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针叶林

标准律诗与律诗的标准

[复制链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9 21: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29 20:24
那你就跟着元兢走吧!

科举近体诗的声律标准,
是元競声律理论的精华。


1、
在继承沈约【平头】的基础上,保留了平与非平的对立法,也即平仄二元化。
换头术包括换句头和换联头。【句头】必换,【联头】可换可不换。联头能够完全换的,叫换头体或换头格;联头完全不换或不完全换的,是折腰体或折腰格。

2、
在继承沈约【上尾】的基础上,增加【首句连韵同声不为病】。

3、
在继承沈约【蜂腰】的基础上,增加【二五同平不是病】。


未被官方认可的理论:护腰术、相承术、龃龉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21: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就继续研究你的科举诗吧。也许对今后高考有用~

点评

唐朝近体诗的声律,就是唐朝科举测试律诗律赋的声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9 21: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9 21: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3-29 21:14
平水韵也是宋朝总结的,关键在于平水韵、拗救、孤平理论等这些总结对唐律诗有没有概括性。

只要这些概括 ...

决然没有概括性!

点评

这是不懂“概括”的含义。概括:归纳,总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地叙述,扼要重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05: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9 21: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29 21:41
你就继续研究你的科举诗吧。也许对今后高考有用~

唐朝近体诗的声律,就是唐朝科举测试律诗律赋的声律。

点评

还是自相矛盾!“律赋”也是诗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05: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21: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3-29 21:49 编辑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3-29 13:31
始终觉得,称为唐律,清律比较好。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能称为清律。
1,律诗定型是唐初。
2,清人研究的也是唐诗。
3,目前共识的格律不仅有清人的总结,主要是现代人如王力启功的总结(比如王力的拗救理论)。

点评

拗救理论的鼻祖是赵执信,王力何来【拗救理论】? 王力的所谓声律理论,无非就是清朝的残汤剩饭而已!看看王力《汉语诗律学 序》便知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9 22:02
对立统一规律,是解读大拗特拗的唯一金钥匙 【平平平仄仄】与【平平仄平仄】比较: 从两个平仄组合格式的第四字来论,平平平仄仄,是【仄】;平平仄平仄是【平】。【仄】与【平】,是俩句的个性;从两个平仄组合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9 21: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9 21: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29 21:48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能称为清律。
1,律诗定型是唐初。
2,清人研究的也是唐诗。

对立统一规律,是解读大拗特拗的唯一金钥匙

【平平平仄仄】与【平平仄平仄】比较:
从两个平仄组合格式的第四字来论,平平平仄仄,是【仄】;平平仄平仄是【平】。【仄】与【平】,是俩句的个性;从两个平仄组合格式的第五字来说,同为【仄】,是二者的共性。

【仄仄平平仄】与【仄仄平仄仄】比较:
从两个平仄组合格式的第四字来论,仄仄平平仄,是【平】;仄仄平仄仄,是【仄】。【平】与【仄】,是俩句的个性;从两个平仄组合格式的第五字来说,同为【仄】,是二者的共性。

王力赵执信所谓的大拗必救,唐诗海底里着意挑选的39个范例。例例在目,都是仄内分明。也即:上不犯上、去不犯去、入不犯入。

矛盾的共性,决定着大唐声律整体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告诉咱:

大唐近体诗的声律,确确实实非为【平仄二四法】。
大唐近体诗的声律,地地道道就是【四声二五法】。


    不知【拗】里藏玄奥,痴意【救】中求玉臼。大清秋谷《声调谱》的拗救理论,可谓功过参半。也即:功之于【拗】,过之于【救】。

    功之于【拗】,从【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或【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中,赵执信已体味两句的【个性】;

    过之于【救】,从【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或【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中,赵执信未感悟两句的【共性】。

点评

是你自己把自己绕糊涂的。别怨别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9 22: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9 22: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29 21:48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能称为清律。
1,律诗定型是唐初。
2,清人研究的也是唐诗。

拗救理论的鼻祖是赵执信,王力何来【拗救理论】?
王力的所谓声律理论,无非就是清朝的残汤剩饭而已!看看王力《汉语诗律学 序》便知道。

点评

自相矛盾的语言。鼻祖以下有传人不是很正常的吗?没有传人怎成鼻祖? 什么叫“残羹剩饭”?你从日本和尚的一本书里看到的元兢的几句话是否是日本人的“残羹剩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05: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22: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3-29 21:57
对立统一规律,是解读大拗特拗的唯一金钥匙

【平平平仄仄】与【平平仄平仄】比较:

是你自己把自己绕糊涂的。别怨别人。

点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蓝字是二者的个性! 红字是二者的共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9 22:37
赵执信本身就是闭门造车转圈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9 2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9 22: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29 22:03
是你自己把自己绕糊涂的。别怨别人。

赵执信本身就是闭门造车转圈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9 22: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3-29 23:08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29 22:03
是你自己把自己绕糊涂的。别怨别人。

平平平仄
平平仄平

蓝字是二者的个性!
红字是二者的共性!

