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81|回复: 196

评何伟棠在“蜂腰”解读上的失误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8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9-1 11: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9-18 18:36 编辑

评何伟棠在“蜂腰”解读上的失误
     将沈约八病之一的“蜂腰”之忌说成是永明体的“声律”,是何伟棠的失误。
     何伟棠是研究永明体和唐近体诗的专家,出版过著作《永明体到近体》,永明体的确是唐近体诗的先声。
     永明体的诞生,是因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的乐感,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八病的根据,在于沈约的经典理论:“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起自周颙。故沈氏《宋书》《谢灵运传》云:‘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故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文镜秘府论》)
     八病前四病尤为重要:
一,平头—上句第二字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相犯。
①第二字,根据汉语词汇多双音节字,所以是平仄两两交替的依据;
②决定了一联两句平仄相对的原则。
二,上尾—上句第五字不与下句第五字同声相犯。决定了诗中的韵律,两句中有白脚,有韵脚。前句白脚,后句韵脚(后来首联因首句可入韵而除外);
三,蜂腰—五言诗每句内部,第二字不与第五字同声相犯。
四,鹤膝—上联起句第五字不与下联起句第五字同声相犯。
不“同声相犯”,就是在指定的位置上不用同一个声调:一处用了“平”,另一处就改用“非平”;一处用了“上”,另一处就改用“非上”;用“去”用“入”的也如法炮制。这样一来,相邻节拍及节奏型节点之间就出现异声的对立回换。
值得注意的是“蜂腰”---关系到一句内的声律变化。
     《文镜秘府论》说: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元兢)。
      刘(善经)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
      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
      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可见蜂腰的产生实际来自于“上尾”,即上下两句句尾字不能同声,要有变化。而5言诗句因为汉语语义分为前2字和后3字两个相对独立的语义单元,比如: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因而沈约刘滔认为一句内也存在着“两句”,这两句句尾字的音调也不能相同。
     问题在于怎么认识这句内的“节奏”或“音步”。沈约刘滔只是说“两句句尾不同声”,并未确认“两句”节奏或音节相同。
     但何伟棠却说:
     历史事实的确又是如此,沈约诸人的确是认识到五言诗句存在“上二下三”(“2•3”)音步式的节律,并且曾经有意识地针对其第二、第五的两个节点字提出了用声的要求。《文镜秘府论》西卷有一段记述刘氏、即刘善经评论“蜂腰”的文字。在说明“蜂腰”是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之后,刘善经解释说:“此是一句中之上尾”。跟着又引用了沈氏、即沈约的话来加以证明。沈约说的是:“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这里沈氏所说“分为两句”中的“句”,即指音节停顿之处。“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就是把五言句分成两个节拍单位,上一个是“2”,下一个是“3”,整句的节奏型是“2•3”。这里讨论的绝对是节律问题。接下来的话――“凡至句末,并须要杀”,是要求在句节奏型的节点上、即第二和第五字上安排对立对比因素,避免出现同声相犯。《永明体诗歌的声律及其向唐代近体衍变的进程和规律》

----
①五言诗句存在上二下三(2-3)音步式节律,
②就是把五言句分成“两个节拍单位”,上一个是2,下一个是3.
----这里很明显不是沈约的原意。
     例如“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
----这两个诗句每句里的“两句”则是3-3,不是2-3,能和2-3都是一样的节奏吗?显然何伟棠混淆了“节律”和“节奏(节拍,音步)”的概念。“分为两句”并不见得“两句”的音步或音节是相同的,沈约刘滔没有这方面的论述,这只能认为是何伟棠先生的臆测。
实际齐梁之前已有的古诗乃至乐府诗诗句长短是有变化的,即使五言的节奏也不是两个节奏。比如古诗十九首第一句“行行重行行”,明显“行行”两个字是一个音步(节拍),加了个“重”字的“重行行”怎么会和“行行”一样也是一个音步呢?
      再如“一弹再三叹”(《西北有高楼》) “一弹”明显和“三叹”相对,应该同样是一个音步,怎么可能加了个“再”字的“再三叹”还是和“一弹”一样还是一个音步?
      “努力加餐饭”-----难道古人朗诵诗句“努力”二字一拍,“加餐饭”三字要加快速度念成一拍?这能符合实际吗?很难想象。


