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东方龙

七绝 给蔡英文

 关闭 [复制链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2: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蒋当年不抵抗,把球踢给了张少帅,他凭一篇“地不分南北”,树立了中正形象,糊弄了不少民族热血。有一腔抱负的精卫先生,一头扎进东瀛怀抱,猛志不在,但依然不忘继续好名头:曲线救国”。
       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无异于“八女投江”,她们最后获得的,当是流芳千古也人世间鲜有的烈女牌坊(羊脂球要大为相形见拙);杜十娘也可以的,颁个准牌坊,相信会有一些人点赞。

       文人们的舌头,常常可以是高大上的牌坊,但类不护细行,又鲜能保名节。《诗经》最早涉及了这个,也是无可奈何:“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因其舌巧如簧,什么美声都能婉转;因其脸厚如墙,什么缺德事都敢动作。网上小文人,大湿人,就更没了顾忌,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信口不实,恶意辱骂,因了一些异议或为的一个虚拟班班,上串下跳,大打出手,长期纠缠,不择手段,丧心病狂,竭尽诬谗,无耻无畏,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不意间在某栏看了一篇《论坛上与生活中》,作帖者是一网上能征惯战嗜好攻击十八般武器皆可玩耍下三路尤为精通又配一副如簧舌头的骁将。
      我的评论是:

      抛开作者,这贴的观点,都不错。倘出于一般人之手,我对此是肯定的,可以给70分。
      但不幸此贴出在巧舌如簧之口,这就一似一个人带着面具,又捏着假嗓在发声,调门选的还很高,超过了g大调。这就应验了那如簧自己常说的那句名言: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矬子,确切说是行动的人渣。

      一个交流可以遇到异议就骂人、可以下流的骂出“你妈看了我的阴毛”、可以注册“二剑他爷爷”这样卑劣的网名来辱骂辩论对手、可以没当上虚拟首席就长期污蔑拆台、可以为了一己仇肠数次挑起闹乱、可以在几个网站窜跳攻击网人、可以多次造谣诽谤污损对手的名誉、可以与几个知名网上无赖沆瀣一气制造骚乱、可以无视他人人格和网上法纪坏事干净德行全无的人,他就是打扮成孔孟摸样在孔子学院做博士生导师授课,并且搞得天花乱坠,有谁会信?
      因此我不能不佩服:奇葩啊! 也不能不感叹:真乃笑料,颇具讽刺!
      怎么寻思的呢?!是精神病?还是厚颜无耻?

      我便不能不友情提示:查查这个词条吧!这如簧应该对外国文学极少涉猎:答尔丢夫——实事求是地说,这答尔丢夫比这如簧要高贵、含蓄。这如簧尽管有时可以写出这《论坛上与生活中》的冠冕堂皇,尽管可以不时的阿q一下,但其实际,与牛二和上海滩的阿飞,是一个级别,远远比不了宋之问,也比不上王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2: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人——就一组骂诗话作者(网中形象之一)

有的人
现实一副窘相,
网上十足官儿的炫装,
赵高云雨,
大脚纲常,
喝五邀六,
猪鼻扮象,
把一隅虚拟空间,
折腾成春秋气象;

有的人
嫌店小二窝囊,
听别人吆喝又发痒,
下台村长的嫉妒,
发了酵便成疯狂,
绎妖弄鬼,
兴风作浪,
娄阿鼠告状;

有的人
引小技而趾高颈昂,
万般皆下品,
唯诗太上皇,
这个小儿科,
那个打油郎,
年年都参赛,
可得三万洋——
不说边缘,
只是平常,
何必骄狂?

有的人
喜搬弄形象,
老鸹噪议,
对方肮脏,
一万步笑七步彷徨,
偶感风寒者,
有谁会听八级杨梅大疮的
哼哼虚妄?!

有的人
俨然巨匠,
高祭“三轨”,
声韵别唱,
卫星上天复倒栽,
害新旧诗友的大牙
急急笑光;

有的人
懵懂鸣放,
名广纳百家,
实唯我一堂,
偶闻诤语在耳,
如同捅了肺管子一样,
獠牙以报,
凶似恶狼;                                                                                                                                                                           
有的人
反极左异常,
开着工厂,
拎着棍棒,
标准无关绳墨,
鸭子嘴是唯一度量
口径不合自仇敌,
帽子扣你头上
棍子砸你身上                                                                                                                                                                                      
有的人
骂是强项,
百般下作,
一介流氓,
牛二惭愧,
苏氏慌让,
艺术之骂
更天下无双,
短信遮羞编笑料,
良心未泯,
厚颜又长;

有的人
出言即谎,
没有不敢,
唯有不想,
嘴上出巧,
舌上有簧,
心里过硬,
脸厚如墙,
白马即黑马,
鸡蛋树上生长——
谎言千遍即事实,
即使搞不臭对手,
也搅舆论
一时迷茫;

有的人
惯于栽赃,
委鬼心机,
弄獐剑肠,
昧意纵横,
谰说阴阳,
多行不义必自毙,
接班人遗矢
异域他乡;

有的人
冠冕堂皇,
歹事做尽,
大言在腔,
污别者是垃圾,
却不知
人皆指斥——
倭是流氓;

有的人
痞的坚强,
费尔泼赖着卑劣——
行无常道,
言不正桩,
诗总射骂,
帖必谗谤,
左串右叫,
小丑跳梁,
无德无畏,
挨向夕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2: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情到深处好作文
----我写《双城赋》   


