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精华8
注册时间2021-3-6
威望5861
金钱106782
贡献94408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威望- 5861 点
贡献- 94408 次
金钱- 106782 枚
 
|
【原创】写诗与灵感(三)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18-07-20 22:07 点击:1701 评论:5
九、多与外界接触
1、怎么看现状
舞文弄字古来就有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的陋习,写诗多少也算得上文字上的功夫,何况有些人根本就把写诗当成了舞文弄字。
尤其现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了十足的社会。凡自然社会里有的,网上应有尽有,甚至没有的也有,包括网下难办的,办不到的,网上也能办到。网络的这种优势,让越来越多的人热衷宅在个人小屋,不愿出门。
这让大量需要眼耳鼻舌身亲历亲为才能做的事情,变成了只凭脑袋就可完成的事,而且处处只见人们对此称好,不见思危。这一方面,方便了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一方面也催生了一个大想象时代。
想象没什么不好,尤其物质创造离开想象根本不可能。但是,对于特别依赖真实生活底垫的艺术创作,仅靠网上想象,就是对想象的过度运用,与不顾事实的凭空捏造没有多少区别。
想象的确有强大的创造力,可灵感离开真实生活就总有贫瘠的那一天。一旦人的灵感不可持续,其创作也必将枯竭。更糟糕的是,任由这种情形意肆意下去,就必定促使从创造者到欣赏者都可能不同程度,成为全民逃避现实的一员,其危害就是以负面多正面少的方式,作用于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例如,现实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稀奇古怪的犯罪现象,包括形形色 色的自虐现象,为什么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天长日久,这种创作现象终会把整个民族艺术创作带入死胡同。如果这样,就不再是简单的某个人创作和灵感的问题,不再是一些人思维结构分裂和人际情感缺失的问题,而成了关乎全民智慧结构,文化素质和意识形态等重要问题。
必须承认,热衷想象不一定就是好事,多少要讲究个“度”。脱离现实的空想,幻想,胡思乱想,怎么说都是不好的。例如,肆意编造歪曲生活,钟情鬼魅乱用穿越,虚构历史篡改事实,妄断未来败坏伦理,崇尚刺激丑化人性,等等,几乎成了这个时代的创作主流,这些就不是成熟的美的意识,也不利于把一个社会推向成熟,更不利于促进一个个社会成员的真正良知。
不要以为写诗就没有这种现象。现实是很残酷的,处处能够证明很多人写诗是难以逃过这个大潮的,只是太多的人尚不自知,甚至欣欣然而乐在人其中罢了。
比如,不说现实的话,不写现实的事,不抒现实的情,不表现实的意,一味凭想象虚构事实,杜撰所见所闻所感,以假为真,以伪为美,以不善为善,反而对周围发生栩栩如生的事,视如无睹,不闻不问,既无感受,也无想法,更无应有的认识和态度,有的只是牢骚和抱怨,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即便到了这个程度,一个个还是依然故我,非花即草,东君西施,无琴说琴,无愁借愁,无景编景,无事生事,如此这般写个没完没了。甚至,当有人怀疑这些东西的真情实感时,作者们齐刷刷总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说怎么怎么真情实感,多少多少事实依据,简直到了发明白糊涂而不可救药的程度。
这种情况,让不自知、不自醒、不自觉、不自尊、不自量等不良文化创作风气充斥于无处不在,无不证明大想象的泛滥已经催生了一个伪创作、伪艺术时代。
