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29|回复: 199

唐代五言律句论

[复制链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0-4-21 21:04: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文献《文镜秘府论》有诗章中用声法式,对律句平仄作了说明,不允许三平尾,孤平存疑,特拗句是优选句。除了现有的标准律句外,一三不论的也是允许的律句,这样得到十五种律句:
标准律句: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一三不论:
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


此外现称为特拗句的“平平仄平仄”却是首选句型,而三平尾“仄仄平平平”则不允许,孤平句“仄平仄仄平”似乎不允许,因为二平声句型没有孤平句,但三平声句型里却出现了孤平句“水潢众浍来”,何伟棠断为“仄平仄仄平”,认为应列入二平声句,因此存疑。

除十五种律句外列出的三种律句:“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和“仄仄平仄平",这是违反了二四分明的大拗句,唐代却是允许的。这个规定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贡举条式有“失平侧(即失平仄)”一条印证了大拗句是允许的,贡举条式失平侧这么说:

诗每句第二字与第三第四字俱用平声或俱用侧声则为失平侧,若第三字用平侧以间之者非然,叠用四句亦当合抹。

按这个规定,唐代二四同平,同仄的四个句型都算律句。





附《文镜秘府论》诗章中用声法式五言句型,(平仄为今人注):

五言一平声:九州不足步(仄平仄仄仄)。目击道存者(仄仄仄平仄)。
二平声:玄经满狭室(平平仄仄仄)。绿水涌春波(仄仄仄平平)。雨数斜塍断(仄仄平平仄)。蒙县阙庄子(平仄仄平仄)。永惭问津所(仄平仄平仄)。咏歌殊未已(仄平平仄仄)。百行咸所该③(仄仄平仄平)。
三平声:披书对明烛(平平仄平仄)。兰生半上阶(平平仄仄平)。无论更漏缓(平平平仄仄)。天命多赢仄(平仄平平仄)。终阙九丹成(平仄仄平平)。水潢众浍来(仄平仄仄平)④。洊雷扬远声(仄平平仄平)。
四平声:儒道推桓荣(平仄平平平)。非关心尚贤(平平平仄平)。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1 21: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4-21 21:46 编辑

这个也是按今人对近体的理解附会,《文镜秘府论》中的诗章中用声法式并无明确的平仄概念,不仅如此,诗章中用声法式还存在明显的古风句,这个怕真不能作近体形成、成熟的凭据,如果按今人对近体的理解附会《文镜秘府论》中的诗章中用声法式也能成为近体形成、成熟的凭据的也能成立的话,沈宋的约句准篇、稳顺声势就实在显得多余了

从八病到调声再到近体,近体律句最明显的特征是平仄两两交替,要找近体律句的形成的理论依据还得从找明确了平仄概念的基础上再去分析其是否形成了平仄两两交替

点评

平仄两两交替是今人对现存标准律句的一种解释方式,但唐代没见有这概念,律句调声起源于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思想,和蜂腰法则。古人说两句十字颠倒相配已搞得他们晕了,如果是平仄两两交替则简单多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2:13
文镜秘府论中除了引用唐诗解释调声术部分外,多是指诗和赋,赋其实不属于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2:12
诗章中用声法式以“一平声”“二平声”“三平声”等列句型,显然是用平仄来论。至于古风句,你提供的宋代贡举条式“失平侧”是允许的。 我文中说不允许三平尾,可能不严谨,用声法式只是没有仄仄平平平,但却有平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1: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57

帖子

659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49
贡献
1903
金钱
2332
发表于 2020-4-21 21: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删繁就简,这篇能看明白。

点评

能看明白就好,结论可商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1: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1:52: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21 21:38
这个也是按今人对近体的理解附会,《文镜秘府论》中的诗章中用声法式并无明确的平仄概念,不仅如此,诗章中 ...

诗章中用声法式以“一平声”“二平声”“三平声”等列句型,显然是用平仄来论。至于古风句,你提供的宋代贡举条式“失平侧”是允许的。

我文中说不允许三平尾,可能不严谨,用声法式只是没有仄仄平平平,但却有平仄平平平。

点评

诗每句第二字与第三第四字俱用平声或俱用侧声则为失平侧,若第三字用平侧以间之者非然,叠用四句亦当合抹。 按这个规定,唐代二四同平,同仄的四个句型都算律句。 --------- 你对这段可能理解有误,所谓失平仄明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2: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1:53: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雨 发表于 2020-4-21 21:41
删繁就简,这篇能看明白。

能看明白就好,结论可商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1 22: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4-21 22:14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1 21:52
诗章中用声法式以“一平声”“二平声”“三平声”等列句型,显然是用平仄来论。至于古风句,你提供的宋代 ...

