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12|回复: 156

关于旧体诗一些“概念”问题之我见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发表于 2020-11-1 09: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聂笑民 于 2023-4-2 17:01 编辑

                                                关于旧体诗一些概念问题之我见
                                          聂笑民(网名:静水流深)
       很多诗友在作品中运用诗韵格律方面的一些延伸概念时出现比较模糊或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情况,现列举几种常见概念问题略表己见。                  
        一、关于“古诗、古体诗、旧体诗、新体诗”。
       很多人习惯把古代的诗包括近体诗、古体诗都称作古诗,其实这是一种习惯性的不准确的称谓。广义而言古诗是泛指古代的诗,狭义而言古诗是古体诗的简称。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和现代诗而言的,是一个诗体的称谓,也称古诗、古风。包括早期的乐府诗(曲辞歌行体等),以及后期向近体诗过度的所谓“古绝、古律”等。古绝是指古体绝句,是相对于律绝(近体诗绝句)的一个概念,古体的绝句是律绝的前身,一首四句,互句不对韵,可平可仄韵(亦有称只押平韵的),一韵到底。古律这里一般指“古风式律诗”(王力),比律诗少了律句、粘联和互句对韵的讲究,对仗可灵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入律的古风”(王力),入律古风多用律句且可换韵、可平可仄韵,不定句数。古体诗与近体诗(或称今体诗、格律诗)都习惯被今人通称为旧体诗。是相对于现代诗而言的。 旧体诗不按格律写必须标注“古体诗”,或标注以“古绝”“古律”这样。古体诗不能标注七绝(律),五绝(律)等,这是专门针对近体诗而言的标注方式。“新体诗”的概念,一般文献只定义为近体诗前期一个相对于古体诗的称谓(也称永明体,是近体诗的前身),其实新文化运动后一段时期闻一多等提倡的现代格律诗作品也有称新体格律诗(或新格律诗)的。
       二、关于“孤平拗救”之说
       孤平拗救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个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王力说”的孤平不包括仄脚句,只针对平脚句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句式而言(即所谓B句式,对B句式的句式安排认定两种说法是一致的)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即孤平。“启功说”的孤平是两仄夹一平,这个不分平脚句还是仄脚句,也不管是五言七言,只要两仄夹一平就算。只是不同位置处宽严有别:近韵脚处最严,七言靠近句首第二字处可以不论。对孤平的补救办法就是所谓的拗救。无论哪家学说,本句救只限于本字(变格处)后第二字,对句救只限于对句对应处的字,即“启功说”所谓“对拗”(非对拗极少见),指造成孤平的变格对应处,非孤平的对应处。但这里特别强调句中二四六位置的字的平仄格律不能动,动了“二四六”无论怎么拗救,就已经打破了律句二字节平仄交替的声律规则了(启功说中所提的平仄杆),完全成了非律句(赵执信、王士祯称谓拗律句或别律句),这样的句子是不符合律诗规则不被认可的了,也就是后人所谓二四六分明的说法。至于一三五,随格律禁忌有论有不论,不能一概而不论。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有一种特殊变格: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平平仄平仄(即所谓鲤鱼翻波),虽然孤平(“王力说”不认为是孤平),也打破了平仄杆的声律交替,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但唐宋以来律诗中出现非常普遍,不比正格用的少。“王力说”中把它称为三四字(七言五六字)互换的特殊平仄格式。也有文献称之为本句“三四字互救”。“启功说”将其列为“三四或五六”拗两字的句式,而对句只以三或五单字救之者。各家文献说法略有相左,所举例证也不同。无论哪种说法,只要把它当成格律诗规则认可的特殊变格就是了。这里还需要强调所谓对句拗救是指本联中对句间上下相救,而非粘句间互救,那样就等于打破句式间的排列结构,由拗句发展成拗体了。上述是综合几家文献观点的共识部分,回避其有争议部分而形成的,笔者认为比较客观可行的观点与做法。无论哪种拗救,一首诗中不宜反复多次出现,否则如启功所言,“多用拗句则为古风式律诗”了。      
      三、关于“三平尾”之忌讳