       朋友们要我谈谈《双城赋》,对他们的要求却之不恭,我不能不遵命谈几句。
       家乡、故乡,这是文学创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名家大师们在这一主题上都有佳篇杰作。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鲁迅的《故乡》,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刘绍棠的《运河浆声》,果戈理的《狄康卡近乡夜话》,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等,太多了,不胜枚举。我们在这些巨人面前应该是侏儒,能力无法对比。但深爱家乡的情怀,应该是差不多的。
       作为双城人,可能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去年清明节前后,我就想以这句话的后半句即“北有双城堡”为题写篇散文。题目很有意思,用意显而易见。借题发挥,说说双城。说双城的由来、双城的历史、双城的开发、双城的发展、双城的现状和双城的人物等等。写“北有双城堡”,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南有辽阳府”。说来也巧,我1972年冬参军所在新兵连的驻地,就是辽阳。所以我对辽阳的情况早就知道一点,而前几年战友聚会辽阳的时候,又注意搜集了一些,手中所掌握的材料就写一、二篇散文来说还是够用的。
       在构思“北有双城堡”的时候,其他写作角度和方向也在头脑中闪现过,这在写作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比如,完全可以以探究这句话的时间和出处为基本内容而成文。我否定了,那不是我要写的。但在阅读县志研究素材时,我明晰的感觉到:这句话在时间上应该是出自于清末,创作发明者应该是双城人。这里不去细说,以后另文再述。
       大约到了7月中旬,我才动笔。起初用的是白话散文语言,后来改用了散文诗的语言。开头是这样的:“一域黑土,几许城墟。在泱泱九洲版图中肯定是个点,在茫茫东北大地上不过是个县”。这句子我是满意的。中间则有这样的句子:“先民女真崛起于十二世纪,金戈铁马裹挟着北方的寒冽所向披糜”。仍然感觉可以。在写到大金被宋朝和蒙古灭亡之后是这样写的:“一个强悍的民族,马蹄声声忽啸而过只留下微弱的袅袅烟尘;一个血性王朝,主宰半壁由盛而衰只留下寥廓的漫漫沉寂”。这已经是诗了。这样已经写了全篇的六分之一,但又犹豫,想改回通常白话散文语言。这时突然想起二OO一年《文艺报》上一篇写北京的《西城赋》,很不错。那就改弦易辙,用赋体写吧,题目再直接些,就叫《双城赋》。
       说到赋,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文学之诗词歌赋中一种。而最初,它是作为动词出现的,还不是一个文体。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这明显是动词,是“诵”的意思。对赋最早的解释是《汉书·艺文志》,有这样一句:“不歌而颂(诵)谓之赋”。这与现在有人常说的“赋诗一首”一样,是把“赋”作为动词即“诵”或“作”来用的。
       赋作为名词也就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是从战国晚期荀卿开始的。他的《赋篇》,是标志赋所以成为赋的开山之作,用刘勰的话说是“荀卿蚕赋,已兆其体”。对于名词——赋的解释,郑玄的《周礼注》是:“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刘勰的《文心雕龙》是:“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已经很清楚了,名词的赋或者说作为一种文体的赋,就是“直陈其事”,这是它的定义。
       赋的出现是受了《楚辞》的影响,其从先秦战国晚期荀卿的《赋篇》开始到宋玉的《神女赋》为赋的雏形,西汉枚乘的《七发》标志汉赋正式形成,同时代晚些时候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和扬雄的《长杨赋》使逞辞大赋走向成熟,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则把汉赋推向顶峰。这之后,赋体创作就江河日下了,其间虽也有个别篇什如庚信的《哀江南赋》、王勃的《滕文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灵光一现、偶有点缀,但终难止住赋体创作在整体上的颓废之势。
       赋创作与格律诗词写作比较,前者比后者局限大,后者比前者灵活;前者要敷衍成文,后者不必太考虑谋篇布局文字量小。赋体形式在写作上的不灵活和成文难度以及难于创新,决定了它后来的不利被人所用。这也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盖一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
       元明以后,赋体创作就非常少了。而新中国成立后,赋体创作已几乎绝迹,既使有,也属于凤毛麟角。当然也有不少现代散文冠名以赋的,如碧野的《秋色赋》、王蒙的《苏州赋》等等,但这已经是广义的现代的白话语言的赋而并非原来意义上的汉赋了。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凝炼、整齐、押韵(有的无韵),以四、六、七言为主。赋的性质,有的说归诗歌范畴,有的说属散文领域。各执一词,都有理由,莫衷一是,难下定论。但宋代以后赋日益散文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就赋的性质和风格来说,有“以文为赋”、“以赋为文”、“以诗为赋”和“以赋为诗”的说法,我的这篇赋应属于“以文为赋”。
       下面谈《双城赋》的成篇内容和方法。
       写作无非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先说“写什么”
       一写全景全貌。不但要写双城的现实,也要写双城的历史;不但要写解放后及现在繁荣的双城,也要写草创开发时期的满清民国的双城;不但要写双城的风景风情,更要写双城的经济文化;不但要写建设年代的双城,也要写阶级斗争岁月的双城;不但要写双城的事儿,也要写双城的人。如此写,才是整体的双城、全景的双城、或者说是立体的双城,而不是某一角度的双城或某一个侧面的双城。
       二写人物众生。历史是人创造的,文学是人学。写双城,其实是在写人奋斗下的双城、人创造下的双城,离开人去写双城是不能想象的。近二百年的双城历史,是双城人艰苦开发的历史,英勇斗争的历史,前赴后继的历史,改天换地的历史,不断创新的历史。无论是封建政权及其官僚,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和群众,或是不同时期的社会贤达,都为开发双城、创业双城、发展双城做出了努力和贡献。尤其众多普通人民群众,他们在推动双城社会发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应该以唯物史观来看待和总结这些。所以,我在人物方面列出了各个时期不同领域的先人、先辈、先烈、先优、英豪以及平民。有封建和民国时期有作为的文官武将,有为国捐驱的豪杰英烈,有新中国的党员干部,有工农学商的先进模范,有文学艺术的精英杰士,有社会上的开明贤达。我这篇赋与其他城市赋的最大不同,是那些赋只提了大人物和名人,而我的这篇赋不但写了历史名人,同时也写了普通人,我特别注意一定要坚持历史是英雄和老百姓共同创造的历史唯物史观。在人物方面,我还尤其以深恶痛绝的态度提出了于大头,这是我一直耿耿于怀的。因为看到和听到很多人在平时或接待外地人的时候常常以不无骄傲的口吻提到于大头,这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极其虚荣而又不知传统道德和民族气节的态度,我很是反感,也感到这不是小问题。在封建社会,人们尚且知晓气节是人之根本。在岳飞墓前清代秦姓官员甚至发出这样的自省:“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而我们身处教育和文化都已很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居然还不能分辨起码的善恶美丑,令人焦虑。因此我写下了:人之要者,谓之忠义气节。有此是谓君子丈夫,无此是谓小人奸邪。幸吾古堡多丈夫,无奈耻有败类男;耀洲群英芳千古,大头寡丑臭万年。
       三写个性特征。我这里讲的不是艺术创作的个性特征,是指历史风云中双城最具特点、最富个性的东西,这应该属于鲁迅先生的“画眼睛”。双城的个性特征是什么?我以为就是她的永不满足、永不止歇的创业开发活动。写双城,这内容应该是最主要的内容。近二百年的双城历史,其实就是不断创业开发的历史。无论是满清1814年的拓土开疆,还是民国伊始的各业发展,或者是新中国之初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抑或是改革开放的全面振兴,双城都在万众一心、有声有色的演绎着这个主题,没有间断过。每一次演绎都比上一次更生动更精彩,每一个时期都比上一时期实现了显著的社会进步。而尤其新中国和改革开放,更把这个演绎推向了极致。毫无疑问,写双城应把这个特点做为最主要的内容,离开这个富有特点的内容,那这个双城会是极度贫肉贫血的。所以我用了很大篇幅,“直陈”了双城是如何创业开发的,战略是什么,开发了什么,建设到什么样子等等。有朋友说,如果你退休了,再写《双城赋》会是另外一个《双城赋》。不会的,其实我满意的恰恰是这篇东西目前的这些内容,这些才是双城的主流和本质。我崇拜屈原、杜甫、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范仲淹、鲁迅、郭小川、贺敬之,不大喜欢周邦彦、宋之问、胡适以及鸳鸯蝴蝶派还有什么张爱玲;我仰慕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雨果、伏尔泰、别林思基、托尔斯泰、高尔基、马雅柯夫斯基,不喜欢王尔德·卡夫卡和乔伊斯。
       我主张作家、艺术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放大小我,关心时代,紧贴百姓,不要把身子蜷在象牙塔,“走出彼得堡”,拥抱生活,拥抱人民,拥抱时代。离开时代和民众的那种文学艺术不是太苍白、轻飘了吗?!还有价值和生命力吗?
       在注意个性特征的选择方面,除主要选择创业开发这些属双城特点、优长的内容外,我还很注意的选择了双城的名牌盛产,如双城粮食生产、双城奶牛业、双城乳品业、双城蛋禽业、双城烤醋、双城兆中等。我觉得,写进了这些,才能够给人以鲜明的“这一个”的地方形象,才能将双城区别于别的县域或城市,才是双城而非阿城或肇东。
       四写思想精神。仅仅写出历史和现实、创业和发展、事迹和人物还不行,仍然不够,仍然没有开掘出最深的东西。缺什么?缺思想和精神。仅见事不见人还不具生命胚胎,既见事又见人是有了骨架和血肉,但还缺乏灵性的东西——灵魂。灵魂是什么?就是思想和精神。我特别着重开掘了它,行文自始至终贯穿双城人为开发双城、改革双城、发展双城、致富双城而焕发出的勇于吃苦、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创新不断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这是立城之本,是双城的魂。有了魂,城市之树才能常绿,双城生命才能常青。一个城市有了魂,才有生命力;一篇文章有了魂,才有精气神。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双城,我眼中的双城,或者说是我要吟赋的双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经历、个性、修养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差异,不同作者对相同的人和事物以及生活的认识也会不尽相同。同样面对一个题材,同样写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件事情,不会有一个眼光、一个思路、一个手法、一个模式、一个主题、一个境界、一个氛围。但这里面有一个“为情而造文”还是“为文而造情”的问题,有一个如何最能接近社会真实、最能揭示生活本质、最附合民族文化审美、最富有艺术个性和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问题。怎样才能掘出时代最本质、最亮丽、最深刻、最宝贵的特质?每一位作者、艺术家,都要做出积极努力。
       再谈“怎么写”。如果说“写什么”主要是认识、内容问题的话,那么“怎么写”,就主要是形式、技巧问题了。
       在结构方面,除首尾两块外主要安排有四部分:即双城的时空位置,双城的历史更替,双城的人物,双城的现状。对这四个部分的处理,在篇幅上后三部分为详写,其他为略写。
       在层次方面,严格逻辑,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不是技巧和艺术的需要绝不相互交叉重复。如写人物,必然涉及人物所做的事情,如果在人物这部分提及了,那在其他部分就不再重提。如历史更替部分的新中国以后那段,当然得写做了什么事情,建设了哪些东西。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我特别注意了尽可能避免与后面现状部分重复。办法是:前面从采取的手段和干了什么角度去写;后面从结果、现状上写。如此就避免了重复。
       在互应方面,几个主要部分之间尽管各自独立,互不交叉,但其实有三个内在的线条在串连着它们,以保持各部分相互联系和互应,保持全篇文气畅通。其中两条在前面已经说过,即内容方面的开发创业活动和精神方面的不断进取姿态是贯穿全篇的,它们作为两条文脉把各部分像串珠子一样串连起来。第三条线则是全篇的立论——东北名城。把双城定格为东北名城,那就自然要求各部分及全篇绕此而写不能游离。文章开头开宗明义:“双城者,盖东北之名城也。”,到了八百年前,是“人船川流”,“歌酒飘香”;至满清晚期,已始传“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进入民国,则是“除却长滨名冠吉林,而经辽沈声名再震”,已成为东北名城;进入新中国及改革开放后,已接近全国百强,“信其吾邑为东北名城无让矣!”几个段落、几个时期均围绕东北名城而赋,古堡随时代更替不断进步升级,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终于成为东北大地上的一座颇具声名的城市。但到这里并没有终止,仍然向前推进,要共造双城之“桃源”,要同创古堡之振兴。东北名城仍在前进。
       在细节方面,细节必然应该是典型的,没有典型细节就没有艺术。这篇赋细节用的很多,不一一列举,只提几处:满清阶段把传说白兔引领富俊的故事用上了;民国阶段主要选择了修火车站和建魁星楼等;新中国阶段选择的多一些,合作化、农业机械化、引拉、开采石油、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粮牛产量等等都选了进去。在人物和事迹的细节上,尤其进行了认真斟酌,非常注意选择了各时期、各方面的人和事。开发的富俊,建设的李树森、教育的阮忠植、文化的付庚辰、抗击外辱的唐聚五、保家卫国的孙玉奎等。此外还有花园酒、青岭西瓜等等。这些细节应该是撑起和丰满了双城这个东北名城的形象。
      在语言方面,赋的语言是文言,必然要服从这一规矩。我主要以四言、六言、七言为主,同时也加进了一些骈俪长句。有朋友说,后四分之一部分略嫌白了些,的确如此,有这问题。但我有想法愿意说出来求证大家,大家知道,语言是跟随时代表达思维的,作为外在的文字形式永远得服从内在的思维内容的需要。现代的很多思维和事物,古代词语已经无法满足甚至完全不能够适应。如粉丝、电子邮件、飞机、航天、现代化、高科技等等,若涉及这些内容,就不能不用这些现代词语。离开具体的表达的对象、表达的事物、表达的思想去谈所谓语言的古雅,是不切实际的。其实,这也正是我们一些古诗词爱好者、写作者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不是以现代人的心理、意识、情感去利用古语、古体表达现代思想感情,而是掉进古籍、生吞活剥、食古不化,不自觉的用已经不适应现代需要甚至已发霉的古词语来表达现代生活,有的甚至表达的是几百年、上千年前的思想情感,这必然不可能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不可能表现出时代生活和时代情感。
       对于新诗和古诗词或格律诗词二者的关系,我的观点介于毛主席和臧克家之间。对于古诗词或格律诗词的创作,我以为应该牢记和实践毛主席和白石老人的两句话:一是“推陈出新”;二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创作或写作涉及很多元素,但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是要有爱:爱世界、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时代、爱自然、爱他人。爱而且深,情真情切,面对一个写作对象才能够诗心似泉,文思如涌,所谓——情到深处好作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2: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罗雀兄说:“窃以为与其空作膜拜,不如为乃师论证一下,“小山”如何得指“屏山”,以开茅塞,思兄以为如何?”

     我回复:
     我之对叶氏(叶嘉莹),只是尊重,不存在膜拜。她既不是我的老师,我也并非古典文学专业出身。
     对于飞卿《菩萨蛮》“小山”的讨论,我为何一直没参与?我如是想:一是那早有争议,且都是方家们的争议,现在依然莫衷一是。于此讨论起来,定然又是如同先有鸡和先有蛋的那争辩,难有一是,循环往返,没完没了,置喙无益。二是我自己对此完全没有个人见识和新的考证,嚼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用别人的观点和材料,甚至对别人的产权只是一爪半鳞的占有,就理直气壮的进行所谓的学术交流甚或居高临下的指责对方,我没有这勇气。三是几位网友的讨论已经基本说明白,并且没有超出方家门的原有解读,我更没必要再参与其中。因此三点,我一直旁观。
     至于我就《品令·咏棋》的讨论参与,因它非名作,知其者少,摆渡亦没有,大家都是在独立解读,品味起来很新鲜,也会检验参与者的诗词品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及其相关知识占有,所以我参与了。
     我倒是真诚的希望罗雀兄离开“小山”,开拓更广阔的平原。重复无趣,不会有一个标准也没意义,而我也没看出你在这词句的释义上有超出方家们的解读,如果有,那会很有意义,自然另当别论。车轱辘话多了令人厌倦以至厌烦,有争议的作品和词句不是不可以讨论,对此讨论会生出不同解读,可见文字的多义性、文学的复杂性和审美的差异性,但应适可而止,原地踏步,会流于口水,旷日持久,争吵亦会疲劳。找些没读过的作品,网上少有评论的作品,来讨论,会有意思。找些名作而少有分歧的来学习、重温,也有助于了解诗词、丰厚积淀。一般有争议的,知其各自观点和分歧所在,也就可以了,再论难免旧辙,流于瞎犟。
     但不管是“床”,还是“山”,或是“鸦鹭”,就整体而言,应该都是诗词学习、文学交流和争鸣批评的有意义对话,都是理论版的正途,此途大方向正确,由此修正、开拓、深入、坚持下去,会有益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2: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逐明转来《钱钟书对陈寅恪的一段考证不以为然 》 已有几日。看了,沉默了两天,本不想置喙。毕竟涉及历史与名人,也涉及这里的讨论,还是直言几句。

       一、这转帖片面偏执,乃过激不当之言,基本观点不可取,而其中不少属想象、放大、穿凿,实乃毫无可信之言。

       二、杨绛那文我看过,这转帖引用也不差,差的是“理解”。那是杨绛的善心美意,是对多年来人们放大陈钱关系不睦的一种表态,即钱钟书是尊重陈的,没有成为朋友和师生关系是因为无缘陈的专业。而转帖中不把“吴宓放在眼里”,乃杜撰,“不放在眼里”,却为何选了吴宓的课程做了他的学生?有现当代教育、文学阅读经历的都知道,吴宓对钱钟书的帮助应该最大,二人是亦师亦友关系。又说,“也没有把陈寅恪当回事儿”,这不是事实。钱钟书固然有清高孤傲,最典型莫过于其在清华毕业的“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的狂言。但在刚刚入校之时,还不至于就瞧得起或瞧不起谁,尤其陈寅恪当时已是清华四大导师,全国闻名,钱钟书不过一大学新生,应是专业不对口罢了,不存在看不起,更不存在有隙。