    需注意,由“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
阮瑀《止欲赋》…”这句话可知,当时八病也是适用于赋的,而赋的句子长度或字数是不等的(如该赋中就有“怀纡结而不畅兮,魂一夕而九翔”)。汉乐府诗也是长短不同的,如《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可见声调不同的两个节点之间不一定是音步或节奏相同的,也就是说两个尾字声调变化是与节奏无关的。何伟棠是过度解读了蜂腰。
      这样解读的结果产生了误导,以为永明体有“二五交替律”,就如网上三羊所误认为唐近体诗是讲究二五交换的,并荒谬地称谓“二五交替大唐律”一样,客观上为诗词格律的学习制造了混乱。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8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12: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言古诗每句是两个节拍吗?---对何伟棠理论的质疑

何伟棠说:
   “永明体的主体声律结构在诗句的第二和第五两个字位上规范用声。具体要求是,第二字用了“平”,第五字就不再用“平”;第二字用了“上”,第五字就不再用“上”。用“去”和“入”也是这样,从而造成一句之中二五字异声。在一联之内,则要求上句的二五字与下句的二五字异声。为什么永明诗声律会有这重在二五,二五字异声的要求呢?从声律和节律的关系上来说,那就是因为五言句的节奏型是“2•3”(上二下三),两个节拍(音步)的末字正好是句中的第二字和第五字,于是规范用声时这二五两个字位就成了一句中的“节点”。这一“二五字异声”的特点有诗歌实证材料方面的支持。统计沈、王、谢三人的作品,即发现他们的平韵五言之作中占比重为85.62%的诗句是二五字异声的律句;占比重为71.34%的诗联是上下句间二五字异声的律联;占比重为70%的篇什是上述律句、律联居主导地位的律篇,且其中的三分之一(约为60首)更是二五字异声的声律格式通贯全篇。除了出现率方面的证明以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与沈法中相关法则、条例内容的一致性——它的声律格式体系根本就是由声病条例演绎生成的声律格式体系。”(《音律结构论和永明诗音律/何伟棠》)

-----质疑一:古诗句是每句两个节拍(音步)吗?
例:古诗十九首   之一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些古诗诗句多数是由两个意义相对独立的单元构成,如“胡马”“依北风”,一为名词作主语,一为动宾结构。但一为2字,一为三字,按人们发音习惯,每个字的音程应该差不多,不会前2字缓慢,后三字加快。所以不可能是相等的两个节拍(音步)。
     每句话的末字可以算“节点”,但每句话的长短是可以不同的。古诗亦然。比如《木兰辞》“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须知沈约八病并非只限于五言诗,而是也适用于赋颂的,见《文镜秘府论·》:“蜂腰”:“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瑀《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显然,诗句的节拍数与字数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字数不同节拍或音步绝不可能相同。何伟棠将“上二下三”看作是“两个节拍”是武断的,缺乏理论根据的。


质疑二:所统计的不犯蜂腰的比例数有意义吗?
何伟棠说:“统计沈、王、谢三人的作品,即发现他们的平韵五言之作中占比重为85.62%的诗句是二五字异声的律句;占比重为71.34%的诗联是上下句间二五字异声的律联;占比重为70%的篇什是上述律句、律联居主导地位的律篇,且其中的三分之一(约为60首)更是二五字异声的声律格式通贯全篇。”
-----我认为这些统计数字的意义值得怀疑。因为按照自然发声,五字句有有二五两个字同声的可能性本身就不大:与两个字同声的几率一样:1/4,即75%的可能是不同声的,这和上面的统计数字是吻合的,说明沈王谢的诗并没有注意避忌蜂腰,是自然组词造句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77

帖子

9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5
贡献
266
金钱
335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9-1 13: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溪顽石 于 2017-9-1 13:12 编辑

对于所持有的两方观点,跟帖人必须亲自去论证,必须具备能够说服人的论据,统计是一个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能定制为 律,则需要大通准则,我没论证过,先好好学习吧。

点评

其实“二五律”所以说是错误的,只须反证即可。句内“二五不同声”若成律,则50%的近体律诗的句子都成病句了。 本文分析出现这种错误论调的原因,在于有学者对八病之一病做了错误的解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8 07: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8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7: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溪顽石 发表于 2017-9-1 13:10
对于所持有的两方观点,跟帖人必须亲自去论证,必须具备能够说服人的论据,统计是一个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 ...