       古体诗是不忌讳三平尾的。格律诗形成后准确是何时最早提出来“三平尾”之忌讳也确实无从查考说法不一,都是“今人说过去”,未见古籍文献的明确参证。被推崇为当代诗词权威的王力先生所著《诗词格律》中未具体提及。在沙地先生的《萨氏诗词格律》中也无论述。只是在当代吴丈蜀先生《诗词曲格律讲话》一书中有见,但吴丈蜀先生也没有论述此规则的出处。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也只提“三字脚如果全平或全仄也是非律的”,根由也未予详述。至于古代李杜等名家作品,一生作品很多,也不都是近体,古体也不少。网络上所议之古代名家律、绝中三平之例很多,但是否原作当时即按“律、绝”而作也未可知。也许原本就是按古体创作,被后人误归“律、绝”的。加之古今及不同地域发声的变化,也不能说那就是时人不忌三平的证据。从早期元兢的《诗髓脑》中关于调声三术之一"相承"(即以三平下承三仄)看是不忌的,但忌讳“三平尾”既然被今天大多数诗家提到格律诗必守的规则之一,那就当随乡入俗遵守为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至于何时何人最先“走出来”的已经没有考究的意义和必要了(当然有诗友老师们有这方面文献依据可以贴上来共享)。
      四、关于“四声八病”之说
       “四声八病”一说,是南北朝时期沈约等提出来的关于诗歌声韵的讲究。即指文字发声的“平、上、去、入”四声及声韵在诗歌中需要忌讳的八种弊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病。“平头”即如中唐时期日本弘法大师空海《文镜秘府论》中所举的“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与“提壶”同是平声字,属一、六字同调,二、七字也同调,犯了“平头”病。这在律诗讲粘对中已不存在。“上尾”原意是指如五言诗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到了格律诗成型的时代,这一规则实际已经被律诗格律规则包涵。所以说原本“四声八病”中的“平头上尾”之忌是指一联内而言,而且在格律诗当中已经不存在了。后人指的“平头上尾”则不是这个意思。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后来的评论家们把相邻两联句子的开头处语法结构相同(不只限于名词)称“平头”,也有“四言一法”、“四平头”之说。结尾处语法结构相同称“上尾”。两者都在格律诗避忌之列。而且有人把上尾的意义还扩展到联间的声韵,就是不押韵的白脚字尾句,若相邻句(一与三;三与五;五与七)尾字同声调,也叫做上尾,其实就是沈约八病中之“鹤膝”了。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也认可上述两种“平头上尾"的说法。清人指的”平头上尾”显然不只是声律的变化,而更多是一种句式的合掌。律诗不但要忌讳联内上下句意思的合掌,还要忌讳上下联句式上的合掌。"蜂腰"是指如五言句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其实《文镜秘府论》中引用了沈约的一段话,说沈约自己也搞不清“前人”关于鹤膝与蜂腰的定义。可见八病也是沈约等人总结前人的理论提出来的。“大韵”是指如五言联内韵脚外其他九字有与韵脚同韵(相犯)者。“小韵”是指如五言联内韵脚外其他九字有互相同韵(相挤)者。其实大小韵之忌讳类似于后人“撞、挤、连”韵之说。”旁纽“也叫“大纽”,大意是指如五言句内声韵均相近(近音)的字相挤。“正纽”也叫“小纽”,大意是指如五言句内同声母字相挤。这些就是所谓“八病”之忌。
      五、关于“诗家语”
     《诗人玉屑》卷六里提到王安石 “诗家语”的概念。所谓“诗家语”,即为“诗性语言”,其显著特性是:表达生动形象;寓意含蓄婉转;语言跳跃夸张;字句凝练素雅等。其中所谓形象生动是指对具体物象的描述要形象准确、清晰细腻,而不能模糊混杂。所谓含蓄婉转是指通过比兴、比喻、反说、陪衬以及用典等手法委婉的表达主题寓意。所谓语言跳跃是指省略句、倒装句、互文句等形式的运用。所谓夸张是指语言修辞艺术上的夸张:出于常理之外、入乎情理之中的表达。所谓凝练素雅即遣词用语当精练精准、素净雅致。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诗(这里指格律诗)的用语和散文以及其他文体不一样,要受到字数、韵律、立意等之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自由表达。如我们用“非诗性思维”去欣赏或者创作诗歌,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原意,就不能创造出好的诗作来。总起来讲就是要有“诗性”的思维,使用“诗性”的语言。
      另外网络上的东西有时良莠不齐,很多也是作者各自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东西,有些地方是作者之间互相照搬的(容易造成一错都错),故需要甄别致用。还有些东西是表述或定义不够全面准确,需要读者广泛汲取,纵深探究,多方应证予以定夺。所以研习中最好以教材或权威性典籍著作为准,综合各家之说,把握诗词发展过程的整体脉络,取其合理一面,避其不合理一面,然后在合理范围内灵活应用,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智库储备。                                              2019.9.6原创。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1-1 10: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0-11-1 13:24 编辑

