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望云飞

唐代的诗律

[复制链接]

1854

主题

8158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8
贡献
7690
金钱
1591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6-14 21: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6-14 21:07
如此说法,依据何在?

口诀,写在当时韵书的首页。

点评

王力的两种说法,前头扯淡后头对! 王力《汉语诗律学》说:   7.2这两句口诀不知是谁造出来的(《切韵指南》后面载有这个口诀)。其实这只是很浮浅的观察,和事实颇不相符。事实上,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论,二四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4 23: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14 21: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6-14 21:05
你的举例,不是永明体!

是永明遗风

《后村诗话》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

《诗源辨体》
子昂五言近体,律虽未成,而语甚雄伟,武德以还,绮靡之习,一洗顿尽。

《诗辩坻》
陈伯玉律诗,清雄为骨,绵秀为姿,设色妍丽,寓意苍远。由初入盛,此公变之。沈、宋堂皇,悉皆祖构于此。

点评

所谓【永明遗风】,也即沈约的【蜂腰】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5 14: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6-14 23: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铜川 发表于 2021-6-14 21:19
口诀,写在当时韵书的首页。

王力的两种说法,前头扯淡后头对!
王力《汉语诗律学》说:
  7.2这两句口诀不知是谁造出来的(《切韵指南》后面载有这个口诀)。其实这只是很浮浅的观察,和事实颇不相符。事实上,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论,二四六不一定要分明。因此,这口诀在表面上虽给予人们一种简单明快的感觉,实际上却极容易引起初学做诗的入的误解。现在我们把不论和分明的规律详加叙述,使大家明了近体诗的平仄并不是那样简单的。
王力《诗律余论》说:
    我在我的关于诗词格律的著作里批评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口诀的片面性。这个口诀大约起于明代释真空的《贯珠集》载有这样一段话: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点评

这两句口诀不知是谁造出来的(《切韵指南》后面载有这个口诀)。其实这只是很浮浅的观察,和事实颇不相符。事实上,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论,二四六不一定要分明。因此,这口诀在表面上虽给予人们一种简单明快的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5 18: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6-15 14: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1-6-15 15:28 编辑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6-14 21:35
是永明遗风

《后村诗话》

所谓【永明遗风】,也即继承了沈约永明体【蜂腰】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4

主题

8158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8
贡献
7690
金钱
1591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6-15 18: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6-14 23:49
王力的两种说法,前头扯淡后头对!
王力《汉语诗律学》说:
  7.2这两句口诀不知是谁造出来的(《切韵 ...

    这两句口诀不知是谁造出来的(《切韵指南》后面载有这个口诀)。其实这只是很浮浅的观察,和事实颇不相符。事实上,一三五不一定可以不论,二四六不一定要分明。因此,这口诀在表面上虽给予人们一种简单明快的感觉,实际上却极容易引起初学做诗的入的误解。现在我们把不论和分明的规律详加叙述,使大家明了近体诗的平仄并不是那样简单的。
    羊兄是说此段错误吗?王力不至于犯无中生有的错误。
   

点评

突然想到:《切韵指南》,不是《切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6 08: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4

主题

8158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8
贡献
7690
金钱
1591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1-6-15 18: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诗律余论》说:
    我在我的关于诗词格律的著作里批评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口诀的片面性。这个口诀大约起于明代释真空的《贯珠集》载有这样一段话: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真空可能是引用了隋朝的口诀。

点评

你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出自【隋朝】的依据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5 18: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6-15 18: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安铜川 发表于 2021-6-15 18:14
王力《诗律余论》说:
    我在我的关于诗词格律的著作里批评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口诀的片面 ...

你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出自【隋朝】的依据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6-16 08: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安铜川 发表于 2021-6-15 18:11
这两句口诀不知是谁造出来的(《切韵指南》后面载有这个口诀)。其实这只是很浮浅的观察,和事实颇不 ...

