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汇江诗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07: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句中诗眼",叫字眼,"诗中之眼"叫诗眼.
一般来说诗眼多在颈联.为什么?颈联自在一诗关键位置.当然这不是定律.
然而,字眼和诗眼,都不是打造出来的.
字眼是功夫的结晶,诗眼是诗性的结晶.
没有文字功夫,就没有字眼;没有诗性基础就没有诗眼.
临时刻意不如长久努力.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10: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水韵与孔乙己的长衫

孔乙己穿着长衫在不穿长衫的人喝酒的酒店里喝酒。他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要有个知识分子的样子。长衫是知识分子的表症。
其实孔乙己不穿长衫是比较合适的。偷窃,穿长衫方便吗?被打断了腿, 在地上蹲着走,穿长衫方便吗?不方便与阶级标识相比,分量还是比较轻,因此孔乙己至死不肯脱掉长衫。
他要在不穿长衫喝酒的酒店证明自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标识是其精神支柱。
唐宋人按照自己的时语写诗词。平水韵是其时语规范。唐先走了,宋也跟着走了,背影越来越远。
现在人当然是唐宋人的子孙,但这一千年没有前进、改变吗?我们不是清人的子孙吗?我们是。但我们还留辫子吗?我们还裹脚吗?辫子和裹脚布确实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没有那怕一点点帮助。
平水韵呢?在已经变化了的语音甚至语言面前,如孔乙己的长衫,已经破旧、已经污秽。许多人毫不犹豫的脱掉了这件长衫,但也有一部分人不愿意脱掉这件长衫。他们为什么不愿意脱,因为他们觉得一脱掉这件长衫,就没有了诗人的阶级标识。没有诗人这个虚幻的冠冕,他们觉得头上很冷。
诗人其实不是一个冠冕,如同孔乙己的长衫并不是冠冕。孔乙己所以还能教书,不是因为穿长衫,而是因为识字,还知道茴字的好几种写法。然而他却认为这是长衫的功劳。
奇怪的孔乙己,奇怪的平水韵维护者。
昨天刚看了一首用平水韵写的诗:洞庭。本来是一首非常好的诗,却被平水韵搞得古古怪怪,失去许多美感,只剩下七分成色。一个站在诗词高层的人,竟然以穿长衫为精神安慰,何其来者!
破旧就是破旧了,肮脏就是肮脏了,过时就是过时了。长衫,还是脱掉吧。
只要你识字,只要你会茴字的好几种写法,你还是老师、甚至先生。只要你会写诗,只要你有灵性,只要你用形象思维方式来选择意象、构筑意境,并表现在合适甚至美妙的文字里,你不用平水韵,甚至讨厌平水韵,你也是诗人,你写出来的也还是好诗。
不要等历史回答问题,历史站在很远的地方;还是用现实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吧。问题在眼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09: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逝体诗是诗的一个高峰。
这个高峰所以出现在唐朝,当然出于唐人的聪明,但更主要的是出于唐人的大气。
在唐人创近体时,朝野上下没有太多人去反对、阻止这件事。
为什么?他们是大气的,他们是包容的,他们认为创新是应该的。
这是何等气魄?这是大聪明。
后来,中国人失去了这种气度,只要看见改变、创新,就想扼杀掉,有时甚至恼羞成怒,不择手段。
新韵不过是想适应当今语音,使诗更有活力。可是,却遭到长期围攻,而且不允许反击。
问题是巴掌遮不住天空。
我们不仅要学习唐人的诗,还要学习唐人的气度、风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6

主题

387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37
贡献
3385
金钱
4742
发表于 2020-2-10 09: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新韵使者 于 2020-2-11 15:50 编辑

不要等历史回答问题,历史站在很远的地方;还是用现实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吧。问题在眼前。

我们不仅要学习唐人的诗,还要学习唐人的气度、风度。







燃烧的春雨(新韵)

春雨烂漫,打湿了衣衫。
春雨绵绵,淋红了眼圈。
这雨的云,踮起尖。(
激情的雷电,相撞于唇间。
爱的粒子,砰然迸闪。
烧红的双颊,将春雨点燃。

(重阳J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1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近体格律是古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此观点不错。但必须回答这样两个问题:国风、楚辞不是先贤留给唐人的宝贵财富吗?唐人为什么要创近体?唐人有大气。他们觉得国风、楚辞虽好,但已经不完美。于是创新。于是有了唐近体。唐人的创新精神不值得传承吗?唐人近体,确实好,但现在新韵格律诗践行者,也没有反对唐人近体呀,他们反对的是宋平水。为什么反对?因为它已经不完美了。不完美表现在它与现代语音不协上。如果相协,谁会反对?宋人搞平水,为什么依唐诗韵而不依春秋韵?无非是唐韵与当时语音切合,而春秋语音与时音不切合。切合是延续的理由,不切合是改革的理由。
格是格式、律是音律的观点也不错。
格式不是争论点,就不说了。说音律。宋人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语音情况,总结出自己的韵书;今人为什么就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语音情况,总结自己的韵书?普通话取消入声,是因为北方大部分地方没有入声了。为什么没有了?淘汰了。为什么淘汰了?不适应了。北方方言,占多半个中国,难道用南方方言作为国语?南方方言又分为七大方言,用哪个方言?
汉字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字一个音符。唐宋时是,现在依然是,将来还是。普通话语音是阴阳上去,平水是平上去入,有差别,但差别不大。主要就是个入声。取消入声是照顾大多数人。难道应该照顾少数人?在少数人中,又不相同,何去何从?普通话吟唱古诗也没有任何问题。语音在变化,但文字没有变。现代语音是古语音的延续和发展,在发展中的改变或提高,在提高后的统一。
"古人不认识"是问题吗?孔子问李白,你这都是写的什么呀?李白怎么回答?
难道唐人就没有传承优秀的古代文化吗?新旧律绝分别一下也不是不行,旧韵诗标上旧韵不就行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10: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韵使者 发表于 2020-2-10 09:33
不要等历史回答问题,历史站在很远的地方;还是用现实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吧。问题在眼前。

我们不 ...