但这里特别强调句中二四六位置的字的平仄格律不能动,动了“二四六”无论怎么拗救,就已经打破了律句二字节平仄交替的声律规则了(启功说中所提的平仄杆),完全成了非律句(赵执信、王士祯称谓拗律句或别律句),这样的句子是不符合律诗规则不被认可的了,也就是后人所谓二四六分明的说法。至于一三五,随格律禁忌有论有不论,不能一概而不论。
-----------这是原则。无论你本句救或者对句救,救的都是135的平仄数量不协,而不是救246。那些大拗救论者全是无稽之谈,所以我看到论救大拗者,连看都不看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有一种特殊变格: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平平仄平仄(即所谓鲤鱼翻波),虽然孤平(“王力说”不认为是孤平),也打破了平仄杆的声律交替,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但唐宋以来律诗中出现非常普遍,不比正格用的少。“王力说”中把它称为三四字(七言五六字)互换的特殊平仄格式。也有文献称之为本句“三四字互救”。“启功说”将其列为“三四或五六”拗两字的句式,而对句只以三或五单字救之者。各家文献说法略有相左,所举例证也不同。无论哪种说法,只要把它当成格律诗规则认可的特殊变格就是了。这里还需要强调所谓对句拗救是指本联中对句间上下相救,而非粘句间互救,那样就等于打破句式间的排列结构,由拗句发展成拗体了。上述是综合几家文献观点的共识部分,回避其有争议部分而形成的,笔者认为比较客观可行的观点与做法。无论哪种拗救,一首诗中不宜反复多次出现,否则如启功所言,“多用拗句则为古风式律诗”了。      
------------------不管这些专家怎样说,都不合246分明,说得再多,分得再细,也是屁话。凡246出问题者统统不是正规的格律诗,那么你怎拗怎救,都是作者自己的事,读者不必绞尽脑髓去帮着掩饰。这样格律诗和古体诗就泾渭分明了,何须饶舌。

点评

谢谢版首关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 13: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1 11: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11-1 12:48 编辑

谢谢你的光临!

点评

来了一个理论研究者,你可以把你的那些“理论”拿出来晒晒,看看聂先生会赞成几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 13:28
谢谢版主关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 13: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3: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发表于 2020-11-1 10:39
但这里特别强调句中二四六位置的字的平仄格律不能动,动了“二四六”无论怎么拗救,就已经打破了律句二字节 ...

谢谢版首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3: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11-1 11:27
谢谢你的光临!

谢谢版主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1-1 13: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11-1 11:27
谢谢你的光临!

来了一个理论研究者,你可以把你的那些“理论”拿出来晒晒,看看聂先生会赞成几何。

点评

互相交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 13: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3: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 发表于 2020-11-1 13:28
来了一个理论研究者,你可以把你的那些“理论”拿出来晒晒,看看聂先生会赞成几何。 ...

互相交流

点评

互相交流,双方受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 14: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1 14: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互相交流,双方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3

主题

8156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6
贡献
7688
金钱
1591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1-1 17: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光临,谢谢分享。

点评

谢谢关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 1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9: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安铜川 发表于 2020-11-1 17:45
欢迎光临,谢谢分享。

谢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2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1-1 23: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是指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和现代诗而言的,是一个诗体的称谓,也称古风,
-----概念混淆。
相对于现代自由体诗而言,古风和近体诗都算古诗(古体诗)。
相对于唐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即统称古风。
-----参照物不同称谓的定义也不同。

点评

不对,古体诗是特定的诗体称谓,把古体诗和近体诗都称为古诗是习惯性的不严谨错误说法,都称为古体诗那就更就是概念性的错误说法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08:09
针叶林的如此说法无大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00: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2 00: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11-1 23:12
古诗是指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和现代诗而言的,是一个诗体的称谓,也称古风,
-----概念混淆。
相对于现 ...

