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94|回复: 109

对仗不是近体诗格律的必要条件

[复制链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发表于 2017-5-12 19: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体诗格律的必要条件

    王力主编·叶圣陶审阅的《古代汉语》,是中国诸多名人大家【贯徹百家争鸣精神和发挥集体主义精神】的结晶。《古代汉语》穿越时空,与《沧浪诗话》的紧密对接,充分展现了【对仗不是近体诗格律的必要条件】!假如,非要将对仗当做格律来论的话,那么,对仗也仅仅只是近体诗格律的充分条件。

    宋朝严羽《沧浪诗话》:有律诗至百五十韵者(少陵有古韵律诗,白乐天亦有之,而本朝王黄州有百五十韵五言律),有律诗止三韵者(唐人有六句五言律,如李益诗《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常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天子圣,不战四方平”是也),有律诗彻首尾对者(少陵多此体,不可概举),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

    王力主编·叶圣陶审阅的《古代汉语》: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用对仗。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於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注: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这是完全不用对仗的律诗,但也有人以为这是以律句写古体诗。),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20: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三羊,静候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12 20: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仗,不是近体诗格律的必要条件
近体包刮绝句,人们争论的焦点是近体诗中的律诗必须对仗否。

点评

你采用的分类,大概是唐朝以后说! 三羊采用的是唐朝《白氏文集》说,自两韵至百韵,凡100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2 20: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20: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5-12 20:19
对仗,不是近体诗格律的必要条件
近体包刮绝句,人们争论的焦点是近体诗中的律诗必须对仗否。 ...

你采用的分类,大概是唐朝以后说!
三羊采用的是唐朝《白氏文集》说,自两韵至百韵,凡100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12 20: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仗,不是近体诗格律的必要条件
既然包括两韵,那结论却是模糊的,任何人都会承认不是必要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12 20: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白氏文集》说,自两韵至百韵,凡100首
他是说的近体诗吗

点评

http://c.sou-yun.com/eBooks/%E5%9B%9B%E5%BA%AB/%E7%99%BD%E6%B0%8F%E9%95%B7%E6%85%B6%E9%9B%86%20%E5%94%90%20%E7%99%BD%E5%B1%85%E6%98%93/%E5%8D%B7%E5%8D%81%E4%BA%94~%E5%8D%B7%E5%8D%81%E4%B8%83.pdf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2 21:24
不太准确! 《白氏文集第十八卷 律诗,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三十韵,凡一百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2 21: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21: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5-12 20:59
唐朝《白氏文集》说,自两韵至百韵,凡100首
他是说的近体诗吗

不太准确!
《白氏文集第十八卷 律诗,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三十韵,凡一百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2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5-12 20:59
唐朝《白氏文集》说,自两韵至百韵,凡100首
他是说的近体诗吗

http://c.sou-yun.com/eBooks/%E5% ... %8D%81%E4%B8%83.pdf

点评

格律诗有三种类型,绝句、律诗、排律。律诗是讲对仗的,这已经是一种常识。李白并不长于写律诗,而他所处的时代格律诗也未式为主流。以李白来作参照物,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2 2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8

帖子

212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9
贡献
515
金钱
806
发表于 2017-5-12 21: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不仅李白有不对仗的律诗,岑参及崔国辅都有,他们不仅不对仗,而且在我理解的近体诗也出律了,但依然归类为五言律诗。
岑参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
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崔国辅
松雨时复滴,寺门清且凉。
此心竟谁证,回憩支公床。
壁画感灵迹,龛经传异香。
独游寄象外,忽忽归南昌。

然而这些是比较特殊的情况,清人的竹林问答有提到

点评

不同的【称】【尺】,衡量的结果难以相同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2 21: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7-5-12 21:50: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12 21:24
http://c.sou-yun.com/eBooks/%E5%9B%9B%E5%BA%AB/%E7%99%BD%E6%B0%8F%E9%95%B7%E6%85%B6%E9%9B%86%20%E5 ...

格律诗有三种类型,绝句、律诗、排律。律诗是讲对仗的,这已经是一种常识。李白并不长于写律诗,而他所处的时代格律诗也未式为主流。以李白来作参照物,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7-5-12 21: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氏诗分格诗(古风),律诗(格律诗简称)自两韵至百韵,凡100首。应是九十九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21: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我告犹 发表于 2017-5-12 21:50
三羊,不仅李白有不对仗的律诗,岑参及崔国辅都有,他们不仅不对仗,而且在我理解的近体诗也出律了,但依然 ...

不同的【称】【尺】,衡量的结果难以相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8

帖子

212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9
贡献
515
金钱
806
发表于 2017-5-12 22: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王力也没有说绝对要对仗。他的原话如下: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是有更大 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 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 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

点评

既然如你所说,王力为何将【对仗】放入近体诗的定义(或特点)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2 22: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22: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我告犹 发表于 2017-5-12 22:10
另外王力也没有说绝对要对仗。他的原话如下: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是有更大  ...

