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97|回复: 122

律句构成之理论根据(修定版)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20 09: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律句构成之理论根据[size=21.3333px](修定版)2020.04.19
《作文大体》摘录:
第二 五言诗
凡五言诗者,上句五字,下句五字,合十字成一章之名也。天宝集曰: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避下三连病云云。
 .
平头病者,近来不去之。上句第一二字与下句第一二字,同平上去入是也。但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也。
上尾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诗第五字与第十字。又七言诗第七字与第十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随四声诗分别之,但发句连韵不为病矣。
(雨梦按:此句特别强调:上尾病不是单讲平仄,而是讲四声--“随四声诗分别之”。故仄韵诗不是非得平对仄不可,允许上去对入声韵,去入对上声韵,上入对去声韵。
今人论仄韵诗谱,皆平韵诗谱之翻版,以为不犯上尾也,殊不知又犯鹤膝病。
不过,仄韵律诗四单句脚如:韵平平平,及平平平平诗还占主流,可认为小庛非病也,正同特定拗句平平仄平仄,虽二四同,但它是由四拗三救造成,且数量几近正格句,故王力先生称此句为;拗句的特殊形式一样,等同律句。)
。。。
雨梦按:“二四不同”指五言句二和四字应不同平仄,即句内平仄相替。

“对”与“对避”是两个格律专用名词。
”对”,平仄对立也。“
“对”在本句要求平仄两两相对,现在多称相替;“对”在对句要求同位字平仄相反。
。。。
“对避”一词为日式动宾词倒装,如日式反战標语上就写作“战争反对”,汉语即“反对战争”。对避则指“平仄不同应避开”。用汉语表达即为“不允许平仄不同,或平仄应相同”。

“二九对避”指二九应同平仄。若平仄不同则犯鹤膝病。诗例中上句为“里,北”同仄,下句为“知,同”同平。则句内符合相替,联内符合平仄相对原则。此段文字是谈平仄理论。
。。。
又避下三连病,指三平尾,三仄尾为病也。
。。。。。。
五言诗:
“平头论”规定一二及六七字的平仄安排,即平仄应不同;(即元競的双换头调声法)
“二四不同”又规定第四字的平仄;
“二九对避”则规定了第九字的平仄;
“上尾论”规定了五和十字的平仄应“对”(连韵除外)。
“又避下三连病”强调三和八字(为上下句第三字),其平仄以不犯三平尾和三仄尾为原则,
则全句1~10字的平仄安排都有明确规定。
。。。
根据二四不同,二九对避确定一章(联)中二四九字:
1-1:(设二字为仄)
一二三四五
?仄?平?
六七八九十
???仄?
2-1:(设二字为平) 
一二三四五
?平?仄?
六七八九十
???平?
。。。
根据二四不同,下句第二字应与四字不同:
1-1-2
一二三四五
?仄?平?
六七八九十
?平?仄?
2-1: 
一二三四五
?平?仄?
六七八九十
?仄?平?
。。。
“平头论”规定一二及六七字的平仄安排,即平仄应不同;(即元競的双换头调声法)可得四式:
1-1-1:(设第一字为仄)
一二三四五
仄仄?平?
六七八九十
平平?仄?
1-1-2:(设第一字为平)
一二三四五
平仄?平?
六七八九十
仄平?仄?
。。
2-1-1:(设第一字为平) 
一二三四五
平平?仄?
六七八九十
仄仄?平?
2-1-2:(设第一字为仄) 
一二三四五
仄平?仄?
六七八九十
平仄?平?
。。。
设第五字(白脚,平韵诗)
根据上尾病,白脚与韵脚不能同平仄,得第十字:
设第五字为仄,(平韵诗第五字只能设仄)得第十字:
1-1-1-1:(设第五字为仄)
一二三四五
仄仄?平仄
六七八九十
平平?仄平
1-1-2-1:(设第五字为仄)
一二三四五
平仄?平仄
六七八九十
仄平?仄平
.
2-1-1-1:(设第五字为仄) 
一二三四五
平平?仄仄
六七八九十
仄仄?平平
2-1-2-1:(设第五字为仄) 
一二三四五
仄平?仄仄
六七八九十
平仄?平平
。。。
设第三字可得第八字平仄:
1-1-1-1-1:(设第三字为平)得第八字:
一二三四五
仄仄平平仄。甲1(标律句)
六七八九十
平平仄仄平。乙1(标律句)
1-1-1-1-2:(设第三字为仄)得第八字:
一二三四五
仄仄仄平仄。甲2(拗句。仄收单平句)
六七八九十
平平平仄平。乙2(拗句。平收单仄句)
1-1-2-1-1:(设第三字为仄)得第八字:
一二三四五
平仄仄平仄。甲3【等律句,单仄单平自救句】
六七八九十
仄平平仄平。乙3【等律句,单平单仄自救句】
1-1-2-1-1:(设第三字为平)得第八字:
一二三四五
平仄平平仄。甲4【单仄句】
六七八九十
仄平仄仄平。乙4【单平句】
又避下三连病,得三字及八字平仄。
第三字不能设仄,避下三连病也。
2-1-1-1:(设第字为平) 
一二三四五
平平平仄仄。丙1(标律句)
六七八九十
仄仄仄平平。丁1(标律句)
2-1-2-1:(设第字为平) 
一二三四五
仄平平仄仄。丙2(天救句,准律句)
六七八九十
平仄仄平平。丁2(天救句,准律句)
。。。
“二四不同”规定二四字的平仄;
“二九对避”则规定了第九字的平仄;
“上尾论”规定了五和十字的平仄应“对”
“又避下三连病”强调三和八字(为上下句第三字),其平仄以不犯三平尾和三仄尾为原则
。。。
作文大体只提出了二四九字及第三字之规律。
五十字不言而喻,平韵诗第五字只能选仄。
第三字为避下三连声,只作单向选择,而对不造成下三连声之句也作双向选择。
本文对其它字平仄选定都做了双向示例。
则全句1~10字的平仄安排都有明确规定。
。。。
依此共得句式12式:
1.仄仄平平仄。甲1(标律句)
2.平平仄仄平。乙1(标律句)
3.仄仄仄平仄。甲2(拗句。仄收单平句)
4.平平平仄平。乙2(拗句。平收单仄句)
5.平仄仄平仄。甲3【等律句,单仄单平自
救句】
6.仄平平仄平。乙3【等律句,单平单仄自
救句】
7.平仄平平仄。甲4【单仄句】
8.仄平仄仄平。乙4【单平句】
9.平平平仄仄。丙1(标律句)
10.仄仄仄平平。丁1(标律句)
11.仄平平仄仄。丙2(天救句,准律句)
12.平仄仄平平。丁2(天救句,准律句)
。。。
《作文大体》对五言诗论述,合十字成一章,则
联皆合律也。如:
.
3.仄仄仄平仄。甲2(拗句。仄收单平句)
4.平平平仄平。乙2(拗句。平收单仄句)
此上句为仄收单平拗句,下句必采用平收单仄拗句互救。
清王士稹《律诗定体》言:粉署依丹禁,城虚爽气多。(如单句依字拗用仄,则双句爽字必拗用平。)
王力先生诗论,认甲2句式为小拗,言可救可不救,实不合典也。
.
5.平仄仄平仄。甲2【等律句,单仄单平自
救句】
6.仄平平仄平。乙2【等律句,单平单仄自
救句】
此二句式皆自救句式,可单独使用。唐许浑特爱成章使用,世称【丁卯句法】。
.
7.平仄平平仄。甲4【单仄句】
8.仄平仄仄平。乙4【单平句】
4句式为单仄小拗,可救可不救。救法有二:
1. 自救:即改用“平仄仄平仄”。【等律句,单仄单平自救句)
2. 他救:即下句第一字拗仄,为“仄平仄仄平”。
此句式即王力先生诗论中的唯一孤平句式,称其为大忌。实则不然。
孤平,漁洋先生称单平,指出“平不令单”,认为必救。自救句式为:“仄平/平仄/平”,实单仄单平互救。孤平依旧存在,但因第三字拗平,则未为拗了。
论者从王力先生诗论者众,然王力先生未读【作文大体】,不知有他救亡法也。
何谓他救法?
7.平仄平平仄。甲4【单仄句】
8.仄平仄仄平。乙4【单平句】
此一章即是也
1. 从双换头之调声法,一二六七字双换最善也。
因形成互救关系,诗联不违律也。
或疑雨梦大言,云王力先生未读【作文大体】。从他诗论可知,言古无诗谱,皆口口相传而已。【作文大体】成于唐末,上世纪初由日本传回中国。书中记录的诗谱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文献。故知王力先生未读此书也
2.【作文大体】不但提供了诗谱,而特别是下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孤平他救的宝贵资料:
。。。
五言绝句连韵略颂云:发自平声,他(雨梦注上去入,即仄)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平[连韵],平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他平平他,他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用流行诗谱表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2.1.上联第二句表明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一字可平可仄;

