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龙家小院

转载老师《谈写诗的感受六(意识)》

[复制链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兴致,是由一时的且偶然的被激发出来的情致和意趣共同表现出来的,因而古语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感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不能被动等待灵感,要通过写诗的敏感来带动灵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犹如朋友交熟了,就好走动一样,你不去拜访人家,人家也会来拜访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实践多了,情致和意趣就会随之敏感起来,创作的兴致就高,诗兴来得就快,哪怕撂上一段时间不写诗,时不时地灵感也会冒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实践必然有个能力水平问题,又因为真正的实践任何时候都不是盲目的,也就无法空中造屋,所以实践总是有好与不好之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实践是尽量抓住规律的实践,是技术、情感、意识三方面很好的结合,既能体现出写诗在灵感使然下的一份天然,也能表现出作者作为人这个创作实践主体的一份知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写诗应该努力的方向,否则写出来的诗与作者之人毫无关系,这样的写诗实践还有什么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回来,好的实践总有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好到很好的过程,况且何谓好,何谓不好,恐怕一千个作者就会有一千个标准,更何况之于一个作者而言,好诗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基于此,写诗只有先瞄准规律而行,然后才是交给“天赋”,而不是相反地以“天赋”自命,肆意给背离规律冠以“创新”的高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纵观古人力作,好诗还是有一致的共同特征的。这就是雅俗共赏,尤其那些千百年口口相传下来的大量优秀作品,无不给人以这样的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雅俗共赏?并非把所谓“通俗”与所谓“高雅”的东西,以对立的观点或并列的方式,迎合性地叠加起来杂于写诗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雅俗共赏的诗,不是这样的大杂烩,而是使创作 从部分到整体都能够同时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直至喜闻乐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做到雅俗共赏?有人说用通俗语言,有人说用书面语,有人说杂而用之,抑或有人根本就认为不可能做到雅俗共赏,所谓“众口难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否认,写诗的确有面对不同人群的一面,这不等于就能否定雅俗共赏的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家小院 于 2025-2-15 17:50 编辑