这首小诗不错,但却字好像是打错了应该是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20: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太多,迟复为歉。
一、唐人面对前人留给自己的财富,一方面是继承,一方面是不满足。敢于不满足,唐人比我们开明多了,大气多了,因此也聪明多了。
二、不满足怎么办?创新。于是就有了近体诗。近体是相对于古体而言的。面对创新,朝野上下,并没有设卡子、使绊子、打棍子。唐人比我们开明多了,大气多了,因此也聪明多了。于是近体诗星星之火,蔚然成风。
三、近体诗虽已不能歌唱,但不能失去诗的音韵美。怎么办?在曲调和语音上作文章,找突破口,于是有了适合吟唱的诗韵律(当然这虽完成于唐朝,但却不仅是唐人的贡献)。
四、近体格律诗形成之后,唐人欣然接受,并没有对它口诛笔伐。唐人觉得多一种形式总是好的。唐人比我们开明多了,大气多了,因此也聪明多了。
五、“就口头文学而言近体诗比其他诗体略逊一点”,不同意此论。既无理论依据,也无实际比较,属主观臆测。还有如下观点:如“唐诗最高水平不是近体诗,而是其他诗体”、因其它诗体太完美而创建“简单近体,大众近体”,等,均属此类。只能说各有长处,各有短处。
六、“真正创新的是宋词,宋人要词不要诗”。简直一派胡言。宋词非创于宋。唐已有之,只是没有宋多及广泛而已。说词发扬光大于宋才是成立的。词非创,只是对曲的改造。宋诗不知多宋词几倍、几十倍。
七、“如今普通话再不是唐宋语音,语音已变化,字声调已变化”、“今人用官话无法歌,吟,唱古诗词,只能诵,咏,但声调不对,有时连押韵音都变了”,客观描述,没有问题。但应该怎么办?没有说清楚。全国方言,不计其数;时代变迁,语音发展。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历史现象。建国后,语音乱则全国交流不便,与全国大一统形势不符;语音乱则内含分离顷向,与民族大一统要求不符。有问题就得解决。怎么解决?统一语音,普及教育。八大方言,如何统一?舍小取大。北方方言,面积超过多半个中国。只好是它。它也不一,以京音来规范之。于是普通话出笼。全国推广普通话是历史大势,民族、国家大义,其功绩绝不亚于秦统一文字。不识此大势、大义者,盲氓而已。在历史大潮面前,总会有人受到损失。其余七大方言受到了损失,入声受到了损失。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在历史大潮面前,适应是唯一的选择和办法。不是主动适应,就是被动适应。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时,很多知识分子反对然后适应;推广普通话时,也有不少不同声音然后也是适应。新诗韵就能不适应吗?不过是官方感觉事小没有去抓罢了。然而问题终究是问题。诚如你所言,用普通话念古诗词不少地方别扭起来。因为这个别扭就扔掉普通话?不可能。因为这个别扭就扔掉古诗词?不可能。因为与平水韵相悖,就让已经以普通话为基本工具的人民特别是学生扔掉普通话,改用平水韵写诗?不可能。前面的别扭是历史形成,只好通过注音、说明等办法来补救。能补救多少算多少,实在补救不了的,也只好保留遗憾。问题是后面不能再形成新的别扭。如果还要形成那就是人为的了。我为什么大声疾呼废掉平水韵?就是不想让今人及后人继续受害,不想让诗文化分裂。历史已经形成割裂,还要实行人为分裂吗?割裂不可怕,分裂才可怕。我说割裂不可怕是因为可以补救。如现在学生学国风、学楚辞,不是通过注释、说明等办法可以实现沟通和补救吗?用普通话念楚辞,肯定与屈原念自己的诗不是一个韵味。唐宋人念楚辞也和屈原不一样,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传承楚辞的其它文化基因就行了。语音传承是不可能的。如果语音能传承,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绝不是诗经。楚辞可以通过文字来传承,唐诗宋词怎么就不行?怎么改掉平水就能导致唐诗宋词失传?现在念唐诗宋词已经别扭,难道还要使产生于今天的诗词让今人及后人念起来也别扭?唯一的办法就是废掉平水。废掉平水,全国诗词就进入了东西南北通畅无阻的普通话语音大道,就能实现新的繁荣。平水等旧韵是今天诗词发展最大的绊脚石。
八、如果此前“中国好诗词都是平水韵”,那么,今后中国好诗词就都将是新韵格律诗词。
九、既然承认上古音、中古音,就得承认今音。如果中古音能统一唐宋元明清的诗韵律,那今音就能统一今后的诗韵律。
十、新旧韵古体诗词,同标可,同不标可,一标一不标不可。新韵藏在古韵中骗人?古韵已经如过街老鼠,还是一块好招牌吗?不要为它不自量力了。平水已死、已朽,招魂无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23: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在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甚至还可能长期存在。
但再过五十年,国语将不会有大变化,而各种方言都会发生较大改变。原因是什么?国语有硬件支撑,方言没有硬件支撑。支撑国语的硬件是语言规范和普及教育。它们已经固定下来,不会轻易变化,并已经成为国民的硬约束。而支撑方言的不过是口口相传。
方言是怎么形成的?是地域性生产、生活的同质化形成的,是地域性文化的相对一致性形成的。在过去条件下,方言一旦形成就有了强韧性。因为生产、生活、文化的地域同质性不会轻易改变。但在现在条件下,全国的生产、生活、文化已经渐渐趋同。交通、通讯、交流将快速消解方言。因为方言没有硬件支撑,所以现在进入了其快速消解变化期。消解变化不是消失,因为一些地域性的东西是固定的,它们还是方言的支撑。中国太大了,地域性特点差别极大。但趋同是大趋势、是主流。
汉字和国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原来有统一文字的支撑,现在又有了统一语音的支撑,更加稳固了。没有它,中国文化早毁了。因此一切影响汉字和国语的东西,都在废除,修正之列。
方言也可能不会消失,但它不具备传承大国家、整民族文化的能力。现又处于快速变化期。五十年后,方言将不是现在的方言。因此寄托在方言上的好东西,应该马上抢救,否则就消失了。可惜的是,民众和政府都对此缺乏认识。缺乏认识就没有措施。唉!
地方性文化因为寄托于方言,所以走向消失。国家文化如何能靠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13: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入声的思考