诗每句第二字与第三第四字俱用平声或俱用侧声则为失平侧,若第三字用平侧以间之者非然,叠用四句亦当合抹。

按这个规定,唐代二四同平,同仄的四个句型都算律句。
---------
你对这段可能理解有误,所谓失平仄明显是属于声病,即是声病则就不存在按这个规定,唐代二四同平,同仄的四个句型都算律句之说了

诗每句第二字与第三第四字俱用平声或俱用侧声则为失平侧,这句说的是中间三连平和三连仄均属于失平侧,这样的失平侧明显造成的是平仄失替

若第三字用平侧以间之者非然,如此就把三连声避开了,但仍平仄失替,平仄失替用于出句问题不大,以上两句最多说明宋代试律诗允许大拗句的存在却不允许中间三连平和三连仄

叠用四句亦当合抹,这句有点费解
另一个问题是,诗章中用声法式以“一平声”“二平声”“三平声”等列句型,显然是用平仄来论,试着用四声标注一下?除五言外再去考察一下七言,古风句也不少

点评

“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和“仄仄平仄平",正是中间不三连平,三连仄,以平仄间之,符合贡举条式,不算失平侧,“叠用四句亦合当抹”,意思大概是接连四个这样二四同平仄的大拗句也不行。 诗章用声法式,何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2: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1 22: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21 21:38
这个也是按今人对近体的理解附会,《文镜秘府论》中的诗章中用声法式并无明确的平仄概念,不仅如此,诗章中 ...

文镜秘府论中除了引用唐诗解释调声术部分外,多是指诗和赋,赋其实不属于诗。

点评

对,譬如六言就多援引赋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2:13: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21 21:38
这个也是按今人对近体的理解附会,《文镜秘府论》中的诗章中用声法式并无明确的平仄概念,不仅如此,诗章中 ...


平仄两两交替是今人对现存标准律句的一种解释方式,但唐代没见有这概念,律句调声起源于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思想,和蜂腰法则。古人说两句十字四声颠倒相配已搞得他们晕了,如果是平仄两两交替则简单多了。

点评

唐代出现平、侧的字样是有的,这个平仄的确定应该是有的,但这方面的理论目前好象也难于找到 调声,只能说明从八病到换头前进了一步,也从重二五异声到重二四异声前进了一步,如果从日本的作文大体去看的话,调声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1 22: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1 22:13
平仄两两交替是今人对现存标准律句的一种解释方式,但唐代没见有这概念,律句调声起源于前有浮声后须切响 ...

唐代出现平、侧的字样是有的,这个平仄的确定应该是有的,但这方面的理论目前好象也难于找到

调声,只能说明从八病到换头前进了一步,也从重二五异声到重二四异声前进了一步,如果从日本的作文大体去看的话,调声之术仍有明显的四声碎用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1 22: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21 22:12
文镜秘府论中除了引用唐诗解释调声术部分外,多是指诗和赋,赋其实不属于诗。 ...

对,譬如六言就多援引赋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2:24: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21 22:08
诗每句第二字与第三第四字俱用平声或俱用侧声则为失平侧,若第三字用平侧以间之者非然,叠用四句亦当合抹 ...

“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和“仄仄平仄平",正是中间不三连平,三连仄,以平仄间之,符合贡举条式,不算失平侧,“叠用四句亦合当抹”,意思大概是接连四个这样二四同平仄的大拗句也不行。

诗章用声法式,何伟棠,张培阳断的平仄,我受启发写了此文。

点评

题外话,即便完全找不到平仄确立的诗话【理论】也不影响近体理论的确立,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前人已经形成的庞大的近体创作群体和近体作品数量也照样可以形成近体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2:57
中间不三连还可以推导出更多句式来,如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王力称之为特拗】,仄仄平仄平等,这些都明显是古风句特征,是否都适用于宋科考则存疑 有启发是好事,能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可以讨论,或许有人能找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2:45
有人乱删我的帖子,首版可知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2:26
有人乱删我的帖子,首版可知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2: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64

帖子

175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8
贡献
570
金钱
661
发表于 2020-4-21 22: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1 22:24
“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和“仄仄平仄平",正是中间不三连平,三连仄,以平仄间之,符合贡举条式, ...

