和绝句)而已,古风和近体并没有好坏之分,仍然在并行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11: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175
主题       
461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464 点 贡献4725 次 金钱5353 枚
收听TA 发消息
编辑帖子       
11#
发表于 3 分钟前 | 只看该作者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13 11:32
我说不读书而什么都懂先生:你又加了一个杜审言定型,有用吗?继续加下去,直到加上针叶林为止!
...

读书读不懂先生:你就是无理搅三分,又拿出穿南北就是分南北的杠子头精神有何用?沈宋代表了神龙年间一批诗人,是他们集体的努力定型了律诗。你知道吗杠子头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11: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变成集体努力了,针叶林后面还应该加上知味堡人!

点评

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修文馆学士群共有24人。其中有: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李适,刘宪,崔湜,卢藏用,李乂,宋之问,武平一,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徐坚,韦元旦,等。正是他们集体定型了律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2: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13 11: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才是用于齐梁体,诸家并不全盘采用。
而调声术的元兢是与沈宋同时的人。根据元的一首五律来看,是无一字不合律,全由标律句根据对粘规律组成。那他在此时还去论永明体创作是否歨过时之论?那时都热衷于近体。古风也很少四韵的了。
调声术不避三平尾至唐以后律诗中常见,也不知是哪个首唱三平尾大忌,但至少自王力后就遭冷落。雨梦认为三平尾正是三仄尾他救之法也。

点评

永明体是句子讲四声、首联和尾联之间的上下句讲对仗的一种新体诗,后人称为永明体。五言八句是其中的一种。把对仗限于两联是最好的组合,多了呆滞重复,少了缺乏变化。这是闻一多先生于1922年就有论述的。到了初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2:22
调声术不避三平尾至唐以后律诗中常见,也不知是哪个首唱三平尾大忌,但至少自王力后就遭冷落。雨梦认为三平尾正是三仄尾他救之法也。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不符合沈约前有浮声后有切响之论的。齐梁诗证明那时已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2: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2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12: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13 11:46
又变成集体努力了,针叶林后面还应该加上知味堡人!

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修文馆学士群共有24人。其中有: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李适,刘宪,崔湜,卢藏用,李乂,宋之问,武平一,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徐坚,韦元旦,等。正是他们集体定型了律诗,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贡献最大。你不知道吧?

点评

不读书又偏要装什么都忙懂: 公元705年秋,沈佺期从长安出发,经四川、湖南、云南辗转了一年的时间,才到达贬地灌州(今越南北部),他在流放之地生活了五年,公元710年接到平反通知从灌州北上,711年到达长安就任新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20: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2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12: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5-13 12:15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5-13 11:56
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才是用于齐梁体,诸家并不全盘采用。
而调声术的元兢是与沈宋同时的人。根据元的一首五 ...

调声术不避三平尾至唐以后律诗中常见,也不知是哪个首唱三平尾大忌,但至少自王力后就遭冷落。雨梦认为三平尾正是三仄尾他救之法也。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不符合沈约前有浮声后有切响之论的。齐梁诗证明那时已知两两交替之理了,所以连续三声肯定不合常规。所以从齐梁体到清代的律诗三平尾都是极少的,这你可以查证。而不是从王力起三平尾才冷落的。(但古风中不忌三平尾)
    另外元兢应该比沈宋年代早,所以景龙年间修文馆学士群中无元兢。他的诗也只留下一首(诗髓脑中)。

点评

上三连池是三连,如何肯定不合常规。丄三连及下三连均符合两两相替。 元之年代与沈宋可算兄长辈,还算不丄父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3: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12: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5-13 12:25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5-13 11:56
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才是用于齐梁体,诸家并不全盘采用。
而调声术的元兢是与沈宋同时的人。根据元的一首五 ...

永明体是句子讲四声、首联和尾联之间的上下句讲对仗的一种新体诗,后人称为永明体。五言八句是其中的一种。把对仗限于两联是最好的组合,多了呆滞重复,少了缺乏变化。这是闻一多先生于1922年就有论述的。到了初唐,一批人选择了五言八句这一种好之,但其他形式也写。沈宋因是其时的考官,加以推广提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产生了唐近体。就其近体形式本身,百多年之前它就存在,还用得着多人去集体创造?它的型体已存在百年以上,还用得着多人去集体定型?

点评

只为了反对而反对。强词夺理的杠子头表现! “加以推广提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产生了唐近体。就其近体形式本身,百多年之前它就存在,还用得着多人去集体创造?它的型体已存在百年以上,还用得着多人去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2: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2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12: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13 12:22
永明体是句子讲四声、首联和尾联之间的上下句讲对仗的一种新体诗,后人称为永明体。五言八句是其中的一种 ...

只为了反对而反对。强词夺理的杠子头表现!
“加以推广提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产生了唐近体。就其近体形式本身,百多年之前它就存在,还用得着多人去集体创造?它的型体已存在百年以上,还用得着多人去集体定型?”
-----老调重弹!沈宋是亲自实践者还是“提倡,推波助澜”者?你完全不顾事实乱说!集体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任谁也埋没不了历史!

点评

如果把近体诗限制在五言八句中两联讲对仗形式,唐太宗就有四十首。用得着沈宋去创造?如果限制缩小到还讲粘对,还有比沈宋更早的人写这种诗!无论粘与不粘,这种近体沈宋都不具备(也无须)创造资格。因此沈宋只是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2: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12: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13 12:29
只为了反对而反对。强词夺理的杠子头表现!
“加以推广提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产生了唐近体。 ...