欣赏决定创作,创作引导欣赏。创作者应该从觉悟的高度对待欣赏,不能一味从功利出发迎合欣赏,社会也应该重视对欣赏的引导和控制,防止成为市场经济的俘虏。当然,就一个网站来讲,自身有没有这样的觉悟,有没有这方面既坚实又有高度的引导能力,以及这样的责任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今天,几乎没有人在外忙忙碌碌以后,回来再拿稿纸爬格子了,要么忙得没时间动笔,有灵感也用不上,要么看的是一些人成天在家里宅出来的编八造模的东西。想来,这里面不无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有把大想象看成新的创作规律的现象,如所谓“存在即合理”。也有把这看成生产力的,如所谓“顺应文化市场新形势”。其实这些都是市场经济衍生出的谬论,是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和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造成的,是片面的观念,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想象并非不能搞成艺术。既然搞艺术,就要本着是什么就是什么。例如,把猴子变成人,人人不信而人人信,以为人类正义就该这样。但是,当把武术高强变成会飞的,人人过瘾而人人不信,以为社会正义都是虚幻的。这就是鱼目混珠的效应。鱼目混珠分不清现实与虚幻,便拿捏不好其中的界限,也就是“度”,除了展开无底线的胡思乱想便余无所知,于是不得不绑 架艺术。
人性和良知本身就是界限和度的问题,漠视这个就等于漠视人性和良知。人性和良知是一切积极人文现象的核心。这在非网络时代都达不到人人做得好,难道有了网络就可有恃无恐地把人避之一隅?就可天经地义地把逃脱社会责任和规避内心自我矫正变成理所当然?
一个人的真正人性和良知,是在继承真实人际互相交往的传统中形成的,不仅仅是靠眼耳之能。网络再好,也只是信息生活,不是真正的实际生活。网络可以补充人们在网下得不到的信息,却不能代替人们对这些信息的直接体验。尽管在人的一生所获得的信息中间接信息是绝大部分,但绝不能以缩小直接信息和直接体验为代价。
现在开始提倡“互联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网络只能用来丰富传统生活源泉,而不能起代替之能。要在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的同时,尽量使创作回归传统。这才是艺术创作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回归传统就是多与外界接触。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各种意识的日益复杂,对外界的认识也应该有新的思考。
2、怎么看外界
什么是外界?不是简单得如庸常人眼中的外界。什么游山逛水之外界,谈天说地之外界,灯红酒绿之外界,而是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然后才是艺术家、诗人眼中的“外界”,即一切特殊或普遍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与社会现实。
这个外界既是具象的,活生生的,又是抽象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用这样的外界来比对庸常人眼中的外界,才能知道什么是到处跳动着灵感的外界。
人人眼中都有一个外界,为什么眼的主人千个不同,万个不同?因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外界”。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外界就是外界,周围世界罢了。
灵感发祥于无意识,而成熟于意识。一个人只知道外界是眼前之物,之人,之景,之事,独看不到自己,他就接触不到真实的外界。即便灵感破壳而出,也是稚嫩而不成熟的,甚至是短命的。如果还知此而不改,继续沉溺于网络,就是甚上加甚。
外界是相对而言的,迷失自己,哪来真实外界?对一个迷失自己的人,他的外界只能是扭曲的,因为他总以一双看哈哈镜的眼睛来看世界。这里无需举具体的例子,就看看那些闭着门而游山逛水,抒情写景,写愁道怨,且洋洋得意仅凭点墨水就能写出来的大作们,也包括这般得来的悲天悯人,歌党颂国的作品。这些东西表面上再好,也是憋出来的,不外乎相互对眼式的写作,以及这样的评价和欣赏,都是扭曲看扭曲,如果这也叫创作,就说不上面对的是真正的外界。
外界,是一个人随时用眼耳鼻舌身身能够感受到文化的一切。这要求,他自己首先就是文化的一部分,然后以此充当文化知音和使者去获得创作的资格和权利,去拥有属于他的灵感,为他所在的世界,也为自己,担起一份这样的责任。
这样说话是不是有人懂不了?应该承认,现在的人都有文化,无非有文而化之和文而不化之分。那么,文而化之与文而不化有什么区别吗?