突然想到:《切韵指南》,不是《切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6-16 20:04: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章中用声法式》据考证就是隋代的,说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始于隋代也说的过去,当然这是一个口诀,不能当铁律看待。

点评

凡上一字为一句,下二字为一句,或上二字为一句,下一字为一句。(三言。)上二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五言。)上四字为一句,下二字为一句。(六言。)上四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七言。)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7 10: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17 10: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6-16 20:04
《诗章中用声法式》据考证就是隋代的,说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始于隋代也说的过去,当然这是一个口诀,不能当 ...

凡上一字为一句,下二字为一句,或上二字为一句,下一字为一句。(三言。)上二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五言。)上四字为一句,下二字为一句。(六言。)上四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七言。)
-------------
这里存在着一些问题,1,如果五言按上二下三组合的话是不会出现三仄脚、三平尾的,但五言的举例偏出现三仄脚、三平尾,七言相类似,何以为法?
2,如果七言按上四下三组合的话则二四平仄或不论,根本就不符合近体的声律,如崔颢的黄鹤楼前两联即可能依此,如何符合近体的声律?
3,如果七言按诗例仍不可避免三仄脚、三平尾和失替,提要与诗例相矛盾,如何取舍?

点评

初唐声律未密,这是早就有公论的,粘式律和对式律并存,王力先生说拗粘拗对正是齐梁体的特征,初唐虽有《诗章中用声法式》作指引仍未解决替、对、粘及三仄脚、三平尾的问题,又逮至元兢拈二理论的题出也仅是解决了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7 10:55
五言近体诗的上二下三节奏,与五言律句的【三仄尾】和【三平尾】何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7 10: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6-17 10: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6-17 10:26
凡上一字为一句,下二字为一句,或上二字为一句,下一字为一句。(三言。)上二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 ...

五言近体诗的上二下三节奏,与五言律句的【三仄尾】和【三平尾】何干?


点评

你没看见‘’上二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五言。)‘’的五言组合吗?又没看见例句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7 10: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17 10: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6-17 10:26
凡上一字为一句,下二字为一句,或上二字为一句,下一字为一句。(三言。)上二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 ...

初唐声律未密,这是早就有公论的,粘式律和对式律并存,王力先生说拗粘拗对正是齐梁体的特征,初唐虽有《诗章中用声法式》作指引仍未解决替、对、粘及三仄脚、三平尾的问题,又逮至元兢拈二理论的题出也仅是解决了前二的粘对问题,至于后三如用《诗章中用声法式》去套取的话仍不能解决个别相替和三仄脚、三平尾的问题,大约20年后,沈宋‘廻忌声病、约句准篇’,从文意中可以看出是解决了元兢所存在的一些声律问题,此虽无明论,但可以根据沈宋及其相关一些人的作品中推求;又过后中唐有中避三连的提出,又逮至晚唐,白居易有下避三连的提出,又逮至宋才明确规定不允许失平仄,依上,初唐不忌的中唐未必不忌,中唐未密的晚唐未必不密,有唐一代未密的宋及后来都渐趋严,后人依据前人的实践而总结出一套既普适于前人实践又利于后学易记易学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在是功莫大焉;
当然对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需要有客观的态度,只要在规避三仄脚、三平尾和孤平的前题下它就是正确的普适理论,其余不能以其特殊性去否定普适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17 10: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6-17 10:51
五言近体诗的上二下三节奏,与五言律句的【三仄尾】和【三平尾】何干?

你没看见‘’上二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五言。)‘’的五言组合吗?又没看见例句吗?

点评

看到了, 五言 一平声: 九州——不足步。仄平——仄仄仄。 二平声: 玄经——满狭室。平平——仄仄仄。 四平声: 儒道——推桓荣。平仄——平平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7 1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6-17 11: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6-17 10:59
你没看见‘’上二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五言。)‘’的五言组合吗?又没看见例句吗? ...