3.2.尾联上下句一二字符合沈约的四声八病论中的平头论,即上句的一二字与下句的一二字不同平仄。也符合元競在调声术论中的双换头论。

3.3出句孤仄与对句孤平互救。使孤平句因此成为合格律句。唐人诗句避孤平,多采用本句自救,即将第三字由仄改平实现拗救,此法即为孤平他救法也。

3.4流传的唐人近体诗,经确定约有150句犯孤平,这其中就有49句因他救而合理存在。
3.5诸君切勿以49句太少,需知孤平大多采用本句自救,余下不多。王力先生为证孤平大忌,言唐人诗中仅两句而已。而49句几近王力先生孤平例的25倍了。
。。。
《作文大体》言天宝集曰: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避下三连病云云。
 故下列12种拗句不合《作文大体》言天宝集论:
1. 仄仄平仄仄(大拗句)二四同
2. 仄仄仄仄仄(大拗句)二四同
3. 平仄仄仄仄(大拗句)二四同
4. 平仄平仄仄(大拗句)二四同
5. 平平仄平仄(仄收特拗句)二四同
6. 仄仄平仄平(平收特拗句二四同
7. 仄平仄平仄(拗极句,孤平仄收特拗句二四同
8. 平仄平仄平(拗极句,孤仄平收特拗句二四同
9. 平平仄仄仄(三仄尾句)
10. 仄平仄仄仄(拗极句,孤平三仄尾句)
11. 仄仄平平平(三平尾句)
12. 平仄平平平(拗极句,孤仄三平尾句)
。。。
剩有八种句式皆非律句:
平平仄平平(单仄失替句)二四同
平平平平平(五连平句)二四同
仄平平平平(单平四连平句)二四同
仄平仄平平(单平单仄失替句)二四同
平平平平仄(下四连平句)二四同
仄平平平仄(单平失替句)二四同
仄仄仄仄平(单平四连仄句)二四同
平仄仄仄平单仄缺平失替句)二四同
。。。。。。。
日《作文大体》试析(修定版)2016.11.02
《作文大体》一文成书日本天庆二年,〔公元 939年〕,正处唐末五代时期,是迄今可见的最早近体格律专论。
此文应是到唐朝学习诗律,并在日本宣讲诗道的教科书。文中记录的诗谱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文献。
。。。。。。。
《群书类从》卷第百三十七
《文笔部》十六

《作文大体》并序
夫学问之道,作文为先,若只诵经书,不习诗赋,则所谓书橱子,而如无益矣。辩四声详其义,嘲风月味其理,莫不起自此焉。备绝句联平声,总廿八韵,号曰倭注切韵。
于时天庆二年仲春五日也。
。。。。。。
第一 按题
凡作诗之道,先安题目,然后染翰焉。诗有长短,题有虚实。出于经籍奥理者,谓之实题;悬于风月浮花者,谓之虚题。或有双关之题,一题之中,二物相双也。上下分作,谓之双关也。

第二 五言诗
凡五言诗者,上句五字,下句五字,合十字成一章之名也。天宝集曰: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避下三连病云云。  .