写诗不光是能力,也是智慧。憋在角落里从知识到知识搬家,或用知识来证明知识,即便是能力的反映,也还是绕着知识转,亦不外乎变着法地在各个脑袋间来回玩游戏。这样做,即便有创造性也是基础的,低级的,或许只适合小孩子的。人过了小孩子阶段,已经懂得了人生积累,放着该有的情感和认知厚度而硬是学不会与人生融会贯通,只一味地把知识当能力,这样写诗就是文而不化。
相反,文而化之说话做事总是随着人生而水涨船高的,不仅仅是凭借知识掌握多少,而主要在于对真实人生的感悟,直至顿悟,从而形成了高尚的习惯和修养并主动走向进步,这就是智慧的表现。
文而化之的人提起笔来就能写诗,甚至连格式都不用学,因为学校里多少是教过的。这样的人,他们的难点主要在于从未涉略过写诗,所以直接面对如何恰当地把人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毕竟诗的表达才是最后完成的一撇一捺。
文而化之的人对待事情要么不做,做必精益求精,且很快能找到抓手进入境界,并摸到真学而出入自由,不像文而不化那样相信幻想,相信机遇,什么都试着来,摸着石头过河。这就是文而化之的秘诀。
文而不化则只想摘果子,不想种园子。这样不执著还好,有些人很执着,到头来若碰到机遇还算有的说,怎么说滥竽充数也是个本事,若幻想破灭最后却是很吃亏的,因为不管摘果子还是种园子,有追求总不是坏事,肯付出就应该有回报,关键是文而不化走的路总是不对。
如果说一个人内存小,不好学、知识少,无非日常盲从和顽固些,也就罢了。有些人内存大,很聪明,很用功,知识一大堆,如果也跟着走错路,就一点道理都没有了。最终这些人往哪里去?是走向真正的文化吗?
3、怎样对待外界
人不与真正的外界打交道,即使再有能耐,也还是活在生存之道里。搞艺术即便为了生存,也不是靠的生存之道,更不是活在生存之道,要比这高级些。
比如,靠乞讨过日子还是靠花天酒地过日子,至多只能算生存方式,说不上多么像人,多么有人性,这些其它动物也会。但是,“君子不受嗟来之食”,绝对超乎这样的生存方式,而变成了人活着的一种境界,代表着一个人从生存到生活的完整观念。这是除了人而学不来、达不到的一种境界。
生存与生活不是一个概念。生存是属于所有动物的,生活则只属于人的。在生存需要里,私欲和趋利避害是首要的,而在生活需要里,人的社会属性和这样的良知才是首要的,只有社会属性才是人的真正属性,才叫“人性”。
例如,可以问一问,单以当年小小刘文学的故事来比较,曾经的汉奸现象和现在的腐败现象算不算人应该有的真正属性?
唯有人,才懂得追求幸福。相互搀扶着生存就是幸福,苟且偷生就不是幸福。幸福就是生活的全部。过了生存关,人与人有了联 系更紧密的条件,相互支持走向更美好的生活,这就是幸福。相反,彼此都是守财奴就不是幸福。不幸福就不是人想要的生活。
这些对生存和生活的认识,以及这样的态度,连同生存和生活本身,都是属于人的情感和认知里的。是这些在为创作提 供着灵感,也为灵感和创作提 供着共同的源泉,而灵感和创作最终反映的也是这些。
这才是一个搞创作的人应该知道的外界的含义,不然与日常人们的理解没有什么分别,又怎么形成独特的感悟?灵感来得又有什么独特价值?
换句话说,外界是用人的情感和认知能够尽量感受到的所有东西。情感和认知涵盖了生活的全部内容,生活就是情感和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一个人到死也悟不出什么是幸福真正的含义,便是有人性缺陷的。
一个有人性缺陷的人来搞艺术创作,其中的美必然是有局限的。局限在哪里?局限在感悟上。或许,他的生存感悟不会少,少的一定是真正的做为人的生活感悟。与其这样,为什么不把局限尽量减少一些?
