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21-7-1
威望1232
金钱10412
贡献7952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威望- 1232 点
贡献- 7952 次
金钱- 10412 枚
|
发表于 2023-5-21 08: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平仄计,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一定是25同声,但四声碎用则不同,因仄有三声,错而用之即非病,故八病之平头中说‘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此即明显的四声碎用,蜂腰中也说‘“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据此也可见其四声碎用。
对于25的平声非病则在上尾中有解释,即押韵为非病,不押韵则属病。
平声的用法在蜂腰中刘滔说得很明确:‘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象仄仄平仄仄的句式于永明体来说倒是个例外了,因其用一而未居其要。
三羊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刘滔提出‘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的四声碎用之24异声已经取代了四声碎用之25异声,所以他的所谓理论只能掉入到怪圈中去。
初唐之后平侧出现了,唐 寒山 《诗》之一:“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平侧的出现则又开启了律诗之时代,可见,从汉魏到永明到齐梁、初唐及沈宋的声律变化是比较大的,故《新唐书》论曰: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