雨梦按:“二四不同”指五言句二和四字应不同平仄,即句内平仄相替。

“对”与“对避”是两个格律专用名词。
”对”,平仄对立也。“
“对”在本句要求平仄两两相对,现在多称相替;“对”在对句要求同位字平仄相反。

“对避”一词为日式动宾词倒装,如日式反战標语上就写作“战争反对”,汉语即“反对战争”。对避则指“平仄不同应避开”。用汉语表达即为“不允许平仄不同,或平仄应相同”。

“二九对避”指二九应同平仄。若平仄不同则犯鹤膝病。诗例中上句为“里,北”同仄,下句为“知,同”同平。则句内符合相替,联内符合平仄相对原则。此段文字是谈平仄理论。

又避三连病,指三平尾,三仄尾为病也。

五言诗:
“平头论”规定一二及六七字的平仄安排,即平仄应不同;(即元競的双换头调声法)
“二四不同”又规定第四字的平仄;
“二九对避”则规定了第九字的平仄;
“上尾论”规定了五和十字的平仄应“对”(连韵除外)。
“又避三连病”强调三和八字(为上下句第三字),其平仄以不犯三平尾和三仄尾为原则,
则全句1~10字的平仄安排都有明确规定。

此节讲述的是律句的平仄大法。


第三 七言诗
凡七言诗者,上句七字,下句七字,合十四字成一篇之名。白氏文集云:二四不同,二六对避之。又是避下三连病云云。
柳无气力条先动,池有波文冰尽开;
今日不知谁计会,春风春水一时来。

雨梦按:这段文论引自白居易“白氏文集”。
此段谈的是七言的平仄规律,即句内二四不能同平仄,二六应同平仄。

“二六对避”即指二六两字不同平仄[对]应避免。否则犯鹤膝病。

“二四不同,二六对避之。又是避下三连病云云”。则指出 七言诗每句句式应二四不同平仄,二六应同平仄,第五字不应犯三连平或三连仄。


第四 句名
凡句者,不论五言七言,其首一韵谓之发句,其次一韵谓之胸句,其次一韵谓之腰句,其尾一韵谓之落句。首尾胸腰,谓之四韵,或谓之长句。若只有首位二韵,谓之一绝,或谓之绝句矣。然今暂举五言七言之绝句,显四韵长句之心耳。

雨梦按:句即现在称作联,分出句和对句。

文中不知是日式称呼还是古时称呼,与现在有所区别:
发句=首联;
胸句=颔联;
腰句=颈联;
落句=尾联。
四韵诗即律诗。
二韵诗即绝句。

这种句名(即联名)较现代称呼似更合理。律诗有“八句折腰体”,现代不少人误解成任何联失粘即为折腰体,其实应从腰句失粘的方可称“折腰体”。发句,胸句及落句失粘的称“顺风调”为宜。

第五 诗病
凡诗有八病,其尤可避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此四病也。

雨梦按:沈约“四声八病是”指齐梁诗的声病,属修辞问题。近体诗依前四病形成格律,故特別应该避免犯此四病。文中四病的解说,采纳元競《诗脑髓》的见解。《诗脑髓》见《文镜秘府》。

平头病者,近来不去之。上句第一二字与下句第一二字,同平上去入是也。但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也。

雨梦按:沈约的“平头病”是指古体诗,而古体诗本无平仄限制,故平头并不属误,只是声韵上读来不合谐,是声病,以避为好。
近体诗引用此病的原理,定出一六和二七不能同平仄的格律。故一六,与二七同平仄则犯平头病,但一六字允许同平,不允许同仄是因为平声稍多使声韵和谐。(而元競于此称“换头”,即不能“平头”。并认为“双换头”最好。)即将声病提升到格律问题,格律问题现在不是再讨论避的问题,而是必须遵照执行。
“同平上去入”即为平头病。这是针对一联上下句一二字而言的,即不能同平或同仄(上去入),不能误解成不能同声(同上,同去,同入),而允许仄声不同声了(如:上去,上入,去入)。
“第一字平声不为病”即允许一六字同平,言外之意一六字不允许同仄(上去入)


上尾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诗第五字与第十字。又七言诗第七字与第十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随四声诗分别之,但发句连韵不为病矣。

雨梦按:这段讨论的是上尾病,指单句脚和韵脚不能同平上去入,近体诗特别讲究它。
“随四声诗分别之”,.指押平上去入的四种声调的诗的单句脚不得与韵脚同声,即不能同平,同上,同去,同入。否则亦犯上尾病。首句押韵者不算病。

蜂腰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七言其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四不同矣]。平声不为病,但上句云云。

雨梦按:蜂腰病,近来特别强调要避开。七言和五言句中的二和四字若同平或同仄(上去入)则是蜂腰病。这种说法又称二四(平仄)不同也。此虽上升至格律问题,但难免有犯者,杜公句:“千朵万朵压枝低”是也,故特别强调不允许二四相同。
二四为上去,上入,去入等虽声不同,仍为病耳,故此蜂腰病应指二四同平仄。

“平声不为病,但上句云云”;不知何指。或疑有误。


鹤膝病者,五言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九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九对矣]。七言上句之中第二字与第六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六对矣]。然则他声诗用他声之韵者可避平声。如绝句诗四韵长韵,可准知之耳。下三连病者,五言七言共每句终三字连同声是也。念二病者近来不去之。一首之中有同字同心是也。

雨梦按:“蜂腰病”已强调二四平仄应不同,而“鹤膝病”则强调句(联)的第二字应与句的(联)第九字平仄应相同。也即出句的第二字与出句的第四字平仄应相反,而与对句的第四字平仄应相同。
     谓之“二九对矣”即指五言诗一联中第二字应与第九字平仄相反也。此属格律问题,鹤膝病在近体诗格律中被严格禁止。

越韵病者,是尤可去。谬用相似之韵也。所谓清韵用青字等也。
越调病者可去之。文字之数,或有余句,或有不足字句也。

雨梦按:越韵病就是邻韵相押,应一韵到底。

孙逐明先生指出:越调病中,“有余句”应当是指律绝多出了一句;“有不足字句”应当是指五七言出现了非五七言的句子,《白氏长庆集》有极少数五七言杂用的体式,也属此类,都应当避免。


第六 字对
凡诗有八对,其中常可用者,色对、数对、声对是也。色对者,上句用丹青,下句用黑白之类等是也。数对者,上句用三千,下句用一万之类等是也。声对者,上句用仙字,下句用万字之类等是也。夫仙字声涉千,故与万字为对耳。(雨梦按:声对者,借音对也。)
其外风云草木,鱼虫禽兽,年月日时,天地明暗,贵贱上下,以其名为对者也。又色对之中,以乌代黑,以雪代白;数对之中,以双准二,以孤准一等类是也。发句落句强不求对,啻可尽理,是绝句体也。四韵之胸句腰句必可求对字。长韵可准知之。今案诸集绝句之中,或发句或落句有对字者,是邂逅也。

雨梦按:此段谈对仗规则及技巧也。

第七 调声
凡调声者,能调平他声之义也。平声之外,上去入总谓之他声。随四声,诗避声调韵,谓之调声也。故略颂有之。

雨梦按:去声,上声,入声,本文称他声”,他声就是“仄声”。

五言绝句略颂曰:发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
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以上发句韵]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以上落句韵]

