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29 20: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詞的慨念及起源
詞是形成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種新型格律詩。 早先的詞大都合樂歌唱,所以唐五代多稱為「曲,雜曲,曲子詞」等,自宋以後稱詞也叫「樂章,樂府,詩余, 長短句...」等。
由於單純一個「詞」字可能指歌詞中的詞,也可能是指詩詞中的詞, 由於詩詞中的詞大部分是律化了的長短句,因此我們把詩詞中的詞也叫「律詞」。 律詞可以說是格律詩體對長短句的延伸,從而也豐富了格律詩的體裁。
二:詞的格律
詞的格律慨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1;定段,定句,定言;
定段是指每首詞由一段,兩段或三段等構成的。
定句是指每首詞是由幾句組成的。
定言是指每句由幾言或幾個字組成。
2;平仄,在整首詞中,每個字的平仄都有具體規定且落到每字。
3;對仗,絕大部分詞不要求對仗,不要求對仗的地方可對可不對,但少量的詞一些地方是要求對仗的。 要求對仗的地方必須對仗。 如《踏莎行》《鵲橋仙》每闕的首二句《滿江紅》中間的七言句《沁園春》中間的四言句等是要求對仗的。
4;押韻,詞的韻比詩韻要寬。 詩韻中《佩文韻府》中共106部,其中平韻,上平,下平各15部,計三十部。 而詞韻中《詞林正韻》共十九部。 詩韻只可押平韻。 詞韻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也可換韻。
5;章法,以句號為單位,句號內承接,句號間遞轉。 一個句號相廣當于格律詩一聯。
6;疊字,疊句,疊韻,有一部分詞要求在一定位置有疊字,疊韻,疊句的要求。 如《如夢令》等。
7;詞句要合平仄,詞的字數基本上用的是律句。 除了五字句,七字句外,三字,四字,六字也多為律句。 關於這點,王力先生有過精當分析;三字句可以認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認為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可以認為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 如《生查子》完全由五言律句構成,與格律詩所不同的是押仄韻。 再如《浣溪沙》,則完全由七言律句構成的,而且也押平韻。 所不同的是只比律詩少兩句。 再有些詞是由五言律句與七言律句合成的,如《卜運算元》上下闕各三句五言句,一句七言句。
三:詞的體式與調式
1;體式
按照詞的字數多少從體式上可分為三類,依詞的字數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 58 字以內為小令, 59-90 字為中調。 91字以上為長調。 但也有人提出此分法不甚科學,如詞中稱「令」者不一定都是58字以內,如《百字令》 是一百字。 再如《臨江仙》《七娘子》二詞既有58字體也有60字體的,這就很難以將其劃入小令中或是中調中的。
2;調式
詞調是指詞的腔調,中國古樂中共有 84宮調,而唐宋詞所用只有28個宮調。 唐宋時,詞與曲結合。 以節奏的緩急區分樂曲。 節奏舒而緩者稱為慢調,簡稱「慢」。 慢曲與急曲比,聲調長了。 因此慢詞的字數,句數就隨之增加了。 如字數最少的《卜運算元慢》也有89個字。 而《卜運算元》僅44個字。 慢調與前面提到的長調共同處是字數較多,區別長調是依詞的長短而分,而慢調是依曲的急緩而別的。 「慢,令,引,近」是詞的四種調式。 「慢」既慢曲,每片8拍。 令為令曲,小令每片4拍。 「引」和「近」 每片 6 拍。
詞的調式變化還可體現在「轉調」上,方式有「 偷聲」「減字」「攤破」等。
轉調以後的詞在字數,句法,用韻等均有變化。 如《踏莎行》本為58字,《轉調踏莎行》則變成65字了。 《轉調滿庭芳》由押平韻部分轉押仄韻。 《減字木蘭花》在上下片第一,三句中各減三字,且平仄互換,每片兩平韻兩仄韻。
3;關於自度曲,自度曲亦稱自度腔,有的人由於精通樂理,往往不依已有的詞牌填詞而是自己創作曲調去填詞, 這種由自己創作的詞調叫自度曲。 如柳永,周邦顏,等都寫過不少自度曲。 但我們有些朋友既選擇了詞牌去填詞而又不守規則,那麼你所寫的既不是詞又不能稱自度曲,只能說四不象了。