来给创作打个比方。用心做支点,用创作本身做杠杆,高的一端用一个人的情感和认知去翘起另一端众人的情感和认知,所翘起的就是作者的外界。
其中,支点(观念态度和精神境界)来自于作者的情感和认知,杠杆(知识能力和专业水平)也是由作者的情和认知打造出来的,动力端所加的力(生活积淀和感悟)仍然是由作者的情感和认知所发出的。这些代表了作者的全部生活,唯独在杠杆另一端翘起的情感和认知(外界),则是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的生活。
生活是什么?是人对现实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体验。这种现实包括自然的和人类的,也包括古今中外历史的和现在的。
剩下的就是支点的位置和翘起的高度。支点越靠近被翘物,动力臂越大,就等于内容越贴近生活这个外界,作者创作起来就越得心应手。当支点与翘物太近或近得跟翘物重叠,便意味对支点位置的不讲究乃至无理,多么轻的被翘物也就不好翘起来了,这时所有的准备,包括杠杆高高扬起的动力臂,也意味着徒劳而无意义。
这个比方说明,一个作者的内心越靠近生活,越有利于创作,但必须有比外界高出的地方,否则便找不到支点。
相反,支点过高,动力臂变短,说明作者的情感和认知高高在上于外界,远离于真正的生活,即便动力臂自感有多么强的能耐,他的创作也是费力的,甚至是无用的。
由此反思古之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离开了合理的支点,既取不成,也发不成,多么好的积累都可能失去应有的价值。
最后要问,翘起的高度该如何呢?对于要翘起的东西而言,只要不失去平衡,翘起来就是本事,就受外界欢迎,所谓“高于生活”。对作者而言,对象一旦翘了起来就没有向上的限制,永无止境,哪怕翻过来将自己砸倒,碾碎,甚至否定自己,都是这一过程有所作为的表现,也是为下一次创作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这个比方里,一个作者在创作中与外界是融合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如同外界的代言,外界的声音就是他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外界的声音,随外界一同起伏跌宕,当外界提升的时候也是他的提升,他的提升也是外界的提升,当他砸向自己的时候,也是外界一同落下的时候。
用辩证来观察这个比方又可知,创作不应总是对外界“高于生活”般的歌颂,还要有敢于揭露,讽刺,乃至鞭笞的勇气,最终不管怎样总是要带着底气起来,或者落到底气上。
除此,这个比方还说明了艺术创作的一个明明白白的“奥秘”,即创作什么,怎样创作,用什么来搞创作,以及创作的底线和高程是什么。
同时,这个比方也说明了创作要遵循的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联 系。比如,有人以为创作就是显示知识、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事,果真如此吗?缺了其它更重要的东西,创作本身无非是一个空架子。这个空壳子真的算不了什么,也证明不出什么,更无需说那些仅凭想象搞创作的情形了。
那么,在这个比方中灵感又是什么?是一个号子,一个命令,乃至独自的一声“嗨吆”。有句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有过硬的方方面面“能耐”,什么灵感都是接不住的。反之,仅以灵感虚张声势也不具有实际意义。
再换个说法,一个人不管拥有能耐多少,只要以害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心态搞创作,有不应有的防患心、嫉妒心、保守心,就永远出不来艺术,永远走出不了比比划划的藩篱。任何对比比划划的幻想都是没出息的,搞创作要超越一切与生存有关的念想,也就是超越自我。