五言绝句连韵略颂云:发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平[连韵],平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他平平他,他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绝句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绝句连韵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他平平[连韵],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五言四韵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题目。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破题。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胸句]
比兴。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腰句]
述怀。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五言四韵连韵略颂曰:起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
他他他平平[连韵],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胸句]
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腰句]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四韵略颂曰:发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胸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腰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四韵连韵略颂曰: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他平平[连韵],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胸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腰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雨梦按:调声一章。弥足珍贵。它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诗谱了。
诗谱中的“他”表示仄声,“连韵”是指首句入韵。
文中所列诗谱与现代诗谱高度吻合。

特别是下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资料:
五言绝句连韵略颂云:发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平[连韵],平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他平平他,他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用流行诗谱表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1.上联第二句表明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一字可平可仄;

2.尾联上下句一二字符合沈约的四声八病论中的平头论,即上句的一二字与下句的一二字不同平仄。也符合元競在调声术论中的双换头论。

出句孤仄与对句孤平互救。使孤平句因此成为合格律句。唐人诗句避孤平,多采用本句自救,即将第三字由仄改平实现拗救,此法即为孤平他救法也。

流传的唐人近体诗,经确定约有150句犯孤平,这其中就有49句因他救而合理存在。

人或疑此为传抄之误,但错得如此巧合,其机率为百万分之一,也就是说,传抄之误可能性接近零。)


第八 翻音
凡字必有反音,反音必有二字,故略颂云:平上去入依下字,轻重清浊依上字。所谓平声之轻者东也,重者同也。入声之轻者德也,重者得也。皆依翻音。上去字得其轻重清浊之义也。爰只举平入二声者,上声重者涉于去声,去声轻者涉于上声,递难分别之故也。亦有入声被用平声矣。

雨梦按:轻者,阴平声也,重者,阳平声也。这里提到有入声被用作平声,唐人诗中有此情况。

第九 用韵
凡诗之韵者,多用平声,
雨梦按:多用平声,即不全用平声也,也有押仄声韵的近体诗。

不论五言七言,其下句之终必用同韵是也。故绝句诗二韵。一首诗四韵等也。多韵诗可准知之。若谬用其邻次相似之韵,即云越韵病,俗以为嘲。假令清韵之中用青字,肴韵用豪之是也。

雨梦按:此即指邻韵相押为越韵病

第十 俗说
凡俗说者,世俗所传之说也、其说云:作诗之时,唯非按题避病,兼可劳其破文调声云。何者则破文难读词滞义疑,调声不劳有妨咏吟,或执忌讳为人所笑。朱门赤舄发枝柯,感无端之类是也。或人赋花之诗用发枝柯三字,至于同音朗咏,似验僧之咒放。又或人赋花之诗用感无端三字,至于读其破文,似贫家之称无纸端。如此类,宜避俗忌也。

以上朝纲撰。[曰后江相公也。]
。。。。。。。。。。。
下面是日本诗人的一些近体诗作品,引用于下:

《资父事君》〔真臻韵〕菅三品文时卿
题目。怀忠偏得仁,至孝自成人。
破题。拔白何轻死,含丹在头亲。
譬喻。王生犹有母,曾子岂非臣。
述怀。若向宫廷论,应知两取生。

雨梦按:日本诗人水平实一般。作为附例应循规蹈矩,此诗“拔白何轻死,含丹在头亲”应二四不同,此“丹”与“头”却同平。“二九对避之”,此联第二字为“白”,仄声,第九字“头”,平仄相对未避之。
另尾联韵为越韵也。

《草树暗迎春》纪纳言长谷雄
春生无迹渐从东,草木相迎暗至中。题目。
向暖因缘唯媚景,浔阳媒介足柔风。破题。
庭增气色晴沙绿,林变容晖宿雪红。譬喻。
芳艳不知何处契,谁教计会一时通。述怀。
雨梦按:此诗合律。

《秋雁数行书》〔以斜为韵〕
秋雁随阳来几赊,数行书点暮天斜。
篇章不定迷言叶,批阅有疑拭眼花。
朝隐山云缃帙卷,暮过林崔注文加。
老儒渐耄虽疲业,宿癖相侵望句遮。
雨梦按:此诗第四句为孤平句。第六句崔字疑误,应二四不同。


《与儿孙诗》[用歌韵。自平声起,付第二字平声定之。]纪纳言长谷雄作
六旬余日少,三途苦时多。
不义非吾富,儿孙没奈何。
雨梦按:此诗三途苦时多非律句,二四同平了。首尾联失粘,折腰体。


《秋夜月诗》[用清韵]菅三品〔文时〕
病容近秋思,愁人送夜情。
莫言偏待月,多是睡难成。
雨梦按:此诗首联失对,思去声,仄平仄平仄为夹平句。


五言四韵诗
《赋聚沙为佛塔》〔用东韵〕庆宝胤
题目。聚沙为佛塔,此事出儿童。
破题。应失秋霜底,欲倾夜雨中。
譬喻。人唯看作戏,佛不舍其功。
述怀。彼已得成道,菩提遂不空。
雨梦按:颔联,“应”平声,对句孤平,此为孤平他救联。

《赋月诗》〔用歌韵,自他声起。〕纪纳言
皎皎孤悬月,清光万里过。
映轩添粉壁,临水起金波。
魏鹊飞无止,吴牛喘几多。
落耀留不得,惆怅仰纤河。
雨梦按:耀应平,非律句,并非大拗句。

《游净土寺诗》〔用侵韵〕庆宝胤
一来净土脱尘衾,华影水文浅亦深。
非水非花非笔砚,为思极乐苦相寻。

雨梦按:第二句为七言孤平自救句。即华影水文孤仄孤平互救。


《赋法华序品诗》〔用支韵〕后中书王
四十余年探秘法,时来欲使众生知。
先呈六瑞无人觉,唯有文殊说旧仪。
雨梦按:此诗合律。


《践大周然上人赴唐诗》〔用耕庚清韵〕庆宝胤
遥寻异域出皇城,相赠有言莫自轻。
抚我半头秋雪冷,思君万里暮云行。
难期此土重相见,已契西方共往生。
久在后生非势利,菩提应赴旧交情。
雨梦按:第二句为七言孤平自救句。即相赠有言孤仄孤平互救。