看到了,
五言
一平声:
九州——不足步。仄平——仄仄仄。
二平声:
玄经——满狭室。平平——仄仄仄。
四平声:
儒道——推桓荣。平仄——平平平。

点评

三言一平声:惊七曜 诏八神 转金盖   二平声:排阊阖 度天津 纷上驮 后三依此,会产生三仄脚、三平尾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7 11: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17 11: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6-17 11:11
看到了,
五言
一平声:

三言一平声:惊七曜 诏八神 转金盖
  二平声:排阊阖 度天津 纷上驮

后三依此,会产生三仄脚、三平尾吗?

点评

《文笔十病得失·蜂腰》范例: 高巘【上】万仞【去】排虚空【平】。 中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李程状元律赋《日五色》律联两例: 阳乌【平】迷莫【入】黑之容【平】, 白驹【去】惊受【上】彩之质【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8 12: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6-18 08:43: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二四分明律去分析古诗,发现齐梁陈隋时代二四平仄相对比率已达百分之八九十,而且也有刘滔提出二四同声亦不能善,其病甚于蜂腰的论述,但隋代的《诗章中用声法式》,其五言句并不是完全符合二四平仄相对。

点评

四言一平声:宝运惟显 世康礼博 有穆晬仪 槐棘恺悌   二平声:凝金晓陆 紫玉山抽 丹羽林发 顾惟轻薄   三平声:高迈尧风 仁风遐阐 皮卿未群 -------------------------- 如果七言句按上四下三去组合的话则二、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8 11:23
【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明代真空的律句理论。隋朝时候,既没有上去入合并的说法,更没有上去入合并的用法。 别说唐朝,就是到了宋代依旧,平仄,依旧是【平侧】。律句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8 10: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6-18 10: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1-6-18 10:41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6-18 08:43
以二四分明律去分析古诗,发现齐梁陈隋时代二四平仄相对比率已达百分之八九十,而且也有刘滔提出二四同声亦 ...
【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明代真空的律句理论。隋朝时候,既没有上去入合并的说法,更没有上去入合并的用法。
别说唐朝,就是到了宋代,平仄,依旧是【平侧】。律句依旧:蜂腰25四声律。
司马光奏折《起请科场札》记载:“至于以赋诗论策试进士,及其末流,专用律赋格诗,取舍过落,擿其落韵、失平侧、偏枯、不对、蜂腰、鹤膝,以进退天下士,不问其贤不肖。”

点评

平侧与平仄虽小有差别但无大碍,侧 (形声。从人,则声。本义:旁边)。 仄 厠本字。通作側。 又平仄,字聲也。 侧在表述上含义为平声之旁,而仄则更趋于二元化,不平为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8 12:31
不调病。不调者,谓五字内除第一字、第五字,于三字用上、去、入声相次 者。平声非病限。此是巨病,古今才子多不晓。如:〔晨风惊叠树,晓月落危峰。〕 〔月〕次〔落〕,同入声。如〔雾生极野碧,日不远山红。〕〔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8 1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18 11: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6-18 08:43
以二四分明律去分析古诗,发现齐梁陈隋时代二四平仄相对比率已达百分之八九十,而且也有刘滔提出二四同声亦 ...

四言一平声:宝运惟显 世康礼博 有穆晬仪 槐棘恺悌
  二平声:凝金晓陆 紫玉山抽 丹羽林发 顾惟轻薄
  三平声:高迈尧风 仁风遐阐 皮卿未群
--------------------------
如果七言句按上四下三去组合的话则二、四也不完全交替,据此基本可以肯定《诗章中用声法式》并不能成为唐人诗律的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18 11: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6-18 10:40
【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明代真空的律句理论。隋朝时候,既没有 ...