点评

又扯出个性与共性。羊仔作茧自缚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05: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29 23: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3-29 23:13 编辑

      近体诗标准律句=====24同声句====24异声句

①  〇平〇〇仄→涵盖着:  〇平〇平仄,    〇平〇仄仄
②  〇仄〇〇仄→涵盖着:  〇仄〇仄仄,    〇仄〇平仄
③  〇仄〇〇平→涵盖着:  〇仄〇仄平,    〇仄〇平平
④  〇平〇〇平→涵盖着:  〇平〇平平,    〇平〇仄平

以上是五言近体诗四类标准律句。
每个标准律句,涵盖着一个24同声和一个24异声律句。


大致说来,赵执信的闭门造车:
只认可红色,不认可绿色。
【24同声仄脚句】在拗救理论中:有名有姓有救法!
【24同声平脚句】在拗救理论中,无名无姓无救法!

点评

估计除了羊外没人能看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05: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05: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3-29 22:37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

又扯出个性与共性。羊仔作茧自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05: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3-29 23:07
近体诗标准律句=====24同声句====24异声句

①  〇平〇〇仄→涵盖着:  〇平〇平仄,    〇平〇仄仄 ...

估计除了羊外没人能看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05: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3-29 21:14
平水韵也是宋朝总结的,关键在于平水韵、拗救、孤平理论等这些总结对唐律诗有没有概括性。

只要这些概括 ...

平水韵也是宋朝总结的,关键在于平水韵、拗救、孤平理论等这些总结对唐律诗有没有概括性。
只要这些概括对律诗的发展与普及有利,没有破坏律诗的基本要素,不管他成于何朝何代,都应可以采用。

-------说的很对。道理就这么简单。可是羊不懂。因为他的思维与众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05: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3-29 22:02
拗救理论的鼻祖是赵执信,王力何来【拗救理论】?
王力的所谓声律理论,无非就是清朝的残汤剩饭而已!看 ...

自相矛盾的语言。鼻祖以下有传人不是很正常的吗?没有传人怎成鼻祖?
什么叫“残羹剩饭”?你从日本和尚的一本书里看到的元兢的几句话是否是日本人的“残羹剩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05: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3-29 21:43
唐朝近体诗的声律,就是唐朝科举测试律诗律赋的声律。

还是自相矛盾!“律赋”也是诗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05: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3-29 21:41
决然没有概括性!

这是不懂“概括”的含义。概括:归纳,总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地叙述,扼要重述。

点评

甲、平平平仄仄 乙、平平仄平仄 蓝字是二者的个性! 红字是二者的共性! =========== 25两字,都是平仄,即:〇平〇〇仄 难道不是两句的【共同特点】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07: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30 07: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30 05:39
这是不懂“概括”的含义。概括:归纳,总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地叙述,扼要重述。 ...

甲、平平平仄
乙、平平仄平
蓝字是二者的个性!
红字是二者的共性!

===========
25两字,都是平仄,即:〇平〇〇仄
难道不是两句的【共同特点】吗?


点评

这两句共同点多了,比如都是五个字,都是三个平两个仄,都是平起仄收,都是两平开头,为什么偏问二五两字?你到底要说什么?先厘清问题再发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09: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09: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3-30 07:11
甲、平平平仄仄
乙、平平仄平仄
蓝字是二者的个性!

这两句共同点多了,比如都是五个字,都是三个平两个仄,都是平起仄收,都是两平开头,为什么偏问二五两字?你到底要说什么?先厘清问题再发言!

点评

证明【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平仄】两句: 都是25交替,而不都是24交替! 或者说,25交替时两句的共同特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10: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30 10: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30 09:16
这两句共同点多了,比如都是五个字,都是三个平两个仄,都是平起仄收,都是两平开头,为什么偏问二五两字 ...


证明【平平平仄】和【平平仄平】两句:
都是25交替,而不都是24交替!
或者说,25交替时两句的共同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11:13: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句的二五两字本身就是平仄不同的,还需要证明什么?