《越调诗》〔八病之随一也〕〔庚耕清运〕

灯前谈话吟咏几,与我染毫欲晓更。
花锦褥柳丝经□,玩来终夜动心情。
雨梦按:灯前谈话吟咏几,与我染毫欲晓更。
上句大拗,下句未救。下句孤平,上句“谈”字他救


《离合诗》〔清韵〕
烟霞望晓好,因我忽光临。
蹬际青苔满,石危自动心。
雨梦按:蹬际青苔满,石危自动心。孤平他救也,即上句“蹬”救下句“石”字孤平

源英明诗云
春雨何因细脚频,为过花面洗红尘。
花情若听吾微诲,莫待妖姿妄折人。
雨梦按:合律


孙逐明先生注:大江朝纲的生卒是“公元886—957年”,纪纳言长谷雄的生卒是“公元85l—912年”。

雨梦按:从日本诗人诗作来看,多首采用孤平他救法,故此证明此法绝非诗谱误记。


附:孙逐明评点《作文大体》
日本大江朝纲《作文大体》(见《群书类从》卷一百三十七〕,编撰于日本天庆二年〔公元 939年〕,正处唐末五代时期,是迄今可见的最早近体格律专论。
从行文和所引实例来看,这是供日本人学写近体诗的入门读物,应当是日本人来大唐学习之后,根据大唐有关典籍撰写的。所依据的典籍,可以断定的有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和元竞的《诗脑髓》;然书中成熟的平仄谱不见于现在能看到的《白氏长庆集》和《诗脑髓》,肯定还参考了其它唐代典籍。唐王叡《炙毂子诗格》载有“玄律体”云:“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上四字全用侧声(按即今之仄声,下同)。‘南溪老翁垂钓归’,上四字全用平声。‘秋山入簷翠滴滴’律全用平。‘野艇倚槛雲依依’,律全用侧。” 又有“背律体”:“《咏柳诗》:‘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此后第五句第二字合用侧声带起,却用平声,是背律也。‘不将榆筴共争翠,深感杏花相遇红。’此是大才,不拘常格之体。” 还有“讦调体”:“‘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全唐诗》谓王睿为“元和〔806-820年〕后诗人,可见早在中唐已经有了完整的平仄格律理论了。《作文大体》必是根据这些唐代典籍编撰而成,
《作文大体》虽然成书于五代,然书中引录了日本诗人纪纳言长谷雄几首成熟的近体律绝,此人比大江朝纲大35岁[注],其创作鼎盛时期应当在晚唐,可见《作文大体》所总结的近体格律至少在晚唐时期已经为日本诗人熟知。
《作文大体》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唐诗为例诗,全面具体总结了五七绝、五七律近体诗的字数、句数、对仗、押韵和平仄声病等形式法度,其体例已经与现代诗词格律著作大致相当了;第二部分,以日本诗人的近体作品印证此书总结的近体格律。
《作文大体》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所总结的形式法度,与《白氏长庆集》律诗专辑的作品的吻合度相当高,可见它忠实地反映了唐代近体诗格律的真实面貌。
第二、从声律角度看,它把二元对立的平仄理论和碎用四声的声病理论融为一体了。其中,平仄理论是基础,声病理论是辅佐。具体表现在:
1、有完整的“平仄谱”。平仄句法和篇法格局既全面,又明晰,是每一首和每一句诗都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可见平仄理论是近体声律的基础;
2、没有〔也不可能有〕“声病谱”。书中根据创作实践对沈约八病说有所取舍,所取的声病并非每一首诗必遵的法度,且很大一部分声病规定已经包含在平仄法度里了〔详见后面的分析〕,可见声病说仅仅只是平仄理论的一种补充和辅佐。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中主要基本法度均有相应的例诗印证,既有唐朝诗人的例诗,又有日本诗人的例诗,实用性极强。这是泛泛而谈、未知可否的《文镜秘府论》不可比拟的鲜明特点。
由此可见,我国近体诗只存在一套声律系统,根本不存在两套声律系统。
现将《作文大体》的形式法度部分略加评注如下:
《群书类从》卷第百三十七
《文笔部》十六

《作文大体》并序
夫学问之道,作文为先,若只诵经书,不习诗赋,则所谓书橱子,而如无益矣。辩四声详其义,嘲风月味其理,莫不起自此焉。备绝句联平声,总廿八韵,号曰倭注切韵。
于时天庆二年仲春五日也。
第一 按题
凡作诗之道,先安题目,然后染翰焉。诗有长短,题有虚实。出于经籍奥理者,谓之实题;悬于风月浮花者,谓之虚题。或有双关之题,一题之中,二物相双也。上下分作,谓之双关也。
第二 五言诗
凡五言诗者,上句五字,下句五字,合十字成一章之名也。天宝集曰: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避下三连病云云。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汝同归。
〔按:此诗是唐代诗人韦承庆的【南中咏雁诗(一作于季子诗,题作南行别弟)】〕

评注:
本节是近体诗平仄句法的大纲。
“二四不同”指句内二四平仄不同,这是是句法大纲。只提“二四”,不言“一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已暗含其中了。
“二九对避”是鹤膝病,后面再评。“又避下三连病”,是指平韵诗对句应避三平尾,仄韵诗对句应避三仄尾。

第三 七言诗
凡七言诗者,上句七字,下句七字,合十四字成一篇之名。白氏文集云:二四不同,二六对避之。又是避下三连病云云。
柳无气力条先动,池有波文冰尽开;
今日不知谁计会,春风春水一时来。
〔按:此诗是白居易的【府西池】〕

评注:
本节也是近体诗平仄格局的大纲。白氏文集云“二四不同”只适应五言;结合例诗可知,七言应当是“二四六平仄递换”,这是七言的句法大纲。
“二六对避”是指七言上句的二六字平上去入不能相同,属于鹤膝病,后面再论。
从白居易的例诗与“白氏文集云”一语可知,本文格律法度源头之一是白氏文集。


第四 句名
凡句者,不论五言七言,其首一韵谓之发句,其次一韵谓之胸句,其次一韵谓之腰句,其尾一韵谓之落句。首尾胸腰,谓之四韵,或谓之长句。若只有首位二韵,谓之一绝,或谓之绝句矣。然今暂举五言七言之绝句,显四韵长句之心耳。

评点:
古今术语有所不同。“句”指“联”;发句——首联;胸句——颔联;腰句——颈联;落句——尾联。四韵诗——律诗。
绝句的格律可以引申到律诗和排律,这是御繁为简的作法。