针叶林的如此说法无大错!

点评

这个说法不对,学术性的定义都是很严谨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0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08: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聂笑民 于 2020-11-2 10:35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11-1 23:12
古诗是指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和现代诗而言的,是一个诗体的称谓,也称古风,
-----概念混淆。
相对于现 ...

不对,古体诗是特定的诗体称谓,把古体诗和近体诗都称为古诗是习惯性的不严谨说法,都称为古体诗那就更就是概念性的错误说法了。

点评

【古诗】的百度资料: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 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08: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08: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11-2 00:37
针叶林的如此说法无大错!

这个说法不对,学术性的定义都是很严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2 08: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笑民 发表于 2020-11-2 08:09
不对,古体诗是特定的诗体称谓,把古体诗和近体诗都称为古诗是习惯性的不严谨错误说法,都称为古体诗那就 ...

【古诗】的百度资料: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
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点评

这个是习惯性称谓,概念性定义该看典籍文献定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08: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08: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聂笑民 于 2020-11-2 09:58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0-11-2 08:21
【古诗】的百度资料: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 ...

这个是习惯性称谓,也可以说是广义的叫法。概念性定义该看典籍文献定义。概念性定义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区别于近体诗和现代诗的诗体称谓。

点评

这个是习惯性称谓,也可以说是广义的叫法。概念性定义该看典籍文献定义。----------说的很对,民间说法(通俗叫法)与科学概念有时一致有时不一样,搞理论研究必须分得一清二楚 只是古诗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我都没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14:19
说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称谓,分为通俗叫法和专业术语。 作为搞理论来说,应该使用专业术语,即便不是专业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08: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2 08: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笑民 发表于 2020-11-2 08:26
这个是习惯性称谓,也可以说是广义的叫法。概念性定义该看典籍文献定义。概念性定义古诗就是指古体诗又称 ...

说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称谓,分为通俗叫法和专业术语。
作为搞理论来说,应该使用专业术语,即便不是专业者。

点评

附议!虽非专业人士但讨论专业术语话题,当按专业定义为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08: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08: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聂笑民 于 2020-11-2 09:03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0-11-2 08:51
说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称谓,分为通俗叫法和专业术语。
作为搞理论来说,应该使用专业术语,即便不 ...

附议!虽非专业人士但讨论专业术语话题,当按专业学术定义为准。很多时候人们习惯把古诗与古诗词、古诗文、古诗歌混为一谈了。这个也是客观存在,包括课本教材也有类似称谓的,说“”收入古诗多少首”,也是包括了近体诗的。

点评

还有将旧体诗或近体诗,叫作旧体诗的,也是【俗称】不是【专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09: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2 09: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笑民 发表于 2020-11-2 08:56
附议!虽非专业人士但讨论专业术语话题,当按专业学术定义为准。很多时候人们习惯把古诗与古诗词、古诗文 ...

还有将旧体诗或近体诗,叫作旧体诗的,也是【俗称】不是【专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09:29: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也是习惯性称谓。

点评

二 、关于“五、七言”与“五、七排”。 有诗友把五、七言作为作品诗体的称谓用来标注,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五、七言并非诗体的完整称谓,它分律、排律和绝,所以不能单独拿“五言”或“七言”来标注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09: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2 09: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11-2 09:43 编辑
聂笑民 发表于 2020-11-2 09:29
对,也是习惯性称谓。
       二 、关于“五、七言”与“五、七排”。
       有诗友把五、七言作为作品诗体的称谓用来标注,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五、七言并非诗体的完整称谓,它分律、排律和绝,所以不能单独拿“五言”或“七言”来标注诗体形式。至于五、七排是指五言、七言的排律,是属于格律诗的范畴,遵守格律诗的格律规则且中间所有句子全部要求对仗,粘联(句数可为五韵,六韵八韵及以上不等),首尾联可不对仗。所以写作难度更大。不是写一排五言或七言押韵的句子就是“五排”或“七排”。
----------------------------------------------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三
律诗: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一百韵凡九十九首
==========================
近体诗的分类,今人不及古人。今人拖泥带水,古人干净利落。


点评

“五、七言”是按字数分类,不是具体的诗体 “五、七排”是排律中的类别,是诗体中的类别 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说法,我清楚,但三羊有时会吃草过多撑着。记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14:27
这个不属于诗体标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10: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0: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聂笑民 于 2020-11-2 10:04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0-11-2 09:42
二 、关于“五、七言”与“五、七排”。
       有诗友把五、七言作为作品诗体的称谓用来标注,这种 ...

