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3-24 14: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8-3-24 15:13 编辑
不是古今有变化,而是在用于声律时对不同情况“粘”的含义有区别。粘的本义就是“同”“合”(配合,适合),因为形状相同的才能“粘合”,古今未变。用在声律中:
1,用在一首律诗的两联中,表示首尾句(第2字)平仄相同,(合律)
2,用在一联之内的两句中,表示平仄相同(2,4位),(违律,个别古人也叫“失粘”,现代叫“粘律”,古时个别(赵执信)也有叫“失粘”的,可以理解为“失于粘律”)。
现在一般“失粘”只用于第一种情况。故对第二种情况三羊不熟悉,就认为古人错了或王力错了,其实只是三羊错了。
清人赵执信(1662—1744)《声调谱》的说法:
《青溪》王维
随山将万转【律句】,趋途【不粘】无百里【律句】。
-----这里“不粘”就是指句内平仄“不合”的意思,即发生了“粘律”,这在一联之内是违律的。
(联内)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二句律粘】。
----这两句对仗没毛病,说是“律粘”(律合),(联内)。
可见这都是用在联内的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