第五 诗病
凡诗有八病,其尤可避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此四病也。

评点:沈约声病本有八病,却只取四病。可见八病说是声律理论初期的不成熟的产物,合理部分被继承下来,不合理部分被扬弃了。
从后面四病的解说来看,采纳的是元竞《诗脑髓》的见解。大陆《诗脑髓》已失传,唯有日本才保存了残卷。

平头病者,近来不去之。上句第一二字与下句第一二字,同平上去入是也。但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也。

评点:
第一、唐诗格律“二字为节”处理平仄,“节尾”最重要,遵守了二四六分明,平头病的“节尾”就根本不存在“同平上去入”之病了,可见平头病的这一合理内核已经融合在平仄法度里了。
“节头”是可平可仄的,这里又规定“第一字可以同平”,“平头病”仅仅剩下了“第一字为仄时不许同上去入”的残存尾巴了。而唐人的实际创作,对此并没有严格遵守。由此可见这一残存的尾巴仅仅只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技巧而已。
第二、“不去之”是“不避之”的意思。八病只取四病,四病中的平头又“近来不避之”了,足以说明“八病”只是初期不成熟的理论,合理部分被吸收了,不合理的部分被扬弃了。

上尾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诗第五字与第十字。又七言诗第七字与第十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随四声诗分别之,但发句连韵不为病矣。

评点:
“五言诗第五字与第十字”和“七言诗第七字与第十四字”指句脚。
平仄篇法规定:除首句入韵者外,上下句的句脚必须平仄相反,它们自然不会“同平上去入”;“避上尾病”实际上已经被平仄篇法代替。故作者说“近来尤去之”。

蜂腰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七言共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四不同矣]。平声不为病,但上句云云。

评点:二四六分明,五七言的二四字自然不可能“同平上去入”。蜂腰病也被平仄句法替代了。故作者说“近来尤去之”。

鹤膝病者,五言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九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九对矣]。七言上句之中第二字与第六字,不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六对矣]。然则他声诗用他声之韵者可避平声。如绝句诗四韵长韵,可准知之耳。下三连病者,五言七言共每句终三字连同声是也。念二病者近来不去之。一首之中有同字同心是也。

评点:
评点:
“二六对避”是针对七言的〔×××××××〕、“二九对避”是针对五言的〔×××××,×××××〕,它们与二四六分明无关,与平仄篇法也无关。鹤膝病并没有被近体诗严格执行的,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技巧,所以大江朝纲说“近来不去之”。

越韵病者,是尤可去。谬用相似之韵也。所谓清韵用青字等也。
越调病者可去之。文字之数,或有余句,或有不足字句也。

越韵病者,是尤可去。谬用相似之韵也。所谓清韵用青字等也。
越调病者可去之。文字之数,或有余句,或有不足字句也。

评点:
越韵病就是压邻韵,古人除了首句韵之外,是不大压邻韵的,应当避免。
越调病中,“有余句”应当是指律绝多出了一句;“有不足字句”应当是指五七言出现了非五七言的句子,《白氏长庆集》有极少数五七言杂用的体式,也属此类,都应当避免。


第六 字对
凡诗有八对,其中常可用者,色对、数对、声对是也。色对者,上句用丹青,下句用黑白之类等是也。数对者,上句用三千,下句用一万之类等是也。声对者,上句用仙字,下句用万字之类等是也。夫仙字声涉千,故与万字为对耳。其外风云草木,鱼虫禽兽,年月日时,天地明暗,贵贱上下,以其名为对者也。又色对之中,以乌代黑,以雪代白;数对之中,以双准二,以孤准一等类是也。发句落句强不求对,啻可尽理,是绝句体也。四韵之胸句腰句必可求对字。长韵可准知之。今案诸集绝句之中,或发句或落句有对字者,是邂逅也。

第七 调声
凡调声者,能调平他声之义也。平声之外,上去入总谓之他声。随四声,诗避声调韵,谓之调声也。故略颂有之。

评点:中唐诗人王睿的《炙毂子诗格》早就有“平声”“侧声”〔即“仄声〕的称呼。本文之末有云:“仄声,侧声。去声,上声,入声。”可见“他声”就是“仄声”的别称。究竟只是日本人这么称呼?还是唐人也这么称呼?有待进一步考证。

五言绝句略颂曰:发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
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以上发句韵]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以上落句韵]

五言绝句连韵略颂云:发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平[连韵],平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他平平他,他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绝句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绝句连韵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他平平[连韵],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五言四韵略颂云: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题目。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破题。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胸句]
比兴。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腰句]
述怀。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五言四韵连韵略颂曰:起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
他他他平平[连韵],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胸句]
他他平平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腰句]
平平平他他,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四韵略颂曰:发自他声,平声可准知之。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胸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腰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七言四韵连韵略颂曰:起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他平平[连韵],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发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胸句]
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他他平。[韵,以上腰句]
他他平平平他他,平平他他他平平。[韵,以上落句]

评点:
“连韵”就是首句韵。
上面例举了部分平韵的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的平仄谱,包括了首句入韵体与首句不入韵的体式。其余体式以及仄韵平仄谱,均可类推了。可以说近体诗的所有平仄格局都已经完备了。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犯孤平的句子,近人认为是“大忌”的。而平韵“五言绝句连韵”的平仄谱里有“他平他他平”之谱,这是典型的犯孤平。而“平他平平他,他平他他平”对举,是“对句相救”的格局。
据我对唐五代的试帖诗、白氏长庆集律诗专辑、唐诗鼓吹集的平仄分析,没有发现有犯孤平的句子。
究竟是唐代根本没有“犯孤平”之忌?还是“犯孤平”可以采用对句相救?抑或是“犯孤平”仅仅是一种技巧性的规定?尚待进一步探讨。

第八 翻音
凡字必有反音,反音必有二字,故略颂云:平上去入依下字,轻重清浊依上字。所谓平声之轻者东也,重者同也。入声之轻者德也,重者得也。皆依翻音。上去字得其轻重清浊之义也。爰只举平入二声者,上声重者涉于去声,去声轻者涉于上声,递难分别之故也。亦有入声被用平声矣。

第九 用韵
凡诗之韵者,多用平声,不论五言七言,其下句之终必用同韵是也。故绝句诗二韵。一首诗四韵等也。多韵诗可准知之。若谬用其邻次相似之韵,即云越韵病,俗以为嘲。假令清韵之中用青字,肴韵用豪之是也。

