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学堂窝人

漫谈如何表述、理解和把握概念

[复制链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9 17: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29 17:13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9 15:59
这,当然有其原因啊,但属于最高机密,不会公开的。

    古人《○二十九种对》的【总不对对】,或纵观或横览唐朝近体律诗。【总不对对】的诗篇,虽说是少数,也是有的。李白就有24篇。
    古人《○二十九种对》的【交络对】,名存实亡的交络对,能有几篇?

    古人《○文二十八种病》,【第九,水浑病,谓第一与第六之犯也】、
【第九(又),木枯病,谓第三与第八之犯也】、【第十(又),金缺病,谓第四与第九之犯也】、【第十三,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有二字相连,同上去入是。(若犯上声,其病重于鹤膝,此例文人以为秘密,莫肯传授。上官仪云:“犯上声是斩刑,去入亦绞刑。”)】等,又有几人去忌讳?大唐科举的试律诗,也有一些不忌讳以上四病的!

   

点评

至于这些,尊重先生的观点,但我支持或反对都没有作用。有些东西,比如据说仓颉造字,鱼应为牛,有角,在田间耕作,下面四点表示四蹄;射本为矮,矮本为射,一寸量身,当然不高,委矢,非射为何?言之凿凿,感觉理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18: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18: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29 16:50
学堂老师,大意了吧?

没有大意,原句是:
留得五湖明月在,
不愁无处下金钩。
这是错综以后,因为在/下,明月/金钩,恢复交错前顺序,就是:
明月/在,
金钩/下。所以原本顺序是主谓结构。

点评

语法成分的顺序并不相同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18: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18: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29 17:12
古人《○二十九种对》的【总不对对】,或纵观或横览唐朝近体律诗。【总不对对】的诗篇,虽说是少数, ...

至于这些,尊重先生的观点,但我支持或反对都没有作用。有些东西,比如据说仓颉造字,鱼应为牛,有角,在田间耕作,下面四点表示四蹄;射本为矮,矮本为射,一寸量身,当然不高,委矢,非射为何?言之凿凿,感觉理由充分,但人们照样把牛视为耕地者,射箭照样射,矮照样表示不高,即使错误的东西,约定俗成,是难以改变的。

点评

约定成俗的是名存实亡,古贤的所谓【交股对】,在实际对仗中,内有席位和生命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18: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9 18: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29 18:55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9 18:40
没有大意,原句是:
留得五湖明月在,
不愁无处下金钩。
这是错综以后,因为在/下,明月/金钩,恢复交错前顺序,就是:
明月/在,
金钩/下。所以原本顺序是主谓结构。

语法成分的顺序并不相同啊!
动宾结构,【动/宾】的顺序换位后,则是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主/谓】的顺序换位后,则是动宾结构。

点评

对仗中,句法似是而非的常见,所以,对仗我只说结构相似,不说结构相同。比方: 牢骚太甚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句法其实有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18: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9 18: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29 19:29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9 18:51
至于这些,尊重先生的观点,但我支持或反对都没有作用。有些东西,比如据说仓颉造字,鱼应为牛,有角,在 ...

约定成俗的是名存实亡,古贤的所谓【交股对】,在实际对仗中,没有席位和生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18: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29 18:52
语法成分的顺序并不相同啊!

对仗中,句法似是而非的常见,所以,对仗我只说结构相似,不说结构相同。比方:
牢骚太甚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句法其实有别。

点评

哪里有别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19: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9-29 19:03: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以前有没有对对仗和对偶分别做出过定义?

点评

理论是在不断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发展的。清代以前,没有对仗一词,都以对偶或偶句这一概念表示,古代对偶举例把严格的对仗句都归入其中。清朝出现对仗一词,一种情况是作为对偶的代名词,两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到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19: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9 19: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9 18:59
对仗中,句法似是而非的常见,所以,对仗我只说结构相似,不说结构相同。比方:
牢骚太甚防肠断,
风物长 ...

哪里有别呢?

点评

防/肠断:动宾 放眼/量:壮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19: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19: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9-29 19:03
民国以前有没有对对仗和对偶分别做出过定义?

理论是在不断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发展的。清代以前,没有对仗一词,都以对偶或偶句这一概念表示,古代对偶举例把严格的对仗句都归入其中。清朝出现对仗一词,一种情况是作为对偶的代名词,两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到了当代,理论界已经将两者区分开来,对偶指一般的偶句,对仗指特殊的偶句。这种情况,估计始于王力教授。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蔡元培《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点评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的“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的说法,是对仗的最最准确说法! “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20:00
谢谢!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还是不要区分为好,否则会造成很大混乱。如果在比赛时,可以要求合乎平仄就可以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19: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9-29 19:42: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9 19:25
理论是在不断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发展的。清代以前,没有对仗一词,都以对偶或偶句这一概念表示,古代对偶举 ...