如果把近体诗限制在五言八句中两联讲对仗形式,唐太宗就有四十首。用得着沈宋去创造?如果限制缩小到还讲粘对,还有比沈宋更早的人写这种诗!无论粘与不粘,这种近体沈宋都不具备(也无须)创造资格。因此沈宋只是推广提倡了这种形式的诗!

点评

这不是凭你嘴大就可以决定的。你须提供证据,用事实说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3: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13 13: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13 12:14
调声术不避三平尾至唐以后律诗中常见,也不知是哪个首唱三平尾大忌,但至少自王力后就遭冷落。雨梦认为三 ...

上三连也是三连,如何肯定不合常规。丄三连及下三连均符合两两相替。
元之年代与沈宋可算兄长辈,还算不丄父辈

点评

元兢除了留下诗髓脑片段和一首诗,无法对其贡献作出判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3:27
不对。道理很简单,上三连可能还有一个异声音节,下三连则肯定两音节同声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3: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2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13: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13 12:59
如果把近体诗限制在五言八句中两联讲对仗形式,唐太宗就有四十首。用得着沈宋去创造?如果限制缩小到还讲 ...

这不是凭你嘴大就可以决定的。你须提供证据,用事实说话。

点评

陈叔达,《全唐诗》三十卷,帝王后的首卷,宋之问排五十一卷。陈叔达有诗九首:近体两首,排律两首,绝句五首。其中一首近体合粘对: 后渚置酒 大渚初惊夜,中流沸鼓鼙。 寒沙满曲浦,夕雾上斜溪。 岸广凫飞急,云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5: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2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13: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5-13 13:16
上三连也是三连,如何肯定不合常规。丄三连及下三连均符合两两相替。
元之年代与沈宋可算兄长辈,还算不丄 ...

不对。道理很简单,上三连可能还有一个异声音节,下三连则肯定两音节同声了!

点评

我们对音节划分不一,则观点很难一致。 上三平有:平平/平/仄仄,(另有补丄句多仄的平平/平仄/平) 下三平只有:仄仄/平/平平 丄三平为单平与上双平音节同声 下三平为单平与下双平音节同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5: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2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13: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5-13 13:16
上三连也是三连,如何肯定不合常规。丄三连及下三连均符合两两相替。
元之年代与沈宋可算兄长辈,还算不丄 ...

元兢除了留下诗髓脑片段和一首诗,无法对其贡献作出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15: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5-13 15:25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13 13:20
这不是凭你嘴大就可以决定的。你须提供证据,用事实说话。

陈叔达,《全唐诗》三十卷,帝王后的首卷,宋之问排五十一卷。陈叔达有诗九首:近体两首,排律两首,绝句五首。其中一首近体合粘对:
后渚置酒
大渚初惊夜,中流沸鼓鼙。
寒沙满曲浦,夕雾上斜溪。
岸广凫飞急,云深雁度低。
严关犹未遂,此夕待晨鸡。
陈叔达(?-635年),字子聪,吴兴(今浙江长兴)人,唐朝宰相
宋之问(约656 - 约712)
陈死的时候沈宋还没出生,当沈宋还没出世的时候,唐太宗及他的臣子们就写近体诗了,这沈宋又如何去创造近体诗?!

点评

陈叔达留下诗作很少。2首五言八句一首合近体粘对,这不能说明什么。永明体中也有完全合乎近体粘对的五言八句押平韵诗,但这纯属偶然,即仅仅符合产生全粘的几率而已(八分之一,12.5%),这说明当时诗人(齐梁直到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6:13
若说是偶合,肯定是几万分之一的比例.试看如今写的伪律诗,不但律句少,几无一合粘对便可想而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5: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13 15: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13 13:23
不对。道理很简单,上三连可能还有一个异声音节,下三连则肯定两音节同声了! ...

我们对音节划分不一,则观点很难一致。
上三平有:平平/平/仄仄,(另有补丄句多仄的平平/平仄/平)
下三平只有:仄仄/平/平平
丄三平为单平与上双平音节同声
下三平为单平与下双平音节同声

点评

上三平可能存在 平平/平仄 的情况,则合律 下三平则只有 中平/平平 或 平平/平 ,无论如何平仄都不能交替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5:49
又效江南曲 李商隐 郎船安两桨,侬舸动双桡。 扫黛开宫额,裁裙约楚腰。 乖期方积思,临酒欲拌娇。 莫以采菱唱,欲羡秦台箫。 ----------- 直到晚唐还有三平尾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15: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13 15: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5-13 15:09
陈叔达,《全唐诗》三十卷,帝王后的首卷,宋之问排五十一卷。陈叔达有诗九首:近体两首,排律两首,绝句 ...

若说是偶合,肯定是几万分之一的比例.试看如今写的伪律诗,不但律句少,几无一合粘对便可想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15: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5-13 15:41
我们对音节划分不一,则观点很难一致。
上三平有:平平/平/仄仄,(另有补丄句多仄的平平/平仄/平)
...

又效江南曲
李商隐
郎船安两桨,侬舸动双桡。
扫黛开宫额,裁裙约楚腰。
乖期方积思,临酒欲拌娇。
莫以采菱唱,欲羡秦台箫。
-----------
直到晚唐还有三平尾诗

点评

三羊奉劝金筑子,举例要举官方科举省试帖,应制帖要比省试帖差一个档次的! 何况普通的近体诗,即便是名人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5 08: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6: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