这个是说明,不属于诗体标注。

点评

在下三羊,说的是近体律诗的分类!五七律诗: 四句的,叫两韵; 六句的,叫三韵; 八句的,叫四韵; 十句的,叫五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10: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2 10: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笑民 发表于 2020-11-2 10:01
这个是说明,不属于诗体标注。

在下三羊,说的是近体律诗的分类五七律诗:
四句的,叫两韵;
六句的,叫三韵;
八句的,叫四韵;
十句的,叫五韵。

点评

不全正确,只能代表唐朝的一段时间。好像不叫韵,叫比吧(记不清了),自从放松首联押韵,这样叫就不科学了,改用联,四句两联,六句三联。用比的话照样可以,只是唐后无人用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14:38
正确!附议!说的没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10: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0: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聂笑民 于 2020-11-2 10:32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0-11-2 10:22
在下三羊,说的是近体律诗的分类!五七律诗:
四句的,叫两韵;
六句的,叫三韵;

附议!对于律诗而言可以再细分,说的没错!

点评

你说的【五、七言并非诗体的完整称谓,它分律、排律和绝】 可以说【律、排律和绝】, 可以说【律诗、排律诗和绝】 不可说【律诗、排律诗和绝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1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2 10: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笑民 发表于 2020-11-2 10:28
附议!对于律诗而言可以再细分,说的没错!

你说的【五、七言并非诗体的完整称谓,它分律、排律和绝】

可以说【律、排律和绝】,
可以说、排律和绝
不可说、排律和绝



点评

【五、七言并非诗体的完整称谓,它分律、排律和绝】说法错误 五、七言包含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是专指格律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14:40
附议,概念性的表达当尽量措辞严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10: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0: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聂笑民 于 2020-11-2 10:48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0-11-2 10:36
你说的【五、七言并非诗体的完整称谓,它分律、排律和绝】

可以说【律、排律和绝】,

附议,概念性的表达当尽量措辞严谨。包括文中有措辞不严谨处或错误之处经大家指出后一并修改完善。

点评

三羊25楼的说法,与你无关,与王力有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10: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2 10: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笑民 发表于 2020-11-2 10:41
附议,概念性的表达当尽量措辞严谨。包括文中有措辞不严谨处或错误之处经大家指出后一并修改完善。 ...

三羊25楼的说法,与你无关,与王力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1-2 14: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笑民 发表于 2020-11-2 08:26
这个是习惯性称谓,也可以说是广义的叫法。概念性定义该看典籍文献定义。概念性定义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

这个是习惯性称谓,也可以说是广义的叫法。概念性定义该看典籍文献定义。----------说的很对,民间说法(通俗叫法)与科学概念有时一致有时不一样,搞理论研究必须分得一清二楚
只是古诗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我都没注意到。按字面解,古代的诗,按时代,清代止。但望文生义常常是错误的。聂先生能给我们准确答案。

点评

辞海:1泛指古代诗歌。2古体诗的简称。 汉语大辞典古诗 解释 ... 1.古代诗歌的泛称。 南北朝时称汉魏无名氏的诗為古诗。 汉班固《两都赋》序:“赋者,之流也。” 南朝梁钟嶸《诗品》卷上:“古诗,其体源出於《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15: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6269

帖子

2万

积分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94
贡献
6367
金钱
897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1-2 14: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11-2 09:42
二 、关于“五、七言”与“五、七排”。
       有诗友把五、七言作为作品诗体的称谓用来标注,这种 ...

“五、七言”是按字数分类,不是具体的诗体
“五、七排”是排律中的类别,是诗体中的类别
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说法,我清楚,但三羊有时会吃草过多撑着。记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点评

你的帖子怎么和针叶林一样: 帖子的后面爱好加上一节【阑尾炎】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14:37
谢谢诗友们关注交流指点,一己浅见,有措辞不严或表达错误之处谢谢指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 14: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4: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聂笑民 于 2020-11-2 21:44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