点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二五俩字都是平仄,就是这两个句子的共性。 【共性】,即是【共有属性】,也即你所说的【共同特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1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30 11: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30 11:13
这两句的二五两字本身就是平仄不同的,还需要证明什么?
平仄
仄平
二五俩字都是平仄,就是这两个句子的共性。
共性】,即是【共有属性】,也即你所说的【共同特点】。



点评

这种句子多了,还有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有这种“共性”有什么用呢?你想用这种共性慨括什么规律?二五大唐律? 二五大唐律根本不存在!是你对沈约元兢解释的蜂腰过度解读。因五言诗第五字的平仄由韵律决定,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15: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15: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3-30 11:30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
二五俩字都是平仄,就是这两个句子的共性。

这种句子多了,还有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有这种“共性”有什么用呢?你想用这种共性慨括什么规律?二五大唐律?
二五大唐律根本不存在!是你对沈约元兢解释的蜂腰过度解读。因五言诗第五字的平仄由韵律决定,非平即仄,而第二字的平仄也是隔句变化,所以两个50%几率相组合,几率仍然是50%,所以对诗的格律解读没有任何意义。

点评

二五大唐律根本不存在!是你对沈约元兢解释的蜂腰过度解读。因五言诗第五字的平仄由韵律决定,非平即仄,而第二字的平仄也是隔句变化,所以两个50%几率相组合,几率仍然是50%,所以对诗的格律解读没有任何意义。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15:43
以下都是科举试律诗的句子,你怎么解释?! 此境谁复知,仄仄平仄平 独有青史中。平仄平仄平 开元太平时,平平仄平平 倾心傥知期,平平仄平平 飒然春冰碎。仄平平平去 倐尔霜刃挥。仄仄平仄平 傥使懐袖中,平仄平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15:40
省试帖的句子: 暂忘玄冬律,仄平平平仄 飒然春冰碎。仄平平平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15: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30 15: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30 15:31
这种句子多了,还有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有这种“共性”有什么用呢?你想用这种共性慨括什么规律?二 ...

省试帖的句子:
暂忘玄冬律,仄平平平仄
飒然春冰碎。仄平平平去

点评

仄平平平去 这种句子的出现说明这诗不是规范的律诗,这是出律句,连大拗句都不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15: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30 15: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30 15:31
这种句子多了,还有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有这种“共性”有什么用呢?你想用这种共性慨括什么规律?二 ...

以下都是科举试律诗的句子,你怎么解释?!
此境谁复知,仄仄平仄平
独有青史中。平仄平仄平
开元太平时,平平仄平平
倾心傥知期,平平仄平平
飒然春冰碎。仄平平平去
倐尔霜刃挥。仄仄平仄平
傥使懐袖中,平仄平仄平
熈熈与春亲,平平仄平平
煦妪偏感人。仄仄平仄平
宴罢水殿空,仄仄仄仄平
腰支弄寒吹,平平仄平平
逺近芳气新。仄仄平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15: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3-30 15:46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7-3-30 15:38
省试帖的句子:
暂忘玄冬律,仄平平平仄
飒然春冰碎。仄平平平去


仄平平平去   这种句子的出现说明这诗不是规范的律诗(可以算古风式律诗),这是出律句,连大拗句都不算。

点评

大拗句,王力杜撰的。 清朝以前没有这种说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15: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30 15: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3-30 15:46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30 15:31
这种句子多了,还有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有这种“共性”有什么用呢?你想用这种共性慨括什么规律?二五大唐律?
二五大唐律根本不存在!是你对沈约元兢解释的蜂腰过度解读。因五言诗第五字的平仄由韵律决定,非平即仄,而第二字的平仄也是隔句变化,所以两个50%几率相组合,几率仍然是50%,所以对诗的格律解读没有任何意义。
唐朝科举试律诗,为何有【平韵诗、上韵诗、去韵诗、入韵诗】呢?

点评

仄韵诗均可归入古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15: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3-30 15: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3-30 15:43
唐朝科举试律诗,为何有【平韵诗、上韵诗、去韵诗、入韵诗】呢?

仄韵诗均可归入古风。

点评

这可不是唐朝声律的观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15: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30 15: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30 15:42
仄平平平去   这种句子的出现说明这诗不是规范的律诗,这是出律句,连大拗句都不算。 ...

大拗句,王力杜撰的。拗句鼻祖赵执信也没有这种说法。
清朝以前没有这种说法!

点评

大拗,属于可救的范畴,如仄仄平仄仄。而仄平平平仄,这种句子唐律诗中极为罕见,所以叫古风句。 但在词中,有 仄仄平平平平仄 句型,属于某一词谱自身的规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30 15: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3-30 15: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30 15:47
仄韵诗均可归入古风。

这可不是唐朝声律的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12: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