第十 俗说
凡俗说者,世俗所传之说也、其说云:作诗之时,唯非按题避病,兼可劳其破文调声云。何者则破文难读词滞义疑,调声不劳有妨咏吟,或执忌讳为人所笑。朱门赤舄发枝柯,感无端之类是也。或人赋花之诗用发枝柯三字,至于同音朗咏,似验僧之咒放。又或人赋花之诗用感无端三字,至于读其破文,似贫家之称无纸端。如此类,宜避俗忌也。

以上朝纲撰。[曰后江相公也。]
--------------------------------------
后面是用日本诗人的作品详细讲解“对仗”的具体用法,以及各种平仄格局的印证。这里就不详引了。只把日本诗人的一些近体诗作品引用于下:

《资父事君》〔真臻韵〕菅三品文时卿
题目。怀忠偏得仁,至孝自成人。
破题。拔白何轻死,含丹在头亲。
譬喻。王生犹有母,曾子岂非臣。
述怀。若向宫廷论,应知两取生。

《草树暗迎春》纪纳言长谷雄
春生无迹渐从东,草木相迎暗至中。题目。
向暖因缘唯媚景,浔阳媒介足柔风。破题。
庭增气色晴沙绿,林变容晖宿雪红。譬喻。
芳艳不知何处契,谁教计会一时通。述怀。

《秋雁数行书》〔以斜为韵〕
秋雁随阳来几赊,数行书点暮天斜。
篇章不定迷言叶,批阅有疑拭眼花。
朝隐山云缃帙卷,暮过林崔注文加。
老儒渐耄虽疲业,宿癖相侵望句遮。

《与儿孙诗》[用歌韵。自平声起,付第二字平声定之。]纪纳言长谷雄作
六旬余日少,三途苦时多。
不义非吾富,儿孙没奈何。

《秋夜月诗》[用清韵]菅三品〔文时〕
病容近秋思,愁人送夜情。
莫言偏待月,多是睡难成。

五言四韵诗
《赋聚沙为佛塔》〔用东韵〕庆宝胤
题目。聚沙为佛塔,此事出儿童。
破题。应失秋霜底,欲倾夜雨中。
譬喻。人唯看作戏,佛不舍其功。
述怀。彼已得成道,菩提遂不空。

《赋月诗》〔用歌韵,自他声起。〕纪纳言
皎皎孤悬月,清光万里过。
映轩添粉壁,临水起金波。
魏鹊飞无止,吴牛喘几多。
落耀留不得,惆怅仰纤河。

《游净土寺诗》〔用侵韵〕庆宝胤
一来净土脱尘衾,华影水文浅亦深。
非水非花非笔砚,为思极乐苦相寻。

《赋法华序品诗》〔用支韵〕后中书王
四十余年探秘法,时来欲使众生知。
先呈六瑞无人觉,唯有文殊说旧仪。

《践大周然上人赴唐诗》〔用耕庚清韵〕庆宝胤
遥寻异域出皇城,相赠有言莫自轻。
抚我半头秋雪冷,思君万里暮云行。
难期此土重相见,已契西方共往生。
久在后生非势利,菩提应赴旧交情。

《越调诗》〔八病之随一也〕〔庚耕清运〕

灯前谈话吟咏几,与我染毫欲晓更。
花锦褥柳丝经□,玩来终夜动心情。

《离合诗》〔清韵〕
烟霞望晓好,因我忽光临。
蹬际青苔满,石危自动心。

源英明诗云
春雨何因细脚频,为过花面洗红尘。
花情若听吾微诲,莫待妖姿妄折人。


注:大江朝纲的生卒是“公元886—957年”,纪纳言长谷雄的生卒是“公元85l—912年”。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5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0 10: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律句构成之理论根据
不知构成的律句,应该是什么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4

主题

392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027
贡献
4418
金钱
9496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4-20 10: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收藏并转帖,慢慢消化。感谢!
请随便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11: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清杨 发表于 2020-4-20 10:08
已经收藏并转帖,慢慢消化。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0 11: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看去实在头大,不明觉厉

先删繁就简了说,什么是律句?律句的构成有哪些?律句又是如何构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1
贡献
6406
金钱
991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0-4-20 12:16: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蜂腰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七言共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四不同矣]。平声不为病,但上句云云。

……
以上是作文大体对二四不同的进一步说明,二四不同平上去入,即二四位置上去,上入,入去相对即可,这与二四平仄相对的律句还不完全相同,王力启功大概未见《作文大体》此书,故启功猜测唐代平仄以外可能还论四声,而他则只论平仄,不管四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5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0 12: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0 12:16
蜂腰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七言共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四不同矣]。平声不为病,但上 ...

北山首版,应该记得。在下三羊,早就说过。藤原宗忠的《作文大体》,是三不照面:
1、
理论与声谱,不照面!
2、
声谱与诗例,不照面!!
3、
诗例与理论,不照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13: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光明媚 发表于 2020-4-20 12:27
百度大将军,再升两级,百度大王。

小人之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13: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0-4-20 13:56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0 12:16
蜂腰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七言共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四不同矣]。平声不为病,但上 ...

五言七言共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
。。。
共字应为其字误。

律句正格无二四同平上去入句式。只有拗格才会有此情况。
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
此四种拗句中二四同仄,但尤应避二四同上,同去,同入。

同平上去入是也,即二四同平亦病,怎么又言平声不为病呢?二四去上,去入,上去,上入,入上,入去就不是病?。
故疑五言七言共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四字或为五字误,且七言二五实指四七字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13: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0-4-20 13:57 编辑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20 11:47
帖子看去实在头大,不明觉厉

先删繁就简了说,什么是律句?律句的构成有哪些?律句又是如何构成的? ...

头大实正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1
贡献
6406
金钱
991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0-4-20 13:26: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光明媚 发表于 2020-4-20 12:27
百度大将军,再升两级,百度大王。

你不懂就不要乱评,这全是在研究,怎么是百度?在理论版即便不能有益,也不要为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14: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蜂腰。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青轩明月时,紫殿秋风日,瞳陇引夕照,晻暧映容质。”又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又曰:“徐步金门出,言寻上苑春。”  
  或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乎声非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5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0 14: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20 14:00
第三,蜂腰。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青 ...

这是《作文大体》里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0 14: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的要义是让人明白还是更加一头雾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0 14: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0 13:26
你不懂就不要乱评,这全是在研究,怎么是百度?在理论版即便不能有益,也不要为害。 ...

不好意思,我也在不明觉厉中,什么是律句?律句的构成有哪些?律句又是如何构成的?