不调病。不调者,谓五字内除第一字、第五字,于三字用上、去、入声相次 者。平声非病限。此是巨病,古今才子多不晓。如:〔晨风惊叠树,晓月落危峰。〕 〔月〕次〔落〕,同入声。如〔雾生极野碧,日不远山红。〕〔下〕次〔远〕,同上 声。如:〔定惑关门吏,终悲寒上翁。〕〔寒〕次〔上〕,同去声。
--------------------
诗律到盛唐,王昌龄的诗格旧题上四声碎用都仍有明显的遗存,即便是日本的《作文大体》上这样的遗存也依然明显,但是,孙逐明牵强地系联《炙毂子诗格》而把《作文大体》的平他之表述断为平仄,可谓是主观臆断,平他谱是平他谱,最早是明朝才见平仄谱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18 12: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孤平调的定义及其它


  近代“孤平调”的定义众说纷纭,王力和启功的定义影响最广。
  王力的定义是:在两种特殊韵脚句中除韵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启功的定义是:两个仄声夹一个平声为孤平调,两个平声夹一个仄声为孤仄调。
  王力的定义不太适合,理由有二:
  其一、不具备普适性。五言除了“仄平仄仄平”之外,原正格句“仄仄仄平平”同样也“除韵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因此王先生的解释只能适合特殊的句式,不具备普适性。
  其二、王力的定义缺乏学理支撑,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韵句中除韵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句式属于拗句。
  其实启功 “双仄夹一平”的解释,古代早已有之,清代董文焕在《声调四谱图说》里称之为“夹平”:“仄平仄仄平句式中,单一平声为两仄所夹者为‘夹平’。”只不过后世把“夹平”改称为了“孤平”而已。
  我们认为“夹平”之说比较适合,理由也有三:
  第一、“夹平”具备普适性,不会把“仄仄仄平平”牵扯进来;
  第二、“夹平”不但可以解释近体诗里所有句式里的孤平调,还可以解释宋词元曲里其它句式中的孤平调。启功还根据“夹平”派生出了“孤仄调”,而“孤仄调”也是声律性质偏向拗句的句式之一。本书还根据孤平调和孤仄调派生出出其它三种拗句:双孤调、全平调和全仄调。这五个术语把古典诗词中的所有典型拗句和半拗半律的变式包揽无余了。
  第三、根据“夹平”引申出来的各种拗句术语均有学理支持,可以遍无遗漏地解释所有拗句的基本特点。因为律句的基本大法是“双平双仄递换”,典型拗句应当是彻底破坏“双平双仄递换”的句型,而双孤调、全平调和全仄调都是彻底破坏“双平双仄递换”的句型,故为正格拗句。至于孤平调、孤仄调、三平调和三仄调,它们仅仅是局部破坏了“双平双仄递换”的规则,所以属于“半拗”性质的律句变式。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采纳启功和董文焕的孤平定义。

-----------------
不客气地说,孙逐明的所谓理论尽是些想当然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6-18 12: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6-17 11:16
三言一平声:惊七曜 诏八神 转金盖
  二平声:排阊阖 度天津 纷上驮

《文笔十病得失·蜂腰》范例:
高巘【上】万仞【去】排虚空【平】。


中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李程状元律赋《日五色》律联两例:


阳乌【平】迷莫【入】黑之容【平】,
白驹【去】惊受【上】彩之质【入】。


五彩【上】彰施【平】于黄道【去】,
万姓【去】瞻仰【上】于康衢【平】。


唐朝律句四声蜂腰法:
〇⊙——〇〇⊙
〇⊙——〇⊙——〇〇⊙



点评

别岔话题,不讨论你的大法 问的是‘’后三依此,会产生三仄脚、三平尾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8 12: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6-18 12:05: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苕溪渔隐丛话:“律诗之作,用字平仄,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

可见宋代已有平仄谱了。即使到民国《学诗百法》,先列平仄格式,后提四声八病,不能因此说民国平仄二元化仍未明确。

点评

这么说的话倒也跟严羽的‘又有古诗,有近体(即律诗也),有绝句,有杂言,有三五七言。。。’能互为印证,甚至跟李清照的‘’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也能互为印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8 12: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18 12: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6-18 12:02
《文笔十病得失·蜂腰》范例:
高巘【上】万仞【去】排虚空【平】。

别岔话题,不讨论你的大法

问的是‘’后三依此,会产生三仄脚、三平尾吗‘’?

点评

这是《诗章中用声法式》作者的错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8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18 12: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6-18 12:05
宋苕溪渔隐丛话:“律诗之作,用字平仄,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

可见宋代已有平仄谱了。即使到民国《学诗 ...