       三、转帖中显然夸大了钱钟书对陈寅恪学术的异议和批评。1)钱钟书对陈寅恪的意见,主要在于“以诗证史”。而公开批评《元白诗笺证稿》,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集中在“以诗证史”,但并非全盘否定《元白诗笺证稿》,也并非完全否定“以诗证史”。“以诗证史”是存在的,古今中外俯拾即是。而《元白诗笺证稿》,不唯是陈寅恪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亦是中国当代古典文学的精粹研究之作,还是极富学术创新的垂范后世之作。2)对陈寅恪的考证批评钱钟书是有的,主要是集中在对“杨玉环是否处女”考证的否定。但那也是钱钟书一家之言,肯定陈氏者也大有人在。“处女问题”就现在、就一般人,它不是什么问题,但涉及贵妃关系杨玉环,又涉及是否嫁过李隆基的儿子李瑁,而后来李隆基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得到了她——这一有关唐代宫廷大事,也涉及中国伦理道德问题,其实是很重要的,考据一下不是没有用处。电视剧甄嬛传的甄嬛,不是多次被考据、调查她的孩子是否是雍正的亲骨肉吗?那是很重要的接班人起码是皇帝血统问题,电视剧里则关系甄嬛的人物性格,也是蛮重要的情节。

       四、逐明版主拿了一个事实多伪多撰、观点片面偏激的转帖,用来讽喻其他网友的考证——其实是否定网友对他近来交流活动所呈荒谬的批评。我做如是想:这里都是学习、研讨,没有专业,没有大家,不过爱好或接触时间多寡。而学习与研究,各有专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必俨然全才大家。交流多了自然会出错话,难免露出羞涩或错谬,圣人也有错何况我等。错了,丢怯了,反思了,也就完了,不必自我掩盖,何必文过饰非,虚荣在网上来说有何用处?也都年齿不小。

       再说句实话,在所谓“考证”上,正是孙逐明先生自己,需要切实知道一点儿有关方法和运用。而在这论坛,其实大家只是“引证”、援引,还谈不上“考证”,都没那些个事,更没那本事。但从实际来看,有些诗友的“引证”,首先应对所引经典和他人诗文搞懂弄通,切j忌望文生义,力戒张冠李戴,不可随心所欲,应知约定俗成,拿来应为有据——算为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2: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讨论,不宜局促。一笑,而已。

戏油两首以和大侠
一、
无产阶级非老郭,
刻舟主义是浑河。
骚潭弄韵凭何道?
半桶清波淌那浊。
二、
习之两不俺原则,
殉道老儿思不邪。
肩有两星扛礼义,
功勋叫阵走兵戈。

浑河大侠原作
诗苑西施乃老郭,
九千佳丽染黑波。
二星诗友何足道,
战战兢兢一丑娥


其实还是讨论郭老问题。

郭老有缺憾,但对其,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考量。那个时代,老邓不也是举了文革的赞成票吗?
我们当然可以站在现在的历史高度回望过去,但却不可以苛求过去的历史和人物。批评老杜创作没有民主精神、不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是真知还是傻瓜?
而对毛,郭是作为毛的同时代人、诗友、朋友和下属的那真诚、真意拥戴,不是谄媚。

郭老的文化贡献,应该只在鲁后。他的社会活动、他的反蒋、他的甲骨考证、他的历史著述、他的楚辞研究、他的新诗爆发、他的戏剧崛起、他的文艺理论博大、他的散文别具一格——在现代中国,都是独领风骚抑或独占鳌头的。

所谓富者出身,不影响他的道路,这是都应该知道的常识。他参与了无产者的革命运动,参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些在过去,统称为无产阶级运动。能因为现在不做这样称谓,就篡改历史?就否定郭的红色奋斗吗?

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文学活动(文学、文艺、历史等),不可以叫无产阶级文学吗?郭是鲁迅之后的领军人物,称其为"无产阶级文学的领军人物",不是再正常不过吗?非得让郭老去安源下井采煤?去南昌屠宰场杀猪?须知他是文化活动,啊,那得让他去商务印刷厂排字?否则,就不算无产阶级?老毛没有挎过盒子炮,但没人否认他是军事家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2: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门外仰视abc           
       我早年从军,读中文是业余,又业余时间读了一点点儿书。我的阅读经历即那一点点儿读书就文字量来说,依次为现当代文学、俄罗斯文学、新诗、文学评论、戏剧,最后,才是中国古典文学。因而我谈“国学”,应该有些“不知深浅”、“大言不惭”。自知之明之后,不能不标明“门外”。原来拟用“门外匍匐”,后来觉“仰视”应该更为妥贴。而之所以abc,是考虑,无论我怎样使出浑身解数,最后一定是万难搞出高端、深奥而又标新立异、震动今古哪怕是惊诧一下栏友的东西,所以,只能是常识。因而此文标题,便成了这个样子。                    
       言归正传。        
        
      “国学”概念。               
       因其朝代、时期不同,所指事物和含义也不尽相同,称谓亦不同,要回溯或达十几种。“国学”一词正规出现,见自于梁启超大师与黄遵宪先生创办的《国学报》,是相对于“西学”而言。此后众家释义,大体相当,章太炎解释“国学”即“一国固有之学”,被各家基本认同总结为:“国学”即“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国学”词条阐释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首都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近来侧重从内涵进行表述似更为周延:“‘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国即中华民族之传统学术文化之源流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
        
      “国学”内容。
      “国学”不仅囊括中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包括了山、医、卜、命、相等五术和诸子学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对“国学”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按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分别是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所以,也可以说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大体同义的。
       "国学"内容不会是静止不变的,如果文化不中断的话,它应该是发展的、延续的、连绵不断的。"国学"内容的划分是在二十世纪初,现在再划,理应把清末和五四以来直至新中国建立这一大段时间的有关内容和人物纳入进去,如此,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章太炎、毛泽东、郭沫若、钱钟书等一批思想文化科学大师,很自然的要代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这一段革新历史自豪的跨入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廊中并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
        
     “国学”于当今意义。        
       章太炎先生是把“国学”的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的,南怀瑾先生据此提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观点:“亡国了还可以复国,而文化的灭亡,则会万劫不复。”宋代张横渠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应该是深刻而有高度的指出了国学文化的重要性和学习继承它的必要性。
        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要有自己的精神、理想和追求,而它们的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和科学。“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是纽带,将多类、多种的传统文化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体现,它是土壤,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使中华文化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文化的继承性而言,“国学”是建设新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其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财富,它的精神会超越时空,绵延不绝。就文明互补性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为中华文化在保持其主体性的同时包容与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提供了载体、创造了契机。
      “国学”之于当今中国的意义,从民族整体而言不外两点:一为传承文化,一为在提高民族素质中强国。具体则在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提高国人的文化道德素养,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升国际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个体而言,也不外乎两点:学习知识,提高素质,正常者概莫例外。
      
       如何推介与学习"国学"。
       如果了解了“国学”内容,知道了“国学"意义,其实本题也就不成为问题了,一切答案都在其中,除非叶公好龙,或另有别意。
       推介学习什么呢?“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同时,“国学”本身毕竟是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对此,我们不能不辨青红真伪一味高唱赞歌,也不能因为它存在某种问题而一概抹杀,更不能左道旁门拾人牙慧,对“国学”的研究和学习,须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严肃过程,完全“拿来主义”或荒谬“离经叛道”都要不得。
       首先,能大面积阅读或推介最好,不能那就退而求其次,选择“国粹”和“经典”,或再缩小范围,选择大家和代表作。
       其次,读原文,求正解。对“国学”学理与文本要进行正确解读,把握符合史实和中正的“国学”知识。推介、学习古代和先人的思想、精神、胸怀、品质、风度,推介学习中华民族的爱国、忠诚、仁爱、勇敢、务实、创新,推介、学习优秀文人的情怀、视野、艺术、文法和诗法。把握时代脉搏,知古鉴今,经世致用。
       第三,对古典对先贤要有敬畏之心。对“国学”,应怀敬畏之心,戒避哗众取宠,当煞歪曲为我所用,不可亵渎不能误导,万不可轻薄开“国学”玩笑。反对恶搞,打住戏说,作秀无聊,滥说有害。 以讹传讹、人云亦云、荒村野史、奇谈怪论、断章取义、盲目质疑、随意卫星、滑稽立异、颠覆经典、泼污英雄、鼓吹虚无等等——如此“国学”,应该打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填《普鲁斯特答卷》(1)
                            (原来是三篇,少年篇、青年篇、中年篇,此篇为中年篇)


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
——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
    不为世忧乐者,人小之志也(2)。
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3)。
3、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4)。
4、你的心境怎样:
  ——有儿百事足,无岗一身轻。
5、你最钦佩的人是谁:
  ——领袖群伦不自高,静如处子动英豪。
    先生品质难为喻,万古云霄一羽毛(5)。
6、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6)。
7、你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最觉得痛恨:
  ——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7)。
8、你最喜欢的旅行是哪一次:
  ——最是难忘泰山行,十八盘里感人生。
9、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特点:
  ——平民刁蛮无理,小人忘恩负义。
    大员作威作福,小官弄腔装屁(8)。
10、你最珍惜的财产什么: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9)。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10)。
11、你最奢侈的是什么: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11)。
12、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宵行者能无为奸,而不能令无吠己(12)。
13、你认为哪种美德是被过高的评估的:
  ——世间人性美,良心忝几位?
14、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3)。
15、你对自己的外表哪一点不满意: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14)。
16、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倘去江南觅华佗,或可挽回老父身。
    此生此世此最痛,哭天哭地哭我心。
17、你最鄙视的人是谁: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15)。
18、你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16)。
19、你使用过的最多的单词或者是词语是什么: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7)。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18)。
20、你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垢尘不污玉,灵凰不啄膻(19)。
21、你最伤痛的事是什么: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20)。
22、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21)。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22)。
23、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吹尽黄沙始到金,掀起盖头是吾华。
24、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人生不方正忠信以显荣,则介洁静和以终老(2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4)。
25、何时何地让你感觉到最快乐:
  ——但令四海歌升平,我在甘州贫亦乐(25)。
26、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家庭一件事,那会是什么: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26)。
27、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安得四海内,尽为虞芮土(27)。
28、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28)。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29)。