谢谢!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还是不要区分为好,否则会造成很大混乱。如果在比赛时,可以要求合乎平仄就可以了。

点评

分开也可以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的归入对仗,字数大致相等,结构大致相似归入对偶,两者也不难分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1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19: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防/肠断:动宾
放眼/量:壮谓

点评

王力如此解读毛主席的诗词,完全就是歪曲毛主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20:45
防/肠断:动宾 放/眼量:动宾 这样才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20: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19: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9-29 19:42
谢谢!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还是不要区分为好,否则会造成很大混乱。如果在比赛时,可以要求合乎平仄就可 ...

分开也可以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的归入对仗,字数大致相等,结构大致相似归入对偶,两者也不难分辨。

点评

这样也是难以区分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20:16
窃以为没有必要,因为前人一直就没有分,也没有造成什么困扰吧,现在要分,反而可能会给阅读造成麻烦,好象前人写的东西有问题似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20: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9 20: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9 19:25
理论是在不断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发展的。清代以前,没有对仗一词,都以对偶或偶句这一概念表示,古代对偶举例把严格的对仗句都归入其中。清朝出现对仗一词,一种情况是作为对偶的代名词,两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到了当代,理论界已经将两者区分开来,对偶指一般的偶句,对仗指特殊的偶句。这种情况,估计始于王力教授。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蔡元培《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的“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的说法,是对仗的最最准确说法!

“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的说法,只是基于“工对”,而不是基于“可对”。

“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等,只是对仗的成分条件!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词对形词……”等,才是对仗的必要条件!

点评

王力在不同书中有不同叙述。综合王力关于对仗的论述在《诗词格律》中,要点是: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30 1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9 20: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9 19:48
防/肠断:动宾
放眼/量:壮谓

防/肠断:动宾
放/眼量:动宾

这样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9-29 20:08: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9 19:51
分开也可以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的归入对仗,字数大致相等,结构大致相似归入对偶,两者也不 ...

窃以为没有必要,因为前人一直就没有分,也没有造成什么困扰吧,现在要分,反而可能会给阅读造成麻烦,好象前人写的东西有问题似的。

点评

不是现在要分,而是分了一段时间了,有些学者、文章,早已实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20: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20: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9-29 20:08
窃以为没有必要,因为前人一直就没有分,也没有造成什么困扰吧,现在要分,反而可能会给阅读造成麻烦,好 ...

不是现在要分,而是分了一段时间了,有些学者、文章,早已实施。

点评

即便【早已实施】,也要分出伯仲的。王力不是早就说过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吗?实际分析,难道还不是分析过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04:12
说起来传统就是那么一点点被整掉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9 2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9 20: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9 19:51
分开也可以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的归入对仗,字数大致相等,结构大致相似归入对偶,两者也不 ...

这样也是难以区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9-29 20:21: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9 20:16
不是现在要分,而是分了一段时间了,有些学者、文章,早已实施。

说起来传统就是那么一点点被整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9 20: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29 20:50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9 19:48
防/肠断:动宾
放眼/量:壮谓

牢骚太甚——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王力如此解读毛主席的诗词,完全就是歪曲毛主席!

防(备、止)——肠断,
放(开、远)——眼量。

点评

不是王力这样划分过,是应该这样划分。 防/肠断,防什么:肠断。直接回答谓语动词“什么”或者说肠断是防涉及的对象。 放眼/量,怎样量或者凭什么量:放眼。放眼表动词谓语的条件、状态。 对仗,古人讲究的是字面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30 10: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10: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29 20:45
牢骚太甚——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王力如此解读毛主席的诗词,完全就是歪曲毛主席!

不是王力这样划分过,是应该这样划分。
防/肠断,防什么:肠断。直接回答谓语动词“什么”或者说肠断是防涉及的对象。
放眼/量,怎样量或者凭什么量:放眼。放眼表动词谓语的条件、状态。

对仗,古人讲究的是字面对,虽然因为语感好一般都会结构相同,但结构不同字面可对也是合符要求的,所以,我对对仗句法的特征用的是“结构相似”,而不说结构相同。

点评

牢骚太甚——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眼量的【眼】,大致等于步量的【步】、丈量的【丈】。 【放——眼量】,意为放开眼光,长处计议远处着想。这是【牢骚】的开心果。 【放眼——量】,意为睁大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30 12: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30 11: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29 20:00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的“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 ...