从感情上说,我对入声并不反感。为什么?因为我的家乡就是入声区。入声并非南方专利,北方也有入声,只是范围很小罢了。我是北方人,但我们县是入声区。我说的是我们县的纯粹土话,也就是入声话。入声自有其特点。
从国家语言发展的大势上说,我觉得取消入声是可以而且应该的。国家语言不统一,害多利少。国家语音统一,方言就得让位。八大方言,各不让位,如何统一?
语音有必要统一吗?有。统一语音也是统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统一,形成统一的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国家才是一个国家、民族才是一个民族。中国的民族是什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者,五十六个民族之结合体、共同体也。中华民族既是一个民族,自然就要有自己共同的语言、语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过去,中国各大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音,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严格说,过去的中国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更像是一个被征服者捆绑起来、并生活在一个共同地域里的民族联盟。民族自在自立,好处是保留了很好或较多的民族特色;坏处是隐存在着独立、分离的基因。在国家凝聚力、控制力强时,独立、分离倾向转入地下;一旦国家凝聚力、控制力弱了,独立、分离倾向就浮出水面。有时在外力的作用下,甚至可能造成国家分裂。蒙古不是这样出走的吗?美国不是现在还在推动台独、藏独、疆独、港独吗?他怎么不推动河南独、湖北独?文化独立性体内包含着一定独性。因此,国家必须统一文化。疆域好统一、政权好统一,但文化不好统一。
统一文化,首先是统一文字。这在两千多年前就实现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给华夏两千年不散提供了一个绑带。欧洲为什么那么多国家?没有一个绑带是其基本原因。文字是秦统一的,但却叫汉字。叫汉字是因为是汉朝使它真正成为中国的国家文字的。大中华两千年不散,靠的就是这一条绑带。后来中国也乱过,但没有切断这一条秦汉绑带,因此,每次还是从乱回治,还是大一统。那么又为什么也经常乱呢?乱,虽然表现为政治乱、经济乱、军事乱,实际上却是文化乱。文化不统一、具有独立性、分离性是乱的基因。文字已经统一,文字不是乱源。语言、语音不统一,各自为政,是乱源或乱的基因。回头看看,多数乱都是某个文化单元先乱起来,然后扩散开来,播及周围甚至全国的。我的结论是:统一的文字是一统的根源,而语言、语音不统一则是分裂或乱的根源。这也就是说,统一文化,不仅要统一文字,还要统一语言、语音。过去由于条件不济,所以语言、语音一直没有统一。这是中国一个巨大且长期的缺憾。建国之后,不论简化汉字,还是推广普通话,都是在搞文化统一。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当时的决策无比英明。秦始皇是中国统一文化基础的杰出构建者,毛泽东是中国统一文化基础更加杰出的构建者。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大英雄。据说在文革之前毛泽东就考虑过制定普通话韵书的事,后来因为特殊情况没有实现。如果当时实现了,就没有了诗界后来的纷争了。毛泽东死了,这事就没有人管了。相对于语言、语音来说,诗韵是小事,它影响的只是诗。因为相当一段时间文化只是配角,诗连配角的配角也不算上。经济第一嘛,一手硬一手软嘛。现在提出复兴中华文化,难道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文化,是要有载体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最重要的分枝,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解决诗问题,在形式上就是解决体裁问题、韵律问题。诗形式是以新体诗为主,还是以旧体诗为主,还是双轨制?国家得有个说法,不能让诗人定。让诗人定,其实就是不管、放任。我的观点是以旧体诗为主的双轨制。新体诗有新体诗的好处,一是容易写,二是在宣传效果方面突出,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就是审美价值严重不足。如果从诗是艺术这个角度看,它大大逊色于旧体诗。旧体诗在艺术性上、在民族性上是大大优于新体诗的。那就让新体诗为时势服务,让旧体诗为构建民族艺术大厦服务嘛。真不知道那么多文化机构及其头头脑脑们每天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本来不是多难的问题,却迟迟解决不了。繁荣文化,振兴文化,复兴文化需要政策措施,需要实际手段。
我说以旧体诗为主的双轨制,既考虑了当前,也考虑了长远,是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我说以旧体诗为主,绝不是说诗韵以平水为主,平水应该废除。也不是以现行通韵为主,通韵应该改造。平水应该废除的理由是,它和普通话语音相悖。和国语相悖,不废除不但影响诗,还影响语音统一。平水已经成为阻碍诗词发展和语音统一的最大障碍。通韵及其它新韵漏洞百出,也与普通话语音相悖,急需完善。国家要出面管这事,绝不能让立场偏颇的机构来管。
返回来说入声。我和别人交流,别人会说,你说得慢一点儿,其实我说得并不快。原因就在于北方其它地方没有入声,他们需要反映时间。从这个角度说,入声是个障碍。这是语言交流。诗是书面交流。最好不保留入声,如果想保留也非绝对不可,但要有一个全国统一的依据,不能各自为政。否则就还是是取消好。另外就是对格律也要有一个国家标准。现在是学者标准、个人标准,很不规范。适合普通话语音的韵书出来之后,国家也要有邻韵、出韵等有关诗格律的具体说法。如果国家有了这样一个规范性的东西,诗词发展就有了轨道,就会快速发展。
不说了,非肉食者之谋,笑话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6

主题

387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37
贡献
3385
金钱
4742
发表于 2020-2-11 16: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2-10 23:15
方言在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甚至还可能长期存在。
但再过五十年,国语将不会有大变化, ...