既然如你所说,王力为何将【对仗】放入近体诗的定义(或特点)呢?

点评

我想我有必要问问你,你认为近体诗定型在什么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2 22: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8

帖子

212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9
贡献
515
金钱
806
发表于 2017-5-12 22: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12 22:12
既然如你所说,王力为何将【对仗】放入近体诗的定义(或特点)呢?

我想我有必要问问你,你认为近体诗定型在什么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点评

永隆二年(681)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 近体诗声律理论的定型,必定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07: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00: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5-13 18:10 编辑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登舟望秋月(平平通平仄)明朝挂帆去(平平仄通仄)

这两句都不是标准律句,所以说这首诗可以视为是未经过充分进化的律诗,也叫作广义律诗,或是准律体。

狭义律诗应该除了讲求音律的均衡分布外,还要讲求对仗。

狭义律诗是经过充分进化的律诗,所以现在应该提倡按照狭义律诗的要求写。象上述的那种“广义律诗”是属于“过渡产品”,应该淘汰。就象手机一样,现在的手机功能多全面大家都很清楚,谁还去生产和使用前面几代的那种产品?窄屏、黑白屏,甚至“大哥大”,传呼机?“大哥大”在当时都是财富与身份的象征。

当然,有人“好那一口”可以另当别论,但不会形成主流。那些手机可以放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欣赏一下就行了,没有必要现在还去生产与使用,也不会再有那么大的市场。

“广义律诗”也是如此,唐诗这种诗体很多,可以去欣赏,但是不鼓励现代人去写。现代人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按照“狭义律诗”的要求去写。




点评

什么叫【标准律句】,律句的标准是什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07:45
近体诗形式上趋于完美,严整的美,可以充分体现汉语言的魅力,这是为什么它一出来就可以取代比较松散的古风体,并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如果哪个搞创新而不考虑这一点,那这种创新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当词牌兴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06: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470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1
贡献
4934
金钱
6103
发表于 2017-5-13 0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洋别忘了,现代人写诗写文章不用《古代汉语》,而用《现代汉语》,你所说某某《古代汉语》是个渣,对现代人写诗作文章没有几丁点意义。

点评

严,有个依据。古代懂《礼部韵略》的就是全国有数的考生,以格律诗为敲门砖,弄个一字千金的官吏。且不说李白无心参与科考、有志当诗仙,就是民间,广西的刘三姐,以唐僮语唱山歌也闻名于世,流传至今;广西还有个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07: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9

主题

883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9
贡献
9199
金钱
1370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04: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是首联对仗。既然律诗起于齐梁盛于唐,唐诗理所当然是标杆。

随着科考,对格律要求越来越严,是对考生出难题,但是格律诗质量越来越差。总体上,诗尊唐诗,佳作名诗人多,而清,格律够严了,佳作不多,著名诗人更少。今天,人们崇尚格律体没错,但要集格律严要求之大成,佳作更少。

现代语法词汇,现代审美,现代物事,用古语古格虽无不可,欲出佳作,难!

点评

这就另一领域的问题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07:46
爱写,是一回事,写好,是又一回事。网上的飘红加精是鼓励。不有脱胎换骨的提升,只是自娱自乐而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04: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9

主题

883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9
贡献
9199
金钱
1370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04: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淬叶之声 发表于 2017-5-13 04:31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是首联对仗。既然律诗起于齐梁盛于唐,唐诗理所当然是标杆。

随着科考, ...

爱写,是一回事,写好,是又一回事。网上的飘红加精是鼓励。不有脱胎换骨的提升,只是自娱自乐而已。

点评

也是! 声律,是硬指标;意境,是软指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07: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7-5-13 06:19: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5-13 00:28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

近体诗形式上趋于完美,严整的美,可以充分体现汉语言的魅力,这是为什么它一出来就可以取代比较松散的古风体,并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如果哪个搞创新而不考虑这一点,那这种创新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当词牌兴起时,它并没有把律句改变太多,基本还是律句的长短板。所以后世是近体诗与词牌并举,称雄文坛,古风只能当配角。而自由诗由于先天性的缺乏音乐性,虽然引进已有百年,但无非是个打酱油的。在民间,人们宁愿玩顺口溜、打油诗,也不屑于这种又长又臭的分行散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07: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我告犹 发表于 2017-5-12 22:19
我想我有必要问问你,你认为近体诗定型在什么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

永隆二年(681)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
近体诗声律理论的定型,必定早于初唐永隆二年(681)的皇帝诏令。虽然,我们依据可见史料找不到科举近体诗的证据!
所谓科举诗赋文体的试律,也即测试纳入诗赋文体的声律。诏令的颁布,完全可以证明诗赋文体的声律标准,已经定型,并早已成为考生的必修课程。假如,没有声律是课程的先决条件,就决然不会有诗赋试律的诏令。其道理如同当今高考测试英语,国家不会突然改为日语葡萄牙!当然,当日语葡萄牙是高中课程时,高考考日语葡萄牙,仄另当别论了!