简单地讲,就是为他人创作。不要问这对作者有什么意义,要问是谁搞的,这不就是对作者的意义吗?所以,这也是创作的辩证法。
当然,为他人创作仍然不能迷失自己,不能走向另一极端。这里是需要点“车轱辘思维”的,转到哪不要紧,要紧的是喜欢创作的人得喜欢来回思考一些事情和有这样的耐心。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只有反复思考,才有对生活反复印证的可能,仅凭偶然印证一些东西是得不出可靠的体会,并可上升为经得起打压和锤炼的灵感和感悟的。
说到底,外界不是用来看的,也不仅仅因为创作得需要它。外界是用来给自己定位的,有定位才迷失不了自己。让创作总想着他人,让写出来的东西一丝不假而充满启迪和教益,这时即使一个人不知道外界为何,一个真正的外界早已经在他眼前乃至心里了,无处不是他的外界,又无处不是他的内心。
这才是文而化之。只有文而化之,才能找到自己,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外界,且非此不可。
4、关于文而不化
干了教育几十年,深知道文化是什么,也深感功利教育越来越严重,更切感凭一小部分人的坚守实在难以扭转这个局面,每每想到文而不化现象必然要批一通,下面也是。这样一来,恐怕得多写一千字。
批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人觉悟,让人学会像文而化之的人那样,做什么事情都仿佛轻而易举,水到渠成。
一说到文而不化,特别是对那些自以为有点墨水的人,最难说。这样的人除了有点墨水,什么都缺,的确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一类人。
怎么“反动”?因为墨水在肚子里不老实。这些人只知自己有,不知自己缺。对什么都有话说,又说不到点上,什么心都有,除了墨水味,便无可派上用场,倒把世界忽悠得此起彼伏。
要知道,一个人只要有无法派上用场的东西,这个东西就一定是负能量。能够做到“艺不压身”的人少之又少。艺不压身是个境界,何况在金钱社会?毫无用处也要修养,不仅自身远离功利,而且看到人家一身无艺也能发达而不恼,非有强大的胸怀和不受嗟食之心,难以做到。
墨水最好判断,就是那些可以复制的东西,谁都能换着样变着法说得来写得来。墨水与墨水之间只有多与少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放到哪个肚子里都不稳定,非上吐下泻就不舒服。
墨水的特点,见着缝隙就能涂鸦,无缝也能覆盖。这也是文而不化的特点。文而不化的人,在不如他的人面前,要么显摆,要么看不起人,在强过他的人面前,要么羡慕嫉妒恨,挖墙脚、寻事端,制造龃龉,要么暂时夹起尾巴,等待时机。
这样的人,又好比“臭棋篓子”,弄了一肚子棋谱,到头来就会个张嘴闭嘴说三道四,其实庸常得很,表面上又臭又硬,深层里既无思想也无内涵,除了背书还是背书,只够“臭棋篓子”比着掐、到处掐的份,别无一用。
说三道四也有说三道四的不同。不同在出发点。臭棋篓子之所以墨水不老实,是总想证明自己有才气,比别人强,而文而化之的人则因深刻体会到了知识内化的好处,想的总是告诉人们怎么做才有益于人们自身和社会。
这也好判断。前者或引经据典,或主观十足,都意在把墨水用来炫耀和否定他人,后者则习惯摆事实讲道理,意在给他人出主意想办法,不轻易做出否定。前者说话做事好东堆西砌,干不来后者的事,后者则活学活用,不齿前者所为。前者害怕看到比自己强的人,后者对他人则乐见其成。两相对照,扪心自问,人人可识。
在价值置换的不断渗透和影响下,文而不化在当今早已成为了主流人群的特点,只是快节奏的生活压力钳制了其本来的真实表现,尚不足以山摇地动。不能否认墨水装进肚子里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这是日复一日生活和做事所离不开的,也就是所谓的“一技之长”,大量的墨水都消耗在这里了,剩下的能量虽不可小视,毕竟也“反动”不到哪去。
于是,这一点能量用来写诗还是可以的。不过,如何写,怎样写,哪出哪入,遵循什么等等,还都是问题。这句话,如果有人不爱听、不屑听,算他的自我鉴定好了。