  在《新韵谱》第16韵er中,特别提到了方言。

    er

Er  2儿而鸸  3尔迩耳饵洱珥铒  4二贰佴
   (另含方言及各种儿化字,如:1花儿,2匙儿,3嘴儿,4棍儿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6

主题

387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37
贡献
3385
金钱
4742
发表于 2020-2-11 16: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2-11 13:16
关于入声的思考

从感情上说,我对入声并不反感。为什么?因为我的家乡就是入声区。入声并非南方专利,北方 ...

旧体诗要改革创新。新体诗要改造! 新韵兴起是历史必然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19: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水韵的几大问题:
一是不合理的分韵。一个声音分散入几个韵部,如一个eng声却分散入一东二冬八庚十蒸四个韵部。后果是什么?学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声韵被颠覆。一般老百姓摸不着头脑。
二是不合理的并韵。如,风中并韵(一东),言门并韵(十三元),数不胜数。后果是什么?导致一些诗人写出了散文律诗。导致一些诗词音韵不谐,失去美感。
三是有些字的声调与现代声调不同。今平昔仄,今仄昔平。导致许多初学者无所适从。
四是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读音不同。
五是其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
这些问题,在一千年前根本不是问题。一千年前不是问题,不等于现在不是问题。问题的根源在语音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平水韵在当时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的,但现在已经没有了存在基础。在一千年给皇帝磕头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再去给皇帝磕头就显得荒诞不经。尊重历史不等于否定发展,无视变化。
坚持保护一个没有存在基础的东西,坚持使用一个让人感觉十分别扭的工具,迂腐。
它曾经是一个宝剑,曾经是一件好武器;但现在是应该挂在墙上了。没事了看一眼,也很有趣,但想拿上它去战斗,不过是找死。当然,如果实在没有大炮、机枪、步枪、手枪,那就拿上也行,似也聊用于空手。
有论者说,它影响不了诗词高手,这是可能的。但影响低手就是应该的吗?
影响普通话推广、影响诗词继续发展,是其现在存在的唯一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9: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言之有理,太有理了。
我之所以一直呼号,甚至声嘶力竭,也是想引起人们注意,然后引起高层注意,然后以国家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古典诗词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古典诗词与时代接轨的问题,也是一个对语音统一有所影响的问题,更是一个只要有认识就能很快解决的问题。我知道我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但我真的没有私心。即便无用,我也努力了。我喜欢中国古典格律诗词,我想为她出点力。纵然是无用功,我也去做。别人不理解,那是别人的事,我做我的就是了。
就是这个入声。我是北方入声区人,平常说话就是入声。从感情上说,我也不想抛弃它。但觉得在日常生活上用它就行了。诗词不是地方性艺术。既然是全国性、民族生艺术,就得全国通行,全民族公(共)认。因此,在北方方言成为官话,在学校教育广泛推广普通话成为不可逆的大势的情况下,还是抛弃它好。我能理解入声区人们的不舍心理,但他们却没有理解大形势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
还有就是新韵韵书,确实太不成熟。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如果让我当文化部长,两年之内保证解决。现在就是没人管,都不负责任。
如果有一个科学的新韵韵书,有一个国家标准的格律规范,只用一代人的时间,也就是三十年左右,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古典格律诗词将因此而走上康庄大道,重创辉煌。只有如此,国人才不会让先人地下汗颜。
可是,唉!真是欲哭无泪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6: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借诗说韵
一去何如蜕,非亲亦恸之:年方三十四,憨过万千谁!
积瘴汉城久,菊花留客迟。白衣多国士,文亮本男儿。
问:这是一首好诗吗?答:是,正能量。
问:这是一首好听的诗吗?答:非,无音乐感。
平水曰,我以一千余年的眼光认为此诗不错。这是古典音乐!
新韵曰,我以六十多年年耳朵以为此诗不好。为什么不唱流行歌?
诗人说,我是平水诗者。
学生说,我们没有学过平水,我们不认识你。
诗人说,那你们为什么不学呢?学了不就认识了吗?
学生说,老师没有教我们呀!另外,其它事我们还用不用做了?
诗人说,你们不懂古典艺术,不是缺憾吗?
学生说,艺术就不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吗?
风曰:韵争无益。
于是偃旗息鼓,各归其处,隔岸观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2: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诗诀六条:
一是假话实说,实话妙说:情不可假,意不可虚;景未必实,物未必真。假景不真,拟物不实;情也难寄,意理难达。虚景实说,其景即实;拟物唯实,其物即真。实话说不实,实话如虚话;好话说不妙,好话非好话。
二是古话今说,原话翻说:古话多多,用之不竭;古话不今,没有活力;古话成今,说是关键。原话利用,一条捷径;若能改造,活力迸发;不翻而用,切忌乱用。
三是平话仄说,仄话平说。话平则淡,淡而无味;话仄则怪,怪多不稳。平话使仄,仄而不怪;仄话使平,平而不淡。避平忌仄,有功则灵。品味先人,修炼自己。
四是深话浅说,浅话巧说。浅则失己,深则失众。浅而求深,深而求浅。深浅适宜,悦人利己。深话浅说,浅说也难;浅话巧说,巧说更难。难能突破,一步登天。
五是曲话直说,直话曲说。直则太漏,曲则太隐。曲而直之,虽直犹曲;直而曲之,虽曲犹直。似曲似直,不曲不直。曲直合度,妙味无穷。
六是拗话平说,闲话少说。平话令人烦,拗话令人厌。平则拗之,拗则平之。闲话不可说,废话不可说,肮话不可说,悖话不可说。
诗虽不难,难于上青天;诗虽不易,易于走平地。真爱第一,妙悟第二,用功第三。无此三者,别入诗门;即便强入,最终也在诗门之外。诗本无诀,强为之诀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90

帖子

4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8
贡献
118
金钱
186
发表于 2020-2-22 20:28: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1-6 21:20
结果不重要。我输你赢不重要。如果我输了,我就进步了。如果你输了,你也进步了。输,其实是比赢更大的进 ...