这么说的话倒也跟严羽的‘又有古诗,有近体(即律诗也),有绝句,有杂言,有三五七言。。。’能互为印证,甚至跟李清照的‘’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也能互为印证,可见,平与上去入三声对举早在刘滔就已开始,而四声二元化唐朝开始形成但遗留有四声碎用的痕迹,到了宋朝才基本上不再四声碎用而专以平仄论诗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18 12: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6-18 10:40
【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明代真空的律句理论。隋朝时候,既没有 ...

平侧与平仄虽小有差别但无大碍,侧   (形声。从人,则声。本义:旁边)。
仄  厠本字。通作側。 又平仄,字聲也。

侧在表述上含义为平声之旁,而仄则更趋于二元化,不平为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6-18 13: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有乔松 发表于 2021-6-18 12:07
别岔话题,不讨论你的大法

问的是‘’后三依此,会产生三仄脚、三平尾吗‘’? ...

这是《诗章中用声法式》作者的错误!

点评

咋不说是你的错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8 13: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18 13: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6-18 13:00
这是《诗章中用声法式》作者的错误!

咋不说是你的错误

点评

三羊没有错误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8 13: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1-6-18 13: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没有错误啊!

点评

《诗章中用声法式》又怎么错了呢?没遂了你的意在三言中产生三仄脚、三平尾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8 13: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18 13: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有乔松 于 2021-6-18 13:34 编辑

关于律诗定型完备时期的误区


一 引言


根据明朝诗人高棅的划分,唐朝可以分为四部分,称为“四唐”。


初唐(公元618~704年),著名诗人有 楊炯,王勃,盧照鄰,陳子昂,駱賓王,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

盛唐(公元705~770年),著名诗人有 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岑參, 高適, 王昌齡,崔颢、顾况、元结、刘长卿、钱起、常建等。

中唐(公元771~835年),著名诗人有 元稹 ,白居易, 韓愈, 柳宗元、刘禹锡、贾岛, 孟郊、李贺等。

晚唐(公元836~907年),著名诗人有 李商隱 杜牧 溫庭筠等。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律诗完备定型的时间。有人说律诗(近体诗)是从唐朝开始的,但是是后代完备的。还有人说,律诗是初唐开始的,中唐后唐完备的。比如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律诗尚未定型化。王维是盛唐的诗人,和李白,杜甫,高适等同时代。王力先生就是说盛唐时,律诗尚未定型。
。。。
例1 立春日內出綵花應制 唐·沈佺期 五言律詩
合殿春應早,開箱綵預知。
仄仄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花迎宸翰發,葉待御筵披。
平中平中仄,仄仄仄平平。。。

四 结语

自三百篇降及汉魏六朝,体制递增,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言诗者以唐为法,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规矩焉。如圆之有规,方之有矩,虽圣贤复起,不能改易矣。从众多古人著作中和初唐诗人的诗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律诗在初唐就定型完备了。
----------------------

有个叫一鹗飞的也是敢扯,自以为举几首诗例就能把律诗在初唐就定型完备了,不客气地说这是不懂理论,一个诗体的形成是要有诗人群体和作品数量及其占比去支撑的,南北朝庾信的很多诗就很接近于近体了,甚至连沈约诗中都不乏其例,能说近体在南北朝定型完备了?梁武帝也有很吻合近体的诗,能说近体在梁武帝时就定型完备了?哪叫扯蛋,梁武帝连四声都不认账

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
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

七彩紫金柱,九华白玉梁。
但歌云不去,含吐有馀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主题

2837

帖子

1万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508
贡献
2891
金钱
3726
发表于 2021-6-18 13: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1-6-18 13:13
三羊没有错误啊!

《诗章中用声法式》又怎么错了呢?没遂了你的意在三言中产生三仄脚、三平尾吧?

点评

你错了!这是一个排列组合的死数! 三言的句子是:2的3次方 8个法式 四言的句子是:2的4次方16个法式 五言的句子是:2的5次方32个法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6-18 16: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17: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