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4
注册时间2016-8-22
威望749
金钱4310
贡献3100
金牌会员
 
威望- 749 点
贡献- 3100 次
金钱- 4310 枚
|
本帖最后由 二〇一九五四 于 2018-10-17 18:45 编辑
唯书为上,诗词休矣! 在“平水韵拥趸面面观”下,有人质疑“平仄不是读出来的”,航标先生回应说:“平仄的确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字音才是读出来的。至于汉字字音作用到不同人的耳膜后属于什么音色、调值几何、时值多少等等音效层面上的事情,你得去品。也难怪,正因为你们乐感太差,才忽视了理当细细品味的诸多实质性差别,不是简单事情复杂化,就是复杂事情简单化,包括只在平仄及韵部归属层面上奢谈诗韵。”
在“只在平仄及韵部归属层面上奢谈诗韵者其实尚未入门”下,吟者与笔者两首小绝中的“识”字和“一”字也受到质疑。有人甚至以孤证立论,质疑吟者几年来“孤军奋战”的底气来源。
吟者六年前咏杭州西湖句曰:
玉带金屏镶碧湖,游人妙赞五车书。 可怜尽是凡胎眼,不识龙王掌上珠。
争议的焦点在结句“识”字上,质疑者认为吟者把“识”字用作仄声了。其实不然,笔者在“《东南韵》激活″不识龙王掌上珠″”中曾明确说明:“据吟者先生当时的屏间交流,结句句首处第一感本为″不识″,但作为现代读书音倡导者,在不敢称奇句的情况下,初时只好委屈地用个″不辨″,并为之耿耿。其实,以现代读书音而论,纵然算不得奇句,径用不识也未尝不可,总要比″不辨″痛快得多。时至今日,广大旧韵诗者心目中的《东南韵》已然呼之欲出,更彻底激活了″不识龙王掌上珠″这个结句,让我们在与旧韵诗者交流时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遗憾的是,质疑者对此偏偏视而不见,奈何?
笔者今日的一个临屏句曰:
注脚
鸡鸣犬吠鸟啾啾,平仄声中作一丘。
自诩正音承继者,奈何世代不交流。
质疑者说:““一”,普通话读平声。”又说:“普通话的依据是新华字典。”还说:“很明显这是按古韵写的一首绝句。因为按绝句要求“一”处应仄。按今音“一”属于平声“齐”韵出律。只有按古韵“一”入声仄韵方合律。”
笔者解释说:“君不闻一七八不变调之说乎?那不也是学堂里教的吗?尽管日常朗读与诗词诵读不是一回事,但这个一字极为特殊,很多情况下的确是读作仄声的,不独吟者,央播、央视的播音员、主持人也是那么读的。当然,君等若是闭目塞听,就未必了解这一层了哈~”
笔者注意到,有关质疑者无一不是唯书唯上之人,这就难怪了。问题是时下业内唯书唯上之人实在是太多了呀,简直多得 不得了。对这些朋友而言,书本上的东西就是圣旨,上峰的行政命令就是佛法,丝毫违逆不得。比如早已无人读得出听得懂的中古平水韵被人奉为葵花宝典,再如严重有违国法韵理的所谓“双轨并行”被人当成尚方宝剑,又如汉语拼音方案以及新华字典被人机械搬用,以致ê、e混用,-i、i不分,等等等等。
笔者想在此强调的是,任何时代的通语,都是活跃于读书人和官场人士舌间耳畔的活的语音系统,现在资讯那么发达,央播、央视乃至省市级播音员、主持人的标准音几乎无时无处不在,有关朋友缘何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丝毫不识变通,依然死死抱住页面泛黄、翻得稀巴烂的狭义韵书或死的书本不放,唯各大诗词中央瞎指挥之命是从呢?
笔者十分担忧的是,一旦人人如此唯书唯上,则诗词休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