看汇江兄的诗论,知有独立的思想。看其与人争论的回答,知有高尚的品格,无故加之而不怒,认真执着且心胸开阔,好学而上进。可谓君子也。君子皆我挚友,汇江兄这挚友我认下了。

点评

谢谢兄弟.一杯白开水,更胜却千杯好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22 2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21: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载幽怀 发表于 2020-2-22 20:28
看汇江兄的诗论,知有独立的思想。看其与人争论的回答,知有高尚的品格,无故加之而不怒,认真执着且心胸 ...

谢谢兄弟.一杯白开水,更胜却千杯好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90

帖子

4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8
贡献
118
金钱
186
发表于 2020-2-22 21: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兄之诗论我甚爱之,能不能收集起来成txt或doxc文档格式发我,这么看太琐碎,不过瘾。

点评

我不会弄,仅仅会打字而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22 2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90

帖子

4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8
贡献
118
金钱
186
发表于 2020-2-22 21: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1-6 12:55
敬请北山钓者先生痛批或斧正.

兄之诗论的确写得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21: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载幽怀 发表于 2020-2-22 21:13
兄之诗论我甚爱之,能不能收集起来成txt或doxc文档格式发我,这么看太琐碎,不过瘾。 ...

我不会弄,仅仅会打字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0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借杨a之a水说读诗与评诗

我今天想借杨a之a水来说一下读诗和评诗的事。
为什么要借他,因为他评了我的诗。这个杨a之a水是什么人?据金a筑a子说是香s港诗词论a坛人氏。金a筑子把我的诗贴到了香a港诗词论坛,杨a之水就在没有读懂诗的情况下,评了我的诗,此外还发了一些别的议论。
诗既然贴出来,别人评不评和如何评,诗人是无权干涉的。同样,评论发出来,也得接受反评论。别人如何反评论,评论者也是无权干涉的。
其实,我也不是和他较劲。我只是想借他来说个正事。什么正事?就是如何来读诗,如何去评诗。我觉得在诗词论坛,读诗和评诗都是正事,正确认识读诗和评诗就是正事。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先将我的诗贴出如下:
七律    记事
登山树自未成荫,几户农家各闭门。往岁喧嚣热正月,今年寂寞冷荒津。
蜗居总欲听官讯,抗疫还须警庶民。莫道遥遥离武汉,查究便可再失真。
再将杨氏评论贴出如下:
诗人不守规定,私自偷跑去登山也有可能。这段时期网络上铺天盖地写得都是防疫的内容,大都大同小异,所用词汇皆是“防疫”、“疫魔”、“新冠”、“毒虫”、“全民”、“白衣护士”、“官民”等等词汇。这样的社会题材自然是需要写写,但是该怎样写就是个问题,特别是诗语的使用。若写成宣传口号式的作品就不好了,因为毫无审美意蕴。
现代人玩虚的现象很严重,对古诗词爱好的人,只要玩了几年,一两千首作品是有的,有的一天内写出五六首作品,试想,哪里有那么多真实的生活经历可写,很多都是臆想出来的,自然没有真实感受。没有情人的可以想出一个曾经恋过的仙女,没有宦海贬谪的也想出自己宏伟理想没有实现的苦闷,甚至还看到过写求仙访道、炼丹食药内容的作品,当真让人喷饭。

