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3 14: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烧锁链征帆过”此句写晋兵用“大筏数十万,上缚草为人,披甲执仗,立于周围,顺水放下。吴兵见之,以为活人,望风先走。暗锥着筏,尽提而去。又于筏上作大炬,长十馀丈,大十馀围,以麻油灌之,但遇铁索,燃炬烧之,须臾皆断。”吴军横江锁链尽被烧断,晋师顺流而下,直达金陵。这就是王浚灭吴首功的真实描述。下句“兵至金陵美梦空”此句讲晋兵临城下,而吴主孙皓还在做铁链横江,铁锥插江,拦挡晋舟,锥破晋船的美梦。结果孙皓的美梦成空。此为中华传统诗的倒装手法,不要用现代汉语语法来套。此联同首联相呼应,首联从战略层面来描述述,此联是从局部来描述,形象生动地刻画出火烧锁链,直捣金陵的战斗过程。在晋师伐吴的过程中,由于王浚水师此战是主要的关键之战。本诗就把此战放在第三联的位置。伐吴之战胜了,四联就来总结了。结联“一面降旗归命去,”描写吴主孙皓“亦舆榇自缚,率诸文武,诣王浚军前归降。”归命”一词,双关也。其一是三国归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归根到底命运注定。归于命运。其二晋主封孙皓为“归命”侯。至此,三分东汉的魏、蜀、吴皆亡,“三国不见”。华夏九州经过一个甲子多又归于一统,“九州同”。此诗起、承、转、结有机结合,条理清晰,那里有重复?全诗八句五十六字紧紧围绕主题孙吴兴亡,三国归晋。此诗乃三国怀古诗中的优秀佳作,不为过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