(1)这类答卷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法国巴黎,内容主要涉及被提问者的生活、思想、价值观等。马克思曾回答过他女儿这类提问。《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添写的这个答卷最有影响,后来便将这类答卷通称为《普鲁斯特答卷》。(原来是三篇,少年篇、青年篇、中年篇,此篇为中年篇,曾发于媒纸刊物)
(2)汉荀悦《早鉴·杂言上》。
(3)李大钊诗《铁肩担道义》。
(4)当代诗人北岛诗《回答》。
(5)现代诗人,老同盟会员续范亭诗《赠毛主席》。
(6)宋文天祥诗《南海》。
(7)三国诸葛亮《十六策·思虑》。
(8)当代诗人焱闻诗《杂感打油》。
(9)宋苏轼词《水调歌头·赠张(   )》。
(10)明郑燮诗《竹石》。
(11)宋刘过诗《登白云绝顶》。
(12)《战国策·韩策三》。
(13)《孟子·尽心上》。
(14)宋王安石《明妃曲》。
(15)《红楼梦》第五回。
(16)明于谦诗《立春日感怀》。
(17)《论语·为政》。
(18)《左传·隐公六年》。
(19)唐白居易诗《访陶公宅》。
(20)唐骆宾王诗《在狱咏蝉》。
(21)唐李白诗《答王十二塞夜独酌有怀》。
(22)《三国志·魏志·何晏传》。
(23)唐元结《喻友》。
(24)宋文天祥诗《过零丁洋》。
(25)明郭登诗《送岳季方还京》。
(26)宋苏轼词《浣溪沙》。
(27)唐于(  )诗《富农》。
(28)《礼记·檀弓上》。
(29)《孟子·尽心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剥皮卢梅坡《雪梅其一》戏说韵争
新旧争宗各不降,老夫冒昧也评章。
新当让旧八分史,旧确输新一代香。

卢梅坡原诗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老干体“


       过去曾写过一个有关老干体的帖子,昨天在一位网友的帖子里又涉及了这一一内容,有一个观点想告诉大家,因而再说。
            “老干体”是贬义词,乃非“老干体”们对老干诗的命义。他们眼中的老干诗一无是处,做否定,做国粹另类讥笑看。
       他们的“老干体”基本义是:口号化、假大空、多歌颂、多跟风,无形象、无艺术。对“老干体”的长处,"老干体"的发明者们和完全认同者们是忽略不及的。
       我看“老干体”。
       其长处:写作思想健康向上,富有情感,这一点是其显著的共性;时代感强,这也颇为突出;有生活积淀,视野开阔,反映题材大而广阔;其中好作品不容忽视。
       “老干体”通病:相当多的作品概念化、口号化、跟风多、艺术性粗糙;不在少数的内容盲目媚世,一味廉价歌颂。

       不能静止地看待“老干体”。“老干体”也在发展,艺术质量整体上在进步。在艺术表达上,他们依然保持着以往的炽热情感与大视野关照生活的同时,有的“老干”痕迹在逐渐减弱,有的甚至已完全褪去“老干”外衣,他们已崛起为诗坛上的一支重要方面军。
       所以,有一点不该被当今诗坛忽略:十几年来旧体写作之所以表现出人多势众作品多的向繁荣大踏步进军的趋势,“老干体”的影响推动、“老干体”的积极贡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相信:历史会清醒地对此真实记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艺理论家与小说家、诗人中间不是等号抑或诗词理论研究、爱好者不必同时也是诗人

       任何理论都来于实践;经实践而得来的理论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理论的是否科学性会影响实践的是否正确;实践与理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孤立的强调任何一方。理论与实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作为社会行当,是两个领域,两种职业。
       诗词同样,先有“吭育”,“吭育”出现了以后才有如何吭育怎样吭育。“三百篇”很早,孔丘评价整理“三百篇”当晚了许多,目前公认最早的诗词理论,出于《吕氏春秋》。
       实践,不管哪个领域,它说的是人类的实践,而非某个人的实践,甚至,不一定是人类的实践而是其他物类的实践。孔子无诗存,这不妨碍他评论三百篇;研究飞行理论,借助飞鸟可以完成,不要求他之前提必须是鸟;搞太空科学,不可能都要跑到太空去实地生存,加加林是人类第一个太空飞行实践者,他是被理论家和制造家们共同送上去的;撰写历史或搞文学史,倘一定要亲身经历,那得有五千岁或三千岁寿命;搞声韵研究,不必苛求他一定是发明声韵者之一······人类理论家们不愚蠢,就是他可以通过同类的实践、历史以来的实践甚或其他物类的实践,进行研究、探索和总结。所以,我们是否可以做如下结论:研究诗词理论或探讨诗词理论抑或交流诗词理论话题一定要会诗词原创且是高手,谬矣!谬在或者无知,谬在或者有一点原创自矜,谬在违反常识,谬在······
       理论版,区别于诗词原创,就是它的任务侧重在交流理论(注意:我用的是“交流”,而非“研究”或什么“搞学术”——这里真称得上研究的寥若寒星,而学术,还没有。什么是学术?创建也。没有创新,谈何学术?所以我对极个别一直没有学术却反复说他是搞学术的又动辄斥责别人没有学术的人很是心中莞尔),而非原创。理论版,顾名思义,来这里自然是谈诗词理论,谈诗词鉴赏,谈诗词观,不需要手持作协会员证,亦不需要扛着自创诗笺或经某名人写过序或得过奖的大部头来做绿卡,诗词理论交流以外的任何东东,在这里都为多余。
       这里就是大众文化平台,集聚的是一般研究者、广大爱好者和较多的学习者,身份不一,程度不一。不能要求发语者不是吕氏春秋的“诗言志”,便是论语里的“思无邪”,亦或一定陆机“文论”,非得曹丕“论典”,必须沈约“八病”,当是刘勰“雕龙”,不能不萧统“文选”,至少严羽“沧浪”、起码袁枚“性灵”·······王国维二世不会到这里,谢冕不会,周笃文不会,高三适也不会。大众文化平台,就是仅供大众而非精英(当然不排斥精英,欢迎专业权威)阐发、消遣,如此而已,那就要允许更多的萝卜、白菜。而假古董,是绝不该有理由苛求他者必须是战国青铜或者唐时三彩再或者宋代瓷器而连民国书画都贬低有加。
       大家都说话,尽享言论自由;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必须尊重他人的表达权力,这是前提,也是根本。任何一位网人,哪怕你得了老杜真传,是严羽后代,你也无权暴力,不可武断失却斯文,没有一丝理由总做掐卡别人喉咙。
       亚里士多德没有史诗作品原创,毛泽东不会打枪,妇产科专家有很多男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无邪”谈略     
       “思无邪”,此语创造者是春秋时期鲁地的佚名君,见于《诗·鲁颂·駉》。《駉》诗为咏马诗,有四章,每章八句。在此诗每章倒数第二句,分别以“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直接赞美鲁僖公。“思无邪’,就是首次在这里亮相。这时的“思无邪”,虽则名见经传,实际上还是微不足道,既不具传世意义,更没有后来的名气。
       “思无邪”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符号,作为诗经的品牌形象代表,以至被后来尊崇,都因了圣人的点拨之故。这就像那孙悟空,纵然神通广大,但不经观世音和如来点拨,是不会成佛的。即便大腹便便、心眼小小、贪吃懒做、好色无能的猪八戒,在佛祖手里,也照例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孔子在整理修编诗三百篇时,面对这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周礼产物——“诗”,不禁再作顶礼膜拜,赞叹油然而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看得出,孔子对前人创作是敬服的,夸赞是由衷的,用语不加思索,完全“拿来主义”——“思无邪”,自此横空出世。
       《诗·鲁颂·駉》的“思无邪”,思,为语助词,无实质意义。邪,即斜,无邪即不歪斜。也有以《诗·邶风·北风》里的“其虚其邪”为例,认为邪同徐,而虚”二字同义,徐即虚,无邪即无虚。
       孔子拿来主义的“思无邪”的“思”字,此时意象已经变化,词性已经变化,已不再是虚字而是实词,这时已作为“思想”来用。此后,对于孔子“思无邪”的命义,古今一直存在大致两种解释:一种是以朱熹、杨伯峻为代表的“光明磊落”、“思想纯正。宋朱熹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今人杨伯峻翻译孔子的话是:“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另一种是以郑浩、李泽厚为代表的“不虚假”。近代学者郑浩论及:“夫子盖言于《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现代美学家李泽厚翻译最后一句为:“不虚假。”。就我个人,我以为前者更接近孔子的原意。
        孔子当时似乎很是率意的说出“思无邪”,不期然后来竟然会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阐述,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这是诗经之幸?孔丘之幸?还是中国文学理论之幸?
       “思无邪”思想,其实是孔子的中和思想、仁为中心思想的文学延续。也正因为如此,两千多年来,中华诗词一直秉承着载道言志、爱人爱国的精神内涵而矢志不移。离此,是为离经叛道。





   
我名曰思无邪a,是在表达我对诗经的敬意,表达我对孔子的敬意,更是要表达我对中国诗歌的一种期盼和我在网上活动的一个坚守原则。
而之所以加了个a,更无他意。注册“思无邪”时提示“已有人注册”,又不想放弃,故加了个a,并非宣示正宗,实是出于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甲纷纷轮被烹,阴阳呼号逞强声。
十年腥臭十年泪,一路裸奔向晚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思无邪a 于 2015-9-22 19:38 编辑


谁的“大作”?且不问,但这用“脚丫子”涂抹的,确是酸臭、狭小又拖大了些。

第一首,显然是一种托物说事,用喻讽射。但似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喻体和意象,前两句尤其牵强附会,硬拉郎配,不着边际,诗思混乱。作者如果表达的是真实,立意尚可;如果表达的是一种街谈巷议姑嫂之舌,那就远还没有脱离文人准文人之小。
第二首,闲适、无聊,同时又作高官退休后不问世事的淡泊,其实是耿耿人生不得志的一种常态。“科员”?是公务员中最小级别,这诗里的姿态很是有些装蒜了。最后两句,意思是,他总是游走于山川自然或凭楼畅想,不关心时事,这次看了时事,以为还是可以了解一些登楼以外的事情的,其实还是在表达隐居和落寞。一个很普通的小民,却做古代高官赋闲不得其志的作态,令人着笑。这是食古不化加上故作身份的演绎,扭捏作态,颇为滑稽。
第三首,语言陈旧,诗思呆板。而加的注,直露性格:不知深浅、狂妄自大。其实是掩盖自己的渺小,弱小的人,爱说大话。张福友的置顶,是积极、健康的,有利于诗友知晓诗词大事,对活跃诗友创作有益,也有利于中诗词论坛与外界联谊。而又都是论坛人员,为何如此决绝反对?这既不利和谐,也无益诗词活动。这种可笑的妄自尊大,除了显示狭隘、不明事理、摆不正身份、与众不同,还有自恃小技,没有其他。又是好笑!

劝作者看看龚自珍和黄遵宪的有关诗人见解,再琢磨琢磨已边缘的文学和尚距离边缘还远的旧体,最后再审视一下自己的斤两——对这些有了常识,才会对自家有个准确定位,增加一点自知之明,不把自家那还未成功的小技认做自己是文曲星下凡——没有来由的膨胀,猴子称大王,只能给诗友们平添笑料!(原作在针叶林朋友那帖里,此处不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   别了,司徒雷登——赠一位辩士


    挥手斯文去,当初胡汉来。
    南郭强乐调,圣叹好别裁。
    藤绕八方柏,鸹飞九域垓。
    此行千万里,落定是尘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方龙 于 2016-1-29 13:26 编辑

1921年,胡适为亚东版的标点本《红楼梦》作了一篇奠定其新红学地位的文章:《红楼梦考证》。他在考证了“《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以后,又提出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历史上有一个大可研究的问题就是:“后四十回的著者究竟是谁?”胡适提出的这个问题是相当有价值的,然而他求证的过程却是简单的。所依据的是清人俞樾的《小浮梅闲话》,《闲话》中引述清张问陶(1764-1815)《船山诗草》中的一首诗的一条注释,胡适把它作为直接证据来证明高鹗续了《红楼梦》。那么,这条小注真的是高鹗续书的明证吗?

