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龙家小院

转载老师《谈写诗的感受八(实质)》

[复制链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0: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如陶渊明《饮酒·其五》,诗至第四句便可作结,因为情意理已基本表达清楚,诗本位也已形成,但作者为什么不就此作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0: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缘于意场。在作者的诗兴中,他要表达的意思还远远不够,灵感还没有充分喷发,诗意还没有充分满足,情意理也没有得到充分凝系,所以这个冥冥中的意场也就不让他作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0: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以接下的四句组成一首八句诗可以不可以呢?就诗的完整样式看,应是可以的,因为作者从对自我思辨心理的阐述转为对行为和视觉描述,是自然而然的,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不仅上扣一二句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也能与第四句“心远地自偏”充分相合,到此已能够完全表达作者悠闲自得的生活及其心境,如果作者将这四句改为倒装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许收效更佳。那么,作者为什么又没有这么做,反加上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似乎关联不大,又大可被人看做“累赘之语”的诗句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0: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意场的使然。因为作者写此诗终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也不是为了简单抒发悠闲的情感,更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格式或什么人的要求,而是极力想倾吐他看破仕途的主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0: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心远”不过是作者为了表现“大隐隐于世”心态的一个认识上的铺垫,“真意”才是作者极欲并寻求世人共鸣的真实意图,“欲辨已忘言”则是作者含有自我嘲讽的一个暗示,属诗中常见的立意后又加以回旋的一种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与此异曲同工。其中,“人生如梦”是作者最终要表达的真实态度,“一樽还酹江月”不过是在这种语境下的一种收笔“回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1: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此诗“心远地自偏”是语境的核心,作者不把这个核心表达痛快,意场就无法满足,真实意涵就得不到充分舒张,因而全诗才不以第四句作结,而顺势而下,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过渡,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营造来垫厚语境,这时前后联 系是不能倒置的,也就无法在此结束全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涵,是全诗意场的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1: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意场的核心与语境的核心也是有区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1: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境的核心只是为揭开真实意涵所进行的铺垫的核心之语,而意场的核心,对作者而言,才是情意理最终的收结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1: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如杜甫《春夜喜雨》,常被人拿来当做纯粹的咏物诗而切去后四句,留下前四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1: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诗一直广为流传的具体情形也是这样,能背下后四句的人并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1: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只写前四句?的确这四句作为诗本位已具完整和充要,但这个诗本位是读者可以接受的诗本位,却不是作者心中的诗本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1: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能简单归结为五绝还是五律的问题,而应看做意场使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1: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作者更想借物抒情,而不满足于仅仅这四句,所以要继续营造意境以充分抒发他对“好雨”和所带来的美好景象的赞美,也还是说,作者对“好雨”情意理的解读不在于“好雨”本身,而在于“好雨”与具体现实生活的联 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1: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从题目中的“喜”,便大可窥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21: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体会写诗实践也能,意场对作者写诗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是诗的最终样式的体现。意场得不到满足,诗就不会满足,也不会结束。反过来,写诗也是对意场的调节和控制,这就使作者或通过选择诗体,或通过布局谋篇,或通过起兴,或通过直抒胸臆等等方式来实现诗的创作,非此则不可能成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09: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如陶渊明《饮酒·其五》,前四句是相对独立的一段叙述,接下来四句是重新起兴以求换转,不能不说是对一般起兴手法的灵活运用,既是意场使然,也是对意场的调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09: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就此诗看,如果将前四句和后六句前后换置,并不能打破整体的情意理关系,只是意场发生了变化,不过是把原来理性开头变成了感性开头,把原来越来越感性的情感变成了逐渐趋于理性的情感,把原来的“回锋收笔”变成了“露锋收笔”,同时“心远”与“真意”的联 系亦如原诗,只是其间的关系由演绎法调整为了归纳法,当然这样一来也是另一首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09: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灵感的作用下,作者要表达的情意理总有多少、大小、长短、浓淡之分,意场会随之分出各种情形,诗也就呈现为各种样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10: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不考虑意场也就等于无视灵感,进而扭曲灵感,情意理也必然跟着扭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10: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创作不仅具有诗的一般实质,还要在这之上具有自身独特灵感赋予下的个性实质,也就是既能顺应意场的要求,也能主动而有效地控制意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10: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说过有些诗很难用意境、意象来解释。这是为什么?例如,为什么有人认为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复刊题词》写得不好?除了独钟“意境”而无视“语境”这一养成的欣赏成见所造成的原因外,就是对“意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10: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撇开背景不言,没有意境也是可以成诗的,因为语言本身的意场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只要语言有条理,说话符合实际,其意场就是真实的,就有表情达意的功能,结合一定的节奏、声调和韵,便能以诗的形式把作者要表达的情意理充分揭示出来,这就必然是诗而无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10: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传统诗的长河中,诗不仅仅以情景交融见长,也不仅仅以透露一点哲理的面貌出现,诗还允许直接表明态度,如提倡、批评、反驳、评价和说理。这时语境就是意场的全部,还如陆游《示子遹》也是这样的,难道这首诗不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11: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除了诗体之别,总是没有一定之规,因为客观现实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无法一概而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11: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诗中无一不是叙述和倾吐,都是在表明作者的态度,可见有意境营造?然未见情景交融,却能更见情理交融、意理相证之感,且倍显扑人眼面,因而诗独有的语境和意场也显而易见,无处不给人以非此不能慷慨陈词,非此不能直抒胸臆般的痛快淋漓的美感享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11: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区别于动物而称“高等动物”,“高等”在哪里?一是智慧,一是劳动,相互而来,相互而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11: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有智慧,就能感受与客观现实的联 系,形成各种情意理方面的判断和观念,养成性格和习惯,这些反映到一个人的行为上就自然形成各种各样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14: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创作是一种劳动,不过是以精神为主的行为,怎能有固定的规矩?硬是制定什么样的固定规矩出来,还不是让智慧与劳动相互扭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14: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境毕竟是诗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还不能决定是不是诗这个属性,也就更不能决定一首诗是不是“好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9 15: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