杨a之a水直接评我诗其实只有一句话:诗人不守规定,私自偷跑去登山也有可能。虽仅一句话却一下子露出了全部狐狸尾巴。古有成语曰,窥斑见豹。我就是从杨氏这一斑而略约见其全豹的:一,他没有认真读我的诗;二,他根本就没有读进去或干脆就没有读懂这首诗;三、其社会知识或阅历简单或浮浅得如一张白纸;四、想显示或表演的欲望火一样强烈;五,没有半点自知之明,畏惧之心。
我何以要这样说他?这不得从我的诗说起。
我的诗写的什么?是记一个乡镇干部下乡检查山村抗疫情况。首联起,说明时间、地点等实际情况;颔联承,进行今昔对比。有对比,更见不同。颈联转,写官民在抗疫中的实际状况,一个听字,写出窝民心态,一个警字写出干部责任。尾联合,写干部感悟,其中信息不少,颇堪玩味。
这样一首浅显的诗,却被解释成“不守规定,私自偷跑去登山”,岂不滑天下之大稽。为什么评论者竟会如此?这说明他是个城里人,不知中国还有乡村,不知乡村也要抗疫,也不知乡村如何抗疫。以无知为有知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如何解决无知问题?认真看诗呀。诗也不看或不认真看,又以不知为已知。既对世事无知,又对诗也不知。不知加无知能不出笑话吗?当然也可以的,谨慎不言,那来的笑话?然而自以为是者是不会不言的。这就难免出笑话了。出笑话,一为无知、不知,二为浮躁浅薄。越浅薄的人越觉得自己浑厚。
现在该说读诗了。读诗是识诗的基本窗口。古人言,诗读百遍自通。读诗读什么?一是读诗韵,看看押韵不押韵,诗的音乐性主要来源于此。二是读诗的韵律即平仄状况,这是诗节奏和音乐性的又一个源泉。三是读诗中的意象,四是读诗中的意象逻辑;这两者构成诗的意思。五是读文字和文字间的关系,寻找诗的意味。六是默想诗的想言外之旨、辞外之意。诗之妙处,往往存在于这个无形之中。七是借助一切虚实信息构筑诗的意境。至此诗方读完;至此方能把握诗情诗意、诗枝诗艺;至此方能说我懂了这首诗。写诗是按照图纸用精选的材料建房子,这叫创作;读诗是根据一梁一柱、一砖一瓦之现实,反溯图纸,这叫再创作。再创作与创作相比一点也不容易甚至更难。简单说就是,有些诗一眼就能看明白,老干体皆如此。有些诗十眼也看不明白,因为其中有些关系很微妙,不好把握。清人说“一篇锦瑟解人难”,说的就是这种诗。我的诗其实并不复杂,但不认真看,也还是看不明白。杨氏谬误,虽来源于无知,更来源于浮躁。浮躁是笑话的根源。
现在说评诗。评诗是世界是最难的活儿之一。为什么?第一你得明白诗,第二你得明白世,第三你得明白人,第四你得明白事,第五你得明白理包括事理和诗理,第六你得有新的感觉和感悟,第七你得有超强的表述能力。没有这些,最好是不要去解诗或论诗,否则,定然出丑。有的名人还会出丑,更不要说一个二百五了。
打个比方吧。杨氏者,医生也,因为生意不红火,入不敷出,所以急于看病。于是在大街上,一看见人就给人家开方抓药。病者也开,不病者也抓。结果是谁也不敢找他看病,变得更加可怜。急迫的态度让医技可怜,可怜的医技让医生更可怜。
对诗要有敬畏之心,对己要有自知之明。没有把握不要出手,否则害人害己,贻笑大方。然而,没有逻辑者,不顾脸面者,又有何羞畏焉!光着屁a股满街跑,自己感觉还挺好。
另外,还想说说杨氏有其他论点。
一、“这段时期网络上铺天盖地写得都是防疫的内容,大都大同小异,所用词汇皆是“防疫”、“疫魔”、“新冠”、“毒虫”、“全民”、“白衣护士”、“官民”等等词汇。这样的社会题材自然是需要写写,但是该怎样写就是个问题,特别是诗语的使用。若写成宣传口号式的作品就不好了,因为毫无审美意蕴”。
杨氏这段话,虽也有一定道理,但也有许多悖处。关注大事,没有问题,关注总比不关注要好。事件单一,全错开角度,难度太大。不知杨氏有否与大家完全不同的作品?站着说话是从来不腰疼的。
二、“现代人玩虚的现象很严重,对古诗词爱好的人,只要玩了几年,一两千首作品是有的,有的一天内写出五六首作品,试想,哪里有那么多真实的生活经历可写,很多都是臆想出来的,自然没有真实感受。没有情人的可以想出一个曾经恋过的仙女,没有宦海贬谪的也想出自己宏伟理想没有实现的苦闷,甚至还看到过写求仙访道、炼丹食药内容的作品,当真让人喷饭。”
这段话,我怀疑并非杨氏之言。不管是不是,因为有悖处,所以也批一下:
1、“试想,哪里有那么多真实的生活经历可写,很多都是臆想出来的,自然没有真实感受。”你没有,别人也不能有?有的女人不孕不育,有的女人可以孕育,有的女人多孕多育。天然如此,无可非议。
2、“没有情人的可以想出一个曾经恋过的仙女,没有宦海贬谪的也想出自己宏伟理想没有实现的苦闷,甚至还看到过写求仙访道、炼丹食药内容的作品,当真让人喷饭”。浪漫主义在你那里就那样不值钱?游仙诗古也不乏。你喷饭,不过是你肚子或嗓子有毛病罢了。
杨氏之水先生,你可能没有想到我们会迎头相撞,不过,既然想撞了,你也就别嫌疼。始肇撞者绝不是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06: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和文字起源于劳动的说法,虽符合教科书,但却不符合实际。实际情况是,语言起源于群居性集体生活。也就是起源于交流的需要。文字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也就是起源于画。
语言是人类对波的感悟和利用,文字是人类对光的感悟和运用。说劳动促进了语言和文字的加速发展,可能是正确的。但说起源,可能不是十分准确。
简单说,语言和文字是人性的展现或表现,也可以说语言文字是兽性的人化或文化。人性来源并启蒙于自然进化。进化的方向由兽性的基础趋势所决定。兽性的基础趋势来源于物性。物各有性。如物无自性,则非该物。
群居性的猿,交流是其必然,是其最基础的必然。劳动虽也是其必然,但却不是最基础的必然,因为与劳动并列的必然还有游戏、迁徙、休息,等等。