  这首诗题作《赠高兰墅鹗同年》(张与高同为乾隆五十三年〈1788〉顺天乡试举人,故称同年),作于嘉庆六年(1801)九月,时张问陶与高鹗同任顺天乡试同考官。
       因兹事重大,这里引录全诗:  “无花无酒耐深秋。洒扫云房且唱筹。侠气君能空紫塞,艳情人自说红楼(自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 逶迟把臂如今雨,得失关心此旧游。弹指十三年已去,朱衣帘外亦回头。”(录自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巴蜀书社2000)此诗是二人共同主持举人考试时的酬唱之作,毋庸多作解说。如果不是有了这一条小注,这首诗恐不会有经年以来众所瞩目的景况。
       因了这条小注,自俞樾、胡适引用以来,众多学者因理解不同,致歧义多生,尤其是关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此诗一度被反复征引,而关键问题仅仅出在张问陶的一个“补”字上。这个“补”字,理解成修补、补缀可以,理解成续补也可以,胡适显然理解成了续补。胡适说:“后四十回是高鹗补的,这话自无可疑。”“张问陶的诗及注,此为最明白的证据;”“程序说先得二十余卷,后又在鼓担上得十余卷,此话便是作伪的铁证,因为世间没有这样奇巧的事!”作这样的结论,显然是胡适的武断臆想,而对程伟元、高鹗自己在排印《红楼梦》时作的序言中的话却不予深入探究。程伟元明确说所得后四十回:“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筍,然漶漫殆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釐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高鹗在1788年中举后“闲且疲”之时,“欣然拜诺”、“分任之”,“遂襄其役”,明确说明程、高两位对《红楼梦》百二十回告成所做的工作是编辑、整理、截长补短,使前后接筍的工作。十年以后高鹗在主持乡试时遇上旧年同窗实情以告,张问陶把老友的辛劳写入赠诗,亦属合情合理。当时两人合作共事的时间,正是《红楼梦》家置一部、争相传阅的时间。如果《红楼梦》确为高鹗所续,张问陶是没有必要以一个“补”字唐突塞责的,这里“补”字的补苴、修补之意甚明,反映了高鹗在《红楼梦》整理成书过程中的实际工作情况。
       程高这两位《红楼梦》流传史上有重要贡献的学人,在序中道出了这部书由诸家互异的抄本变成基本完整的刻本的过程,却被后人误解。其始作俑者是胡适,继之则有俞平伯。俞平伯在1923年出版的亚东版《红楼梦辨》中,用很大篇幅专论高鹗续书,从论续书的不可能入手,罗列了后四十回中的大小毛病,得出续书失败的结论。到了1950年,他将《红楼梦辨》修订重版为《红楼梦研究》,对高鹗后四十回续书不满的基调没有改变,认为高续是“失败了,光荣地失败了”。而到1958年俞平伯以戚蓼生序本整理出版《红楼梦》,竟然将后部四十回作为附录附在全书之末,足见他对后四十回的成见之深。对后四十回贬损最严重的莫过于周汝昌,在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中,他直斥后四十回为“阴谋伪续”,称其为“狗尾续貂”; 2004年他与家人倾五十六年之力校订的《红楼梦》出版,更直接名之曰《八十回石头记》,干脆摒弃后四十回书,对后四十回书可谓痛恨厌恶到了极致。由此可见胡适的误读害人之深


    post_newreply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微信 收藏0 评分  





四星诗友, 积分 18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61 积分
四星诗友, 积分 183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61 积分积分1839 发消息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08:0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无邪a 于 2014-4-28 13:16 编辑


       乙本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高鹗与程伟元用活字印刷术,将120回,名曰《红楼梦》的书排印出来,时间大概在程甲本印刷完的大约70天后,故名程乙本。但程乙本却比程甲本多出两万余字。缘由大概是“因急欲公诸同好,故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

       程乙本与程甲本的版式插图等完全一样,但文字上有两万多字的差异,且多出一篇由程伟元和高鹗联合署名的“引言”。此书现存数量多于程甲本,如国家图书馆、中国书店、山东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绍兴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一些私人均有收藏。 程乙本或者部分程乙本存世的实物版本,目前只有三种被影印(桐花凤阁本、青石山庄本、台大本),一种有网上电子版(仓石本),其他资料匮乏,仅一鳞半爪,这就给版本讨论带来很大困难。就事论事,既然有几乎大部分回页都有修改的程乙本实物存在,那就不成立所谓混配本才是“壬子乙本的真实面貌”之说。
       从一般版本演变规律看,混配本往往是盗版书商或藏家的处理物而非原物。 最先命名程甲本、程乙本的是胡适,他也是当时少数甚至是仅有的藏有两部不同的较为完整的程高排印活字本的人。据记载,马廉、郑振铎、阿英、齐如山等也藏有两部不同的程高排印活字本,但似乎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缺,不及胡适藏本的完整。
       有意思的是,胡适所藏的程甲本,系马幼渔所赠,后为曹立波女史于北大图书馆中发现存世之实物,实系“东观阁原本”,并非纯正的程甲本。而马幼渔自藏的另一部程甲本,现归北图,亦即书目文献出版社及北图出版社影印之底本。其中亦有若干补抄、贴改、挖改等处,这也是单据影印本持论的一大障碍。
       胡适所藏的另一部程高排印活字本,49年胡适去台湾时没有带走,现在却下落不明了。我曾托人去北大图书馆检阅其所藏程乙本,被告知并无胡适印记。 胡适生前,对于这部程乙本的详细版本信息,并无全面的描述,亦未刊印,只是提供给汪原放作为亚东图书馆校点底本用。所幸,汪原放在校读记中对此本进行了描述,加上畅销一时的亚东本,这是我们今日了解这部当时唯一全面公开的程乙本的仅有的资料了。
       胡适给程甲本、程乙本区别命名的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程高合署引言的有无,事实上,至今披露的所有程高排印活字本实物中,也再找不出程高序(叙)文和引言之外的其他署名文字了,所以,胡适当年敏锐抓住的这根主线,至今有效,也是最重要的分别标记。 我们现在说程高排印活字本系列中的程乙本,从广义而言,就是带有程高合署引言的本子(当然,不排除特殊的情况,那就是今存本引言残缺,但是内容文字符合程乙本特征);从狭义而言,那就是符合亚东本及汪原放校读记披露的胡藏程乙本文字特征的活字本。
       胡适生前,曾经在答复友人的信中表示,程高可能在壬子之后又对其本做过些小的修正。胡适及其友人针对的,是胡天猎藏本,胡适生前,有青石山庄影印本,之后又有广文书局再影印本。原本今归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这个胡天猎藏本,海外学者有命名程乙本(将胡适原先命名的程乙本改成今乙本甚至程丙本)、程丙本的,事实上仅仅是目前发现的众多混配本中的一种。 类似的混配本,还有台湾大学文学院联合图书室藏本(海外学者有命名为程乙本的)、仓石本、伊藤本等。相对程乙本而言,他们是混配本;同理,相对程甲本而言,他们也是混配本。我们不可能因为发现了一种以往不知的混配本,就无限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这样命名下去。所以,“定性的标准和参照物”,还是非得回到胡适当年的思路上来不可的。

       网上讨论,有两类人是要避之唯恐不及的:一类是睁眼说瞎话的二混子式,只凭空想,张口就来;一类是铁嘴钢牙式,决不认错,一条道跑到黑;最可怕的当然是二者的混配式。这些特征的人,决不适宜与之进行正常的学术讨论,尤其是要以实物考量为基础的版本讨论。虽然,自说自话近乎自我渲教,但是我觉得更有意思。
        胡藏程乙本,是世所知最早的一种,领跑于后来一切公开披露的此系本子。很可惜,这个本子的实物现在下落不明,但愿它还在某个角落静静的躺着,有朝一日还能光羽重见。这个本子,有一个特征,那就是缺少程伟元的序文,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亚东本《红楼梦》新校本(以胡藏程乙本为底本)中引述程序出现的异文。 曾经有学者(如胡文彬先生),将程序的有无,也作为界别程甲本和程乙本的一条标准,除了第一种被公开介绍的胡藏程乙本是这样以外,另外的重要依据就是根据一粟《红楼梦书录》的介绍,他们所用的两种程乙本(现俱归杜春耕先生)也是没有程序的。据此作发挥,那就是提出程甲本的主事人为程伟元而程乙本的主事人为高鹗的可能性。这样的诠释,显然和程乙本上有程高合署的引言这一事实相 (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赋,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文学之诗词歌赋中一种。
       最初,它是作为动词出现的,还不是一个文体。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这明显是动词,是“诵”的意思。
       对赋最早的解释,是《汉书·艺文志》,有这样一句:“不歌而颂(诵)谓之赋”。这与现在有人常说的“赋诗一首”一样,是把“赋”作为动词即“诵”或“作”来用的。
       作为文学体裁的“赋”,与动词“赋”,相近和一致的是,即只能诵读,不能歌唱。
       赋作为名词也就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是从战国晚期荀卿开始的。他的《赋篇》,是标志赋所以成为赋的开山之作,用刘勰的话说是“荀卿蚕赋,已兆其体”。对于名词——赋的解释,郑玄的《周礼注》是:“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刘勰的《文心雕龙》是:“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已经很清楚了,名词的赋或者说作为一种文体的赋,就是“直陈其事”,这是它的定义。
       赋的出现是受了《楚辞》的影响,其从先秦战国晚期荀卿的《赋篇》开始到宋玉的《神女赋》为赋的雏形,西汉枚乘的《七发》标志汉赋正式形成,同时代晚些时候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和扬雄的《长杨赋》使逞辞大赋走向成熟,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则把汉赋推向顶峰。这之后,赋体创作就江河日下了,其间虽也有个别篇什如庚信的《哀江南赋》、王勃的《滕文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灵光一现、偶有点缀,但终难止住赋体创作在整体上的颓废之势。
       赋创作与格律诗词写作比较,前者比后者局限大,后者比前者灵活;前者要敷衍成文,后者不必太考虑谋篇布局文字量小。赋体形式在写作上的不灵活和成文难度以及难于创新,决定了它后来的不利被人所用。这也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盖一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
       元明以后,赋体创作就非常少了。而新中国成立后,赋体创作已几乎绝迹,既使有,亦属凤毛麟角。当然也有不少现代散文冠名以赋的,如碧野的《秋色赋》、王蒙的《苏州赋》等等,但这已经是广义的现代的白话语言的赋而并非原来意义上的辞赋了。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日报社在2007年,颇有声势的辟建专栏征集刊发了《百城赋》,此举不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展示了一百多个地级城市的新风貌,在文学上,对传统辞赋则是一次强大拯救和有力宣传。笔者也正是在那时,认真浏览了部分古代辞赋名作,也收集了《光明日报》的《百城赋》。
       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语言凝炼,整齐,洒脱,精美。用韵上没有划一要求,有的押韵,有的无韵。文字上以四、六、七言为主。
      赋的性质,有的说归诗歌范畴,有的说属散文领域。因为赋创作中和大家作品中,“以文为赋'有之,"以赋为文"有之,"以诗为赋"有之,"以赋为诗‘有之,对此各执一词,都有理由。正确的解释,它应该是诗歌与骈文与散文的结合体,而就叙述、铺排、议论和表现的内容,其实质是散文。它之所以后来难以为继,走上近乎绝境,被更容易纵横驰骋和更容易被人们阅读的散文所取代,一由于它形式上的繁琐羁绊,二因为它的实质就是散文。
     (此贴是我一篇旧文之一节,拿来权作一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旧体、网上、官员及其他

