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精华15
注册时间2020-9-16
威望994
金钱8977
贡献6367
轮值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轮值首版
  
威望- 994 点
贡献- 6367 次
金钱- 8977 枚

|
发表于 2020-11-1 10: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0-11-1 13:24 编辑
但这里特别强调句中二四六位置的字的平仄格律不能动,动了“二四六”无论怎么拗救,就已经打破了律句二字节平仄交替的声律规则了(启功说中所提的平仄杆),完全成了非律句(赵执信、王士祯称谓拗律句或别律句),这样的句子是不符合律诗规则不被认可的了,也就是后人所谓二四六分明的说法。至于一三五,随格律禁忌有论有不论,不能一概而不论。
-----------这是原则。无论你本句救或者对句救,救的都是135的平仄数量不协,而不是救246。那些大拗救论者全是无稽之谈,所以我看到论救大拗者,连看都不看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有一种特殊变格: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平平仄平仄(即所谓鲤鱼翻波),虽然孤平(“王力说”不认为是孤平),也打破了平仄杆的声律交替,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但唐宋以来律诗中出现非常普遍,不比正格用的少。“王力说”中把它称为三四字(七言五六字)互换的特殊平仄格式。也有文献称之为本句“三四字互救”。“启功说”将其列为“三四或五六”拗两字的句式,而对句只以三或五单字救之者。各家文献说法略有相左,所举例证也不同。无论哪种说法,只要把它当成格律诗规则认可的特殊变格就是了。这里还需要强调所谓对句拗救是指本联中对句间上下相救,而非粘句间互救,那样就等于打破句式间的排列结构,由拗句发展成拗体了。上述是综合几家文献观点的共识部分,回避其有争议部分而形成的,笔者认为比较客观可行的观点与做法。无论哪种拗救,一首诗中不宜反复多次出现,否则如启功所言,“多用拗句则为古风式律诗”了。
------------------不管这些专家怎样说,都不合246分明,说得再多,分得再细,也是屁话。凡246出问题者统统不是正规的格律诗,那么你怎拗怎救,都是作者自己的事,读者不必绞尽脑髓去帮着掩饰。这样格律诗和古体诗就泾渭分明了,何须饶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