交流的方式,除了声音,还有眼神、表情,肢体动作。因为声音具有较大可塑性、所以发展成了语言。语言起始于节奏和音韵。没有节奏和韵之前,那是兽叫声,不是人语言。人的语言首先以诗的形式出现。因为节奏和音韵是诗的本性。语言发展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文字则是从猿或猿人或人被光影启蒙而画画开始的。开始很简单,逐渐发展到象形。画发展到象形,就离文字不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17: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画同源是对的;诗歌(乐)同源是对的。文字起始也许并不比语言更靠后,但文字成熟得却比语言晚。原因是语言比文字简单些。语言是音意结合,而文字则是音、意、形的结合。二的二次方是四,二的三次方则是八,大了整整一倍。文字也是如此,其成熟难度比语音成熟难一倍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语言起始于单音节。因为是单音节,所以它必须有差别。有差别才能辨别嘛。这也就是说,它起始时就有音调和声调。在动物界,有的发长声,有的发短声。想必进化为人这一支猿,是发短声的。如果原为发长声,那从长声到短声也是很难的。西方人声音区别于长度,中国人声音区别于音调和声调。据此,我猜想,中国人也许并不是从非洲智人进化而来的,很可能其源头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西方人的语言文字也是从象形文字转变为拼音文字的。古埃及人就有象形文字。然而他们终于回归拼音,也就是以长度表现差别。也许在他们的血脉里里就有发长声的基因。中国人就是发短声,始终不变。人类学家,基因学家,说中国人也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我无法否认他们,但我对他们的结论表示怀疑。如果他们说的是对的,那中国人进化程度就比西方人高,且不走回头路。中国人是伟大的,因此中国语言文字是伟大的;中国语言文字是特别的,因此中国人是独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17: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和动物最早的分离是人学会了劳动,并且能使用自然中现存的物件作工具。人与动物实质的区别是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在此劳动过程中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意识。”----现在的黑猩猩,大猩猩也会"使用自然中现存的物件作工具"。他们所以没有进化成更高级的动物,不是他们不会使用工具,而是因为他们的灵性没有进化。实际上也就是语言没有进一步发展。因为语言的进化,实际上不主要是声带的进化,而是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的进化。只有这些能力有了进化,劳动才是自觉的劳动而不是(自然)本能的劳动。生产力其实是语言开发出来的。反过来,劳动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在“人之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可能与后来的两者关系可能是不一样的。 自觉制造工具和自觉使用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两大标志。人,是用两条腿走出动物领域的。猩猩所以走不出动物行列,是因为他们人用一条腿走路。也许自觉自觉用火也是这样一个标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9 08: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旧韵书糅合各地方音,新韵书高标国家权威。旧韵立足写作,新韵立足政治。是这样吗?
一、旧韵书,以官音为主,吸收了部分方音是实;但说它糅合各地方音则是假。如果是糅合各地方音,则不必制定韵书。不糅合,各地方音自在;全部糅合,则没有通行性。这是基本逻辑。
二、新韵书也是以官音为主,但更倾向北方方言。这与旧韵书没有差别。事实或实践证明,没有入声照样写诗词。
三、旧韵书是偏僻适应主流,新韵书也是如此。你偏僻,你少数,你就得归顺并服从主流和多数。历史,历来如此。
四、旧韵书是为了诗词写作,新韵书也是为了诗词写作。说“前者关乎的是诗创作问题,后者涉及的是政治需要问题”,纯属主观臆断,因没有事实依据,所以不能令人信服。
五、诗词写作不能与时代、政治或政权同行吗?如果不能,则历代官家制定韵书目的何在?如果能,则历代可以,何以今朝不行?
六,诗词只能是时代文学,时代文学就要为时代服务。为时代服务就不能脱离时代民众。脱离时代民众,就是无用之古董。
七、学习古典,不是为了以古典取代新文,而是为使新文更好、更浑厚,更有力。不懂这一点,叫不懂历史规律,没有辩证发展观,誉为顽固似也不过。
八、韵争,看似闲争,实非闲争;看似无用,或非无用。
九、文字统一,既关乎实用、写作,又关乎政治、国家。实现的是一体,统一,民族性。文字可以,语音为何不可?
十、诗词不是地域性文化,而是全国性文化。全国性文化就要有国家性规范。方言留给地方交流,国语、官韵交给国家和时代创造,是大势之必然。解放军江北作战,艰苦卓绝;一旦过江,传檄而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314