      诗词创作严格说不在文化高低,与是否官员无干,它是一种特殊劳动。天赋、才气、灵性,见识、勤奋,是重要因素。诗经当多是普通百姓而作,古诗十九首亦是。
      也必须承认,诗词创作相对更青睐于有一定文化者,这也是事实。古时有文化的做官的多,做官的基本都有些文化,而当时以善诗赋为荣,又做官的写出东东来便于发表和传播,所以屈原以降直到清末王国维,诗词赋大家名家,几乎皆为官人,此乃特殊历史条件使然。
      新文化运动否定旧文化,这是革命,也是历史需要,打破坛坛罐罐势所难免。旧体在否定之列,新诗应运而生。前有胡适、郭沫若、刘半农呼吁并身体力行,后有毛泽东继续革命,一言九鼎。旧体虽则有个别在私下创作,整体凋零式微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实无争。这种情况下,官员就更不可能去与时代要求相悖,官员们旧体之整体创作以及大家名家横空出世远逊清代以前,这事出有因,也是历史使然。
      即便这样,近一百年来官员们的旧体写作,亦并非乏善可陈。陈独秀、毛泽东、朱德、叶剑英、陈毅、郭沫若、聂绀弩、刘征、熊召政(还没算宝岛的官员诗家)等等一批不可小觑,试问,检阅现当代所有旧体诗者,有几人可以等肩或超过毛聂?
      而不能不说主流诗体新诗。新诗现当代巨匠,当推郭沫若、艾青、郭小川、舒婷、北岛······而前三名,都为官员。而更多的全国一流诗人,官员应该可占一半。
      至于论坛,业余、消遣、学习居多。不过大众文化平台,并非贵族艺术沙龙,集结的都是芸芸众生。又为虚拟,无有职级,没有报酬。有人认为有名利,虚拟空间谈何名利?没有实在的东西谈何名利?所谓名利,在论坛,实在无有任何实质意义,至少现在是这样,至少不糊涂人认为是这样。
      既然是这样一个所在,又是这样一个流动群体,其实无所谓真者伪家,除了极个别确好与确不懂,整体而言不过是早三年与晚两年、一千个主题与五百个主题、行吟级与六星级、版主与非版主······如此而已,终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关系。如此,真能真到哪里?伪又会伪到何方?倘一定论真伪,要知人论事,要看具体情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我作如是看:作为网人为诗为文甚或为版,稍好一点,不必骄傲;略逊一一筹,不必羞愧。为学习、为消遣乃至为小技甚至为版务而自负睥睨或者自惭气短,不是显得的人生格局与生存意义过于狭小了吗?人之经历不同,生活也并不全是诗,尤其旧体。高尔基的童年小伙伴神秘兮兮掩饰不住兴奋和骄傲的展示他的珍藏——不过一只死雀和一个破铜钱,高尔基心不在焉是自然的,小伙伴却大惑不解。写诗的人,如果把诗和小技视为万世悠悠唯此为大,如果取得了一点儿进步(“一些成绩”都谈不上)就睥睨天下,那他委实让人有些可怜。
      我看论坛,不在少数,是闲退之人,有的确是公务员,都是过来人,都有颇多经历,在不同领域已经完成事业阶段,还会在意晚年的消遣可以带来什么利益吗?
      追逐名利的人会有,但应该是个别,既唬不了人,也愚蠢无意义。
      诗和论坛,不是官员的(来诗坛就不是官员),不是精英的(没有精英),不是土豪的(土豪绝然不会来这里),也不会是以小技为天下最高级最智慧最无上劳动而视万般皆下品的(这很可笑一如夜郎混合井底之蛙),更不会是以无德无行为荣而只能诌几句平平仄仄就以为成了人上之人的······         
      诗歌和论谭,是公民的,贵族沙龙不在,无德不居。如此,大狗叫叫,小狗跳跳,心存无邪,皆为权利。管他是官员还是草民,亦别俨然大家或巨匠,如此而已,不过尔尔。大众平台大众歌,人不分老幼,地不管南北,声不论新旧,技不念高低,芸芸众众生尽可以自由的嗟叹之,歌咏之······
      有必要补充一句:我对一心诗词、苦行诗词、真实诗词、善意诗词、严肃诗词、愤怒诗词以及快乐诗词和谦虚诗词之或灵性或纯朴或儒雅或民俗或大气或平实或狂放或严谨的良知歌者与论者,是充满欣赏和敬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对万佛山上联

“有钱修庙”,这是城市建设的一个惯例,历史如此,于今尤烈。如何理解:善事需要,宗教文化需要,拓开旅游业需要······当然也确有不少夹杂其他,或为私,或公私兼半······
这主持,大手笔。不是出对,而是挥金。一个县城,一个县城的庙宇,一个县城庙宇的对联,居然悬赏100万人民币征对,应该颇有气魄。

这上联就文字,平实,几个方位名词有嫌呆板,重复。就风格,不具文人高雅诗意,确有匠人通俗实用。
即便如此,要对好下联,也并非容易。难在顶针递进、回环踢踏,还难在意思要和,不能“拿来”个数字就字面是对上了就表意八竿子扑棱不着风马牛不相及。

方才琢磨了下,也凑个热闹。
如果一旦一不小心获奖,我的奖金分配是:三分之一给论坛是为资助;三分之一给百家出版百家论坛论文全集并留出部分作理论版优秀论文奖;三分之一给我两个孙子买足天下有关对联书籍及对联作法以确保下一次百万征联夺魁拿冠。
玩笑。
下面献丑:
万佛山中万佛寺万佛寺内万佛塔万佛塔里供万佛佛佑民安国泰
南楚地上南楚通南楚通边南楚风南楚风头兴南楚楚维政美疆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阳和他编的书


      “五.一”过后,刘阳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他与王义广合编的两本书印出来了,一曰《双城往事》,一曰《双城人物》,还坚持要给我送来,我说不用劳驾,我差人取去就是。
       知道刘阳约有十年了,最初是在一次市里的干部竞聘会上。我作为会议人员,他作为文化局骨干竞聘副局长,竞聘的结果是他如愿以偿。自此,我知道了这个经由竞聘而走上文化局副局长岗位的刘阳。
       没记错的话,与刘阳有过四次接触。第一次是上个世纪的1999年,刘阳拎了一个兜子给我,打开一看,原来是1926年版的《双城县志》——是刘阳组织重印的。这是我第二次看到这个版的《双城县志》,如今我也因刘阳有心有益的劳动而拥有了这套县志,心中颇为高兴,也很以为刘阳此举实在是为双城为愿意了解双城历史的人们做了一件好事。年代久远,古籍难存。1926年版《双城县志》算不上古籍,然毕竟留存极少,很多人想看到已很难,欲藏有就更难。刘洋再印1926版《双城县志》,值得称道。
       第二次是在2000年的一个夏日,他为编撰画册《双城市》来找我,同我商量我辖部门要编入画册的有关内容及其插图,还征求我对他要编撰的这个画册有什么意见。望着他额头上沁着的热汗和一脸诚恳,我自然同样真诚的给他提了几点建议。
       第三次是《双城市》印出后,他拿来送我,我翻了翻后觉真的不错。据我所知,他的这个《双城市》,应该是双城市十几年来第二本全面介绍市域情况且图文并茂的画册,不可多得,有一定的现实宣传作用和档案史料意义。当时我们还就双城的文化、电视、旅游等话题交谈了几句。
       第四次,就是这次了。
       与刘阳的这四次接触时间都不长,没有过多谈什么,这一次又是电话通话,事后也未与他人谈起过他(我评价别人只通过自己的眼睛,不信耳朵),所以我对刘阳只是印象,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认识。
       感觉刘阳这个年轻干部很谦虚,说话得体,有一定的交往能力;既不是没有自信,也没有因为太自信而显矜持以至于自负;有勤勉做事且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的愿望,办事细致;健康向上,对生活和事业有积极用世的态度,不仅把本职的活儿做得不错,还乐于做本职以外的事情;对双城文化、旅游等方面很有些想法,是个愿意思考的人……
        这是刘阳给于我的印象,因为只是感觉,还没有进入理性,我不知道这些感觉是否准确,但我愿意把这些感觉说出来,以求证于真正了解刘阳的人。
      《双城往事》与《双城人物》是两本记述双城历史、现实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物等情况的书,它是史,又不是史。说是史,因为它们都是切切实实生发演绎在双城这块土地上曾经的事情和人物,是真实的;说不是史,因为这些记载并非修史那样的系统和正统,只是摄取了双城历史河流中的若干涡旋和浪花,在文字文体上也与正史大相径庭。也许正因为这样,这两本读物读起来才没有沉重和枯涩,有的是轻便和畅快。
      《双城往事》和《双城人物》的着眼点是回眸往事和钩沉人物,里面记录了近二百年来双城和双城人生产生活中重要的鲜活的故事。如前所说,尽管它们不是史,只是史中的几许事件、数字、风土和人物,但由于择取的材料都具有典型性,结篇之后,这些缀连的涡旋和浪花便构成了一域特定的完整的丰满的流动的母亲河。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它们是双城创业、奋斗、发展和振兴的缩影,是一套可供人们了解、熟知双城的不可多得的精当读本。一定意义上说,是三味佳品,是铜镜,也是动力库。
      《双城往事》和《双城人物》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很多情况是第一手的,一些人事是首次公诸于世。这一多样性、真实性和独特性,构成了这套书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它比我们每一个虽有生命却着实短暂的人们都更富有生命力,它会永恒地坐卧在双城历史的殿堂,活在后世人们的寻觅和抚摸中,成为珍贵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
      《双城往事》和《双城人物》在总体设计上,在内容取舍上,在结构划分上,在图片配置以至书名(指“往事”)确立上,显而易见是用过功夫的,有新意,效果也不错。如《双城往事》,因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志,称谓“往事”便不成为问题。而一经如此立名,就使该书有了故事感,有了文学味道,无形间平添了许多“文”的风采。而里面的诸篇文章又并非文学范畴的散文叙事,在内容上又不失“史”的基调。其实,书里的篇什完全可以再文学化一点,中国历史上就是文史不分家的。《战国策》、《左传》等无不如此。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不虚美的历史,又是脍炙人口的美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实在是精到至极。
       先秦以降至民国初,历代文人的很多论述文章大抵都是质胜文茂的精粹散文。荀子的《天论》、孙子的《谋攻篇》、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韩愈的《原道》、柳宗元的《封建论》、欧阳修的《朋党论》、苏轼的《留侯论》、邹容的《革命军》等等,都是华章美文。庄子的《逍遥游》是小说,还是散文?是诗歌还是寓言?似乎难说清楚。现当代文体趋于疆清界明,但并非壁垒森严,跨文体文章比比皆是。鲁迅的一些散文同时是诗,肖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是小说但完全散文化,柯云路的一部长篇小说完全是在写气功。而外国很多科学著作同时加进了大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分不清是科学论著还是记叙文学。他们的散文就是大散文,写起来自由随意。不像我们,提笔散文就端架运气,自然真实随之远去。之所以说这些,是想说:不是不要考虑文体,而是不必太考虑文体,不要受“文章做法”之类的框束,更不必在意不懂装懂的众说纷纭以及盲人说象。述客观,剪明白,无编造,耐人看,就是史范畴里的好书。
      《双城往事》和《双城人物》目前看当然并非尽善尽美,仍有可以挑剔之处。
       一、在内容取舍上还须再客观一些。编者在这方面的原则是“远略近详,择其要而不求全”。前一句,非常对头;后一句,似可商榷;而如何执行好,则需再下功夫。“远”固然可“略”,但若属于“要”的“远”,是不该“略”的。考虑了“远”与“近”的关系是对的,但还有个“远”和“要”的关系不能偏废,两句话应是一个整体,“远略”与“择其要”应一并考虑,不能割裂对立。如对为民族、为祖国、为双城而英勇奋斗、光荣献身的先辈、先烈,应该专设一章记述,青史最该记载的是他们的芳名,这也是双城精神之源的一脉圣洁活水。“要”而“不全”,为编者所求。其实,我以为应该是“要”而“不细”。“要”者,重要、总要之意也。那么凡属“要”之内容,都应囊括进来,不然就不是“择其要”了。“要”择进来并非同等简繁,可念其“远”与“近”,再论以“详”与“略”。对“近”之“要”,应举要皆书。不然,就会出现倚轻倚重以至于顾此失彼。目前书中有略“要”之处,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生产和科技工作等等。
       二、在章节划分上尚须再严谨一些。现在是十章十个层次,就目前十章十大关系来说,标准定的若再高一点儿的话,如能重新研究、重新划分一下,最好,这并不费事。
       三、在标题确定以至文字润色上仍须再讲究一些。书中各文体式多样,有的是新闻消息,有的是新闻故事或通讯,有的是工作总结,有的是回忆性记叙文,有的是散文,还有诗词赋。就文章体裁风格来说,因为不是正史,又冠以“往事”,都可以,这方面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一些文章的题目和个别文字需再推敲润色。
        还想提及的是,刘阳在“人物”里放进了我过去的一篇赋和有关赋的写作即《情到深处好作文》,其中一句:“要为家乡在文化领域尽点绵薄之力这是我‘一生在考虑’的,”  原文是“一直在考虑的”。“一直”已经够正经的了,“一生”就太庄严了。再版如用,请更正过来。另,这篇文章主要谈了两点即“写什么”和“怎么写”,篇幅长了些。《人物》发此文是缩写的,“写什么”篇幅很大,“怎么写”不但篇幅短且连段首提起语都没谈到这三个字,文章因此而显得有些半瘫痪。再版如用,请刘阳改过来或由我来缩写。
       盛世出书,隔代修史。刘阳在工作之余与人编撰了《双城往事》和《双城人物》,这件事于公于己,都是颇有意义的事情。在我了解了刘阳原来读的是历史专业的这一经历以后,我自然也就理解了刘阳为什么总是能够以历史的眼光且每每适逢其时的去做一些事情,他拥有专业的眼光和有心人的勤奋。
       前人之往事,后人之温馨;先世之气韵,晚世之神魂。
                                                                                                     (2006年10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斗,有个怎么看的问题。颇多时候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孩子们的打架,有时是完全没原则,没对错,没意义的,就是淘气。
邻里之间的边界纠纷问题,很多时候实质是个原则问题,国家之间不同样颇为重视吗?“让他三尺又何妨”,无疑是一个很高的姿态,但毕竟有家底在那里。而本来就无立锥之地,要那穷人付出半尺的大度精神,这缺乏物质基础,据此要争一下,无可厚非。国家之间要让出三尺边界,一般都会被斥为那是卖国。