有人乱删我的帖子,首版可知晓?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64

帖子

175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8
贡献
570
金钱
661
发表于 2020-4-21 22: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1 22:24
“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和“仄仄平仄平",正是中间不三连平,三连仄,以平仄间之,符合贡举条式, ...

有人乱删我的帖子,首版可知晓?

点评

删了什么贴子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2:40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2:40: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只鬼 发表于 2020-4-21 22:26
有人乱删我的帖子,首版可知晓?

删了什么贴子了?

点评

首版既然不知,我也不多说了,根本也没什么过激的话,只是被一个披着文化皮的小人缠上了。小人还是让我来得罪。。。不能老是得罪君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1 22: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1 22: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1 22:24
“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和“仄仄平仄平",正是中间不三连平,三连仄,以平仄间之,符合贡举条式, ...

中间不三连还可以推导出更多句式来,如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王力称之为特拗】,仄仄平仄平等,这些都明显是古风句特征,是否都适用于宋科考则存疑

有启发是好事,能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可以讨论,或许有人能找到确定了平仄的理论也未可知,毕竟中国式的诗词理论多是散片化的诗话式的,有些存在于前人的笔记杂录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64

帖子

175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8
贡献
570
金钱
661
发表于 2020-4-21 22: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首版既然不知,我也不多说了,根本也没什么过激的话,只是被一个披着文化皮的小人缠上了。小人还是让我来得罪。。。不能老是得罪君子。。。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1 22: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1 22:24
“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和“仄仄平仄平",正是中间不三连平,三连仄,以平仄间之,符合贡举条式, ...

题外话,即便完全找不到平仄确立的诗话【理论】也不影响近体理论的确立,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前人已经形成的庞大的近体创作群体和近体作品数量也照样可以形成近体理论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2 03: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22 03:19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1 22:13
平仄两两交替是今人对现存标准律句的一种解释方式,但唐代没见有这概念,律句调声起源于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思想,和蜂腰法则。古人说两句十字四声颠倒相配已搞得他们晕了,如果是平仄两两交替则简单多了。

这就对了!

沈约的【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傍纽·正纽】,不是八病是八法!

点评

这都是省略后的简略行文,全说出来是“避免了蜂腰病的句法”。 《文境秘府论》说:“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这是古文行文方式,翻译过来就是: 犯蜂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06: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2 03: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1 21:53
能看明白就好,结论可商讨。

杨文惠《五言律诗声律的形成》提到蔡瑜时说:
    他(蔡瑜)认为应该用唐人诗格作品中的调声理论来理解唐人诗律,他并尝试用初唐诗格作品中的调声理论来检视部分作品,发现这些诗歌都合于这些规范。蔡瑜因而认为唐人的诗律应该以诗格作品中的理论为依据,而非是依据后人归纳出来的【律化】法则

点评

初唐诗格是指王昌龄的诗格(存文镜秘府论中)吗?那只是标准模式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07: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2 03: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1 22:24
“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和“仄仄平仄平",正是中间不三连平,三连仄,以平仄间之,符合贡举条式, ...

何伟棠理论,实际就是打枪之后再划靶。
何伟棠杜撰一个刘滔二四平仄律理论!

点评

你也不用蛮牛一样抵死硬颈 刘滔只是提出了二四异声,还真没到平仄的地步,天宝集中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不就更明显由二五异声变成了二四异声么 ○调声   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0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2 06: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4-22 06:51 编辑

出句:平平仄平仄
对句:仄仄仄平平

按理说“仄仄平仄平”是“平平仄平仄”正对的句型。为什么对句都仍然是“仄仄仄平平”?

点评

1.“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均为自救句型。称之为四拗三救句。 2.什么是四拗句呢?五言诗第四字拗也,如“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前句犯单平,后句犯单仄 3.为救四,则将单音节平仄变换,则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5 08:01
纪昀:“前拗后谐,亦是古法。前谐后拗,则非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06: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06:50: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4-22 03:13
这就对了!