其实“二五律”所以说是错误的,只须反证即可。句内“二五不同声”若成律,则50%的近体律诗的句子都成病句了。
本文分析出现这种错误论调的原因,在于有学者对八病之一病做了错误的解读。

点评

这个问题,不是何伟棠误读秘府论,而是针叶林你自己误读何伟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8 07: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9-8 07: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9-8 07:17
其实“二五律”所以说是错误的,只须反证即可。句内“二五不同声”若成律,则50%的近体律诗的句子都成病 ...

这个问题,不是何伟棠误读秘府论,而是针叶林你自己误读何伟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9-8 07: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针叶林,还是没有读通秘府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8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8: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平仄不能形成节奏——古典声律研究之一》    孙则鸣(2012-06-14 14:34:22)
这是一个伪命题。平仄是汉字音的一种属性,而节奏是乐理学一个名词,本身是两个领域的问题,孙逐明混为一谈。律诗有乐感和节奏感,古风和现代诗就没有节奏感和乐感吗?可见原则上平仄和节奏无关。但在律诗中由于平仄双换和音步交替一致,平仄就和节奏产生了关联:这是平仄就等于节奏。所以有关和无关只在人为:叫他有关就可以有关。
    孙逐明的研究有个毛病:创造的新概念词汇特别多,一般人容易被他绕入五里雾中不能自拔。只要看他结论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9 03: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9-19 03:30 编辑

----可见蜂腰的产生实际来自于“上尾”,即上下两句句尾字不能同声,要有变化。而5言诗句因为汉语语义分为前2字和后3字两个相对独立的语义单元

--------------------
蜂腰与上尾原理上是一样的,即都是句末
五言之上二下三,如果以两个分句而言的话,可以理解为两句叠加而成一句,哪么,下三的三字句可以用○诗章中用声法式中的‘’凡上一字为一句,下二字为一句,或上二字为一句,下一字为一句。(三言。)‘’去推求,则五言的分句再细分的话为221和212两种句式,这两种句式就有意思了,在声律上,221句与近体的吻合率就大了,而212则古风,而在意义节奏上,则221和212不论汉魏古体、永明体、近体全都适用。
更有意思的是,‘’三言一平声:惊七曜 诏八神 转金盖
  二平声:排阊阖 度天津 纷上驮‘’,以诗章中用声法式的三字句来说的话,则自然就避免了尾三平和尾三仄,这也就跟古体走向了分离之路,这么看的话,何伟棠的‘’五言诗句存在“上二下三”(“2•3”)音步式的节律‘’之论就显得有点过于笼统了

点评

山人颇具创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06:22
很对。即可以按照当时的理论对“上二下三”这“两个分句”再继续解读,即可得出二字句和三字句节奏是不同的 这一结论,证明何伟棠的 “上二下三两个节奏”的说法之错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04: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8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9-19 04: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19 03:06
----可见蜂腰的产生实际来自于“上尾”,即上下两句句尾字不能同声,要有变化。而5言诗句因为汉语语义分为 ...

很对。即可以按照当时的理论对“上二下三”这“两个分句”再继续解读,即可得出二字句和三字句节奏是不同的 这一结论,证明何伟棠的 “上二下三两个节奏”的说法之错误。

点评

三字句,如何调声,或者说声律如何交替呢? 古人有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的蜂腰法, 在下三羊没见过古人的三字句蜂腰调声法,你针叶林见过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06: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9-19 06: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9-19 04:44
很对。即可以按照当时的理论对“上二下三”这“两个分句”再继续解读,即可得出二字句和三字句节奏是不同 ...