4;詞牌,詞牌是指填詞時所用的曲調名。 有的詞牌除正名之外還有異名,也有同名異調,一名數體,數格的。 但不論何名,每個詞牌均應遵;「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的規則。 填詞時應備有工具書-詞譜和韻書去填。 詞譜可參照康熙的《欽定詞譜》或舒夢蘭的《白香詞譜》。 韻書可參照《詞林正韻》。 當代龍榆生先生編的《唐宋詞格律》,王力先生著的《詩詞格律慨要》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的《中華韻典》等也都是很好的參考書。 可以供寫詩詞者參照使用
四:詞的段式與句式
1;詞的段式,詞的段式也就是詞的分段方式。 分為兩段的詞,上段叫上片或上闕,下段叫下片或下闕。 這種雙調的詞每段叫「片」或「闕」,而分為三, 四段的詞稱「疊」,三段的叫「三疊」 ,四段的叫「四疊」。 例如:《寶鼎觀》就是三疊。
單詞也稱單片,全首不分段,多為小令。 如《十六字令》《漁歌子》等。
雙調本是宮調的名稱。 但在詞牌中非指宮調。 雙調中上下片字數,句式和平仄,用韻有一樣的也有不一樣的。 如《菩薩蠻》上下片句式與字數與韻均不同。 而《一剪梅》則上下片字數,句式,平仄及韻都相同。
三疊,四疊是詞體格式的一種,就是分為三段或四段的詞。 如分三段的《蘭陵王》等。
2;詞的句式,詞在韻腳處要押韻。 寫詩要依「平水韻」,但詞的用韻較詩寬。 詩韻用的《佩文詩韻》共106部,而詞韻用的《詞林正韻》才19部。 其中「平,上,去」聲14部,入聲5 部。 在詞韻中,上聲去聲可以通押,我認為;今人填詞不僅上聲去聲可通押,除「入派平」外,其餘入聲字均可並到仄聲中用, 因為在格律詩中,入聲都是可當仄聲用的。 另外還有一點尚需注意的是;有的詞牌標明宜用「入聲」字的如:《滿江紅》《念奴嬌》《賀新郎》等都要儘量用 「 入聲 」 字去填。
五:關於用韻與換韻
填詞時用韻共三種,一種是用平韻,一種是用仄韻(含入聲)再一種就是換韻。 詞的押韻要求與格律詩的押韻要求有許多不同地方。 詞押韻形式較多,詞押韻可平可仄,可句句押也可幾句一押,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途換韻。 總體來講有以下幾點;
1;可平可仄。 押平聲的如《憶江南》《一剪梅》《江城子》等。 押仄聲的《如夢令》《漁家傲》《卜運算元》等。
2;可疏可密。 密的可句句押韻,如《憶王孫》《長相思》《一剪梅》等。 小令一般押韻較密,風格鮮明。 疏的可幾句一押,如《念奴嬌》《青玉案》《聲聲慢》等。 用韻疏的一般為中長調,風格沉鬱。
3;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中途換韻。 一韻到底的如《一剪梅》《蝶戀花下》《青玉案》等。 在詞中,一韻到底的占大多數,在詞中換韻形式主要有:
a:闕內換韻:如《釵頭鳳》在闕內一種仄韻換成另一仄韻,兩闕換法一致, 整首詩共用兩個韻。
b:闕間換韻:如《清平聲》仄換平,一闕一韻,整首詩兩個韻,上闕為仄,下闕為平。
c:闕內闕間都換韻:既闕內換韻,兩闕各換各的,全首詩共四個韻。 如《菩薩蠻》上闕仄換平,下闕另外的仄韻換成另外的平韻。 《虞美人》也是這種形式。
d:平仄交錯:在闕內平,仄韻交錯使用,如《相見歡》《調笑令》《定風波》等。
e:平仄通押:如《西江月》《渡江雲》等。
4:詞有疊韻;在詞中有的地方有使用疊韻,疊句,或部分疊句的要求;如《調笑令》 《如夢令》《釵頭鳳》《章台柳》等。 還有的如《採桑子》《一剪梅》中的四言句可疊,可不疊。
5;有入聲韻:有的詞常單押入聲韻,如《憶秦娥》《滿江紅》《念奴嬌》《雨霖鈴》
換韻是填詞時經常用的技法。 但有的初學者在換韻時隨心所欲,喜歡用什麼韻就用什麼韻,其實在填詞中換韻是有嚴格要求的。 換韻共有三種情況;
1;換韻不換部,也就是「平仄通葉格」 。 這種換韻是在同一韻部內平仄互換。 如《西江月》《蝶戀花》《萬年歡》《恨春遲》等。
2;換韻又換部,也叫「平仄轉換格」。 在填這類詞牌時,一般先用仄韻,再用平韻。 而且平聲韻必須與仄聲韻不同部才行。 有的初學者在填這類詞牌時往往忽略這點。 如這類詞牌有《清平樂》《調笑令》《菩薩蠻》《虞美人》等。
3;換韻後又回到原來韻部上,也叫「平仄錯葉格」 。 這種換韻方式為;先用平聲韻,然後換到所用平聲部以外的仄韻部上,最後又回到原來的平聲韻上。 這類詞寫起來難度稍大,但寫的好了,能收到獨特的效果。 這類詞牌有《訴衷情》《定風波》《相見歡》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