帖子

798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35
贡献
2016
金钱
2988
发表于 2020-2-29 10: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多有真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9 20: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随札,一是写得相当漂亮,观点也多正解。二是仍存谬误和不周处。
其一讲句法变化是对的,句法好,诗会灵动些。这没有讲错。古人讲此诗是在讲字法,也没有讲错。诗之妙,一是字法,二是句法,三是篇法。三者具备为绝妙,两者具备为大妙,一者具备也可以称妙。该诗中联之“余、乱、留、响”四字确实用得很妙。古人指出其妙处,未必就不对。文章指出其句式“呆板”,也不错。两人个说的两个角度,都不错。没有这个否定那个的必要与可能。
其二讲诗之含蓄或不直言更是对的。含蓄才有味,才能品味。老干体主要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基三讲李之仿杜。古人认为李似或像杜。文章认为“是及堂而犹未入室”。其实仔细想想,实在没有差别。至于举例,《快阁临眺》或非李上佳之诗。以此推论李诗句法“呆板、无变化,结构如一,全无老杜法度”,似缺乏说服力。若能举李上佳诗若干首论证,才有说服力。至于指诗之瑕,还是准且对的。驳人谬评,也是对的。如果这道诗就是李之上作,而欲攀杜,恐怕堂也未及。
一点观感,也随札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07: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音从来就不是个消失不消失的问题。上古音流传到中古时,也没有消失,只是有了许多改变。变得残缺不全,于是中古音即当时的时音成了主体、主流。上古音只是参杂其中罢了。中古音与现代语音的关系也是如此。现代语音中未必没有上古音,也许还有不少中古音,这些上古、中古音,因为没有变,所以也是现代语音。凡现在听起来别扭的语音,都是中古甚至上古音。地方方言中,保留了一些中古、上古音,这是其别扭的根源。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语或官话。时语或官话是时代交流语包括文学创作语。在唐朝李白不用四川话写诗,杜甫不用河南话写诗,他们才能交流。他们都是用官话写诗的,因此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有共同语言才能交流。现代有了自己的官话,而且是普及到人的官话,为什么不能用于诗词创作?如果是与古人沟通,自然是古语最好,如果是与现代人沟通,当然是时语或官话最好。诗是写给当代人和下代人的,不是写给前人的,为什么不用现代语音反而要用非现代语音?
从欣赏古诗的角度讲,懂点平水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从创作的角度讲,平水是一定要放弃的。否则,我们的孙子读我们诗的时候,就像我们诗古诗一样别扭。我们觉得十三元分裂、别扭,不要让我们的孙子也觉得我们别扭好不好?十三元在当时是不别扭的。今天所以觉得别扭,是因为在时间中,an与en走得远了,由相近相邻,走到不相近、不相邻。谁有本事把an与en拉回到相近、相邻?接受改变就是接受历史、接受规律,就是与时俱进。传承不是促守。发展则是改变。传承传承的是精神、精华,而不是全部和过时的形式。历史被没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的人们搞得乱七八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22: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诗的字法、句法、篇章法。
诗不仅是灵性写作,而且是精典写作。灵性写作的意思是灵感写作、即时写作。精典写作的意思是真善美写作。真就是感情真,感悟深。也就是有真感觉,实感觉。无此真实,一是写不出诗来,二是写出来的诗没有审美价值和存在价值。善就是内容善,形式善。内容善,一是感情真实,感悟深刻。二是不悖世情世理,不违常识。三是与人为善,导人向善。四是不与政府作对,不与民众作对。五是能反映人民心声,时代风貌。形式善。一是采用与内容最协调的形式,二是遵守固有形式的基本规范,三是创新形式要遵循文艺发展规律,并尽可能不脱离时代与民众。美就是创造审美价值。一是创造意境美。要创造意境美,就是创造意象美。意象包括情象、理象、物象、景象。意象美就是让这四象按照意象逻辑实现恰到好处、凭生活力的组合,从而生出趣味和意味。二是创建韵律美。韵律包括节奏(音步)、字词规律性平仄变换、同声韵脚间隔性、重复性呼应。对于古风而言这全靠诗人凭经验和感觉来把握,但对近体、词曲而言却有现成的格式。创造韵律美,就是创造诗的音乐性。音乐性是诗的固有形式或本质形式。三是构建风格美。风格是诗气。诗气是诗人气质、气象、气韵、气度、学源、学识、学养、学风在诗上的凝结和表现。没有风格的诗如同没有性格的人一样,无以立足。风格是诗的性格。四是实现文字美。文字是死的,但文字一经美妙组合就有了生命力,就活了。实现文字美就是要实现音乐性文字的生命组合,使之生长出色形,生长出实意、虚味。
诗之内在表现为灵性和情感。诗之外在表现是诗文本。诗文本由字法、句法、篇章法构成。此三法为诗之外在或最终生成法。缺一法诗即不完善,三法俱缺,绝非好诗,甚至不可称诗。
字法者,字之运用法也。一字善则一句诗甚至一首诗善,一字活则一句诗甚至一首诗活,一字妙则一句诗甚至一首诗妙。字是诗的细胞。健康的生命来源于健康的细胞。字法,简言之就是把最合适的字用在最合适的地方。何谓合适?一是字义恰好,二是字与前后字之间的关系融洽,三是字与全篇其它字的关系融洽。写诗就是选字,就是选自己活且妙并能使周边字活且妙的字。选字不易,好在中国字非常丰富,总有合适的字可供挑选。选字是个烧脑筋的活儿。选字没有具体公式,靠感觉、靠功力。字法好是句法好的基础。
句法者,句之圆满法也。句子圆满,句子就生出活力、灵气、妙味。句子圆满是字法的表现。什么是句子圆满?一是句子必须通。首先是通自己的感情、感觉;其次是通人情、世理;二是句子必须妙。妙就是简约,就是别致,就是新奇。句法虽也以功力为基础,但已经不是仅功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句法好说明诗人是天才;句法不好说明诗人是庸才。勤学习,苦用功,有激活天才之用,但没有取代天才之力。我一直说一个观点:写诗是天才的事业。所谓朽木不可雕也是这个意思。
篇章法者,诗之结构法也。诗不是字,也不是句子,而是一个有灵性和灵气的立体或活体。古风(包括诗经体、楚辞体等等),不管长短,都要有头有尾,有骨有肉,有灵有气。古风章法没有公式,全凭诗人感觉,是诗人灵性和功力的表现。格律诗、词是有格式的。近体诗和单阙小令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双阙及多阙词的章法就是阙与阙之是的关系。如果字是诗的细胞,那诗句、联、阙就是诗的器官或系统。
展开说一下起承转合。起者、起始也,开始也。没有起,就是还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就是什么也没有。起,不仅是开始,还是定基调。一首诗是什么样子,由起决定。起没有公式,但必须能展开。不能展开,就没有后续。起可以平缓,可以突兀;可以抒情,可以写景。承者,承接也,承续也。承是起的延续或展开。承要与起有较密切的关系。有的诗,承与起联系不起来,诗就给人以断裂感。特别是律诗,颔联承得往、承得稳,诗就稳当、稳健,如刀之有背。转者,转换也,拐弯也。没有转,诗会直、窄、死。转则宽厚、深入、别开生面。转之与律绝十分关键。多数好律,出彩的地方都在颈联。转,是转折,但不是断裂;转是跳跃,但不是脱离。转不好就会出现断裂或脱离的问题。当然,还有转不开的问题。律诗,颈联是着力点,是出彩点。合者,收拢也,合龙也,回归也。合就是合于起始。一般而言,一首好的律诗,首尾两联往往是一首好绝句。合没有公式,就是根据前文,恰当结束。可平可仄、可深可浅,但必须具有收束性,否则,诗会给人以半诗的感觉。其实,起承转合不是律诗的专利,而是一切文章的内存韵律。单体小令、古风甚至诗经体、楚辞体等都是起承转合。有起际转合,诗文就是一个整体,就是一个活体。双阙及多阙词也是起承转合,但要特别注意阙与阙之间的转接和过渡。
字法、句法、篇章法,是诗的外在法。没有这些外在法的支撑,诗就无法很好存在。但外在法来源于内在法。诗的内存法是什么?是灵性和感情。感情人人皆有,感悟人人皆有。但诗不是人人可写,更不是人人都能写好。原因在灵性。有的人天生就是诗人,有的人学一辈子也成不了诗人。诗是灵性写作。写诗靠的不仅是学识、功力,靠的主要是灵性。此外就是思维方式。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没有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写不了诗的。能写好论文的人不一定能写诗,因为论文是抽象思维的产物。诗是形象思维的代表性产物;数是抽象思维的代表性产物。形象思维是诗人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的对象就是意象和意象逻辑。

点评

不要长篇大论去抄别人的东东:为什么不用你的瘟神诗两首具体对照你说的这些观点现身说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3-3 08: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4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3-3 08: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3-2 22:24
关于诗的字法、句法、篇章法。
诗不仅是灵性写作,而且是精典写作。灵性写作的意思是灵感写作、即时写作。 ...

不要长篇大论去抄别人的东东:为什么不用你的瘟神诗两首具体对照你说的这些观点现身说法?

点评

我的文章还没有你的文章长呢,而且也不以抄人为主,在这点上确实不如你. 你是说步韵毛泽东那两首吗?你不懂吗?给你讲一下也未尝不可. 只是怕白费劲,因为你不可能听懂.琴当然可以弹,但不宜随便弹. 如果确实想明白一下,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3-3 09: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08: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