三字句,如何调声,或者说声律如何交替呢?
古人有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的蜂腰法,
在下三羊没见过古人的三字句蜂腰调声法,你针叶林见过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9-19 06:22: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19 03:06
----可见蜂腰的产生实际来自于“上尾”,即上下两句句尾字不能同声,要有变化。而5言诗句因为汉语语义分为 ...

山人颇具创见。

点评

也谈不上创见,是意会,意会上的问题,意会到了就可能正确了,意会不到就可能乱套,如‘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有人就是死也意会不到并须要杀的杀是什么意思却到处问人245如何交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1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9-19 06:24: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

……
这两句是赋,不是五言诗。

点评

【这两句是赋,不是五言诗】,不是五言,也一样论蜂腰! 4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06: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9-19 06:26: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质疑一:古诗句是每句两个节拍(音步)吗?
例:古诗十九首   之一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
沈约建永明体,自然是取古诗中合永明体的,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古诗。

点评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 这几句粗分也可分作上二下三,永明体调四声,故一句只分为二,近体只调平仄,故一句可细分为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06:52
都是沈约所说的【上二下三】的两个节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06: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9-19 06: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9-19 06:24
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 ...

【这两句是赋,不是五言诗】,不是五言,也一样论蜂腰!
4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9-19 06: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9-19 06:26
质疑一:古诗句是每句两个节拍(音步)吗?
例:古诗十九首   之一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 ...

都是沈约所说的【上二下三】的两个节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9-19 06:52: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9-19 06:26
质疑一:古诗句是每句两个节拍(音步)吗?
例:古诗十九首   之一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
这几句粗分也可分作上二下三,永明体调四声,故一句只分为二,近体只调平仄,故一句可细分为三。

点评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 这几句粗分也可分作上二下三,永明体调四声,故一句只分为二,近体只调平仄,故一句可细分为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07: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9-19 07: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9-19 07:04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9-19 06:52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这几句粗分也可分作上二下三,永明体调四声,故一句只分为二,近体只调平仄,故一句可细分为三。

永明体和唐近体一样,五言诗句,【上二下三】这是定论!唐近体的五言诗句,一分为三,就错了!
因为;一分为三之后,你就不能够正确的去解读,五言句子三个节奏之间的交替问题了!

点评

五言句子三个节奏之间的交替问题,是什么问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07: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9-19 07:07: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9-19 07:00
永明体和唐近体一样,五言诗句,【上二下三】这是定论!唐近体的五言诗句,一分为三,就错了!
因为;一分 ...

五言句子三个节奏之间的交替问题,是什么问题?

点评

24平仄分明,或24平仄交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07: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9-19 07: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9-19 07:07
五言句子三个节奏之间的交替问题,是什么问题?

24平仄分明,或24平仄交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9 12: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不上创见,是意会,意会上的问题,意会到了就可能正确了,意会不到就可能乱套,如‘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有人就是死也意会不到并须要杀的杀是什么意思却到处问人245如何交替,也是奇葩

结合调声、论病、章句用法来看,二言以平头论之,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则可以章句用法论之,见凡句末,声调须煞,此煞彼煞,并须异声,这可能是永明体的一个特性

然而五言之二四异声,其四却非煞位,煞位与非煞位为异声,这是刘滔的一大发现,这个发现与护腰之术在原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为后来的近体声律只取221句型埋下了一个很好的伏笔,换句话说,也即是开启了近体只取221句式的一扇大门

点评

大门是开了,三羊问的是 五言诗句,三个节奏,三个节奏必有三个交替点,那么这三个交替点,在五言句中是如何交替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15:47
杀,不是两两交替,说的对,三羊把现代理论与齐梁理论绞成麻花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12: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9-19 12:43: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19 12:21
也谈不上创见,是意会,意会上的问题,意会到了就可能正确了,意会不到就可能乱套,如‘五言之中,分为两 ...