春秋的斗,是无义的。后来东汉末年三国之前的那段斗与此无二,就是权力与杀戮,它给人民带来的是苦难。
唐朝的斗,李世民在玄武门搞了一个骨肉相残,这在道德和伦理上有诟病,但于政治和皇权,应做正常看。而他建立的大唐所开创的江山一统和繁盛,这又是一个社会和民族的巨大进步,李世民于此是大有功德的。
国共两党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同室操戈,老蒋要打,中共无奈。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反证那时的打是光明与黑暗、新生与腐败的斗争,目前中共的强大和国民党的衰落,已经说明问题。

国际间也是,有时两国之间的确就是利益争斗,或是斗气,这与百姓过家家一样。而很多时候,则是有正义非正义之分,混沌不可。
德意日要侵占全球发动侵略,中苏美英法不答应,展开了规模浩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斗,后者赢得了正义胜利,前者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日本国若干年后不认旧罪,否定二战成果,为自己涂脂抹粉,在教科书与钓鱼岛等问题上大做文章。已经大度的不要战争赔偿还一直致力于中日友好的中国人民,自然要据理力争。这是重大国是问题,涉及民族,涉及历史,中国政府不会置之不理是一种正常不能再正常的国家反应。
恐怖组织的斗,是反社会、反人类的,这势必引起全人类正义人民、正义国家的反对,普京的姿态是真理与正义的化身,够汉子。

鲁迅的斗,是直指封建、国民劣根性、资本家乏走狗和反动文人,这是正义、进步之斗。
苏雪林的诋毁与狂骂,是一己狭肠,是阴鸷文人的丑陋展示。
勇敢市民与流氓的斗,警察与小偷的斗,是见义勇为,是行使正当职权,于维护社会安定和保护民众有益。
有网上流氓的污言秽语,造谣攻击,捣乱滋事,是几千年文人无行的现实表现,于网民于论坛于互联网文化有害无益。对此谴责制止,对此斗争,是网上法纪、文明与道义的体现。

历史或文学,一直围绕的是前进与倒退、光明与黑暗、反动和进步、正义与非正义、真理与谬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相互博弈斗争这一主题来演绎生发,这是主流。离开人类良知道义,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离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都将无以对此进行评判。

蓝营与绿营的斗,就统一和台独来说,是重大国是区别,有民族正义抉择。国民党主政,有利于国家统一,是进步,合时代要求;绿营执政,对民族不利,对两岸不利,对民众也不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诗文最讲立意,由古至今,概莫能外。这应该取决于中华民族的文学观、文化观和价值观。从文学观来说,民族国粹奉行“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这就决定了不能不讲立意。“意在笔先”,“以立意为宗”,”意乃灵魂“,“文应逮意”,诗清立意新”,“立意有高低深浅之分”等等,古今诗文方家墨客对此推崇议论汗牛充栋,亦无不身体力行、不敢造次。
         
     《雁归来》,高调而来。颇有高尔基《海燕》的意味,亦有《鸟儿问答》的气魄。写的都是禽,歌咏的都是斗争。然立意如何?笔者试在三者之间作以简单比较(严肃的说,《雁归来》无论从哪方面都不可能与那两篇杰作相提并论。但题材毕竟相近,从立意角度,说说无害)。
      高尔基的《海燕》,写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兴起之际,海燕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及其人民,暴风雨是推翻沙皇的阶级斗争。这是高尔基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预示,是对未来人类社会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呼唤,这立意,有时代的阶级的高度!
      毛泽东的《鸟儿问答》,反映的是社会主义与修正主义的斗争,具体表现在两个媒介身上,一是鲲鹏,她是社会主义的形象,另一是蓬间雀,它是修正主义的代表。在中国社会主义遇到几条战线的困难之时,毛泽东一如既往的显示了他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的清醒、睿智和胆识,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寓咏了这一题材,把残酷史诗般的斗争,化为一阕幽默,几句嬉笑。歌颂了鲲鹏的抱负、正大、果敢,讽刺了蓬间雀的渺小,短视和猥琐。胸怀足见,立意不言自高。

      云头雁的《雁归来》,与上述两位大家的作品异曲同工,有与他们作品同样的象征、比喻。但在立意上,实在与《海雁》和《鸟儿问答》是云泥之别。前两者就社会、就国家、就民族,就高也!而《雁归来》,表现的是一个人(没加本应该加的定语)与一个栏目的斗争,这关照明显小了。不过消遣,不过学习,不过讨论,至于”列阵“?”金鸣“?又齐楚燕韩赵魏秦的!?   
     通观《雁归来》的立意,坦率的说,是狭小的,短气的,低格的,因而也是无价值的。这样的诗,放在几个人私下唱和嬉戏,应为勉强。高调回归,人生宣言一样隆重推出,在如此开放的论坛,委实无意义了些。
     
     恐金筑子又要害笑掉大牙之苦呢!
   (本篇结束,附另一个发言于后)


      全诗在表义上,有些错乱,矛盾。
      写的是大雁归来,归来后大雁看到的情景和雁阵的英勇战斗姿态。有点儿高尔基海燕的意思,预示一场大革命就要来临,海燕将是获胜一方。
      首联是大雁俯瞰,它是欣赏的。欣赏的是百家局面?还是大雁自家庄园?不知所云。但无论是谁,这欣赏的调子,怎么突然又将以进攻的姿态去面对呢?矛盾!
      二联,说的是大雁自己还是百家形势?同样,无论说的是哪一个,都与首联全拧。而若说是百家形势,那就更为多余,因为一联大雁已经”欣赏“过了。
       三联,极状”海燕们“的身手不凡、骁勇善战:横眉立目,上下翻飞,唿哨盘旋,看起来有些像白头秃鹫在行动。
       尾联接三联的高昂战斗句,转句”形势大好“,照此发展顺理成诗。但结句,却成了”形势严峻“:革命尚未成功,大雁仍须搏击。尾句令看官失望,更没有给踌躇满志志在必得的大雁们以欢欣鼓舞。

     有用词和对仗瑕疵。
     ”列阵“与”枰綦“,对不上。”扬眉分白羽“,这是大雁的器官和衣着,用”分“不合适,尽管白羽可以是武器可以是兵将。”楚衡“,没见用过,只有”衡楚“。”泰安“变成”安泰“,意思已变。”白山黑水“,有专指;山白水黑,已非原词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一
龙旗翻乱,青天袭暗,百年华夏多劫难。病夫孱,寇贼残,北洋灭顶南京陷。屈辱都为肌肉软。敌,何若铲;国,何若挽?
其二
佛爷逃难,三发防患,金欧一片崩离乱。斧镰坚,大刀酣,天兵奴气冲霄汉。持久游击倒海演。夷,膏药偃;邦,骏业展。
其三
勃勃同建,赳赳同愿,风发尧舜青春现。帝吾弹,霸吾扳,狙虎除讹昆仑叹。一路高歌龙道胆。传,小邓撵;承,习大敢。
其四
说娘则骂,啃爹还骂,忘宗数典伦之下。昧即瞎,叛即渣,缘槐摸象休凶煞。黑子金轮煌里假。观,宜去狭;原,当忌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谈文与质

      有些人有天才,有气魄,有修养,本质好,可能学识不够。民国以来,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很了不起,才具大,对社会有贡献。
      还有的人文章好,书读得多,诸如文人、学者之类,我的朋友这样的多。但我不敢和他们多讨论,很多时候觉得他们不通人情,自以为是,狭隘偏激。这样的人不如有些人,礼节、文明,一点就透,这是“质”。,
      不少人读了点儿书,或会吟几首诗,便不知所以然起来,而有的文人生就本质不好,举个前辈的例子。

      装点山林大架子,附庸文雅小名家。
      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
      獭祭诗书称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
      翩然一只云中鹤,飞去飞来宰相衙。

      这是蒋士銓讽刺陈眉公的,从中可见一个人文与质修养的重要性。人不能没知识,但仅仅为了知识而钻牛角尖,在修养知识的时候不修养为人和德行,这样的修养我不赞成。这样的文才是有的,但请他出来做事没有不乱的,这就是“文”好“质”不好的的病。   
      一定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这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中世相之二——论辩采风
广告词涵尚不知,礼非又见雁门嘶。
失航导弹击铜臭,无赖纠缠牡老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
行事之恶,莫大于废公。

口里伊周,心中盗跖,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
独凛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
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
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
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不知惟颠倒方为小人。
惜君子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君子。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是为薄福。