要想写出雅俗共赏的诗,首先要把创作的初衷面对社会大多数人,进而面对全社会。其次,要做到写出来的诗,让人读来没有“隔”的感觉。“隔”本身就是欣赏的大敌,何况面对不同的人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隔”,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评诗术语,文中举有“隔”与“不隔”的例子,这里不述。
在网上,读到一位名叫何永国的博客里有一篇论诗的稿子,文中说:
“在阅读时,那些不隔的诗,我们读起来总觉得好像是从自己的胸臆中流出来的。而那些矫揉造作的诗歌,无论他们的词藻写得多么华丽富赡,但是读起来总觉得有一种隔的感觉。我想诗歌的高低之分就在这儿见出分晓。在诗歌阅读中,隔与不隔的感觉是常有的。何以有些诗读来真切自然,而有些诗读来却让人只是觉得好是好,就是有那么一点不自然,读完,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似乎除了华丽的词藻,没有给人留下是很么很深的影响。虽然他们的手法不可谓不高,但是,你在读这样的诗歌时,你却触摸不到诗人心灵的那根情弦,感受不到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我想,这不仅仅是创作手法的问题,更是诗歌创作态度的问题。一般来说,创作有两种,一种是为情造文,一种是为文而造情。有真情实感而找不到好的表达形式,不能感人。只有技巧,却没有真情的作品,同样也不能感人。其实,好诗歌是情文并茂的作品。是创作技巧与真情实感的完满结合。”(《诗歌的隔与不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观点是值得拍手赞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除支持这样的观点,本人更在乎要问一问,为什么“隔”与“不隔”这么关乎读诗的感受?为什么这种感受,甚至会影响到一首诗的欣赏,以及好与不好的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2014年3月写的一篇后记里,本人就有这样的看法:
“诗有二类,实不在隔与不隔,而在塞与不塞。凡塞于隔,恐独有因循。凡塞于塞,皆古人不为,今人为之,弄巧成拙也。不塞,古人所承之道,时言俗语,信手拈来,语通言顺,自然天成,毫不费解,读之人言如己言,而己未曾得也。之于练字,亦不外寻,乃所谓“推敲”之精恰之功者也。故比照古今之诗,读之可辨真谬。古人之诗,距今已远,尚不塞,今人以塞为诗,焉有其理?”(《五律400首·写在春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是坚定地支持写诗要面对雅俗共赏的。也坚持认为,有些“隔”恐“独有因循”,是避免不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7: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索句渝州”,“读华章”,“牢骚太盛”,“昆明池水”,这些都有特指,还有后面“观鱼”与“富春江”的联 系,亦有针对,都不宜泛解,这样写诗还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才将有些“隔”与另一些“隔”分开,认为“诗有二类,实不在隔与不隔,而在塞与不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8: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塞”,是对一些避免不了的“隔”的扭曲。比如那些为了炫耀学问,肆意用典,盲目以“无一句不有出处”为美的做法,还有刻意避开正常说法,乱构词语,乱用跳跃,以显示所谓“高雅”的做法,更有那些以舞弄辞藻为乐,惯用连作者自己都不甚了了的艰涩词语造句的做法,再有那些只顾自说自话,不考虑他人感受的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8: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做法使本来的“不隔”,故意扭曲成“隔”,使他的诗让人读起来有胸闷气滞之感,非“塞”不可以道出其病之不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8: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便知,写诗少用“隔”,忌用“塞”,做到雅俗共赏还是不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8: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雅俗共赏之于创作,实非被动地迎合什么人群,而是主动地顺应并加以合理的干预,是积极地对待“众口难调”这一客观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8: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犹如传统的几大菜系,随着国人流动性的增加,菜系间相互借鉴和融合的情形越来越多,不仅促进了各个菜系的传播,也强化了不同地域对不同口味的适应性,更何况菜肴口味的不同,不过是人对酸甜咸辣和做工与配料一时口感和适应程度上的差异,并不能认为食材本身一定有多大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8: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创作也是同理。除了作者本身喜好坚持的一定风格特色,通过有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随着读者欣赏水平的提高,雅俗共赏是完全能做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8: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有二类,实不在隔与不隔,而在塞与不塞。凡塞于隔,恐独有因循。凡塞于塞,皆古人不为,今人为之,弄巧成拙也。不塞,古人所承之道,时言俗语,信手拈来,语通言顺,自然天成,毫不费解,读之人言如己言,而己未曾得也。之于练字,亦不外寻,乃所谓“推敲”之精恰之功者也。故比照古今之诗,读之可辨真谬。古人之诗,距今已远,尚不塞,今人以塞为诗,焉有其理?”(《五律400首·写在春日》)
本人是坚定地支持写诗要面对雅俗共赏的。也坚持认为,有些“隔”恐“独有因循”,是避免不了的。例如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索句渝州”,“读华章”,“牢骚太盛”,“昆明池水”,这些都有特指,还有后面“观鱼”与“富春江”的联 系,亦有针对,都不宜泛解,这样写诗还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才将有些“隔”与另一些“隔”分开,认为“诗有二类,实不在隔与不隔,而在塞与不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18: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塞”,是对一些避免不了的“隔”的扭曲。比如那些为了炫耀学问,肆意用典,盲目以“无一句不有出处”为美的做法,还有刻意避开正常说法,乱构词语,乱用跳跃,以显示所谓“高雅”的做法,更有那些以舞弄辞藻为乐,惯用连作者自己都不甚了了的艰涩词语造句的做法,再有那些只顾自说自话,不考虑他人感受的做法。这些做法使本来的“不隔”,故意扭曲成“隔”,使他的诗让人读起来有胸闷气滞之感,非“塞”不可以道出其病之不轻。
由此便知,写诗少用“隔”,忌用“塞”,做到雅俗共赏还是不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9 15: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