我实在看不出帖子说明了上面的哪个问题,遑论律句构成之理论根据在哪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0 14: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0 13:26
你不懂就不要乱评,这全是在研究,怎么是百度?在理论版即便不能有益,也不要为害。 ...

三羊说‘’三羊知道近体诗的律句,不是平仄律!‘’,一个时代有一个诗代之诗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诗体,永明体有永明体的诗律,近体有近体的诗律,连个律句的基本概念都无法界定,这是要鸡同鸭讲的节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5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0 14: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20 14:00
第三,蜂腰。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青 ...

《越调诗》〔八病之随一也〕〔庚耕清运
灯前谈话吟咏几,与我染毫欲晓更。
花锦褥柳丝经□,玩来终夜动心情。


原文有飘红的10个文字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0 14: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有成熟的格律诗,但少有系统的格律诗理论,是诗词史上的一大缺憾。估计不是没有,而是没有留存下来,这也许和中国历史上战火频仍有关。战争只认土地和财产,谁还顾及文化遗产?可怜的民众保命尚难,几人会舍命保书?所以现在只能在日本这样的国家保存的文献里可怜巴巴地寻找当时的蛛丝马迹。例如从“文镜秘府论”里所残存的诗髓脑等唐代理论。
   像“作文大体”这类日本人编辑的书,有日本人(作者)自己的理解在里面,并不一定忠实于唐人理论,所以其对中国的格律诗格律的价值只能作为参考。
   比如“孤平”问题,也许在日本使用属于合理或正统,但在中国是否正统要看历代(唐--清)的诗,科学地总结出规律。
   楼主根据这书细致的还原了各种律句的变化,下了功夫,欣赏这种研究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77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88
贡献
9489
金钱
11602
发表于 2020-4-20 15: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77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88
贡献
9489
金钱
11602
发表于 2020-4-20 15: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1
贡献
6406
金钱
991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0-4-20 15:49: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20 14:12
不好意思,我也在不明觉厉中,什么是律句?律句的构成有哪些?律句又是如何构成的?

我实在看不出帖子说 ...

雨梦按:“二四不同”指五言句二和四字应不同平仄,即句内平仄相替。

孙逐明评注:  
  本节是近体诗平仄句法的大纲。
  “二四不同”指句内二四平仄不同,这是是句法大纲。只提“二四”,不言“一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已暗含其中了。

…………潭州先生和孙先生对二四不同有相同解读,即二四平仄不同,如果这个解释成立,那二四平仄相对的律句理论就有了,但《作文大体》后面对二四不同却有进一步说明:

蜂腰病者,近来尤避之。五言七言共每句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平上去入是也[谓之二四不同矣]。平声不为病,但上句云云。

这是按四声论二四不同,不是按平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16: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光明媚 发表于 2020-4-20 15:56
潭老莫怪,给你升大王,只是玩笑,你是老人,我是大人,非小人也,请问你的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 ...

本人纯游戏文字,耻倓远大理想。
我诗词联作品逾万,想看不在此版块。本人也无兴趣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77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88
贡献
9489
金钱
11602
发表于 2020-4-20 16: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16: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光明媚 发表于 2020-4-20 16:12
不是说百度无用,也不是说用百度不对,对一个问题的分析研究,首先要有自己的看法,再用佐证,连篇累牍的 ...

本文全为自创,并无一处百度。论文引典正常不过,若言百度,脑残也。举不出依据,则造徭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16: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0 15:49
雨梦按:“二四不同”指五言句二和四字应不同平仄,即句内平仄相替。

孙逐明评注:  

这句话有问题,既然二四不同,怎么可能再去论四声呢?,相同才论四声,
论四声有下列几种情况
1.如仄韵诗之白脚与韵脚,(上尾)
2.平韵诗之相邻白脚才论四声。(鹤膝丿
3.仄仄平平仄之二五字(蜂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16: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松下问童子,言诗采药去。白脚与韵脚同为仄声,但一上一去,不犯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0 16: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4-20 16:37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0 15:49
雨梦按:“二四不同”指五言句二和四字应不同平仄,即句内平仄相替。

孙逐明评注:  

这就更让人莫明其妙了,所谓蜂腰病者是永明诗律所须规避的声病,其声律特征是四声碎用,怎么成了那二四平仄相对的律句理论就有了,但《作文大体》后面对二四不同却有进一步说明云云?日本人的《作文大体》论蜂腰跟中国人的不同?又或,永明时代就有了平仄、近体的概念?

做理论不考虑所引用之理论的适用性牵而强之一直是某的弊端之一,加上概念不明,条理不清,这理论如何能成立?

以病为法,羊式理论的翻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1
贡献
6406
金钱
991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0-4-20 16:44: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20 16:34
这就更让人莫明其妙了,所谓蜂腰病者是永明诗律所须规避的声病,其声律特征是四声碎用,怎么成了那二四平 ...

蜂腰病在永明体时指二五同声,但后来到近体就成了二四同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0 16: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0 15:49
雨梦按:“二四不同”指五言句二和四字应不同平仄,即句内平仄相替。

孙逐明评注:  

第二 五言诗
凡五言诗者,上句五字,下句五字,合十字成一章之名也。天宝集曰: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避下三连病云云。

------
“对避”一词为日式动宾词倒装,如日式反战標语上就写作“战争反对”,汉语即“反对战争”。???天宝集怎么成了日本人的???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所指究竟是象蜂腰的四声还是近体的平仄???
二四不同,明显指的是句中之律,二九对避之,明显指的是联中之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16: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20 14:12
不好意思,我也在不明觉厉中,什么是律句?律句的构成有哪些?律句又是如何构成的?

我实在看不出帖子说 ...

推论出来的十二个句式均为律句。
什么叫律句也,我敢说大多人稀里糊涂。我有专论,针对初学者,那比较不会使人一头雾水。
简言之:
1.格律诗简称律诗(律,绝,排律)
2.律诗由律句构成
3.律句(广义)包括律句(狭意,指律句正格,只有4句)及拗句(狭意,指律句拗格)
4.拗句(广义)平仄不合正格者。包括律诗所能接受的律句拗格(20式)及不为律诗所能接受的非律句(8式)
5.拗句是律诗运用离不开的,95%以上的律诗都多少含有拗句。杜甫五律625首只有5首全用律句正格四式组合,不足1%。李白所有近体无一首不含拗句。丁卯句法还特喜欢用拗句,如山雨/欲来/风满/楼,除单音节楼不能拗,其它三个音节俱拗。
6.至于何为律句,拗句,非律句,本文有论文及列表和句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6-2 16: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