杀,不是两两交替,说的对,三羊把现代理论与齐梁理论绞成麻花了。

点评

齐梁理论没有交替的说法,如果要说交替,说的也不完全是声律的交替而是分句【意义节奏】之交接、替换,如五言上二下三、六言上四下二、七言上四下三,这些粗略的划分在声律上偏重于分句句末要杀,与近体的句内平仄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16:45
你认为,杀,是什么意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15: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9-19 15: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9-19 12:43
杀,不是两两交替,说的对,三羊把现代理论与齐梁理论绞成麻花了。

你认为,杀,是什么意思?

点评

杀就是顿挫,产生抑扬错落的声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16: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9-19 15: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9-19 15:54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19 12:21
也谈不上创见,是意会,意会上的问题,意会到了就可能正确了,意会不到就可能乱套,如‘五言之中,分为两 ...

大门是开了,三羊问的是
五言诗句,三个节奏,三个节奏必有三个交替点,那么这三个交替点,在五言句中是如何交替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9-19 16:13: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9-19 15:45
你认为,杀,是什么意思?

杀就是顿挫,产生抑扬错落的声调。

点评

这就对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16: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9 16: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9-19 12:43
杀,不是两两交替,说的对,三羊把现代理论与齐梁理论绞成麻花了。

齐梁理论没有交替的说法,如果要说交替,说的也不完全是声律的交替而是分句【意义节奏】之交接、替换,如五言上二下三、六言上四下二、七言上四下三,这些粗略的划分在声律上偏重于分句句末要杀,与近体的句内平仄二元形成声律上的交替完全是两码事,有的人喜欢绞麻花也是没办法的事,不理就是了

齐梁调声不是近体声律,齐梁调声比较明显的是四声四元碎用,这样的碎用仍与汉魏古体的宫商角徵羽五声相从相随,如果要说音节音步,它也体现为单音节【宫商角徵羽】为音步的特性,这与近体的完全抛开宫商之属的平仄二元的双音节为音步的特性具有很大的不同

点评

你有唐朝【24平仄律】的依据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16: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9-19 16: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9-19 16:13
杀就是顿挫,产生抑扬错落的声调。

这就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9-19 16: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9-19 16:53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19 16:45
齐梁理论没有交替的说法,如果要说交替,说的也不完全是声律的交替而是分句【意义节奏】之交接、替换,如 ...

你有唐朝【24平仄律】的依据吗?你的或王力的赵执信的声律观,能和唐朝声律观对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9 17: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鄙体、俗体。编纪者能审鉴诸体,委详所来,方可定其优劣,论其取舍。至如曹、刘,诗多直致,语少切对,或五言并侧,或十字俱平,而逸价终存。然挈瓶肤受之流,责古人不辨宫商,词句质素,耻相师范。于是攻异端,妄穿凿,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虽满箧笥,将何用之?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词。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有周《风》、《雅》,再阐今日。墙不佞,窃当好事,常愿删略群才,赞圣朝之美。爰因退迹,得遂宿心。粤若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三十五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便以《河嵌英灵》为号。诗二百七十五首,为上下卷。起甲寅,终癸巳。论次于序,品藻各冠篇额。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窦,终无取焉。

------------文镜秘府论/文意/论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9-19 18: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英语:Theory),又称学说或学说理论,指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有的实证知识、经验、事实、法则、认知以及经过验证的假说,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等的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

连个基本的理论概念都不具备的人,就会纠缠着问人要唐人平仄的证据,跟吟者的唐宋音没录音材料就不能证明唐宋音一个球样,实在令人生厌

点评

说的很对。若任何问题都已经有了理论,比如假如唐代李商隐或温庭筠详细写了“律诗格律”并流传至今,还要王渔洋王力乃至三羊做什么?伽利略若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还会有牛顿定律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19 19: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8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9-19 19: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9-19 18:45
理论(英语:Theory),又称学说或学说理论,指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有的实证知识、经验、事实、法 ...

说的很对。若任何问题都已经有了理论,比如假如唐代李商隐或温庭筠详细写了“律诗格律”并流传至今,还要王渔洋王力乃至三羊做什么?伽利略若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还会有牛顿定律吗?

点评

唐朝科举的格律方案,能是一个发现与不发现的问题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9-20 00: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5 15: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