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3-29 13:14 编辑
标准律诗与律诗的标准
这个题目看起很绕,但并不复杂。所谓标准律诗,就是符合沈宋定型的近体诗。不仅符合声律标准,也符合其他修辞和篇章结构方面的形式要求。
律诗在沈宋以后,又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杜甫贡献最大,他的标准律诗也最多。其次是李商隐等唐代诗人。
到了清代,由于清朝统治者统治汉族的需要,特别重视发展汉族历史文化,所以唐诗研究者也多,他们为了规范律诗的格律作了很多研究,也对律诗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比如“四平头(平头)”“挤韵和撞韵”“摞眼”等等。这也对标准律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仅举一例: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仄起七律, 首句入韵,押平水韵十二侵(平韵);
2,首联散行(不对仗),尾联流水对(基本对仗)。
3,颔联工对,撷腰句型(意节)。颈联工对,解镫句型。无“摞眼”“四平头”“长撷腰和长解镫”“挤韵”“撞韵”等病。
4,无声律(含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毛病)问题。与标准平仄谱对比,只有几处符合一三五不论的小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