点评

八十年代考的英语与现在考的是不一样的,那时注重语法,现在注重阅读理解。因此唐代早期试贴诗规则与晚期也是不一样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07: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5-13 07:33: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5-13 07:10
永隆二年(681)八月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帖 ...

八十年代考的英语与现在考的是不一样的,那时注重语法,现在注重阅读理解。因此唐代早期试贴诗规则与晚期也是不一样的。

点评

从现有可见史料,文苑英华的458首近体诗来看。 在458首中,其中【科考年号】与【科考试题】能够吻合的180首来看,三羊未发现声律的不同。 有首句不押韵的、有首句不押韵的。 有换头体、有折腰体(也即俗称失粘或不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07: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07: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5-13 07:37 编辑

标题此说不对。对仗应是永明体到唐近体诗的主要特征。对仗(对偶)虽然产生很早,但只是从永明体才开始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段。永明体甚至全篇对偶。到唐近体中的主体律诗更是将对偶列为格律之主要内容,怎么能说不是必要条件?
不能因绝句可以不对偶而取消这一条件。绝句实为律诗的“截句”,若截律诗可不对仗的首尾两联则可显示为无对仗,这不能否定对仗对于近体诗的必要性。至于律诗中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的只是极少数变格,并没减少对仗联数,更不能成为取消对仗的理由。所以,对仗成为判定律诗的必要条件之一。

点评

标题此说不对。对仗应是永明体到唐近体诗的主要特征。对仗(对偶)虽然产生很早,但只是从永明体才开始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段。永明体甚至全篇对偶。到唐近体中的主体律诗更是将对偶列为格律之主要内容,怎么能说不是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08: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0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5-13 00:28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

什么叫【标准律句】,律句的标准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07: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淬叶之声 发表于 2017-5-13 04:31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是首联对仗。既然律诗起于齐梁盛于唐,唐诗理所当然是标杆。

随着科考, ...

这就另一领域的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07: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淬叶之声 发表于 2017-5-13 04:36
爱写,是一回事,写好,是又一回事。网上的飘红加精是鼓励。不有脱胎换骨的提升,只是自娱自乐而已。
...

也是!
声律,是硬指标;意境,是软指标。

点评

三羊先生清醒。考古公务员,硬指标难倒一批人。大家“乡音无改”,即使是老师,不会科考音的也太多,那好办,只是笔试,死记那些字表就是。大家都会背韵表,就再添加名堂。这就是格律一代比一代严的由因。这些“难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08: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9

主题

8830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9
贡献
9199
金钱
1370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5-13 07: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淬叶之声 于 2017-5-13 07:58 编辑
罗烈烈 发表于 2017-5-13 00:47
三洋别忘了,现代人写诗写文章不用《古代汉语》,而用《现代汉语》,你所说某某《古代汉语》是个渣,对现代 ...

严,有个依据。古代懂《礼部韵略》的就是全国有数的考生,以格律诗为敲门砖,弄个一字千金的官吏。且不说李白无心参与科考、有志当诗仙,就是民间,广西的刘三姐,以唐僮语唱山歌也闻名于世,流传至今;广西还有个叫王力的多面手,一面参与制定全国真正的公用语----普通话,一面讲古语格律,不说他搞得小书咋样,他一手好湿也没有。跟上他,写佳作?他就不第,算好老师?
普通话几十年,落地生根。写诗文用普通话难道不是天经地义?说普通话不合古格,是古格不合普通话才是正理。研究新韵,才合时代。改革教育、改革旧文化之弊,等等是光绪代就开始的。我们继承传统练武功强身健体,加强国防能不靠现代化?打着继承的幌子复辟古韵,这条路能走通?老先生们,你的下代,今天是跟你学南宋《礼部韵略》,而不学普通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07: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5-13 07:33
八十年代考的英语与现在考的是不一样的,那时注重语法,现在注重阅读理解。因此唐代早期试贴诗规则与晚期 ...

从现有可见史料,文苑英华的458首近体诗来看。
在458首中,其中【科考年号】与【科考试题】能够吻合的180首来看,三羊未发现声律的不同。
有首句不押韵的、有首句不押韵的。
有换头体、有折腰体(也即俗称失粘或不粘的)。
有平韵近体诗、有仄韵近体诗。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唐会审看不出声律的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08: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5-13 08:01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5-13 07:36
标题此说不对。对仗应是永明体到唐近体诗的主要特征。对仗(对偶)虽然产生很早,但只是从永明体才开始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段。永明体甚至全篇对偶。到唐近体中的主体律诗更是将对偶列为格律之主要内容,怎么能说不是必要条件?
对仗,不是判断近体诗的标准!你可以回车看看王力的说法!

点评

近体诗主体是律诗。王力说判定律诗三个条件,其一就是对仗!这还用回什么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13 0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19: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