沈约的【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傍纽·正纽】,不是八病是八法!

这都是省略后的简略行文,全说出来是“避免了蜂腰病的句法”。
《文境秘府论》说:“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这是古文行文方式,翻译过来就是:
犯蜂腰病的诗是这样的,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能与第五字同声,如果同声就是犯蜂腰病的诗。

点评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避忌蜂腰病的诗意指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06: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2 06: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22 07:01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2 06:50
这都是省略后的简略行文,全说出来是“避免了蜂腰病的句法”。
《文境秘府论》说:“蜂腰诗者,五言诗一 ...
北山首席斑竹:在下三羊,一不不懂古文,二不懂翻译,
三羊只知道:蜂腰的二五俩字,异声是法,异声是病!
  第一、平头──(或一六之犯名水浑病,二七之犯名火灭病。)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

  第二、上尾──(或名土崩病。)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

  第三、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第四、鹤膝──
鹤膝诗者,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似鹤膝也。

  第五、大韵──或名触地病。
大韵诗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津”、“邻”、“身”、“陈”等字,既同其类,名犯大韵。

  第六、小韵──“或名伤音病”。
小韵诗,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也。

  第七、傍纽──“亦名大纽,或名爽切病。”
傍纽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愿”等之字,此即双声,双声即犯傍纽。

  第八、正纽──“亦名小纽,或名爽绝病。”
正纽者,五言诗“壬”、“衽”、“任”、“入”,四字为一纽;一句之中,已有“壬”字,更不得安“衽”、“任”、“入”等字。如此之类,名为犯正纽之病也。

    第九,水浑病,谓第一与第六之犯也。
    第十,火灭病,谓第二与第七之犯也。
    十一,木枯病,谓第三与第八之犯也。
  十二,金缺病,谓第四与第九之犯也。
=====================================
水浑病,谓第一与第六之犯也。
火灭病,谓第二与第七之犯也。
木枯病,谓第三与第八之犯也。
金缺病,谓第四与第九之犯也。
土崩病,谓第五与第十之犯也。



点评

三羊只知道:蜂腰的二五俩字,异声是法,异声是病! ------说反了吧?同声是病,异声是法-----不过从来未成为“法”,包括提出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07: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2 06: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2 06:50
这都是省略后的简略行文,全说出来是“避免了蜂腰病的句法”。
《文境秘府论》说:“蜂腰诗者,五言诗一 ...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避忌蜂腰病的诗意指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点评

这样理解也行,这是三羊的心病了,四处求告也无人教他,我十年前就告他这么理解了,他不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06: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06:55: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22 06:49
出句:平平仄平仄
对句:仄仄仄平平


纪昀:“前拗后谐,亦是古法。前谐后拗,则非法。”

点评

纪昀的表述是今人白话前宽后紧的前身,收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18:50
回的确切,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07: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06:59: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22 06:54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
------避忌蜂腰病的诗意指一句之中,第二字不 ...

这样理解也行,这是三羊的心病了,四处求告也无人教他,我十年前就告他这么理解了,他不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2 07: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2 06:55
纪昀:“前拗后谐,亦是古法。前谐后拗,则非法。”

回的确切,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2 07: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2 06:59
这样理解也行,这是三羊的心病了,四处求告也无人教他,我十年前就告他这么理解了,他不听。 ...

有《诗词理论》版的首席和副板,什么理论也可以拧歪了!
黑的,可以拧成白的!
红的,可以拧成蓝的。

点评

正本清源而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07: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2 07: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4-22 06:53
北山首席斑竹:在下三羊,一不不懂古文,二不懂翻译,
三羊只知道:蜂腰的二五俩字,异声是法,异声是病!
...

三羊只知道:蜂腰的二五俩字,异声是法,异声是病!
------说反了吧?同声是病,异声是法-----不过从来未成为“法”,包括提出者

点评

蜂腰:同声(上去入)是病,异声是避病之方法也,非法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3 19: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2 07: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4-22 03:29
杨文惠《五言律诗声律的形成》提到蔡瑜时说:
    他(蔡瑜)认为应该用唐人诗格作品中的调声理论来理解 ...

初唐诗格是指王昌龄的诗格(存文镜秘府论中)吗?那只是标准模式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22: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