事属暧昧,要思回护他,著不得一点攻讦念头;
人属寒微,要思矜礼他,著不得一点傲睨气象。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
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陷一无辜,与操刀杀人何别?
释一大憝,与纵虎伤人无殊。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
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天德只是无我,
王道无非爱人。

勿谓一念可欺也,须知有天地鬼神之鉴察。
勿谓一言可轻也,须知有前后左右之窃听。

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
种种皆薄,未免殃及其身。
设阴谋,积阴私,伤阴鸷,
事事皆阴,自然殃流后代。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
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吕文殊兄谈(文人创作心态)平静
        宁静致远,心潜能深,无疑是对的。兄的颇多短文是经验谈。
       书法,画画,多可以在平静中完成。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乐趣丛生,他们的创作甚至还是个练气的过程,因而这些人长寿历代如是。欧柳俱笑过耄耋,齐白石、何香凝、黄宾虹、李苦禅······几乎有一个算一个,皆享高寿。
       小说家、散文家创作,可平静可不平静,平静的时候多。又因为有修养,完全在文字世界,他们的寿命也都不错。譬如鲁郭茅巴老曹,唯鲁差了些,这与他的匕首投枪文字有关系。如果先生一心小说长篇小说,应该不会如此,但那样,也就不称其为“战士”和“硬骨头”了,也就不成其为鲁迅之所以鲁迅了。
        诗人,应该不平静吟咏的多。苦难出诗人、愤怒出诗人、多情出诗人······这与演员差不多,总是在投入情感,总是处于紧张、激动、亢奋状态,这就加速了细胞死亡。乌龟为何长寿,代谢慢。古代诗人只有贺知章高寿,其余一般。这当然也与物质生活和科学、医疗水平有关系,但职业的内在因素,应该占据主导。李贺不到而立,李杜都在花甲。曹植、谢眺、王勃、嵇康、夏完淳等等,都享年有限。现当代新诗诗人闻捷、郭小川,止于天命。看过李国文的《文人之死》,诗人自杀决绝的要多了些。浪漫主义不能调和现实的屈子自不必说,才调更无论的贾谊也不必说,仅近代以来,老的有王国维、朱湘,中的有徐迟,小的有海子、顾工他儿子(一下子忘了名字)、戈麦等等。
        黄皮肤如此,大鼻子亦如是。俄罗斯的普希金、叶赛宁,前苏的马耶可夫斯基,美国的沙拉,意大利的安东尼亚等等,在死面前,都选择了视死如归,把生命的结束权,都掌握于自己。
        沉淀、思考、专注,是艺术家、作家的基本功。这些诗人也需要,但让诗人尤专业、天才诗人完全在平静中吟哦,看来颇难。灵感稍纵即逝,无情难做燃烧。
        巴尔扎克写到高老头之死,他向友人哭述:“高老头死了”!郭沫若刹笔《地球我的母亲》,他跪在在地上疯狂不断的亲吻着泥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日长风静。浓香在、珠帘花影。棋具对著明窗近。未排角势,鸦鹭先分阵。  
双叠远山非有恨。正藏机休问。便如喝采争堂印。局番无定,有幸君须尽。

对这首宋·杨泽民咏棋《品令》,我已在孙逐明的主贴里概述了基本意见,觉言犹未尽,还有在喉,故单开主题再述,亦做求教,欢迎讨论。


先解词意。

“日长风静。浓香在、珠帘花影。棋具对著明窗近”。——“日长风静”:白天漫长,风儿和静。与宋·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相似,是否借鉴,不得而知。“浓香在、珠帘花影。”“珠帘”:一般指闺房,古诗词中有专属意象。无疑是女性居室,亦是词中人物手谈之所在。这是环境交代,是主人公情感生存的自然环境。短短五十五个字的品令,居然有十八个字占三分之一的篇幅流连于环境,这交代不能不说有嫌过多。但前两句,从全篇看,客观的说,是必要而不可阙如的。它是表现主人公心理、情感的典型环境,为作品后来尤结尾,做了必不可少的铺垫。这几句应该着重说明一下“日长风静”,它并非一般的环境交代,也不是孤立的说天气如何。天长、日闲、宅静,是作者用心谋篇用以烘托和突现主人公的闲散和孤寂的。意译这几句:白天闲长,宅院寂静。闺香与花香弥漫,珠帘里舞动着室外花影。棋具显要的摆在临近窗子的光亮处。

“未排角势,鸦鹭先分阵”。——“角势”: 较量势力强弱,这里指斗子、取势。“未排角势”,还没有行棋缠斗。“鸦鹭”,取鸦黑、鹭白意,喻围棋黑白子及执棋双方。有人说这“咏棋”也可能是咏象棋,判断此棋究竟为何棋,其实只“鸦鹭”两词已足以说明问题,它们代表的是围棋而非象棋。象棋不是黑白子,是红黑方。此句始,作品进入所咏实质,写下围棋的第一个步骤——“猜先”,即确定黑白子所属,“猜先”后才能开局。意译是: 没有落子形成战斗之前,先分出黑白阵营。逐明先生译此句,“边角还没有落子,黑白子早已分成了敌对的阵势。”这是误解了“角势”,它的词义不是“边角”。而围棋在“猜先”“落子”之前,是构不成“阵势”的,一旦构成“阵势”,则十之八九是要在边角处“落子”的。“金角银边草肚皮”,决定了围棋的战略战术是要从牢牢扎稳“脚边”的基处上来谋局夺地,咏棋作者杨氏,断不会不谙此道。


“双叠远山非有恨。正藏机休问”。“双叠远山”:两只鹅眉堆锁紧骤。“远山”:古代文学尤诗词赋用作比喻女人眉毛的特定意象,如“万古春山颦不尽”,“眉如远山含黛,肤若桃花含笑”,“闲愁无限,远山斜叠”,等等。这两句,侧重表现女弈者在对弈时的面部专注神态和用心运筹之姿:“凝锁双眉并非缘于恨(思念、怨恨),正心藏杀机置敌落败不须问”,而非棋中格斗厮杀局面,亦非有人观战搅问,也是与“珠帘”的对应。“正藏机休问”,高雅又紧张的谋局对弈,难得而私密的两人空间,当不会有人围观,更不会有人搭讪询问。逐明先生解以上两句为“在两排围攻的棋子中间落下一子,一如两列远山叠合,形成合拱围歼之势”。合拱围歼之势里已经藏着机锋,帘后观战的佳人不要多嘴插问。浑河先生解为“在棋盘上挂角,呈现出一道黑子连线紧挨着白子连线,如同画面上淡淡地勾勒出重叠的远山。双方都藏着招法,围观看不懂也别问,问也不能说。”这解释无论怎样训诂句中字词本义和引申义,抑或是怎样寻找古典文学和诗词中的特有意象,遗憾的是,都无法找到出处和依据。

“便如喝采争堂印。”喝采:赌博时的叫采。堂印:掷骰子。译出来是:就如同争采头一样不停的掷出骰子。这句采用比喻之法,表现对弈、投子的紧张、刺激和黑白纠缠、妙手之白热。逐明先生析为“恰似满堂喝彩夺帅印,”是孤立解读“喝彩”与“堂印”两词概念的结果。而此处下棋,无论如何也联系不到是在争夺“帅印”的。浑河先生则释为“方取得影响全局的局部战果,赢来喝彩声,犹如争夺权力的军事斗争中欢呼捷报”。应该很清简,原词此句,并没有涉及局中局势优劣,而围棋现场,在棋局中间是绝不会有议论和喧哗的,浑河所解,过于主观发挥了。

“局番无定。有幸君须尽”。局番:围棋术语。局,棋局;番,次、回。如同象棋的盘,每次以盘为单位,如“下几盘”。围棋半决赛以上,一般采取番棋赛制。译此句是:下几番、几局不要定。(我)有幸陪君在此谴兴,尽可以多下几番吧(这是个女主人在陪造访先生下棋)!这首品令纵览全篇,应该是以女主人公的角度来叙述、描写。如果在“局番无定”之前还不能说是女主人公自述的话,那么到了“有幸君须尽”,女主人公终于从幕后婀娜而出。而这两句,也正好完成与开头的“日长风静”铺垫的遥相呼应。如此天长,如此寂寥,君临舍下,奴家有幸与君兴会手谈,不要先确定究竟几番,还是多下几番吧!总该尽兴才是。卒章显志,这里透露的是女主人公对寂寥的厌倦和对交际以至友人的期待。逐明先生读为“棋局胜负还未定,希望先生您一定要下到终局,切莫罢战休兵!”浑河先生鉴为“虽然到了官子阶段,优劣势已经明朗,但棋局变化不定,翻盘是有可能的,不轻易放弃,幸运的化,有机会就兴许来个逆转,要走完”。应该是拧巴了,远离了文本。

对近几天几位网友对于此品令的解读,我基本认同萧十一与大有同人两位先生的意见。有的也认可,但颇多惜墨如金只留只言片语,不具系统和代表性,恕不备述。


再评全篇。

作品构思完整,表达自然。品令侧重围棋对弈环境尤人物情态表现,不在棋局具体搏杀形势及格斗细节呈现,角度可取。所咏表在棋局,实在人物,表现的是女闺深居、独居情感。尽管有些自然主义,但还是真实的再现了女闺孤居、思念、爱怜的形象。
作品表达的是小情调,小氛围,小私密,在文学气格上,不能说不佳,但绝非有层次。
在表达功力上,开头几句大小环境用笔着墨有嫌过多,尤“棋具对著明窗近”,乃赘笔。而“便如喝彩争堂印”,与围棋气氛、文化不合,将如此典雅文化与疯狂赌博联系在一起,应属败笔。
此作品在宋,当在中等偏下。


最后说如何解读古代诗词。

杨泽民的这首《品令·咏棋》,应该说较为清简、浅显,完全不存在朦胧或曲笔。为何此次解析中在几个主要句子甚至全篇表意上出现较大分歧,而有的则完全背离了原词原作,有的甚至离开文本,任由发挥,自圆其说,我以为如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格外注意。
1、尽可能多的了解古代文化、习俗;
2、正确理解、准确把握作品所涉字词的当时涵义(本义、引申义);
3、有关难懂和难以确定的字词含义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来解析,切忌断章取义、割裂解读;
4、要总揽全篇鉴赏,局部或单个求解很容易误入歧途;
5、避免主观,忠于原作,解析有据;
6、训诂与求证要拿出公认的依据,不能拿那些自己还没搞懂、似是而非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所谓实例来证明,拿实例是证明作品客观实际,而非证明主观先入为主;
7、诗无达诂不错,诗不能诂则是错的,文学的鉴赏与审美有其差异性,但不能否认它的共同性和客观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有关老子的两首诗
        白乐天思想杂取儒佛道,对老子是尊崇的。但有首诗,向老子开了个玩笑,说批判,也未尝不可。
        诗是这样的: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智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是对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去的。因为里面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
        老子若在世,量也无话可说,白乐天真话也!

        白乐天诗多,官大。为政先是兼济天下,后来独善其身,苦头吃过,但大大好于苏轼,应该是仕途还顺,也享了清福。他信奉道学,晚年又有一篇学习心得。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愁。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出于老年的回顾,又是学习老子思想,是经验谈,也是哲理之谈。人生之遭际,成功与失败,都有其缘由,不必忧虑。而名利,不宜贪求,这也是老子的修身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04

帖子

6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
贡献
204
金钱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3: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  梁斌诞辰百年有作

                      烽烟播火记,烈士譜旗红。
                      一构丰碑伟,三什鸿制雄。
                      百年川逝水,九域史留名。
                      书记乾坤志,心怀黎庶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5 16: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