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兒 于 2018-5-29 19:55 编辑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国xiù 粤suk1)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国zhú 粤zuk1 )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国běi 粤bak1,闽南 pok4, pak4)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国dú 粤duk6)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国lù 粤luk6) 莫似东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国wū 粤uk1)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国qǔ 粤kuk1)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国fú 粤fuk1)
---- 白石此词中北字的发音也许只有我们几个人知了。
看此词的韵脚:竹、北、独、绿、屋、曲、幅,若读作普通话便成为zhú、běi、 dú 、lù 、wū 、qǔ 、f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都押过了... 但自古以来哪有一阕词可同时在韵脚押上四声、五声的?
说实话,普通话本就是汉语却混杂了蒙语满语而生成了混血儿,没有入声=四肢缺一,不好听的叫他是畸胎,用此语音去延续这诗宋词去发扬诗词实质是痴人说梦。从上一段八个 "入声韵脚" 已将阕词从 "朗朗上口" 变成了 "翘口结舌" + "糊里旦乇" (尾两字左边加黑旁,意为 "糊浆里的深黑混浅黑",一褟胡涂也) 。
那么,哪一种音语最能传承唐诗宋词的余絮?这当然是基于地理历史传承的 "河洛话"。这语言就是黄河/洛水一带的 "方言",后来升格成唐朝的 "国语",所有官方场合、春尝秋祭均用此 "洛生唱" 。残唐五代时,河南姑固人王审之在福建称王时大兴教育,把 "河洛话" 带到闽南。现时闽南话13音之中已包括了 "河洛话" 了。
除此之外,粤语是中国众多方言之中最能体会诗词韵味的。粤语始于秦时南征大军任嚣、赵陀将周朝的八百里秦川的国语带到广东,再经历了汉、晋、唐、宋四次将北方语音南下,最近1100年以来基本保留宋代的口音至今。试看此词的粵音音suk1、zuk1、bak1、duk6、luk6、uk1、kuk1、fuk1妥妥贴贴的押在韵脚上,当非谬语。
台湾名作家白先勇教授曾在国内讲学,有一次他念唐诗时立即nicam 用粤语吟咏,诚真知灼见。
楼主应是闽南人,应庆幸能利用本身母语去延传诗词,诵之、吟之、唱之,不失其风韵又自得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