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精华8
注册时间2021-3-6
威望5872
金钱107017
贡献94617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威望- 5872 点
贡献- 94617 次
金钱- 107017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4-10-12 14: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口诌几句做例,看看美丑是怎么辩证联 系起来的,是什么样的性质关系,又是怎样通过一个化学过程提炼出这个关系的。题《五绝·有讽》:
鬻印一何痴,当权愁过时。它村无此店,有购已然迟。
以“鬻印”指钱权交易,鬻印当然就是不美的行为及其现象。这时,一个人只要认识不出现偏差,观念正常,是非就一定能清楚,就知道写诗也把这美不起来,所以这不过是个素材,即便写到诗里,是丑陋的就依然是丑陋,再怎么也还是美不了。这说明,素材本身决定不了创作,素材的美与丑同艺术的美没有直接联 系。
那么,如何从这样的丑的素材中发现艺术的美,并通过提炼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化学过程。
比如,通过“鬻印”这个比喻,来揭露用公权力搞钱权交易的腐败实质;用“痴”,来刻画这种人为所欲为的内心世界;用“一何”,来加强“痴”对刻画这种现象的丑陋程度;用“愁”,来提炼这种人扭曲的心理活动,等等。
这些都是这首诗对素材所进行的化学过程中化学变化的体现,进而通过这种化学变化,把一个丑的素材发现成了一个好的反面教材,从而也通过这样的提炼表现为了“坏事变好事”的美的转化。
具体而言,这种发现和表现就是,这首诗的讽刺效果和用艺术表达把权利回归大众、反对腐败的意识,以及由此给人带来的启示和诗的美感享受。这里也有“艺术高于生活”的道理。
这之中,转化是用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也才谓创作。就此诗而言,创作手法也包括对“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过此村,没此店”这种熟语的化用。
不过,这也仅仅是这首诗化学变化过程的一个方面。如果简单认为这就是艺术的全部化学变化过程,就不免会停留于对写诗的表面认识,如“唯技巧论”。
创作需要技巧,但技巧也仅仅是创作的方法和工具而已,搞“工具论”显然是不科学的。
还就此诗讲,之所以用这些艺术手法,决定因素并不在于这些手法本身,而在于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换言之,写诗是表达,应该问一问,作者想表达什么,或为什么,才运用了这些技巧?
在正常的认识里,印炳代表公权力,手握印炳的人只能用印炳履职,而没有私人支配权。因为公家的印柄与个人没有关系,也就与这个人的任期和各种私心杂念没有必然联 系,故把印炳的这层本质意义揭示出来,当权的人怎么对待印炳就有了照妖镜。这种用对比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无疑也具有化学变化的效果。
再就此诗讲,这种效果,完全是在具体创作之前选择素材时就有预期的。如果没有这个预期就开始创作是盲目的,其效果就必定成了打哪指哪,是不靠谱的。
也看得出来,在具体创作之前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对创作有重要意义。换言之,这虽然能够指向创作,却和创作本身实际没有多大直接联 系,反而是这部分成就了具体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本身的质量。
创作质量是通过创作过程,且必须通过创作过程,也就是化学变化,所表达出的人性正面意义的多少。创作质量是对创作进步性的量度。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创作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反映,特别是精神境界的反映,所反映的正是这个作者的情感和情感倾向,认识和观念态度,对听闻和知学以及生活经历经验的感受和感悟,是这些让对美的发现和表现有了抓手和这样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