过去人们把墨水当做本领和才气,有情可原,那时还不知道机器也会喝墨水。现在的人,应该比古人有点见识才对。
日常做事,人可以替机器干,机器也可以学人。到了写诗,人写得跟机器一样就没有道理了。要有点机器干不来的,让墨水为人服 务,而不是像服 务机器一样地服 务人。
这样说恐怕没人反对吧?不反对,说明肚子里的墨水深层里还是有点用处的,也就是尚能懂得是非感。把这个意识挖掘出来,文而化之就是可能的。
5、一点建议
文而不化既有无稳定思想,无稳定观念,好骑墙的一面,也有怀疑一切,看什么都不顺眼,争风吃醋,牵强附会,鸡蛋里挑骨头的一面,但文而不化不都是些随波逐流,寻庸无能的人,也有极具人生个性,富于追求的人,更不缺墨水的灵感和创造力。只是他们太像墨水的机器,或机器里的墨水,缺的就是一个“化”字。“化”是这些人面对写诗的第一要务。
至于怎么化,虽然是可能的,但很难说。一些人除了墨水,缺得太多,都需要补回来。固有的东西拿来,原先用于做事还无妨,用于写诗必然涉及到情感和认知,要么毫无用处,要么就会发生矛盾。矛盾不在于写诗的心理怎样,而在于思维的结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了“化”的第一步。
什么事情发生结构矛盾,都是难以一时改变的。要让这一步走得坚实,首先就是把墨水放平,尝试风平浪静的感觉。把靠墨水汪洋浮躁做事的习惯,改为凭眼耳鼻舌身来冷静地重新观察和对待生活。
其次,杜绝凭墨水总想倒出来否定什么和提倡什么的陋习。要承认这些墨水靠不住,不要抱幻想,要老老实实重新学习什么是生活和做人,什么是诗和写诗。第三,在具体写诗过程中毫不吝惜地抹去墨水痕迹。墨水是写字用的,要像信札那样掩起来也有遮不住的气息。
四是,真正把墨水当做纯粹的知识,反思总把墨水视为本领和老想在人前显示的教训,要学着比机器强点。机器跟着程序走,人要跟着智慧走。人谦虚,墨水没不了,反而会随着“化”而变得有内涵,有张力。
要做到这些,闭门思过是不够的,就必须走出来接受大千世界各方面广泛洗礼。不论遇到什么情形,什么环境,引起什么情绪,都主动选择考验自己,宽容他人,审视现象,洞悉本质,充实思考,站稳脚跟。敢于把自己放低,压扁,揉碎,然后涅槃成弹簧一样地站起来,让自己锤炼得真正有底气。
应该相信,肚子里的墨水不消化就是没出息的,有本领也属于墨水的,而非人本身的。只有用新鲜空气换尽墨水的酸腐气,用广泛的热情把墨水蒸出升华,用人人都期待的视角把墨水炼成精油,如此这般,“化”方成矣。
6、一点文外思考
文而不化的本质特征在于任性和功利,其本质特点早期是本本主义,随着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和生活观念的影响下,逐渐转为了以各种实用主义为本质特点。特别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观念在中国土地上的生根发芽,导致了个人价值观膨胀和个人价值追求的无限化,进而催生了一个以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为代表的,以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为核心价值观的“钱钱钱”社会。“钱钱钱”社会是目前的一个暂时性质,不符合中国国情,迟早要经过人们的反思和回归,让社会最终回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上来。
任性和功利对人的根本危害,是造成了人的思维结构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缺陷,即使思维结构不是坍塌和拧巴的,也是有偏差和不稳定的,如同少了三角支撑而随歪就倒。这种情况,又总是促使情感和认知向极端方向片面发展,而无法贡献于人的总的进步和社会综合需要。
要想彻底改变任性和功利现象,就要首先将人的思维结构重新扶正,将内部填充物重新码放。像一些非功利不取,非功利不悦,非功利不想,非功利不舍,等生存心态和生活观念都需要剔除,不然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哪怕百艺加身,也是任性的工具,功利思维也无法改变。
