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8-23
威望198
金钱660
贡献436
高级会员

威望- 198 点
贡献- 436 次
金钱- 660 枚
|
孙逐明先生抛出新论:格律有三种,沈宋唐律,王士祯清律,王力现代律。似乎受了北山旧文《两套格律体系》影响,唐,清,现代确实是诗律研究的三个高峰期,留下不少诗律著作,唐代如《文镜秘府论》所收诸家论述,清代如赵执信,王士祯,李汝襄,董文焕。现代则是王力,启功,涂宗涛等。宋明两代基本没有诗律研究。
不管清律,现代律,都是以唐律为宗,那么唐律是什么?《文镜秘府论》载:
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这就是唐律的表述,令人纳闷的是,唐代诗律为何只述第二字平仄粘对,而不说明律句构成?按现代律,律句由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竹节一样截取而成,并且二四六要分明,但唐代全没有这种理论。关于律句定义就是唐律与现代律的差别之处。
细察《文镜秘府论》,则唐代关于律句定义是有的,就是《诗章中用声法式》一节,经何伟棠等现代诗律研究者分析,其五言律句大多符合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规律。而现代定义的特拗句平平仄平仄,列于五言三平声句法之首,这就可以解释为何此句式大量存在于唐五言律诗中。令人疑惑的是孤平句仄平仄仄平,因文中有讹误,不确定是否允许。何伟堂从三平声句式中找到孤平句例,但孤平句显然不是三平声,因此存疑。宋末元初诗论家方回明确说要避孤平。
仄仄平平平句式未列入诗章用声法式,显然现代说的三平尾在唐代也是不允许的。
可见唐律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此法扩展到七言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直到明代都是这么作律诗的,到清代才提出一三五不可不论。
唐代律句理论《诗章中用声法式》在宋代科考中换了一种表述方式,宋《贡举条式》失平侧说:
诗每句第二字与第三第四字俱用平声或俱用侧声则为失平侧,若第三字用平侧以间之者非然,叠用四句亦当合抹。
“失平侧”就是失平仄,司马光奏折说:至于以诗、赋、论、策试进士,及其末流,专用律赋、格诗取舍过落,摘其落韵、失平侧、偏枯不对、蜂腰鹤膝,以进退天下士,不问其贤不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