王力在不同书中有不同叙述。综合王力关于对仗的论述在《诗词格律》中,要点是: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30 12: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30 10:39
不是王力这样划分过,是应该这样划分。
防/肠断,防什么:肠断。直接回答谓语动词“什么”或者说肠断是防涉及的对象。
放眼/量,怎样量或者凭什么量:放眼。放眼表动词谓语的条件、状态。

对仗,古人讲究的是字面对,虽然因为语感好一般都会结构相同,但结构不同字面可对也是合符要求的,所以,我对对仗句法的特征用的是“结构相似”,而不说结构相同。

牢骚太甚——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眼量的【眼】,大致等于步量的【步】、丈量的【丈】。
【放——眼量】,意为放开眼光,长处计议远处着想。这是【牢骚】的开心果。
【放眼——量】,意为睁大眼睛,长短有论丝毫不差。这是【牢骚】的助燃剂。

点评

用尺量,绕道行,用力推,开心赏……怎样划分成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30 18: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18: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30 12:52
牢骚太甚——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用尺量,绕道行,用力推,开心赏……怎样划分成分?

点评

先不谈你的举例,请问: 风物长宜——放眼——量。 是【风物量】,还是【量风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30 19: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30 19: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30 18:47
用尺量,绕道行,用力推,开心赏……怎样划分成分?

先不谈你的举例,请问:
风物长宜——放眼——量。
是【风物量】,还是【量风物】

点评

当然是量风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00: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0: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30 19:30
先不谈你的举例,请问:
风物长宜——放眼——量。
是【风物量】,还是【量风物】

当然是量风物。

点评

暂且不说【测量风物】,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语言习惯。但就诗句的表意,【风物长宜放开长远眼光测量】,也不及【风物长宜放来长远的眼光】。两种解读,前者既无这【哲理】,又无【诗味】,更无【规劝意】。于此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04: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 04: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9 20:16
不是现在要分,而是分了一段时间了,有些学者、文章,早已实施。

即便【早已实施】,也要分出伯仲的。王力不是早就说过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吗?实际分析,难道还不是分析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 04: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10-1 04:51 编辑

暂且不说【测量风物】,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语言习惯。但就诗句的表意,【风物长宜放开长远眼光测量】,也不及【风物长宜放来长远的眼光】。两种解读,前者既无这【哲理】,又无【诗味】,更无【规劝意】。于此相反,后来居上岂不是明白明摆吗?王力将毛主席的诗句,解读为风物长宜——放眼——量】,出现错误的理由大概有四:
1、
三羊疑为,或错在【放】与【眼】的组合上,【放眼】,是常用词;
2、
三羊疑为,或错在【眼量】与【肚量】或【胆量】的对比上,【量】读仄声。
3、
三羊疑为,或错在【眼量】的两读上,【yǎnliàng】和【yǎnliáng】。
4、
三羊疑为,【眼量】,虽是短语不是词,却与【步量】和【拃量】一样,都可称得上民间日常用语。尤其是毛主席早年在行军中,【眼量】路程、【拃量】地图,是家常便饭!

点评

我没注意王力是不是说过【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说过,我认为是对的。这个句子,如果变为散文句式,就是:(我们)永远应该放开眼界来看风物。(量,本义为丈量,这里是看、观察)的意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1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10: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1 04:49
暂且不说【测量风物】,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语言习惯。但就诗句的表意,【风物长宜放开长远眼光测量】 ...

我没注意王力是不是说过【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说过,我认为是对的。这个句子,如果变为散文句式,就是:(我们)永远应该放开眼界来看风物。(量,本义为丈量,这里是看、观察)的意思!

点评

我没注意王力是不是说过【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说过,我认为是对的。这个句子,如果变为散文句式,就是:(我们)永远应该放开眼界来看风物。(量,本义为丈量,这里是看、观察)的意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10:49
这又牵涉歧义句的问题! 前面你的举例:用尺量,绕道行,用力推,开心赏……怎样划分成分? 用尺量(用力推),【用尺/量】或【用/尺量】,两者皆可。 绕道行(开心赏),【绕道/行】可以,【绕/道行】则不合语言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10:46
【风物长宜放开眼光】,有何不妥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10: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 10: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10-1 10:35
我没注意王力是不是说过【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说过,我认为是对的。这个句子,如果变为散文句 ...

【风物长宜放开眼光】,有何不妥呢?

点评

风物,风景事物,哪来的眼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11: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 10: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10-1 10:47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10-1 10:35
我没注意王力是不是说过【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说过,我认为是对的。这个句子,如果变为散文句 ...

这又牵涉歧义句的问题!
前面你的举例:用尺量,绕道行,用力推,开心赏……怎样划分成分?
用尺量(用力推),【用尺/量】或【用/尺量】,两者皆可。
绕道行(开心赏),【绕道/行】可以,【绕/道行】则不合语言习惯!
月下荷塘蛙鼓动

月下荷塘——蛙鼓——动

月下荷塘——蛙——鼓动

点评

月下荷塘——蛙鼓——动 月下荷塘——蛙——鼓动 蛙鼓,比喻蛙声,已成习惯性比喻,鼓没有鼓动的意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11:16
用尺量,只能是用尺/量。量是动词,用尺修饰限制动词,表状态。 用手/推,绕道/行同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1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02: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