功利诱使人不择手段,任性把人推向无底线思维。二者的结合,在本质上让文而不化成了社会隐患的培植工厂。一方面墨水的确能够迎合人的需要。如满足谋生,追求好的生活状况。一方面一旦突破底线就成了人和社会的危害。例如,一个演员能够演好一部戏,却管不住背后的龌龊;一个科学家可以当个像样的教授,却忍不住科学造假;一个人民公仆可以把马克思主义背得滚瓜烂熟,却躲不开做个贪官;一个慈善家可以捐款无数,却断不了底下心狠手辣的习气。不能否认,这些都是文而不化的反映。
要使墨水,包括能力,成为真正的文化,“化”就是必须的。文化无处不在,一个人每时每刻都面临“化”的问题。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其本身就首先是文化问题。比如做什么,为谁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是否符合人性,是否有违社会道德,是否对得起前人后生,这些都不是可想可不想的。
艺术创作是立于长期锻造精神的文化行为,与立竿见影的市场经济有不同的规律。但凡运用好辩证思维,就不会把文化混同于经济。于是,也就就知道了,可以用文化观点思考经济,却不能用经济观点看待文化,可以用文化指导经济,却不能用经济捆绑文化。简单讲就是,可以改变穷,但不能穷有理,可以发财,但不能有恃无恐。
日前,听说一个“河长”在管辖区内建立起了层层河长负责制,并被当做经验推广。明明他放着几百米处的污渠不去管,为什么要干这个?难道没人想过这是为什么?真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一件事情都层层负责等于没有负责,因为谁都可以推卸责任。这是不是又回到了老路上?走几步就可以管好的事情,却变着法想歪主意,往好了说这是领导有韬略,往不好处说是官僚主义,其实根源还是永远藏着隐患的文而不化。是因为此处没有功利,所以才以不任性为任性。这样的结果就是,反正任性与不任性都是不想为人民服 务。
总感觉现在的人是很难看清的,没有火眼金睛不行。火眼金睛从哪来?左脑说从辩证法中来,右脑说从生活中来,怎么办?只好长出两个眼睛,一个用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用以观察世间人事原委。于是才敢断定,把“河长”变成层层负责制,一定来自于什么人的灵感,只可惜“河长”这个制度被掏空了。
写诗也是这个道理。为了一个句子,一个想法,一个技巧,一个比赛,一个显摆,都可能让人起心生意地而引发灵感,可惜因为关注点和创作精力的挪移,要么忽视了生活,要么绑 架了生活,总之诗的美被掏空了。
生活来源于本真,实打实地触景生情永远是写诗这种创作艺术的原在。如果这个经验尚积累不够,就去为了这个、为了那个地瞄着功利打转转,此般任性就是处于文而不化中的。
文而不化地写诗只能写给文而不化的人来欣赏,因为歪对歪地都在哈哈镜里才有共同语言。只遗憾,这些人很少能够识得哈哈镜以外的诗。不识得哈哈镜以外的诗,还总以为外面“歪”得不够,“忸怩”得不够美,这时要走出哈哈镜,的确是很难的。
诗终归是围绕表达的一种创作艺术。写诗把表达当成咬文嚼字,表面看没什么不妥,就像那位“河长”,做事多有技巧?可惜又要违背河长制建立的初衷了。所以,写诗不能忘了语言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有表达,这些都是实质性问题。
写诗现象不早于语言的出现,不早于人类表达的发生,就无法逃避生活这个大属性。只有换着说话,才可以解释诗是怎么产生的。放着怎么换着说话不好好研究和思考,反而围绕为写诗而写诗去寻找咬文嚼字的灵感,这种本末倒置显然不是文而化之的表现。
一语道之,写诗的确需要墨水和运用墨水的能力,若不知道这本该干什么,只知道拿这写诗,就属于功利心态和任性做法,终是要不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